三角法红外测距原理介绍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原理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原理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是一种测量距离的方法,它利用激光束的直线传播特性和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测量目标物体与测量仪之间的距离。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地质勘探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的原理是利用激光束的直线传播特性和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测量目标物体与测量仪之间的距离。
在测量过程中,激光束从测量仪发射出去,经过反射后返回测量仪。
通过测量激光束的发射和接收时间差,可以计算出激光束的传播时间,从而得到目标物体与测量仪之间的距离。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的测量精度非常高,可以达到毫米级别。
它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可以测量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
同时,它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在测量透明物体时会出现误差,而且需要保证激光束的传播路径不被遮挡。
在实际应用中,直射式激光三角法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地质勘探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建筑领域,它可以用于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等参数,以及检测建筑物的变形和裂缝等问题。
在制造业中,它可以用于测量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检测零件的变形和缺陷等问题。
在地质勘探中,它可以用于测量地形和地貌的高度和形状,以及检测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位等问题。
在航空航天领域,它可以用于测量飞机和卫星的高度和速度等参数,以及检测飞
行器的姿态和位置等问题。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方法,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范围和精度还将不断提高,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测绘技术中的三角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测绘技术中的三角测量方法及其应用引言: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三角测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三角测量方法的原理、具体应用以及优势。
一、三角测量的原理三角测量是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确定未知位置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基于几何定律和三角函数。
有两种常见的三角测量方法,即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来计算角度和距离。
这种方法适用于可直接测量边长的情况,比如测量地物或建筑物的高度、远距离的水平距离等。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处的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可以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未知位置的坐标。
间接法则是通过测量三角形内的角度来计算边长和距离。
这种方法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距离的情况,比如地形复杂、遥远的山区测量等。
通过测量不同位置处的角度,结合已知的边长,可以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未知位置的坐标。
二、三角测量方法的具体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利用计算机集成和分析地理数据的系统。
三角测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GIS中的地图测量和定位。
通过测量地图上不同位置的角度和距离,可以确定地图上未知位置的坐标,实现地图的绘制和更新。
2. 城市规划三角测量方法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测量城市不同位置的角度和距离,可以确定不同建筑物或道路的坐标,实现城市规划的精确布局和设计。
3.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三角测量方法可以帮助确定建筑物的位置、高度和倾斜角度等。
通过测量建筑物不同位置的角度和距离,可以计算出建筑物在空间中的几何位置,提供专业建筑设计的基础数据。
三、三角测量方法的优势1. 高精度三角测量方法通过测量角度和距离,以几何定律和三角函数为基础,具有高精度的特点。
这种精度足以满足各种工程测量的需求,如地图测绘、道路建设、建筑设计等。
2. 高效性三角测量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边长或角度来计算出未知位置的坐标,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实验三 红外测距原理实验

光电成像器件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实验三红外测距原理实验日期2016.4.20姓名杨智超组别双2班级13光电子班学号134090340【实验目的】1、掌握红外测距的三角测距原理;2、掌握红外测距仪的光学通路结构;3、学会分析红外测距三角结构中各元件的作用。
【实验器材】光电技术创新综合实验平台一台红外测距实验模块1块连接导线若干挡板1块卷尺1把【实验原理】红外测距仪是一种光电传感器,它通过发射红外线并测量红外线被反射回来的时间或相位来计算被测物体和测距模块之间距离,以电压大小的形式输出给主控制器,得出测量距离。
1、红外测距结构原理红外测距主要通过三种原理来实现。
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往返测时法,它通过测量红外线发射到红外线接收的时间间隔t,即可得到测量距离D为:(式1-1)这种方法快速直接,且距离D与时间t成线性关系,理论上可测出任意范围的距离。
但由于光速C很大,时间间隔t将很小,受电子技术及电子器件速度的限制,实际上无法无穷小的测量时间,故该方法仅适合远距离测量(大于1km)。
相位测距仪是在往返测距仪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它通过高频调制发射光,利用相位计比较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的相位,得到调制光在往返时引起的相移,从而得到往返时间t,求出距离D。
这种方法的测量范围在300m--1km,它虽然不需要高速待腻子器件来测量时间,但其测量精度依赖于频率产生电路与差频测量电路,从而造成其电路造价的升高。
三角测量原理利用发射光源、测量物体与接收器形成的三角关系,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
该方法简单易行,造价低,测量范围在几厘米到几米之间,适合于近距离测量,主要用于机器人障碍识别、汽车避障等。
本实验即采用三角测距法来实现红外测距模块,为学生提供组装、测试、调试红外测距的实验平台,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红外测距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
2、三角测距原理图1红外三角测距结构原理图红外三角测距法的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包括校准光束、准直透镜及光电位置检测器PSD 元件。
三角法和TOF激光雷达大解析

激光雷达作为众多智能设备的核心传感器,其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如今我们能够在无人驾驶小车、服务机器人、AGV叉车、智能路政交通以及自动化生产线上频频看到激光雷达的身影,也足以说明它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就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激光雷达产品而言,用于环境探测和地图构建的雷达,按技术路线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TOF(Time of Flight,时间飞行法)雷达,另一类是三角测距法雷达。
这两个名词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要说这两种方案从原理、性能到成本、应用上到底孰优孰劣,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还或多或少有所疑惑。
今天小编就抛砖引玉,就这些问题做一次解析。
一、原理三角法的原理如下图所示,激光器发射激光,在照射到物体后,反射光由线性CCD 接收,由于激光器和探测器间隔了一段距离,所以依照光学路径,不同距离的物体将会成像在CCD上不同的位置。
按照三角公式进行计算,就能推导出被测物体的距离。
光看原理,是不是觉得挺简单。
图1、三角法测距原理然而TOF的原理更加简单。
如图2所示,激光器发射一个激光脉冲,并由计时器记录下出射的时间,回返光经接收器接收,并由计时器记录下回返的时间。
两个时间相减即得到了光的“飞行时间”,而光速是一定的,因此在已知速度和时间后很容易就可以计算出距离。
图2、TOF测距原理可惜的是,要是所有事情做起来都如同想起来一样简单,那世界就太美好了。
这两种方案在具体实现时都会有各自的挑战,但是相比起来,TOF要攻克的难关显然要多得多。
TOF雷达的实现难点主要在于:1.首先是计时问题。
在TOF方案中,距离测量依赖于时间的测量。
但是光速太快了,因此要获得精确的距离,对计时系统的要求也就变得很高。
一个数据是,激光雷达要测量1cm的距离,对应的时间跨度约为65ps。
稍微熟悉电气特性的同学应该就知道这背后对电路系统意味着什么。
2.其次是脉冲信号的处理。
这里面又分两个部分:a)一个是激光的:三角雷达里对激光器驱动几乎没什么要求,因为测量依赖的激光回波的位置,所以只需要一个连续光出射就可以了。
可见光与红外测距方法比较

可见光与红外测距方法比较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测距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测距技术中,可见光和红外测距方法是比较常见的两种选择。
本文将比较这两种测距方法的优劣,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首先,我们来看可见光测距方法。
可见光指的是人眼可以看到的光线,其波长范围通常在400到700纳米之间。
可见光测距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激光测距和三角测距。
激光测距通过发射激光束,利用激光光束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差来计算距离。
而三角测距则是根据物体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影子大小变化来计算距离。
可见光测距方法具有准确性高、测距范围广的优点。
激光测距技术可以达到亚毫米级别的精度,非常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测距的场合,比如建筑测量和工程测量。
而三角测距方法则可以应用于天文学领域,用于测量天体间的距离。
此外,可见光测距方法操作简单,设备价格相对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车辆测距、安防监控等方面。
然而,可见光测距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可见光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比如强烈的阳光或浓雾等,都会对可见光测距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其次,可见光的传播距离较短,不适用于远距离测量。
此外,可见光很容易被遮挡,如果测量对象被遮挡,将无法进行准确的测距。
接下来,我们来看红外测距方法。
红外光是人眼无法看到的光线,它的波长范围大约在700纳米到1毫米之间。
红外测距方法主要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来实现,常用的技术包括时间差测距和雷达测距。
红外测距方法具有通过各种材料的能力,适用于多种环境条件。
由于红外光的波长较长,所以在大气中的传播能力较强,不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
因此,红外测距方法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夜视仪、热成像仪等。
然而,红外测距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红外测距的精度相对可见光较低,通常只能达到毫米级别的精度。
其次,红外测距方法受到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测距的准确性可能会有所降低。
此外,红外测距设备的价格较高,不适用于一般消费品市场。
激光三角测量法

激光三角测量法
激光三角测量法是一种用于测量距离的技术,它可以用来测量距离远
至数千米的距离。
激光三角测量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发射激光脉冲的激
光发射器发出激光脉冲,可以沿着矩形对角线以及对角线夹角组成三角形,以此计算距离。
它首先需要两个位置,即发射器和接收器,他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
测量时间来计算。
发出的激光脉冲最终会被接收器接收,记录这激光脉冲
的发射时间和收到时间,接下来就可以根据激光脉冲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计算出两个位置之间的实际距离。
激光三角测量法避免了传统测量方法中因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
误差,而且它是一种无损测量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远距离。
而且激光三角
测量法可以实现实时测量,不需要额外的设备,便于安装和操作,可以应
用于复杂的非对称环境中。
三角传感器使用原理

激光三角传感器利用激光器发射一束激光,并测量其反射回来的时间以计算距离。
可以简单地将激光三角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为三个步骤:发射、接收和测量。
首先,半导体激光器发出光束,这个光束经过透镜或光纤等光学元件进行聚焦,形成一个较小的激光点。
激光点的大小和形状可以通过调节光学元件的参数来控制,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然后,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并被目标物体表面反射。
目标物体可以是任何具有反射能力的物体,如墙壁、物体表面等。
当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吸收或散射,另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传感器。
最后,激光三角传感器接收到反射光,并使用光电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的强度与反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测量电信号的强度来了解反射光的强度。
根据光的强度,激光三角传感器可以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激光三角测量传感器有一个理想的工作点,也称为参考工作距离。
在这个工作点,反射点位于探测器的中间,此时的光斑焦点最锐利。
传感器的光学设计决定了它的范围和距离。
三角法测距原理

三角法测距原理
三角法测距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测量距离的方法,它基于平行线之间的相似三角形关系。
该原理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比例关系,即当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时,它们与一条横截线的交点处所夹角的大小相等。
在测距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构建一个由三条互相垂直的线段所形成的直角三角形。
具体的测距过程如下: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固定的基准点,然后将目标物体与基准点之间的距离作为基线。
然后,我们站在基准点的位置上,通过仪器或测量工具测量出与目标物体的两个角的大小。
接下来,利用三角函数的计算公式(如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我们可以根据测得的两个角的大小以及基线的长度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基准点之间的距离。
三角法测距原理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并且适用于不同距离范围内的测量。
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测量过程中需要准确测量角度以及基线的长度,这对于测量者的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
此外,如果目标物体位于地面以上较高的位置,测量过程可能会受到阻碍。
总的来说,三角法测距原理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测量距离的方法,它在许多领域如地理测量、工程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法红外测距原理介绍
工作原理:
Sharp的红外传感器都是基于一个原理,三角测量原理。
红外发射器按照一定的角度发射红外光束,当遇到物体以后,光束会反射回来,如图1所示。
反射回来的红外光线被CCD检测器检测到以后,会获得一个偏移值L,利用三角关系,在知道了发射角度a,偏移距L,中心矩X,以及滤镜的焦距f以后,传感器到物体的距离D就可以通过几何关系计算出来了。
图1:三角测量原理
可以看到,当D的距离足够近的时候,L值会相当大,超过CCD的探测范围,这时,虽然物体很近,但是传感器反而看不到了。
当物体距离D很大时,L值就会很小。
这时CCD检测器能否分辨得出这个很小的L 值成为关键,也就是说CCD的分辨率决定能不能获得足够精确的L值。
要检测越是远的物体,CCD的分辨率要求就越高。
非线性输出:
Sharp GS2XX系列的传感器的输出是非线性的。
没个型号的输出曲线都不同。
所以,在实际使用前,最好能对所使用的传感器进行一下校正。
对每个型号的传感器创建一张曲线图,以便在实际使用中获得真实有效的测量数据。
下图是典型的Sharp GP2D12的输出曲线图。
图2:Sharp GP2D12输出曲线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当被探测物体的距离小于10cm的时候,输出电压急剧下降,也就是说从电压读数来看,物体的距离应该是越来越远了。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想象一下,你的机器人本来正在慢慢的靠近障碍物,突然发现障碍物消失了,一般来说,你的控制程序会让你的机器人以全速移动,结果就是,"砰"的一声。
当然了,解决这个方法也不是没有,这里有个小技巧。
只需要改变一下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使它到机器人的外围的距离大于最小探测距离就可以了。
如图3所示:
图3:可以避免探测误差的安装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