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五)

环境影响评价总结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1、环境的概念。
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的根本特性。
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整体性是根本特性,变动性和稳定性相辅相成,环境资源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局部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点构造和功能的系统。
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内部构造和外在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中。
稳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第二节环境影响 1、环境影响。
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实质是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那么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是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效果分类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环境影响分类按影响程度分类为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
是指对拟议中的建立工程、区域开发方案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展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到达更具环境形容性的人类活动。
2、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3、筛选。
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4、划分范围。
指在确定了一项拟议活动应进展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后,进一步确定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并识别其中的主要问题。
5、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的内容。
建立工程概况;建立工程周围环境状况;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对建立工程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保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指南

环保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指南第一章环保项目概述 (3)1.1 环保项目的定义 (3)1.2 环保项目的分类 (3)1.2.1 污染防治项目 (3)1.2.2 资源节约项目 (3)1.2.3 生态保护项目 (3)1.2.4 环境监测与预警项目 (3)1.2.5 环境管理与政策项目 (3)1.3 环保项目的重要意义 (4)1.3.1 促进可持续发展 (4)1.3.2 改善生态环境 (4)1.3.3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4)1.3.4 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4)1.3.5 提升国际形象 (4)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估基本概念 (4)2.1 环境影响评估的定义 (4)2.2 环境影响评估的目的 (4)2.3 环境影响评估的基本原则 (5)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估程序 (5)3.1 环境影响评估的启动 (5)3.1.1 确定评估对象 (5)3.1.2 评估启动条件 (5)3.1.3 评估启动程序 (5)3.2 环境影响评估的编制 (6)3.2.1 评估内容 (6)3.2.2 评估方法 (6)3.2.3 评估报告编制 (6)3.3 环境影响评估的审批 (6)3.3.1 审批程序 (6)3.3.2 审批要求 (6)3.3.3 审批结果 (6)第四章环境影响评估内容 (6)4.1 项目概况 (6)4.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4.2.1 环境现状调查 (7)4.2.2 环境现状评价 (7)4.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4.3.1 环境影响预测 (7)4.3.2 环境影响评价 (7)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 (8)5.1 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8)5.2 环境保护方案的实施 (8)5.3 环境保护效果的评估 (8)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编制 (9)6.1 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 (9)6.1.1 合规性要求 (9)6.1.2 科学性要求 (9)6.1.3 客观性要求 (9)6.1.4 可操作性要求 (9)6.1.5 完整性要求 (9)6.2 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 (9)6.2.1 项目概况 (9)6.2.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6.2.3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0)6.2.4 环保措施与方案 (10)6.2.5 环境风险评价 (10)6.2.6 环境经济评价 (10)6.2.7 环保监测与管理 (10)6.3 报告编制的注意事项 (10)6.3.1 报告编制应注重数据收集与分析,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5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实状况与评价5.1现实状况监测时段及监测期间区域重要排污装置运行工况本评价采用现实状况监测与搜集运用已经有资料相结合旳方式进行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在项目评价期内分别进行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和土壤旳现实状况监测。
评价搜集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重要为长江例行监测断面数据;运用旳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资料为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环境空气监测数据。
项目现实状况监测及搜集运用数据旳基本状况见下表所示。
表5.1-1 项目环境质量现实状况调查工作基本状况一览表生产工况见下表所示。
表5.1-2 现实状况监测期间天华集团各企业生产工况状况调查表监测方案1)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根据项目大气污染物外排状况,结合区域环境保护目旳, 本次评价在评价区范围内内共布设6个点位, 其中1#~4#点为现场取样监测, 5#~6#点为运用已经有数据(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资料)。
详细点位详见下表和附图7。
表5.2-1 项目大气现实状况监测布点及监测项目一览表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实状况监测均在冬季进行, 1#~4#监测点采样时间为2015年11月27日~12月3日、持续监测七天;5#~6#点为2013年12月18日~12月24日(天华企业电石制乙炔减排技改项目旳监测时间)。
监测频率见下表。
表5.2-2 监测时间、频率表采样和分析措施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4-2023)、《环境空气质量原则》(GB3096-2023)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措施》(第四版)等原则和规范旳有关规定和规定进行。
详细见下表所示。
表5.2-3 项目各指标采样和监测分析措施项目环境质量监测汇报见附件4。
各监测点旳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详见表5.2-4所示。
表5.2-4 大气监测成果记录表未超标。
其中, 属项目特性污染物旳甲醇和苯酚均未检出, 常规污染物物中旳SO2.NO2小时浓度值和日均浓度值均较低、而PM2.5.PM10日均浓度值相对较高。
区域环境概况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四章区域环境概况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1 区域环境概况4.1.1 自然环境4.1.1.1 地理位置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的结合部位,双洎河上游。
地理坐标:东经113°09'~113°40',北纬34°19'~34°40'。
东部与新郑市接壤,西部与登封市为邻,南部与禹州市毗连,北部与荥阳市相邻,东北部与郑州市区缘接,西北部与巩义市同山相依,东西长46.2km,南北宽32.4km,总面积1001km2。
辖袁庄乡、米村镇、岳村镇、白寨镇、牛店镇、平陌镇、来集镇、曲梁镇、刘寨镇、大隗镇、超化镇、苟堂镇、城关镇等12个镇、1个乡,西大街办事处、昶隆街办事处、新华路办事处等3个办事处及1个尖山风景区,共317个行政村(居委会),3192个村民组。
本次评价规划区域为新密市城西产业园,位于新密市城区西北部,其范围为:东至未来大道(暂定规划路)及护理学院、西至荥密路,北至规划北环路,南至孟庄社区,面积约5.6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4.1.1.2 地形地貌新密市地处豫西山地和豫东平原的结合部位,以山地为主,属嵩山五指岭和箕山山脉的东延部分,境内自然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南、北三面为嵩山余脉环抱的浅山丘陵区,中部丘陵起伏,岳谷交错,东部为河谷平原。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212.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1.2%;丘陵面积573.6km,占总面积的57.3%;平原面积215.2 km2,占总面积的21.5%。
全境有大小山峰、岗岭800多座,主要山峰有五指岭、兰崖山、双牛山等,最高山峰五指岭海拔1108.5m,最低东南地区的宋楼西海拔115m,市域内一般海拔300~ 500m。
本次评价规划区域为新密市城西产业园,位于新密市中心城区的西北,地形条件较好。
4.1.1.3 地质构造新密市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的组成部分,基底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基底之上复层由震旦纪和以后的各地层组成。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5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5.1 资料收集与分析5.1.1 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
当调查场地与相邻场地存在相互污染的可能时,须调查相邻场地的相关记录和资料。
5.1.1.1 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包括:用来辨识场地及其相邻场地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图片,场地的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其它有助于评价场地污染的历史资料,如土地登记信息资料等。
场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设施、工艺流程和生产污染等的变化情况。
5.1.1.2 场地环境资料包括: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场地危险废物堆放记录以及场地与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等的位置关系等。
5.1.1.3 场地相关记录包括:产品、原辅材料及中间体清单、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地下管线图、化学品储存及使用清单、泄漏记录、废物管理记录、地上及地下储罐清单、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环境审计报告和地勘报告等。
5.1.1.4 由政府机关和权威机构所保存和发布的环境资料,如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以及生态和水源保护区规划等。
5.1.1.5 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包括:自然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等;社会信息包括人口密度和分布,敏感目标分布,及土地利用方式,区域所在地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相关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与标准,以及当地地方性疾病统计信息等。
5.1.2 资料的分析调查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资料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信息,如资料缺失影响判断场地污染状况时,应在报告中说明。
5.2 现场踏勘5.2.1 安全防护准备在现场踏勘前,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知识,并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5.2.2 现场踏勘的范围以场地内为主,并应包括场地的周围区域,周围区域的范围应由现场调查人员根据污染物可能迁移的距离来判断。
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评概论1.环评概念: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预料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分类: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料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2.环评基本原则: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生态爱护,城市;清洁生产政策;生态爱护;资源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总量限制;污染物达标,区域环境。
3.我国的环评制度的形成及发展:《环境评价法》颁布时间:2002.10.28通过,2003.9.1实施,2004.2确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4.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及之间的关系组成:(1)宪法中的环境爱护的规范(2)环境爱护基本法(3)环境资源单行法(4)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爱护的规定 (5)国家行政部门指定的各种环境爱护法令, 法规和条例(6)环境爱护地方法规(7)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关系:该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环境爱护的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相关法律关于环境爱护的规定为补充,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协调的环境爱护法律, 法规, 规章, 标准及国际条约所组成的一个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法律法体系。
五大原则:宪法至上的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
5.我国环评制度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评价对象侧重于工程项目建设;分类管理;实行环评资格审核认定制6.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执行上,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于综合标准,且不交叉执行。
第二章环评程序1.环评工作程序分那几个阶段?分别主要工作?第一阶段为打算阶段,主要工作为探讨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料和评价环境影响。
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料总结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考核市政府。
2.宏观环境管理: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3. 微观环境管理: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实施主体是环保部门。
4. 环境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行为5 人类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6.系统优化分析通常是通过最优化数学模型实现的。
最优化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最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与网络分析等。
7.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准则(称为3R 原则)P192 (考点) 8.组成9.通过隶属度大小来评价环境质量的方法(含糊数学法)10.城市垃圾产生量预测:常采用排放系数预测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11.水环境规划是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2.在环境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13.均匀处理最优规划:均匀处理最优规划,以全区域的污水处理费用最低为目标,寻求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与规模的最佳组合。
14.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污染物特性、水质目标、排污方式)有关15. A 值法属于地区系数法16.环境管理的三大主要方法:17 同时选择近10 年最枯季平均流量或者近10 年最枯季平均库容作为参考设计水文条件。
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对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对伤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发展经济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允许极限的一切措施的总称。
经济制约型: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只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型:既考虑经济对环境的影响,也考虑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关系;环境制约型:经济发展要服从环境质量的要求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控制规划;按行政区域和管理层次:国家、区域和部门环境规划按性质上划分: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流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行业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性质分:资源环境管理、质量环境管理 (以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为内容的环境管理)、技术环境管理按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来分: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经济的双赢原则、公众参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10 在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关系时,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利益而保证另一方获利。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掌握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
— 1 —(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备进行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审能力。
为今后开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打下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论,有关法规、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二)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
(三)掌握各种环境要素的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功能(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功能。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发展历程(1学时)知识点: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类型(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类型。
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
第五节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人员管理(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资质等级,评价自制范围,环评人员管理。
第六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0.5学时)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控制的办法。
本章小结重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分类;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内容、环评制度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工作程序;环评资质及人员管理要求。
难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区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 2 —环境影响评价不等同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思考题:1、为什么要进行环境评价?2、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如何分类?3、我国环境评价如何进行分类管理?4、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意义是什么?作业:登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了解环评最新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1 地理位置
漳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北纬 24°54′-25°47′,东经 117°11′-117°44′。是闽西东大门,地处龙岩、三明、泉州、漳州四市的结合部, 位于厦门经济特区和闽南“金三角 ”开放区的圈沿,南距厦门 198km,东距泉州 253km,是闽、粤、赣三省边区 19 个县(市)的物资集散地,可优先接受沿海发达 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辐射和转移。地理位置详见附图 3-1。
1.1.2 地形地貌
境内地貌类型复杂,中山、低山、丘陵、盆地相互交错,河流、峡谷穿插其 间。全市周围被高山环绕,市内以低山和丘陵为主。中部沿九龙江两岸为全市地 势较为平缓的河谷、丘陵地带。福建省重要的地址分界线(政和—大埔断裂带) 经市域东部和南部的溪南—芦芝—永福穿过。三南—寻乌—莆田亚带断裂带(属 华夏系构造)也通过市境。雁石溪、溪南溪是沿着断裂层发育的断裂河。南部的 博平岭山脊,以东北走向为主,是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地区。漳平市登榜工业区 由环城北路分成南北两片, 边界较为规整, 呈不规则的梯形。 现状地势东高西低, 最高点位于东北部,标高为 255.59m;最低点位于西南部,标高为 174.39m。 矿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沟谷纵横、地形陡峭。主要山脉呈近南北走向。区内 最高点在南部,标高为+551.3m,最低点在东部,标高为+309.61m,相对高差为 +241.69m。地表坡度一般在 20~40°,局部近直立。主要山脉走向为南北向,区 内地貌总体呈南西、北西部高,南东部部低的山地地形特点,坡降较大,地表径 流条件350°、倾向北东东、倾角 45°-65°、断裂中为硅化构造角砾 岩,成份以晶屑凝灰岩碎块为主、局部见石英碎块和萤石碎块等。该构造断裂也 是勘查区内主要赋矿构造之一。 F5: 位于矿区东部, F4 东侧, 控制长 230m 左右、 宽一般 3.5-7m、 走向 355°、 倾向北东东、倾角 40°-75°、断裂中为硅化构造角砾岩,成份以晶屑凝灰岩碎块 为主、 局部见石英碎块和萤石碎块等。该构造断裂也是勘查区内主要赋矿构造之 一,Ⅲ号矿体即赋存于此构造中。 3、节理 受前述构造破碎带的影响, 区内岩石节理发育, 其走向基本与断裂构造一致, 倾向 70-80°、倾角 20-50°,一般 2-6 条/米,大部分节理见石英脉充填,宽 2-5cm。
1.1.5 地表水水系水文
九龙江北溪发源于龙岩市小池乡和连城县曲溪乡。小池流至苏坂为雁石溪, 曲溪至苏坂为万安溪,两溪至苏坂合流汇合后流入漳平,至盐场洲与双洋溪、新 桥溪汇合后始称九龙江北溪。经西园、菁城、桂林、芦芝 4 乡镇,在小杞村流入 华安县境,全长 258km,流域面积 6811.03km2。 九龙江北溪全长 258km,漳平境内河长 50km,坡降 3.7‰,曲线系数 0.33, 境内流域面积 289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 47.7 亿 m3,河床宽 120m。 漳平境内两岸主要支流还有拱桥溪、溪南溪、大深溪等。其中拱桥溪发源于 永福龙车村, 经永福、 拱桥、 西园等乡镇, 在溪仔口注入九龙江北溪。 河长 51km, 坡降 15‰,流域面积 234km2。 地表水系较发育,新桥溪流经矿区东部,至南洋镇与建溪交汇,矿区内冲沟
纹岩、凝灰质粉砂岩等等,据薄片鉴定成果:主要岩性晶屑凝灰岩呈晶屑凝灰结 构,块状构造,由石英晶屑、长石晶屑及火山灰等组成。其中晶屑量占 30-40%, 大小 3-4mm。地层厚度不详。区内萤石矿体均分布在晚侏罗世南园组第二段之 构造破碎带中。 2、中侏罗世漳平组(J2z) 区内漳平组地层仅于 ZK401 孔底部揭露, 与上覆南园组第二段(J3nb)地层呈 断层接触。为内陆盆地沉积的杂色碎屑岩,岩性以紫红色杂色细砂岩为主,夹少 量粉砂岩、泥岩。 2、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陈田村一带的沟谷低洼处。 主要为残坡积层、 冲积层、洪积层,厚度 0.5~5.0m。 (二)构造 矿区位于南武夷晚古生代拗陷区之大田—龙岩拗陷带。 断裂构造、 节理发育。 1、褶皱 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单斜构造,褶皱轴向呈北北东,倾向北西西。 2、断裂 以近南北走向断裂构造为主,是矿区的主要控矿及容矿构造。断裂多具张性 特征,多为正断层,为萤石矿脉所充填的赋矿断裂构造。 F1:位于矿区中北部,控制长 170m 左右、宽一般 1-5m、走向 340°-350°、 倾向北东东、倾角 60-65°、断裂中为硅化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以晶屑凝灰岩为 主。 F2:位于矿区北东侧,控制长 110m 左右、宽一般 5-8m、走向 350°、倾向 北东东、倾角 60°、断裂中为硅化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以晶屑凝灰岩为主,大 者在 30×50cm。 F3:位于矿区东部,控制长 470m 左右、宽一般 5-15m、走向 345°-355°、倾 向北东东、倾角 40°-85°、断裂中为硅化构造角砾岩,成份有晶屑凝灰岩碎块、 石英碎块和萤石碎块等,大者在 20×30cm。该断裂为勘查区内主要赋矿构造,矿 区Ⅰ号主矿体即赋存于此构造带中。 F4:位于矿区东部(F3 东侧) ,两者近于平行产出,控制长 400m 左右、宽
1.1.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一)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主要有晚侏罗世南园组第二段(J3nb)、中侏罗世漳 平组(J2z)及第四系(Q)。 1、晚侏罗世南园组第二段(J3nb) 矿区内大面积出露。 地层走向北北东, 倾向 280-290°, 倾角较缓一般 20-28°, 主要岩性以灰白—灰红色晶屑凝灰岩为主,局部夹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熔岩、流
1.1.4 气候与气象
漳平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中部河谷地带受海洋性季风影响,具有温暖湿 润,雨水充足,冬短无严寒,夏长无酷暑,垂直气候显著,干湿季节分明等特点。 项目所在区域多年平均气温 20.5℃,最热月为 7 月,最高气温 38.1℃,最冷月为 1 月,极端最低气温-5.6℃。区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852.9h,雾日少,无霜期 298d,多年平均降水量在 1450~2100mm 之间,年平均降水日数在 120~170 天 之间,区域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春夏多雨,秋冬少雨,每年 3~9 月是多 雨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