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收入核算习题答案2011-09-27

……1国民收入核算习题答案2011-09-27
……1国民收入核算习题答案2011-09-27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习题答案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2、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同一年的人口数量去除该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一国人口数量。该公式中的人口数量是指当年年初与年终人口的平均数,或某年的年中人口数字(7月1日)。

4、流量与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一年)测算出来的数值;而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如2003年7月1日)存在变量的数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而国民财富则是一个存量。

5、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

6、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7、名义GDP(或货币GDP)

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

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的变动既包含了实际产量变动的因素,也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

8、实际GDP

实际GDP 是按不变价格所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

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仅仅反映了实际产量变

动的情况。

9、GDP折算指数(GDP价格指数)

它等于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即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它反映了从基期到计算期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

10、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反映了两个相邻年份之间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

通货膨胀率=[t年GDP价格指数-(t-1)年GDP价格指数]÷(t-1)年GDP价格指

数×100%

11、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

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反映了新增加的价值。

12、国民收入(NI)

是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

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13、个人收入(P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个人从各种来源所

得到的收入的总和。

1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可以由个人实

际支配使用的全部收入,即个人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二、选择题

1、D

2、B

3、B

4、B

5、C

6、B

7、C

8、B

9、A 10、C 11、B 12、A 13、

B 14、D 15、A 16、

C 17、A 18、B 19、B 20、A 21、A 22、A 23、

D 24、B 25、D 26、C 27、D 28、A 29、B 30、D 31、D 32、A 33、D 34、A 35、A 36、B 37、B 38、C 39、A 40、B 41、B C D 42、C D 43、D

E 44、B D E 45、A B C D 46、A D 47、C D 48、C E 49、D E 50、A E 51、A E 52、

A E 53、

B

C 54、C E 55、

D E

三、简答题

1、在计算GDP时,必须注意哪几个问题?

答:在计算GDP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2)必须避免重复计算,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GDP。(3)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必须包括经济的全部产出。(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必须是当期的产品和劳务。

(5)GDP必须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非国民概念。(6)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2、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原来用GNP作为产量的主要测量值,而现在大多改用GDP?

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测量一国居民的收入,包括居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也要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测量值,既不包括从国外获得的报酬,也不减去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报酬。GDP 是大多数欧洲国家采用的产出计量标准。1991年以前,美国一直用GNP作为产出的主要测量值,从1991年起改用GDP。现在,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越大,用GDP作为测量指标的科学性也越大,由于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多都采用GDP。

(2)由于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的数据较难获得,而GDP的数据较易获得,因而采用GDP。(3)由于相对GNP而言,GDP更能反映一国经济中的就业潜力,因为国外到东道国投资,实际解决的是东道国的就业问题,因此GDP更合理。

总之,所有这些原因,都表明把GDP作为经济中的产出测量指标更合理。

3、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区别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不能。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它的物质属性来判断,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由最后使用者购买来判断。比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棉花和棉被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而要看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如果棉花被家庭主妇购买,则是最终产品;若被纺织厂购买,就是中间产品。若棉被由家庭购买自己使用,则是最终产品;若棉被由批发商购入,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4、如果原来领取最低生活补助的下岗工人重新就业,GDP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GDP会增加。GDP衡量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下岗工人没有创造任何商品和劳务,这些人原来领取的补助金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按支出法计算GDP不应把政府的转移支付计入GDP;而现在下岗工人重新就业,创造了商品和劳务,领取的工资要作为要素收入计入GDP。

5、下列情况的变化对GDP核算有何影响?

(1)企业为每个职工配备一辆小轿车以及企业为每个职工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们自己购买一辆小轿车。

(2)某人买一辆国产轿车而不是买进口轿车。

答:(1)企业为职工配备小轿车,企业的资产存量增加了,要作为投资计入GDP;而企业给职工发钱买小轿车,职工个人的消费支出增加了,在核算GDP时是作为消费计入GDP 的。(2)消费者购买国产轿车,国产轿车属于本国生产的商品,购车款要作为消费支出计入GDP;而若购买进口轿车,进口轿车是国外生产的商品,不是本国生产的,不能计入本国的GDP,消费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DP中扣除。

6、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一定增加吗?

答:不是。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总投资增加时,净投资不一定增加,而只有净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才能增加。如果净投资为零,总投资等于折旧,则资本存量并不增加。

7、总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吗?

答:是的。总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是增加以及更换资本资产(包括机器、厂房、存货及住宅等)的总支出,它等于净投资加折旧。即使本年度没有生产任何资本品,没有增加资本存量,也没有替换、更新资本资产,总投资也只能是零而不能为负。

8、净投资不可能是负数吗?

答:不是。净投资等于总投资减去折旧。如果本年度生产的资本品的价值即总投资不足以弥补资本消耗折旧时,净投资就是负数。

9、为什么购买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要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却不计入GDP?

答:公司债券的利息可以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属于要素收入,是应当计入GDP 的;而政府的公债利息往往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往往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不能计入GDP的。所以,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10、为什么居民购买股票和债券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却不能称为投资?

答:经济学上所指的投资是指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这种行为,如厂房、机器设备和存货的增加等等,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只是一种产权的转移,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没有引起资本资产的增加或替换,所以不能计入GDP。只有当公司用发行股票或债券的钱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算是投资。

11、为什么居民购买住宅不被看作消费而被看作投资?

答:住宅建筑可以被人长期居住,长期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期限更长,而且出租房屋或者自己居住取得的房租都应当计入GDP。因此购买住宅和购买普通消费品是不同的,在经济学上应当算作投资而不是消费。

12、为什么存货被看作资本,存货变动被看作投资?

答:存货对厂商来说,就像机器设备一样,可以提供某种服务,正常的存货也是保证生产、流通的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经济学上把它看成资本存量的一部分。GDP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销售的产品价值,如果不把存货的价值计入GDP中,可能计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所以,企业生产出来而未销售出去的产品也按其市场价值计入GDP。在经济学上,我们把企业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看作是存货投资,即把它看作是企业自己购买自己的存货的投资支出来计入GDP的。因此,经济学上把存货的变动当作投资计入GDP。

13、政府购买在计入GDP时有何特点?

答:用支出法核算GDP,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政府购买和消费支出及投资支出在计入GDP时,都是从支出角度计算的,但是计算方法并不完全相同,政府购买有其自己的特点。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都是根据购买这些物品时所花费的货币金额加以计算的。但是政府购买是政府花钱办事,如开办学校,设立法院,巩固国防,修建道路等等。政府通过雇请公务员,建造公共设施等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但是这些服务不是典型地卖给最终消费者,因此政府购买所提供的服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价格。所以,在计入GDP时,不是像消费和投资一样,根据购买政府提供服务所花费的货币支出来计算的,而是根据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所花费的成本来计算的。这是政府购买在计入GDP时不同于其他项目的地方。

14、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答:政府的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部分人手中,这期间并没有相应的商品或劳务创造出来和发生交换,所以政府转移支付不能直接计入GDP。而事实上,在消费支出当中,已经包括了由政府转移支付形成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应的消费支出部分,就不能再把转移支付单独作为一项计入GDP了。而同样属于政府支出的政府购买则不同,在政府购买发生时,有实在的商品、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政府购买应当计入GDP,而政府转移支付不能计入GDP。

15、为什么计入GDP 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能是总出口?

答: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一部分,因而应当计入本国的GDP;进口是国外生产的一部分,并不是本国生产的,GDP核算的是本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应包括别国生产的价值,所以进口不能计入本国的GDP。但是,在核算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时,已经把进口的部分核算进去了,比如消费支出当中包括购买进口服装的支出,投资支出当中包括进口机器设备的支出,必须要扣除掉,否则就把别国生产的价值计入了我国的GDP中。所以,GDP 核算中必须从出口当中扣除进口即只计算净出口,而不能计算总出口,否则,就会多计算GDP。

16、为什么间接税应当计入GDP?

答:间接税虽然表面上是由出售商品的厂商缴纳的,但厂商并不是税负的直接承担者。间接税是作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由消费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没有形成要素收入,而是归于政府的收入,但它毕竟是消费支出的一部分,在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包括了这一部分间接税的价值;因此,在用收入法计算GDP时,为了保证两种方法计算的GDP数值相等,也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

17、假定有两人张某和李某。张某为李某提供服务,应得报酬200美元;李某为张某提供服务,应得报酬100美元。张某和李某两人结算,张某收取李某100美元。核算GDP时,应计入多少?

答:计算GDP时,应当计入200美元加上100美元总共300美元,而不是仅仅计入100美元。因为GDP核算的是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A、B共生产的劳务是300美元,都应计入GDP,至于双方抵消了多少,与GDP的计量无关。应当把全部发生的劳务报酬都计入GDP,否则,就会犯少计算GDP的错误。

18、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NP、NI、PI和DPI的值有何影响?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企业和个人为得到社会保障而预先支付的保险金,它一般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它的增加并不会影响GDP、NNP和NI,只会影响PI,也会间接影响DPI。

19、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

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GDP总和会增加(假定原来的产出不变)。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时,双方的贸易往来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而不会影响两国的GDP总和。例如:甲国向乙国出口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万美元,甲国计入GDP的只有净出口2万美元,乙国计入GDP的也只有净出口-2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 的值为零。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甲向乙销售10万美元,甲收入增加10万美元,乙支出增加10万美元;同样,乙向甲销售8万美元,乙收入增加8万美元,甲支出增加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角度还是支出角度看,计入GDP都是18万美元。所以,两国合并后,GDP总和增加了。

20、能否说,生产的产品多卖出一些或少卖出一些时,GDP会有变化?

答:不能,GDP核算的是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只要是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都按市场价值计入GDP,多卖一些或少卖一些不会影响产出值的变化,因而对GDP 的数值没有影响。企业生产出来而未销售出去的产品是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的。所以说,产品多卖一些或者少卖一些,对GDP的数值没有任何影响,只会影响存货投资的多少。

21、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居住,房租是否计入GDP?

答:计入GDP。因为这里虽然没有发生市场交换活动,但是自己住自己的房子时,房子也提供了效用,因而也被看作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创造了价值,应该获得收入。如果他把房子出租出去,获得的房租也应计入GDP。总之,不管房子是否出租,这部分房租都应计入GDP。

22、如果企业购买一辆新车替换一辆报废的旧车,并没有使车辆增加,所以GDP也不增加,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指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行为。若增加了资本资产存量,是净投资;若替换或更新了资本资产,叫折旧。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GDP核算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而不是指净投资。企业购买车辆属于投资行为,都应当计入GDP,都会使GDP总值增加,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否会增加资本存量。

23、为什么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

答:由于GDP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它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一国GDP的变动往往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变动,二是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化,当然,二者也常常同时变动。为了弄清GDP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必须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

果计算各年的GDP时都按同一年的价格即不变价格计算,就排除了价格变化对衡量总产出的干扰,从而使实际GDP真实地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化,也使不同年份总产出的比较的准确程度大为提高。

四、论述题

1、什么总产出既等于总收入又等于总支出?

答:总产出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仅指最终产品和劳务),也就是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指各个经济部门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总和,像我们长期以来所说的工农业总产值。总出产一定等于总收入。如果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那么新创造的价值可以看作是所有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及企业家才能)共同创造的,因此要分别支付给这些生产要素作为报酬,形成总收入,即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这里我们把利润看成是商品卖价扣除成本之后的余额。因此,总产出总等于总收入。

总产出一定等于总支出。从整个社会来看,总产出总是等于社会各个方面购买这些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比如,一辆汽车卖10万元,消费者购买时要支付10万元,恰好等于相关生产要素创造出的新价值,即产出。所有的社会最终产品都是如此,因而就全社来看,总产出一定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2、怎样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答: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投资储蓄恒等式又被称为宏观统计恒等式,它是指从事后核算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投资和储蓄在总量上是相等的。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我们对投资和储蓄所做的定义。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需求角度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来代表,即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Y=C+I,这里,我们把投资定义为总产出中未被消费的产品,企业生产出来而未销售出去的产品,作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国民收入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Y=C+S ,这里,我们把储蓄定义为总收入中未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就是所购买的或所销售的总产量,总供给就是所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两者是恒等的。这样就有恒等式:C+S=Y=C+I,化简为S=I 。这一恒等式的意义为:根据国民收入的定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储蓄),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投资)。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按照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储蓄和投资的统计结果一定相等,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均衡状态。但是,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还应当注意,恒等式中所讲的投资等于储蓄,是从整个经济体系核算而言的,不是针对个人、企业或某个部门来说的。

在三部门经济中,这一恒等式可以表示为:I=S+(T-G),其中,(T-G)可以看成政府的储蓄(它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它的意义是,私人储蓄与政府储蓄之和恒等于投资。

在四部门经济中,这一恒等式可以表示为:I=S+(T-G)+(M-X),其中,(M -X)可以看成是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它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它的意义是,四部门经济中的总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及国外的储蓄)与投资相等。

五、计算题

1.解:(1)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866.3+264.9+34.1+164.8+120.3

=2450.4(十亿美元)。

(2)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十间接税

=2450.4+266.3

=2716.7(十亿美元)

(3)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折旧

=2716.7+356.4

=3073.1(十亿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

=2450.4-(164.8+253.0)+347.5+105.1+66.4

=2551.7(十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2551.7-402.1

=2149.6(十亿美元)。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149.6-1991.9-64.4

=93.3(十亿美元)。

2..解:(1)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而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因此国民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从GNP=C+I+G+NX中可NX=GN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3l0—3000=3l0(亿美元)。

3.解:(1)用S代表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则:

S=Yd-C=4100-3800=300(亿美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Sg、Sf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g=T-G=BS=-200,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Sf=100,因此:

I=Sp+Sg+Sf=300+(-200)+100=200(亿美元)。

(3)从CN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4800-3000-800-(-100)=1100(亿美元)。

4.解:(1)按收入法计算GNP: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减津贴

=100+10+30+20+10=170亿(美元)

(2)按支出法计算GNP:

GN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90+60+30+(60-70)=170亿(美元)

(3)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税收

其中,税收=所得税+(间接税-津贴)-转移支付

=30+10-5=35亿(美元)

所以,政府支出-税收=30-35=-5亿(美元)

(4)家庭将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或税收,例如:

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储蓄=收入-消费-税收=170-90-35=45亿(美元)

或因为(投资-储蓄)+(政府支出-税收)+(出口-进口)=0

所以储蓄=(政府支出-税收)+(出口-进口)+投资

=-5+(60-70)+60=45亿(美元)

(5)计算进出口盈亏

进出口盈亏=出口-进口=60-70=-10亿(美元)

5.解:GNP=C+I+G+X-M

=个人消费支出+净投资+折旧+政府购买+净出口

=500+125+50+200+15

=890

NNP=GNP-折旧=890-50=840

NI=NNP-企业间接税=840-75=765

PI=NI-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

=765-50-100-150+100=555

DPI=PI-个人所得税

=565-80=485

6.解:(1)公司税前利润=公司利润税+股息+未分配利润=156.9

(2)雇员报酬=工资和收入+雇主交纳的保险金+其它劳动收入=1036.3

(3)个人支出=个人消费支出+消费者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向国外净转移支付=1119.9

(4)个人利息收入=净利息+政府向个人和企业支付的利息-政府所得的利息+消费者向企业支付的利息=130.3

(5)国民收入=雇员报酬+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租金收入+净利息+企业存货调整+资本消费调整=1364.1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支出=65.9

7.解:(1)用支出法

GNP=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采购+进出口净值=1706.5

用收入法

GNP=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存货调整+净利息+资本消费调整-津贴+政府企业利润+统计误差+企业转移支付+企业间接税+资本消费津贴=1706.5

(2)用支出法

NNP=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采购+进出口净值-资本消费津贴=1527.5

用收入法

NNP=雇员报酬+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存货调整+净利息+资本消费调整-津贴+政府企业利润+统计误差+企业转移支付+企业间接税=1527.5

(3)用支出法

NI=NNP

-企业间接税

-企业转移支付

-统计误差

+津贴减政府企业利润

=1364.2

用收入法

NI=雇员报酬

+业主收入

+租金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

+企业存货调整

+资本消费调整

+净利息

=1364.2

(4)用支出法

PI=个人所得税

+个人支出

+个人储蓄

=1382.7

用收入法

PI=NI

+社会保险金

+公司未分配利润

+公司利润税

+企业存货调整

-资本消费调整

+政府对个人转移支付

+政府对个人或企业支付的利息

-政府所得利息

+消费者向企业支付的利息

+企业转移支付

=1382.7

(5)用支出法

DPI=个人支出+个人储蓄=1185.8

用收入法

DP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1185.8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

12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2.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则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人( 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确定 3. “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 这一命题( C )。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 4. 在收入法核算的GDP中,以下( B )项目不应计入。 A、利润 B、政府转移支付 C、企业净利息支付 D、租金收人 5.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 C )有直接影响。 A、国内生产总值(GDP) B、国民生产净值(NNP) C、个人收入(PI) D、国民收入(NI) 6. 下列项目中,( B )不属于要素收人,但要计人个人收人(PI)之中。 A、房租 B、养老金 C、红利 D、银行存款利息 7. 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年初为20000亿美元,本年度生产了50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是3000亿美元,则该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为( A )。 A、5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 B、25000亿美元和23000亿美元 C、5000亿美元和3000亿美元 D、15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 8. 在四部门经济中,GDP是指( B )的总和。 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9. 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是( D )。 A、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家庭储蓄等于投资加政府赤字减净出口 10. 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C )。 A、国民生产净值 B、个人收人 C、个人可支配收人 D、国民收入 11. 下列各项指标中,是由现期生产要素报酬加总得到的是( A )。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可支配收人 D、国民生产净值 12. 按百分比计算,如果名义GDP上升( A )价格上升的幅度,则实际GDP将()。 A、小于,下降 B、超过,不变 C、小于,不变 D、超过,下降 13. 用所有厂商的收入扣除使用的中间投入品成本来核算GDP的方法是( D )。 A、最终产品法 B、个人收入法 C、收入法 D、生产法 14. 不会影响GDP测量的是( D )。 A、产品价值的变化 B、对政府提供的服务的价值的估计 C、出口的增加 D、政府转移支付 15. GDP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以及间接税支付的总和,也可以表述为( C )。 A、总需求=总供给 B、总供给=总产出 C、总产出=总收入 D、总收入=总需求

国民收入核算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基础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地区)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4、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5、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6、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7、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它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8、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以前某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GDP的折算指数:也称GDP平减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10、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消耗的那一部分产值 11、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消耗的那一部分产值 12、国民收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 13、个人收入::个人从企业中获得的收入(未缴纳个人所得税),它只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14、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15、收入法:是从居民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角度来核算一个国家一定期限内投入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16、支出法:是把一个国家一定限期内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进行核算GDP的方法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BEFGHJKL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屋买卖收取的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 (E)购买一辆旧车(旧房子) (F)购买股票 (G)购买彩票赢得1万元 (H)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蛋糕厂购入5吨面粉) (I)企业支付的贷款和债券利息 (J)政府的公债利息和消费利息 (K)家庭主妇家务劳动这个价值 (L)拍卖名画的收入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GDP和GNP都是流量的概念 (B)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 (C)GDP和GNP都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 (D)GDP和GNP是同一概念,没有区别 3、某国的GDP大于GN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B)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4、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D (A)今年物价一定比去年高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5、相对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D) (A)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其他国家的赠与 (B)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全部的失业救济 (C)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失业变动进行调整后所得到 (D)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根据价格变动进行调整后所得到 6、假如一个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75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折算指数为1.60,则该地区名义的国内生产总值(D)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加答案[优质文档]

第一章总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它为何能够赢得来自经济学界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如此重视? 2.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如何区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单位,分别将其归入所属机构部门和所属产业部门,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与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及其分析中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是对_____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A. 物质生产活动 B. 非物质生产活动 C. 社会经济活动 D. 国民经济活动总体2.下列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_______。 A. 外商投资企业 B. 外国领事馆 C. 季节性来华务工人员 D. 外国机构在中国的临时办事处 3._____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之间的生产与使用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服务流量做了详细的描述。 A.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B. 资金流量核算 C. 投入产出核算 D. 资产负债核算 答案:1.D 2.A 3.C 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有两项或两项以上)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特点是_____。 A.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B.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C.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D.以一国经济总体为核算对象 E.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2.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 A.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账户形式 B.两者在核算方法及核算原则上一致 C.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 D.两者的核算对象和目的不同 E.国民经济核算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法 3.下列企业和单位中,属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的是_____。 A.日本驻华大使馆 B. 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 C. 正在利比亚执行为期三个月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小分队 D. 深圳的一家中韩合资网络游戏开发公司 E. 海尔集团在美国新收购的一家冰箱生产企业. 答案:1.ABCDE 2.ACDE 3.BCD

基础会计习题及答案

基础会计习题及答案 篇一:2020年会计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篇二:《基础会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总论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尺度是(C)。 A 实物量度 B 劳动量度 C 货币量度 D 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C )。 A 核算和管理 B 控制和监督 C 核算和监督 D核算和分析 3.会计的反映与监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B)。 A 销售活动 B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C 生产活动 D 管理活动 4.下列业务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的事项是( D)。 A 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B 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C 企业自制材料入库 D 与外企业签定购料合同 5.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 B )。 A时间范围 B空间范围 C期间费用范围D成本开支范围

6.下列原则中不属于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是( C )。 A可理解性原则B可比性原则 C 历史成本原则D相关性原则 7.200X年9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50 000元,12月2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收付实现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D )。 A 200X年9月 B 200X年10月 C 200X年11月 D 200X年12月 8.2002年3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60 000元,6月20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A )。 A 2002年3月 B 2002年4月 C 2002年5月 D 2002年6月 9.建立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是( D )。 A币值变动B人民币 C记账本位币 D币值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是( ABCE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货币计量 D会计原则 E会计分期

第章国民收入核算习题与答案

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 ?国民收入 B ?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 ?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 ?物品与劳务 B ?生产要素 C ?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 D ?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 4 ?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 ?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 ?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 ?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 .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 .岀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岀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 ?在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 .总统薪水 B ?股息 C ?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 ?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 ?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 下列()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 ?租金 B ?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 ?养老金 9 ?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岀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岀 10?在用支岀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11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 ?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岀口 12. 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的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利润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3. 为从国民收入中获得可支配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A. 社会保险基金 B. 公债利息 C. 公司收入税 D. 公司未分配利润

第章 国民收入核算习题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物品与劳务 B.生产要素 C.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 D.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 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在下列项目中,(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在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下列(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 B.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养老金 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 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会计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尺度是()。 A.实物量度 B.劳动量度 C.货币量度 D.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核算和管理 B.控制和监督 C.核算和监督 D.核算和分析 3.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概括为()。 A.经济活动 B.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C.生产活动 D.管理活动 4.下列业务不属于会计核算范围的事项是()。 A. 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B. 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C. 企业自制材料入库 D. 与外企业签定购料合同 5.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 A.时间范围 B.空间范围 C.期间费用范围 D.成本开支范围 6.下列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有()。 A.建造房屋的各项支出 B.长期股票投资支出 C.生产工人工资 D.为取得专利权发生的支出 7.下列各项中适用于划分各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原则是()。 A.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权责发生制原则 D.谨慎性原则 8.下列各项中适用于财产计价的原则是()。 A.权责发生制原则 B.配比原则 C.收付实现制原则 D.实际成本原则 9.下列原则中不属于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是()。 A.明晰性原则 B.可比性原则 C.配比原则 D.相关性原则 10.2001年9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50 000元,12月2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收付实现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A. 2001年9月 B. 2001年10月 C. 2001年11月 D. 2001年12月 11.2002年3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60 000元,6月20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A. 2002年3月 B. 2002年4月 C. 2002年5月 D. 2002年6月 12.某企业2002年7月支付厂部管理人员工资12 000元,预支厂部半年(含本月)修理费1800元.生产车间保险费4000元。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时,该企业2001年7月管理费用发生额为()。 A. 12 000元 B. 13 800元 C. 16 300元 D. 12 300元 13.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主要是体现会计原则中的()。 A.配比原则 B.收付实现制 C.谨慎原则 D.及时性原则 14.建立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是()。 A.币值变动 B.人民币 C.记账本位币 D.币值不变 15.将企业资产和负债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前提是()。

12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判断是非题 1.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的价值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的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穿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3.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4.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5.一栋去年建成的建筑物,今年才销售出去,销售额应计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 6.若一国人口迅速增长,为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至下降,GDP必须以同样快的速度增长。 7.住宅建筑是消费者的耐用品,在国民收入账户中,被作为消费支出处理。 8.一般而言,出口减少国民收入,而进口创造国民收入。 9.当一个人决定去看电影而不是在书房看书消费周末的时候,GDP将增加。 10.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1.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12.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13.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14.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15.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16.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 17.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为40万$。 18.某出租车司机1996年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DP中。 19.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者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DP中。 20.只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I=S恒等式才成立。 三、单项选择题 1.按支出法,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 A个人购买的小汽车 B个人购买的游艇 C个人购买的住房 D个人购买的黄金期货 2.对政府雇员支付的报酬属于() A政府购买支出 B转移支付 C税收 D消费 3.某国如果2003年的GDP以当年价格计算为3980亿元,2013年的GDP以当年价格计算为6760亿元,相应的价格指数2003年为91,2013年为111,那么2013年的GDP实际值与2003年的GDP的实际值相比() A增长约40% B增长约70% C增长约90% D增长约20% 4.假设某国第一年即基年的当期美元产出为500美元,如果第8年价格指数翻了一倍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当期美元产出等于() A 2000美元 B 1500美元 C 1000美元 D 750美元 5.今年的名义GDP增加了,说明() A 今年的物价上涨了 B 今年的物价和产出都增加了 C今年的产出增加了 D 不能确定6.下列那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第3章-会计核算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 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2.强调经营成果计算的企业适合采用()。 A.收付实现制B.权责发生制 C.永续盘存制D.实地盘存制 3.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 A.收益性支出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D.营业外支出 4.凡为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 A.收益性支出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D.营业外支出 5.对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提取坏账准备金这一做法体现的原则是()。 A.配比原则B.重要性原则 C.谨慎性原则D.可靠性原则 6.在会计年度内,如把收益性支出当作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则会()。 A.本年度虚增资产、虚增收益 B.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增收益 C.本年度虚增资产、虚减收益 D.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减收益 7.会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时,选作统一计量标准的是()。 A.劳动量度B.货币量度 C.实物量度D.其他量度 8.配比原则是指()。 A.收入与支出相互配比 B.收入与营业费用相配比 C.收入与产品成本相配比 D.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9.财产物资计价的原则是()。 A.权责发生制原则B.配比原则

C.历史成本原则D.收付实现制原则 10.下列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有()。 A.支付职工工资B.支付当月水电费 C.支付本季度房租D.支付固定资产买价 11.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符合()。 A.历史成本原则B.配比原则 C.可靠性原则D.可比性原则 12.各企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符合()。 A.相关性原则B.可比性原则 C.可理解性原则D.重要性原则 13.企业于4月初用银行存款1 200元支付第二季度房租,4月末仅将其中的400元计入本月费用,这符合()。 A.配比原则B.权责发生制原则 C.收付实现制原则D.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14.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确定各项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标准是()。 A.实际发生的收支B.实际收付的业务 C.实际款项的收付D.实现的经营成果 15.企业的会计期间是()。 A.自然形成的B.人为划分的 C.一个周转过程D.营业年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E.记账本位币 2.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优点有()。 A.交易确定的金额比较客观 B.存货成本接近市价 C.有原始凭证作证明可随时查证 D.可防止企业随意改动 E.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国民收入核算习题与答案

第十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A .国民收入 B .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物品与劳务 B .生产要素 C .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 D .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在下列项目中,( ) 不是要素收入: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7.在下列项目中,( ) 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 下列( )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B.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 .养老金 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 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国民收入核算习题答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习题答案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2、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同一年的人口数量去除该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一国人口数量。该公式中的人口数量是指当年年初与年终人口的平均数,或某年的年中人口数字(7月1日)。 4、流量与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一年)测算出来的数值;而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如2003年7月1日)存在变量的数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而国民财富则是一个存量。 5、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值。 6、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7、名义GDP(或货币GDP) 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 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的变动既包含了实际产量变动的因素,也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 8、实际GDP 实际GDP 是按不变价格所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 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仅仅反映了实际产量变 动的情况。 9、GDP折算指数(GDP价格指数) 它等于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即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它反映了从基期到计算期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10、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反映了两个相邻年份之间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 通货膨胀率=[t年GDP价格指数-(t-1)年GDP价格指数]÷(t-1)年GDP价格指 数×100% 11、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 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反映了新增加的价值。 12、国民收入(NI) 是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

最新基础会计复习题及答案

基础会计复习题及答 案

基础会计复习题及答案 一、主要名词术语 1.会计循环——就是按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对会计核算的存在条件,如空间、时间、计量尺度等以及核算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出假设,并以次为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3.会计主体——会计核算须以一个特定单位为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这个特定单位就称为会计主体,也叫做会计实体。 4.持续经营——也称继续经营,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既不会停业,也不会被兼并或破产,并以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或扩大的经营规模和扩大的经营范围)持续不断地进行经营运作。 5.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6.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中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予以综合反映。 7.权责发生制原则——亦称之为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由本期负担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 8.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应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为取得这些收入而支出的费用相互配比,并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9.实际成本原则——亦称之为历史成本原则,它是指企业对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时,都要以经济业务事项实际发生时的取得成本或实际成本作为登记入账的依据。 10.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11.谨慎性原则——亦称之为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含有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必须谨慎从事,即只确认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 12.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13.收付实现制——亦称实收实付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为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的标准。 二、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并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中的括号里。 1.下列不属于会计循环的业务是( A )。 A.编制预算报告 B.编制会计分录 C.编制会计报表 D.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 2.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是( C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第九章 国民经济核算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九章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B 5.C 6.A 7.C 8.D 9.A 10.B 11.C 12.A 13.D 14.B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DE 2.ACD 3.ABC DE 4.ABC DE 5.AB DE 6.ABCE 7.AB CD 8.ABC 9.ACDE 10.AC 三、判断分析题 1.√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四、名词解释题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地域为统计标准。 2.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其计算公式:GDP=C+I+G+(X-M) 3.收入法:又叫生产要素法,从分配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报酬总和。其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收入总和+折旧+间接税净额=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折旧+(间接税-政府补贴) 4.生产法:也叫部门法。从生产角度考察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的增值的总和。其计算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值的总和=农业和采矿业的增值+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增值+交通和公用事业、

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劳务、政府的增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公式表示为: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某年人均(GDP)=某年全国GDP/某年平均人口数 8.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会计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货币计量 B.会计年度 C.持续经营 D.会计分期 2、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3、下列关于会计职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B.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也称控制职能 C.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证 D.会计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4、下列关于会计对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会计对象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B.会计对象是指某一法律主体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 C.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具体表现为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D.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的对象 5、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是()。 A.会计核算职能 B.会计监督职能 C.会计计划职能 D.会计预测职能 6、会计主要的计量单位是()。 A.货币 B.劳动量

D.价格 7、会计分期是把企业持续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起讫日期较短的会计期间,其起讫日期通常为()。 A.一个会计日度 B.一个会计月度 C.一个会计年度 D.一个会计季度 8、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环节是()。 A.登记会计账簿 B.合法地取得、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C.进行财产清查 D.编制财务报表 9、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取得的结果称为()。 A.财务状况 B.盈利能力 C.经营业绩 D.财务成果 10、债务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需要以()等偿付的现时义务。 A.资产或劳务 B.资本或劳务 C.资产或债权 D.收入或劳务 11、下列不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利润 12、下列属于企业流动资产的是()。 A.预收账款 B.累计折旧 C.预付账款

10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

第十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判断是非题 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3、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5、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 6、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7、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 8、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DP 为40万$。 10、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DP中。 1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DP中。 12、用收入法核算国民生产者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DP中。 13、只有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I=S恒等式才成立。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5.下列那一项计入GDP?() 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购买普通股票 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国民核算计算题优选稿

国民核算计算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3-1已知某地区的如下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1)农业总产出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出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出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出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出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服务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服务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为18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9)未含在各部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即不可抵扣增值税)为200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即地区GDP)。 解答:(单位:亿元) (1)生产法 该地区GDP=Σ(各部门增加值)+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Σ(各部门总产出-部门中间投入)+未含在产出中的产品税净额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452-85)+(530+530 10%-76)+200=2477 (2)支出法 该地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1886+548+(75-32)=2477 3-2已知有关报告年国民经济资料如下:国内生产总值94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58亿元,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1.2亿元,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额0.5亿元。试计算报告年的以下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2)国民总收入;(3)国民净收入;(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解答:(单位:亿元) (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 (2)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940+1.2= 941.2 (3)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 (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941.2+0.5=941.7 (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883.2+0.5=883.7

会计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会计学基础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尺度是( C )。 A.实物量度 B.劳动量度 C.货币量度 D.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C )。 A.核算和管理 B.控制和监督 C.核算和监督 D.核算和分析 3.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概括为( B )。 A.经济活动 B.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C.生产活动 D.管理活动 4.下列业务不属于会计核算围的事项是( D )。 A. 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B. 生产产品领用材料 C. 企业自制材料入库 D. 与外企业签定购料合同 5.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 B )。 A.时间围 B.空间围 C.期间费用围 D.成本开支围 6.下列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有( C )。 A.建造房屋的各项支出 B.长期股票投资支出 C.生产工人工资 D.为取得专利权发生的支出 7.下列各项中适用于划分各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原则是( C )。 A.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权责发生制原则 D.谨慎性原则 8.下列各项中适用于财产计价的原则是( D )。 A.权责发生制原则 B.配比原则 C.收付实现制原则 D.实际成本原则 9.下列原则中不属于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是( C )。 A.明晰性原则 B.可比性原则 C.配比原则 D.相关性原则 10.2001年9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50 000元,12月25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收付实现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D )。 A. 2001年9月 B. 2001年10月 C. 2001年11月 D. 2001年12月 11.2002年3月20日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60 000元,6月20日收到货款存入银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时,该项收入应属于( A )。 A. 2002年3月 B. 2002年4月 C. 2002年5月 D. 2002年6月 12.某企业2002年7月支付厂部管理人员工资12 000元,预支厂部半年(含本月)修理费1800元.生产车间保险费4000元。按权责发生制核算时,该企业2001年7月管理费用发生额为( D )。 A. 12 000元 B. 13 800元 C. 16 300元 D. 12 300元 13.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主要是体现会计原则中的( C )。 A.配比原则 B.收付实现制 C.谨慎原则 D.及时性原则 14.建立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是( D )。 A.币值变动 B.人民币 C.记账本位币 D.币值不变 15.将企业资产和负债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前提是( B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6.会计要素是对( C )的进一步分解和具体化。 A.会计职能 B.会计目标 C.会计对象 D.会计循环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习题与答案

......................... 為汐pr彳............................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 ?国民收入 B .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 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 .物品与劳务 B. 生产要素 C. 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 D .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 4. 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 .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 .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 .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 在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 .总统薪水 B .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 .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 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殊為i^(rr(f................................................ C.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下列()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 .租金 B .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 .养老金 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 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11.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国民生产总值 B ?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 .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12. 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的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利润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3. 为从国民收入中获得可支配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 A. 社会保险基金 B. 公债利息 C. 公司收入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