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懂就要问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课堂笔记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3《不懂就要问》课堂笔记一、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背bèi(背诵、背书、背课文)诵sòng(朗诵、诵读、吟诵)例lì(例子、例如、举例)圈quān(圆圈、圈数、一圈)段duàn(段落、分段、自然段)练liàn(练习、练笔、熟练)糊hú(糊涂、糊口、含糊)涂tú(涂料、涂写、涂抹)呆dāi(发呆、呆住、吓呆)戒jiè(戒备、戒烟、戒掉)厉lì(厉害、严厉、厉声)挨ái(挨骂、挨打、挨饿)楚chǔ(楚国、清楚、苦楚)二、课堂笔记常见多音字挨āi(挨着)ái(挨打)背bèi(背诵)bēi(背包)圈quān(圆圈)juàn(圈养)三、近义词照例——照常流利——流畅霎时——瞬间清楚——明白糊里糊涂——稀里糊涂四、反义词流利——结巴详细——简略五、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1.看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答: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2.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写什么?答: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
六、句子解析1.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
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解析: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2.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解析:“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解析: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呢!4.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不懂就要问【创新教案】

人物简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被后人称为国父。
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谈话过渡: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阅读能力。
】3.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梳理主要问题:①“照例”是什么意思?②“先生”是谁?③“戒尺”是什么?④什么是“私塾”?⑤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⑥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自学课文,找到自己学习中的的困难,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解决。
锻炼了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背诵照例圈出一段练习糊涂吓呆戒尺厉声挨打清楚(重点指导生字“诵”为平舌音,“楚”为翘舌音;前鼻音“圈、段、练”,后鼻音“诵”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有关动作的词语:背诵圈出练习(2)学习多音字:挨(āi ái)背(bēi bèi)圈(quān juàn)练读句子,找发现: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①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挨(āi ái)āi 1>依次,顺次:挨门逐户;2>靠近:挨近、肩挨着肩。
ái 1>遭受:挨打、挨骂;2>拖延:挨时间、挨延。
②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背(bèi bēi)Bèi1>身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背脊、背包、背影;2>物体的后面或反面:背面、刀背、背后、背景;3>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背光;4>向相反的方向:背道而驰;5>避开,离开:背地、背井离乡;6>凭记忆读出:背书、背诵;7>违反:违背。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8张PPT)

字词乐园
词语运用
刚刚同学们还在班里( 咿咿呀呀 )地 说话,上课铃一响,教室里( 霎时 )变 得(鸦雀无声)。
字词乐园
词语积累
表示安静的成语
鸦雀无声 悄然无声
万籁俱寂 夜深人静
无声无息 噤若寒蝉
字词乐园
近义词 照例--- 照旧 霎时--- 瞬间
流利--- 流畅 详细--- 具体
反义词 认真--- 马虎 清楚--- 糊涂
—— 陶行知
课堂演练
1.给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没有什么用。
课堂演练
2.我们要向孙中山学习些什么?
善于思考
敢于发问
课下作业
1.学完本课,请你列出三条问题。 2.再搜集一个和“勤学好问”有关的名 人小故事。
谢谢您的观看和支持
多音字
背 bèi(背诵)
我背(bèi)诵完课文,把书都放到
bēi(背包) 了背(bēi)包里。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故事。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2
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孙中山小时候如何上学。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孙中山在课堂上问老师 背的书是什么意思。
lì
例 组词:照例 例子 例行公事
字词乐园
会认字
quān
圈 组词:圆圈 呼啦圈
duàn
段 组词:段落 选段
liàn
练 组词:练习 练功 勤学苦练
字词乐园
会认字
hú
糊 组词:糊涂 迷糊 糊里糊涂
tú
涂 组词:涂色 涂抹 涂脂抹粉
三年级的《不懂就要问》的生字组词

三年级的《不懂就要问》的生字组词《不懂就要问》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的课文,作者是陈亮。
内容概述: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的生字组词如下:
1、背bèi:背诵、背书、背课文。
2、诵sòng:朗诵、诵读、吟诵。
3、例lì:例子、例如、举例。
4、圈quān:圆圈、圈数、一圈。
5、段duàn:段落、分段、自然段。
6、练liàn:练习、练笔、熟练。
7、糊hú:糊涂、糊口、含糊。
8、涂tú:涂料、涂写、涂抹。
9、呆dāi:发呆、呆住、吓呆。
10、戒jiè:戒备、戒烟、戒掉。
多音字
1、挨āi:挨着,ái::挨打。
2、背bèi:背诵,bēi:背包。
3、圈quān:圆圈,juàn:圈养。
理解词语
1、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2、霎时:极短时间。
3、照例:依照惯例或常情。
4、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5、稀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6、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7、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三年级语文上册 一课一练 3 不懂就要问(附答案)

3 不懂就要问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写出了学生跟着老师念书的声音像唱歌一样,十分动听.B .这句话写出了那时候老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唱歌.C .这句话写出了那时候上课,老师只是一味地领着学生读书,并不讲解,“像唱歌一样”是对这种片面的教学方法提出批评.D .这句话中,“像唱歌一样”赞美了那时候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希望现在的课堂也要多读书.2.下列对“孙中山”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B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C .国民党反动政府首脑人物.D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背诵.(yǒng)吓呆.(D āi)B .照例.(lì)段.落(D uàn)C .糊涂.(tù)戒.尺(jiè)4.根据句中加点部分的意思选择合适的成语,把序号填在对应的括号内.A 滚瓜烂熟B 绝口不提C 一窍不通(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2)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3)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5.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ái āi(1)孙中山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2)大家都累坏了,一步一挨地走下山岗.(3)这个孩子经常挨饿,怪可怜的.(4)荷花挨挨挤挤的,开得很茂盛.6.读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1)先生讲得很详细.(2)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3)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7.课内阅读.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1)第1自然段的意思是A .先生认为不懂就问是对的,同意讲解书中的道理.B .先生感觉学生年龄太小,认为他们没必要知道书中的道理. (2)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挨打了没有?先生是怎么做的?(3)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是否赞同孙中山说的话.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做?8.课外阅读.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个小酒店,由于他们老老实实,卖出的酒价廉物美,颇受顾客称赞,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丈夫外出采办,妻子忽然灵机一动,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兴冲冲地晃着多赚的钱,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A .夸奖 B .夸耀).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痛心地抱头大哭起来.妻子惊奇地问:“怎么啦?”丈夫捶胸顿足地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叫我怎能不哭!”(A .居然 B .果然),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意一蹶不振,最终落得个“寿终正寝”的下场.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原来信誉才是最大的财富,它比金钱更可贵.”(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A .诚信B .卖酒(2)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妻子兴冲冲地晃着多赚的钱,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 .A .夸奖B .夸耀(3)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意一蹶不振,最终落得个“寿终正寝”的下场.A .果然B .居然(4)为下列词语选择近义词. 兴隆A .兴起B .兴盛(5)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听了妻子的“秘诀”后,丈夫为什么急得直跳?A .妻子的“秘诀”行不通B .妻子的“秘诀”会使小店生意不好C .破坏了小店的信誉(6)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妻子的“秘诀”是A .掺和一些水B .把价钱降低C .给更多的分量参考答案1.C2.C3.B4.(1)B (2)C (3)A5.(1)ái (2)āi (3)ái (4)āi6.(1)细致(2)立刻(3)照旧7.(1)B(2)没有.先生很详细地讲解了书中的道理.(3)我赞同孙中山说的话.我也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8.(1)A (2)A (3)A (4)B (5)C (6)A。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3.不懂就要问

课题
3* 不懂就要问
课型
略课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6.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基础训练,延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倾听
简介孙中山【孙中山和同学们还有些距离,课前先进行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齐读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索方向。】
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目标围绕导学提示先自主学习读生字,读准字音
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板
书
设
计
3、不懂就要问
宁愿挨打 弄清道理
勤学好问 收获多多
教学
反思
【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略读课文的特点,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默读、提问、交流、发表见解的机会】
品悟孙中山的认真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理解私塾和封闭式教育
领会文章中心
二、问题出示,自主探究
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交流。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课文知识点总结和生字解读

《不懂就要问》课文主题归纳一、本文的主旨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因为不明白书里的意思,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 起因:少年的孙中山在私塾读书时,背书非常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
第二部分(4~7)经过: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那段书的意思。
第三部分(8~9)结果:孙中山与同学的交谈,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不懂就要问》生字解析1、同音字:jiè:戒(戒尺)借(借书)duàn:段(段落)断(断点)2、多音字:bèi后背背bēi背包quān圆圈圈juàn牛圈juān圈在家里3、近义词:照例照常霎时刹那流利流畅详细详尽清楚明白认真专心糊里糊涂迷迷糊糊鸦雀无声万籁俱寂4、反义词:流利——生疏详细——粗略认真——马虎糊里糊涂——清清楚楚鸦雀无声——人声鼎沸四、词语解释: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这里是描写旧时读书吟诵的形态。
流利: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通畅。
霎时:霎时间,极短时间。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吓呆: 害怕得呆住了,形容十分害怕。
厉声: (说话)声音严厉地。
戒尺: 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安静。
五、词语拓展:表示时间短:霎时顷刻转眼片刻刹那间一眨眼一瞬间AAB式: 摆摆手点点头摇摇头伸伸腰踢踢腿弯弯腰招招手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摇头晃脑摇头摆尾察言观色聚精会神粉身碎骨AABB式拟声词:咿咿呀呀叽叽喳喳叮叮当当乒乒乓乓滴滴答答。
三年级上册第三课课文原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不懂就要问》原文《不懂就要问》原文: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于是,先生把那段书的意思讲了讲,大家听懂了课文的内容。
从这以后,孙中山一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请教别人,当他读完一篇课文时,就真正了解了文章的意思。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下面进行赏析。
首先,课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在求学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
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相信权威和教科书,遇到问题时要敢于质疑,积极寻求答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其次,课文中的孙中山先生不仅具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还具有勇敢和坚定的品质。
他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这种勇气和坚定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