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精品

合集下载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蜿蜒山路上的法官精神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故事虽简单,但却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滇西北山区。

主角是泥腿法官老冯、因学历原因最后一次工作的杨阿姨和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岗位上的阿洛。

由他们三人组成的马背场,从心胸狭窄的小路一路走来。

其实,应该叫鸡肠道,从鸡头村开始,到鸡肚子村,最后到鸡尾村。

行进的路线如此戏剧,按老冯的话说,每次完成这条线路,都觉得自己像一泡鸡屎一样拉了出来。

电影里多次萦绕山间原生态的民族歌声、随山路颠簸而晃动不止的镜头、演员们有些木讷、呆板的表演,让导演刘杰自己都笑称**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影片的剪辑师更是这样评价: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

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

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杯纯净的白开水,却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无声无息地夺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

隐喻如此美好影片中关于国徽的七个情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下乡办案的阿洛往马背上绑东西,一个说不上是什么日用品的大物件,被他绑在了国徽上面,正好遮住了国徽,老冯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大物件重新安置了地方。

第二处,要**了,老冯让阿洛就地取材,将国徽挂在柴火垛上,他上下左右校正国徽端正度的认真劲,带着些许骄傲。

第三处,夜宿摩梭老大妈家,由于阿洛疏忽,没有将国徽从马上卸下,半夜马被偷了,国徽也没了踪影,老冯跳脚大怒,痛批了阿洛,自己也像丢了魂似的局促不安,说出了国徽丢了,还要啥子脸的狠话。

第四,草海发现国徽,老冯直接去拿回来。

他完全忘了眼前的草海是一个大嘴巴的血盆。

如果不是杨阿姨及时劝阻,悲剧就会上演。

五是老冯让摩梭人想办法找回国徽。

他们问是金、银、铜还是铁。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引言近期,我有幸亲眼目睹了一场在马背上举行的法庭审判。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独特的法庭体验,我对整个过程感到非常惊叹和震撼。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在这次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并对这种特殊的审判形式进行探讨。

马背上的法庭马背上的法庭是一种结合了马术和法律的特殊审判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和律师均会骑在马背上,而被告和原告也会被带到马上进行审判。

这种审判形式起源于西方的一些传统民间习俗,如美国的牛仔审判和西班牙的骑士审判。

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具有创新的审判方式。

马背上的法庭观察首先,我观察到马背上的法庭审判场地的布置非常独特。

整个场地采用了椭圆形的设计,中间是一个封闭的院子,周围是观众席。

法官和律师的马匹则停在了场地的边缘,并由助手负责照顾。

整个布置既考虑了审判秩序的需要,又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其次,我观察到马背上的法庭审判过程中强调了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法官和律师骑在马背上,与被告和原告处于相同的高度,这令我感到双方在审判中是平等的。

同时,法庭对每一方当事人都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陈述观点,并尊重了每个人的权利。

最令我震撼的是马匹在审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马背上的法庭尤其重视马匹的掌控和稳定性。

马匹被训练成了非常温顺和听话的状态,它们不仅要承受骑手的重量,还要承受审判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和紧张氛围。

马匹的稳定性为法庭的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

马背上的法庭的意义与挑战马背上的法庭审判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

首先,它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和动物,让人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更加尊重和关注。

其次,马背上的法庭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审判环境,让当事人和观众都能够体验到与传统法庭不同的审判氛围。

然而,马背上的法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马匹的培训和管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这对于维持法庭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其次,马背上的法庭需要更大的场地和设备支持,这增加了整个审判过程的成本和布置的复杂性。

《马背上的法庭》有感

《马背上的法庭》有感

《马背上的法庭》有感“马背上的法庭”无疑是指流动的法庭,类似与英国的巡回法院。

这在现代社会基本上很少见,却在偏远地区的乡土社会出现了。

现在社会是“人找法院”,而在那里却成了“法院找人”。

从经济学上讲,我们说“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法律也是如此。

一个地方需要法律,那么才有了法律的生存空间。

这就涉及到乡土社会中法律是否有它的生存空间的理论分析。

调整人们行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

显然在地域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中,更多的是风俗习惯。

从鸡头寨到鸡尾寨,纠纷之少可见一斑!因此,就有了开辟需求量的必要,有了“送法下乡”的必要,再加上地域的特殊性,“马背上的法庭”就出现了。

电影中,审判人员从鸡头寨到鸡尾寨共审理了5起诉讼,其审判过程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观察是无法理解的。

“妯娌分罐案”:两妯娌为了一只罐子而引起争执,导致诉讼。

注意这可是一只普通的罐子,不属于宝藏。

光从这一点现代人就无法理解,会想:“为了一只罐子,伤了一家人的和气,至于这样吗?”“不就一个罐子嘛给你了”。

这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意识”增强了,而是由乡土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

我们也许会想,让法院把罐子判给其中的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做出相应的补偿不就行了。

事实上,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很多具有乡土情结,注重实物。

其结果是两人都想得到罐子,都愿意给对方相应的补偿。

调解不成,审判就陷入僵局。

为了使诉讼得以解决,老冯只有把罐子摔了,分别给两人以赔偿。

“欠债还钱案”亦是如此。

按照法律来说,债权人就得“赔钱买个教训了”,认命!但在乡土社会中,其结果只能是老冯自己掏腰包花150元买了债务人的一只小猪,让债务人把债给还了。

我们不得不赞叹老杨的智慧,但又不得不承认,法律在这里有点失灵了。

另者,影片中,有两个人物:老冯和阿洛,分别代表两种思想。

老冯,作为乡土社会中从业二十年的法官,深悉乡土社会的特性。

阿洛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法律普适主义的代表。

其思想碰撞在“猪拱罐罐山案”。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

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马背上的法庭,驮起传递中国司法的温度的重担,在社会主义司法进程中,深深刻下“人民”二字。

巡回审判工作的新发展,也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于《马背上的法庭》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一】不拘一格的名字,还让我误以为是法国电影呢?中国人咋的也能如此诗意?看完整部故事后,却再也难说是诗意或浪漫,而是纯粹和艰辛。

初看海报,我也误以为这是日本二战后的生活纪实片,酷似日本人的头像,加上呐喊的表情。

还是说故事好了。

“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的走过来这样一支队伍: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

队伍的最后,是他们的特殊成员——一匹老马。

在普米族的山寨,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阿洛因为不甚,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国徽。

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

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有人说这部电影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我赞同。

其一,是反映我国基层法制战线上的纪实片,真实记录反映了西部地区偏远山区,村民对于法的理解和法律意识的萌动,深刻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史;其次,拍摄手法原生态,展现了彝族以及以走婚为主要形式的民风民俗;如果,你是一名依然在关心着国家建设发展前进的人,那么你应该看这部电影,从村民的质朴的眼睛中,我们将获取前行的动力;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分子,你应该看这部电影,因为关心本身就代表着知识分子的一种姿态。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精编]《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讲述中国边远地区法院工作的纪录片,展现了当地法官们如何在马背上进行巡回审判,为边区的居民提供司法服务。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中,我看到了法官们深入边远山区,为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到司法公正的人提供法律服务。

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

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在边远山区,很多居民对法律并不了解,甚至有些观念是扭曲的。

但法官们通过巡回审判,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法律服务,也传播了正确的法治观念。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将法律普及到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此外,影片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问题。

在边远山区,很多居民的生活条件艰苦,生活环境恶劣,但他们依然坚守在那里。

这让我感到中国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法官们如何处理案件。

他们不仅对案件进行了公正、公开的审理,还对当事人进行了耐心的调解和疏导。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官们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注重法律条文的适用,还要注重人情世故的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让当事人都能心满意足地离开法庭。

最后,我认为这部影片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农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农村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我们需要从政策、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法治建设。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法治健全、公正、公平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普及、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等方面的工作,为建设更加完善的法治社会而努力奋斗。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有关司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近日,我在电影频道观看了由李保田领衔主演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颇有感触。

故事发生在偏远的西部山区,三名法院工作人员(老冯、老杨、阿洛)用租来的马驮着国徽和生活日用品,徒步翻山越岭,开展巡回法庭。

老冯、老杨已经这样工作了几十年,而阿洛则是第一次。

全剧以开庭审案为主线,穿插着些许友情爱情故事。

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不时有法律与现实、法律与习俗的碰撞,老杨凭借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案手法,逐一化解矛盾冲突,维护了村寨的安定团结。

然而故事的结尾,老冯一人牵着马,孤单的走在返程的山路上(老杨因文化水平不高,被迫提前退休,办案结束就留在家乡了;阿洛因与老杨发生冲突,提前离开),面对二十多年前同事长腿牺牲的峡谷,老杨黯然的说道:“我老啦,昨天掉了颗牙。

”。

山谷无音,老杨悲切的喊道:“长腿,我想你啦!”。

影视的镜头最后定格在老冯轰然倒下,天色渐黑,马儿孤寂的守在山道旁。

看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同为法院工作者,这部剧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法院调解问题法院工作是以开庭审判为基本工作方式,但在具体工作中应注重对调解的运用。

本剧主要贯穿了四个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

案件都可看成是以调解结案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恢复正常邻里关系,维护村寨的祥和稳定。

其中第一个案件是妯娌二人为挣一个瓦罐而闹上法庭,在庭审过程中老杨耐心劝说双方,因为老冯他们知道,即使案件通过判决,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但被损害的妯娌关系却得不到恢复,从此以后,他们之间可能就会形同陌路了,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终,老冯自掏五块钱买下罐子,给妯娌二人各两块五,案子得以最终解决。

二、关于法与习俗问题法不能调整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法所调整不到的地方,就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规则加以调整,习俗就具有这样的补充作用。

在鸡头寨,一家的猪拱了另一家的罐罐山(祖坟),另一家要求赔两头猪外加一场法事。

有关《马背上的法庭》观后观后感

有关《马背上的法庭》观后观后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关《马背上的法庭》观后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是法国作家蒙特列尔的作品,该作品以马为视角描写了19世纪法国农村生活中的暴力和剥削。

该书通过马的视角,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社会阶级的不公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发了我对人与动物、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深思。

在《马背上的法庭》中,作者通过马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马的纯洁和无辜,表达了动物对人性内在操守的期望。

作者通过马的遭遇,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公,比如农民对待马的残酷对待、军队对待战马的虐待。

这让我深感到人类的残忍和无情,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往往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对动物的伤害与考虑自身利益的人性相矛盾。

同时,作者在书中也反映了人类对待动物的善良和关怀,比如守夜人对待马的友好和细心。

这些情节让我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此外,《马背上的法庭》还反映了农村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公。

书中描绘了农民对待马的折磨和剥削,使其在生命中扮演着担任重活、工具的角色。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阶级不公和剥削的问题的思考。

在农村社会中,贫富差距很大,农民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艰难而辛苦。

然而,他们仍然面临着无数的剥削和压迫,连动物都不例外。

这让我意识到了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也让我对社会公平和正义产生了更深刻的关注。

除了思考人与动物、阶级不公等问题,读完《马背上的法庭》还让我对环境保护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在书中,作者描绘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民们滥砍滥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这让我认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的盲目破坏,给大自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和守护自然,而不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通过《马背上的法庭》这本书,我对人与动物、社会阶级不公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作品以马的视角讲述了人性的善恶,并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我看来,这个小小的马背上的法庭既是一个故事、一个抗争,同时也是对人类行为的审视和反思。

观看影片《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观看影片《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观看影片《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真实感人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家庭的艰辛和坚持。

影片中,主人公汤姆的妻子去世后,他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孩子和一头马的责任。

尽管生活异常困难,汤姆却始终努力坚持着,通过马拉货车来维持生计。

影片中对汤姆的刻画非常真实,他的坚持与努力令人钦佩。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从未退缩,而是勇敢面对,一步步拼搏,为了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

影片还讲述了一场法庭之战。

汤姆由于不能支付债务,再次被迫出售马。

然而,汤姆不愿放弃,他决定向法院申请重新回购马。

这场法庭之战,展现了汤姆对于家庭的坚持,他认为马是他孩子们幸福的保障,所以他坚决不肯退让。

虽然一开始局势对他不利,但汤姆凭借执着和对正义的追求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场法庭之战令人动容,使人相信正义和坚持的力量。

影片通过马这个象征,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伟大。

马背上的法庭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整部影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观众深受触动。

同时,影片的摄影技术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作品,它教会了我们坚持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只有不放弃才能继续前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前段时间完成了一份作业,题目是乡村中的法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因为这是一篇法理学作业,所以我更多是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的,但这并非我本意,其中还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希望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有感触的电影,且不说电影所获得的荣誉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

单就从电影本身出发,其深入中国的乡土题材,以及从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大变革的视角都是我十分欣赏与喜爱的。

下面我来说说这部电影。

一、法律现代化任重道远
电影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这次你提前离岗退养,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希望你站好最后一班岗。

由此告诉观众这注定是一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片子。

几句刻板生硬的话却交代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法律现代化-政府为推进法治现代化,满足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通过政治命令,至上而下强制推行。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权利被搁置一边,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杨阿姨被迫下岗,没有选择、没有争辩、没有反抗,唯有默默的忍耐与接受。

站好最后一班岗影片正好从这里开始。

镜头逐渐远去,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镇上,人民法院的吉普车驶向村庄渐行渐远。

山路蜿蜒崎岖、九转回肠,汽车上下颠簸缓慢前行。

第一次走这条送法上山之路的阿洛也晕车了,看似普通的一次路途,开始就充满了艰辛。

我们从深层次理解,这条送法上山之路就是中国法律现代化之路,作为现代法律典型代表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阿洛晕车不适,则说明现代法律在此水土不服,往下这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二、法官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