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渐消失的职业

合集下载

消失的100种职业

消失的100种职业

1.弹棉花2.货郎3.代写书信4.磨刀人5.卖清水6.补鞋匠7.说书8.算命打卦9.修钢笔10.补锅11.出租图书12.巫婆神汉13.哭丧婆14.卖跌打药15.打蜂窝16.雕花匠17.拉板车18.卖麦芽糖19.麦客20.担担面21.卖凉开水22.修脚工23.淘粪工24.打更守夜25.洗衣服26.拉洋片27.绣花28.卖糖画29.竹篾匠30.剃头挑子31.白铁匠32.缝穷33.剪纸34.做宫灯35.装裱匠36.木匠37.翻瓦匠38.卖炭39.纤夫40.收潲水41.演木偶戏42.杂耍43.江湖郎中44.卖唱45.抬滑竿46.票串串47.摆残棋48.守墓人49.传销50.当铺51.马帮52.裁缝53.钟表匠54.制绳匠55.织家居布56.开染坊57.辊工58.烧盐匠59.石印工60.写店招61.刻牙章62.书记员63.风水先生64.舵爷65.造土纸66.桐油商67.放债68.接生婆69.媒婆70.做油伞71.草编72.写碑文73.油印工74.掮客75.皮条客76.收荒匠77.巫医78.刀剑铺79.卖碎石80.烧石灰81.铅印82.奶妈83.广播员84.内刊编辑85.炒爆米花86.包皮蛋87.卖耗子药88.流动照相89.跑滩匠90.织毛衣91.吆僵尸92.吹鼓手93.民办教师94.讲圣喻95.流动烟贩96.金银匠97.背夫98.开武馆99.猎户100.电话总机。

在中国已经消失的十大职业

在中国已经消失的十大职业

在中国已经消失的十大职业在中国已经消失的十大职业任何事物由盛而衰都有一个过程,在历史中它可能只是瞬间,而在我们个人的经历之中,却可能是一个深刻的烙印,一段漫长的经历。

读以下的文字,看以下的图片,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次消遣,也可以当成一次认识,也许它和你的思想能碰撞出一些什么。

修钢笔在解放前,使用的钢笔大都是舶来品,以派克金笔为多,公事人也以拥有一支派克金笔为自豪。

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但聊胜于无,也只好凑合了。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

补锅卖凉开水剃头挑子缝穷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听起来不好听,但人已经落魄到替人补破烂,是穷人在赚穷人的银子,也没有什么好听与否了.翻瓦匠守墓人对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

不要说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单就是在民间,也是体现忠孝情绪的关键所在。

收荒匠………………9、管家如果今天的电冰箱可以决定再购买一些牛奶,那么自我控制的真空装置听起来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也许自我清理居室将使用一种中央真空系统或微型吸尘机器人。

10、父亲父亲本不是一种职业,但由于体外授精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其职能将会消失,“爸爸”可能成为恐龙式的灭绝种类。

随着人造子宫可能成为现实,妈妈也一样。

未来五年中国的10大“金饭碗”新职业层出不穷,老职业越老越吃香。

人才市场的竞争永远激烈,其间有多少是最受职场人士关注、三千宠爱集一身的职业?未来几年的金牌职业有哪些?我们的金牌职业、俗称的“金饭碗”具有以下特征:含金量高、收入多、发展前景广阔、有相当的社会地位、相对稳定,身上聚集了无数艳羡的眼光,让众多职业人士产生心跳加速、眼热嘴馋等连锁反应。

经过市场调查并综合专家的分析,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十大金饭碗。

新《职业大典》出炉:894个传统职业消失 347个新职业出现

新《职业大典》出炉:894个传统职业消失 347个新职业出现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这几天,我国最新版的《职业大典》出炉了。

与1999年的第一版相比,这次新增加了347个职业,我们来说说都有什么,比如我们熟悉的“快递员”、“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等,当然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比如“光伏组件制造工”、“风电机组制造工”等等;同时,更触动我们的是,这版最新的职业大典,居然一口气取消了894个职业!我们来看看:比如“话务员”、“凸版凹版制版工”(因为现在全是平版印刷,甚至更高科技的印刷技术了)、“平炉炼钢工”等等这些职业,就伴随大典的修订,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被取消的这些职业,曾经都是一些让从业者感到无限荣光的热门职业。

他们在经历职业兴衰的同时,恰巧也目睹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请听中央台记者何源、实习记者陈瑶的报道:新版《职业大典》中被取消的职业之一,就是“话务员”。

不少老电影里,经常会出现一些打电话的场景,电话是手摇的,用户之间还需要话务员手动连接。

中国电信黄山分公司退休职工张秀娟曾经就是一名话务员。

在张秀娟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末,话务员这个职业不仅光荣,而且忙碌。

张秀娟:话务员那个时候叫话务小姐嘛,就是说在人家的眼里面很高贵的一种职业。

有的用户为了打一个长途,他往往要等候一天才能接到,因为我们不是直接到打的,通过省会与省会之间转。

直到90年代中期,电话可以直播了,话务员职业也就走向了没落。

张秀娟:就慢慢的有几条自动的线路,用户就可以直接拨到对方去了,后来就全部改成自动了。

同样被取消的,还有“凸版凹版制版工”。

80年代初在安徽淮南某印刷厂做制版工的曹维信说,当年他刻苦研习半年,才从60多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厂里唯一一位制版工。

不过最鼎盛的时间不过10年光景,后来就不行了。

曹维信:要适合制版的那种片子,非常硬,黑白分明,再把锌板上涂布上的感光胶,放上去就跟洗照片的样,用光给它照,这个感光胶形成抗腐蚀膜,再放到硝酸里面烧,烧得鼓的洼的,鼓的就能印上,洼下去的就印不上,这就是制版。

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的职业

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的职业

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职业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职业你知道多少呢?有多少是存在于你儿时的回忆中?1、弹棉花“木棉有草木二种,江南多有之,熟时其皮四裂,其中绽出如棉。

缉其花,可以为布,可以代絮丝,必以弓弹之,方能合用,则弹棉花一术,亦有补生民者。

”弹棉花的人,走街串巷,衣服上头发上沾满永远也弹不干净的棉花屑,微风吹来,棉花屑就像欲飞的蒲公英一般,他们好像不是在赚钱糊口,更像是民间乐器的演奏大师。

现在,弹棉花人已经走到了历史小巷的深处,岁月的尘埃连同那些棉花屑,正飞舞在他们的身影中······难怪作家们会说,在大雪飞舞的时候,看见弹花人,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2、货郎“环箱子一名唤娇娘,箱中储花粉、头绳、丝线、肥皂之属,手握小铜钲,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妇女闻之,争出购取,故得此美名。

然其箱必环于背,故曰环箱子。

今沪上有易之以担者,则已失其本旨矣。

”周作人在《水乡怀旧》里回忆穿行在江南的货郎:城市里本有货郎担,挑着担子,手里摇着一种雅号‘惊闺’或是‘唤娇娘’的特特制的小鼓,方言称之为‘袋络担’。

“山水相连可相望,羊肠小道通八方。

肩挑手提卖货郎,城乡山水四季忙。

”孙犁先生在散文《童年漫忆》里也提及货郎的生活:“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长年去西山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

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

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夏季忙季。

他们到家以后,就到地里干活,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意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在浙江义乌,历史上有用可做肥料的鸡毛换取红糖等小百货的传统,而“鸡毛换糖”可以说是如今闻名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起源。

3、代写书信“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们必须在夹缝里闯出一条路来。

代写书信就是他们的一种求生之道。

总会有个把老先生,戴上圆圆的老花镜,一身布衣,端坐在茶馆前一张铺着布幔的破桌子后,申请严肃,目光悠远,偶尔呷一口浓茶,抽几口叶子烟,等待生意的到来。

曾经是“铁饭碗”的三个专业,现在市场已经饱和,毕业后工作不好找

曾经是“铁饭碗”的三个专业,现在市场已经饱和,毕业后工作不好找

曾经是“铁饭碗”的三个专业,现在市场已经饱和,毕业后工作不好找曾经是“铁饭碗”的三个专业,现在市场已经饱和,毕业后工作不好找因为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再加上一些专业的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况,所以曾经的一些铁饭碗专业,如今已经烂大街了,下面这三个专业就是曾经的铁饭碗,但是现在早就烂大街,毕业工作不好找,很多大学生毕业纷纷失业。

建筑学专业建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一门较为抢手的工科专业。

在之前,报考建筑学专业就等于捉住了“铁饭碗”,因为那时候此专业的待遇高,就业也好。

但是近年来,随着报考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终于这个曾经的铁饭碗,到了今天都已经烂大街了,烂大街的原因不仅仅是市场饱和,就业难,还有一点就是注册建筑师证的重要性,有没有此证觉得了你的就业问题,而且再加上应届毕业生都没有工作经验,很难跟那些有深厚经验的老将相竞争,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失业的状况。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同学们都知道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当导游,薪水也是很高的,在几年前也是被人称为“铁饭碗”的其中一个专业。

但是渐渐的这个专业被大众埋没,其发展前景越来越不被看好,随着每年招募门槛的提高,市场早就处于饱和。

打个比方,以前可以招1000人,现在却只招500人,对人才数量需求大大下降,而大部分毕业生一毕业都很难达到公司的最低要求,面试统统被拒之门外,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失业的状况。

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这个专业,在前几年因为设立此专业的大学还不算多,再加上六一八、双十一的活动,此专业也是很火,被人们称为“铁饭碗”。

可是如今,电子商务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基本上每所大学都设立了此专业,再加上市场上供大于求,此专业的门槛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低,虽说找工作变得容易了,但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却只能找到客服行业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根本就没有关联,所以大部分学生情愿处于失业,也不去就业,或者是只能转行寻求其他出路。

本文编辑:小明(图片来源网络,侵联删)。

消失的职业

消失的职业

消失的职业
很多行业都在逐渐消失,比如最彻底的电话接线员,尤其寻呼机接线员。

比如修钢笔
和雨伞的,比如弹棉花的,分拣报纸的,走街串巷的货郎,手套换包的,公交车售票员,
都几乎消失了。

正在消失或者缩减的比如,报亭卖报人,银行柜员,超市收银员等等。

1、电话接线员。

早期打电话先要挥总机号码,通过接线员桥接后才可以通话,随着程控交换机的普及,电话接线员的职业也随之消失。

2、打蜂窝煤。

蜂窝煤曾就是居民的主要燃料。

将煤消灭,经过和泥、烘烤等工序,放进模具,经过
压制后定型。

随着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职业踢蜂窝煤的人也基本消失。

3、底片冲洗
早期照相多使用胶片机,随着科技的发展,胶卷已经被数字设备替代,电影也变为数
字电影。

掌控暗房冲洗技术的人也没了用武之处。

4、打铁匠。

小时候村里踢铁炉仍红红火火,尤其就是通红的铁器往冷水里一摆,哧啦一声,水滚
烫出来一溜白烟,很惊心动魄很存有提振美感。

现在踢铁匠没活干活了,机械行业这么繁盛,回去铁匠铺踢一把刀的钱这么在市场卖几把了,当然铁匠就没什么营生了。

5、劁猪匠。

这个职业跟宰把子差不多,过去农村家家养猪,劁猪匠营生较好,东村跑,西村串成,等着劁猪的人家必须排队。

现在都就是养猪场,大型养殖,人家都存有更专业的兽医,所
以这工作自然就消失了。

毕业就失业的十大专业

毕业就失业的十大专业

毕业就失业的十大专业
1. 文学专业: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较为狭窄,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出版或教育方面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很难找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工作机会。

2. 哲学专业: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常常在哲学研究、思维训练和教育方面找到工作机会,但在其他领域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3. 舞蹈专业:舞蹈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可能在舞蹈团体或教育机构找到工作机会外,其他行业就业机会较为有限。

4. 绘画专业:虽然绘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画廊或艺术教育机构找到工作,但相对于其他各种专业来说,竞争激烈而且机会有限。

5. 语言学专业:语言学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很大价值,但在商业或行政工作领域就业机会较少,需要考虑其他相关专业的转型。

6. 民族学专业:民族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可能找到工作,但其他行业就业机会有限。

7. 社会学专业:虽然社会学专业对于了解社会问题有很大价值,但在实际就业市场中的应用相对较少,需要发展其他相关技能来提高就业竞争力。

8. 人类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常常在博物馆、教育机构或人文研究方面找到工作,但在其他行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9. 语言文化教育专业:语言文化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在教育机构找到工作,但在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

10. 古筝专业:虽然古筝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考虑从事音乐教育
或演出工作,但在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较为有限。

总的来说,这些专业毕业生失业率相对较高,需要发展其他相关技能、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或者考虑转行。

大学最废材的几个专业,毕业后基本都转行了,若非名校请慎重选择

大学最废材的几个专业,毕业后基本都转行了,若非名校请慎重选择

大学最废材的几个专业,毕业后基本都转行了,若非名校请慎重选择前言大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于每个人来说,选择个适合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要。

但是,有很多人因为当时的一时冲动或者想当然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导致了毕业后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甚至需要转行。

本文想为大家提供一些客观的参考,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总结出一些目前大学中最废材的几个专业。

主体内容1. 体育教育专业虽然说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体育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的专业来说就显得有些“弱”。

在学习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大多只是简单地教学生一些体育课程,没有其他的知识技能。

因此,在毕业后,很多人会选择转行去做其他的行业,在职业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旅游专业旅游专业是目前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很少人意识到,旅游行业是一个在人口老龄化和外国旅游市场不稳定的影响下变得不确定的行业。

而且,旅游行业除了一些必要的旅游知识和技能之外,并没有其他值得学习的知识技能。

因而,毕业后的时候,很难在职业道路上有很好的发展。

3. 工艺美术专业工艺美术专业,从学科属性上来看,属于比较小众的专业。

在学习阶段,工艺美术专业主要教授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设计,但是,在优秀毕业生的眼中,这些技能已经不再具有实用性。

而且,工艺美术专业很难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以及更有价值的职业技能。

因此,工艺美术专业并不是很适合那些想要在职业上获得稳定成功的人。

4. 农学专业农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农学专业并不是一个非常时髦并且可行的职业。

在学习阶段,农学专业主要包括一些关于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但是,农业这样一个行业并不是非常稳定,同时种植业和畜牧业对于人员的要求也不像其他的行业一样高。

因此,在毕业之后,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会发现很难在职业上有一个好的表现和好的职业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渐渐消失的职业史实02-08 18:32任何事物由盛而衰都有一个过程,在历史中它可能只是瞬间,而在我们个人的经历之中,却可能是一个深刻的烙印,一段漫长的经历。

读以下的文字,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次消遣,也可以当成一次认识,也许它和你的思想能碰撞出一些什么。

消失职业之一:修钢笔在解放前,使用的钢笔大都是舶来品,以派克金笔为多,公事人也以拥有一支派克金笔为自豪。

我幼年时,就见到过父亲拿派克金笔去维修的场面。

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的顶部有一点点黄金,字迹圆润,书写起来极其流畅。

但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要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

师傅是个中年人,把钢笔小心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试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

当时,我觉得师傅简直是在针尖上舞蹈!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但聊胜于无,也只好凑合了。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职业。

也因此,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消失职业之二:补锅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

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

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

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乱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

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

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

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电饭煲了。

时代在迫使每一个人前进,手艺人又怎么能够例外?消失职业之三:卖凉开水卖凉开水跟卖凉茶不是一回事。

在南方,卖凉开水的品种除凉茶外,还有糖水、白开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属于家庭妇女的求生之道。

要卖凉开水,必须得具备一个先天地利条件,自己的住宅就处在路边,不然的话,谁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买卖去租房子的。

她们通常在门口摆一个桌子,有的也放上几条凳子,都使用玻璃杯子,倒好各种饮水,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以示卫生。

小孩都喜欢喝糖水和水果汁,但价格在当时也不低,一杯糖水收2分钱,一杯水果汁收5分钱。

有些卖水人十分狡诈,在玩针尖削铁的把戏,舍不得用白糖,而是用糖精代替,有时掌握不了分寸,全部变成了苦味,就会招来一片骂声。

喝凉茶的一般是成年人,而且以农村进城的人居多。

茶不是用的普通茶叶,而是用的老阴茶。

老阴茶是一种树叶,并非正规的茶叶,沸煮后,茶汁变成了红褐色,却能生津解渴。

这种茶如果是生了茶虫的,味道、功效会更好。

一杯凉茶大解暑,只收一分钱!现在想起来真让人难以臵信。

不知什么时候,卖凉开水的摊子也卖起可乐、矿泉水、易拉罐来了,有的干脆全部瓶装饮料,外加香烟、糖果、卫生纸什么的,凉水摊子搞成杂货铺了。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杯凉水就能折射环境的变迁。

消失职业之四:剃头挑子剃头匠,俗称“待招”,南方一些城市喊走了调,都一律叫作“带带儿”,剃头匠也不好作解释,讲祖师爷在皇帝头上如何动手的业绩,好汉不提当年勇嘛。

剃头挑子一头热。

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以及自己吃饭的锅碗瓢盆和米面等,如果再有张席子,完全可以举行野外度假了。

只是这些剃头匠老实巴交,哪来这么古怪的念头?剃头匠只需对着弄堂里缓悠悠地喊一嗓子:“剪——头——哟——”,声震百十丈开外,老顾主们就动起来了。

理发讲缘分,有的剃头匠与某人的头发无缘,理出来的发型与长相很不相配,自然,这人的生意就永远别想了。

因而,每当一个陌生人来理发,剃头匠总是分外小心,力求留下好印象,蓄个长买主。

老顾主都是恋旧的,纷纷过来,围着剃头挑子摆起了龙门阵,剃头匠给大伙点头打招呼,就开始干活。

剃头匠的记忆很好,对客人可以做到不问什么,他能记住原来的要求。

理完发,舀来热水冲头,接着开始掏耳朵、修面。

为讨好顾主,剃头匠就拿出绝活,进行按摩。

睡落枕的脖子,寒食瘀积的腰背,剃头匠三招五式,简直是手到病除,还把颈椎、腰椎端得卡卡发响,看看顾主们,都舒服得鼻歪眼斜了,怎会不满意?剃头匠的收费标准,我知道起码有20年没变过。

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适应市场经济,一次也不过两三块钱,比起门面光鲜,宰刀锋利的理发店,剃头匠真是太不合时宜了。

消失职业之五:缝穷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听起来不好听,但人已经落魄到替人补破烂,是穷人在赚穷人的银子,也没有什么好听与否了。

从事缝穷的是些中老年妇女,劳动力逐渐丧失了,又不愿意成为家里的累赘,靠着多年来在针线上的修炼,赚点小菜钱而已。

到了这个份上,别人给多给少都随便,正因如此,来补衣服的多是些光棍汉,也乐得来这里,有个歇脚抽烟喝茶的时候。

在十几年前,还经常见到一些干下力活的汉子,裤子的屁股上补了两个整齐的大圆疤,这叫“补锅盔”,因为跟烧饼大小差不多。

往往是别的地方又烂了,但两“烧饼”仍然完好如初。

她们可以对钩坏的衣服进行织补,完全看不出来。

有篇小说,就写缝穷寡妇给一个汉子补衣服补出了感情的事,文笔清淡而执中,让人颇有伤感的印象。

这帮妇女平素也做些针线东西出卖,比如鞋垫、尿布、千层底布鞋、布袜子等等,都是用零碎布做出来的,但拼接合理,富于美感,扎实耐用,很受下层人的欢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缝穷已经改叫缝补匠了,她们除极小部分还在山村里,很大部分都到了城市的火车或汽车站里,在里面揽生意。

旅客衣服划破了,背包带子脱落,裤子拉链开裂,肯定要立即处理。

所以,缝补匠老在瞅别人的衣服和裤子,不知道的话,可能还以为是小偷呢。

消失职业之六:翻瓦匠翻瓦,本只是一个泥水匠的小工序,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职业,还是因为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促使的。

过去,城市里平房很多,而且一般使用小青瓦,年代久了,尘土、枯枝树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或者瓦片碎裂了,就必须请翻瓦匠来翻瓦。

翻瓦匠多为三五个人一伙,分工细致,人人争先,进度往往出人意料,他们必须抢在天黑之前完成所有工作。

两人在房顶翻瓦,一人站在房檐边接,下面的就把瓦摆放整齐,另外一个人根据更换情况,去砖瓦窑买瓦。

待一座房顶瓦梁全部露出来,用扫帚清除掉杂物,再开始重新盖瓦。

盖好后,还要把瓦楞、屋檐重做,稍微讲究些的人家还要求翻瓦匠在瓦脊两头刻莲花、龙头。

大户豪宅更在瓦上塑些神话传说人物,这就不是翻瓦匠能够胜任的了。

瓦匠以石灰加剁断的麻筋作粘合剂,来处理房檐、枧水槽的缝口,比较坚固,一般一个晚上就干了。

翻瓦匠苦干一整天,主人一般要免费供应茶水、香烟,中午晚上两顿饭,然后再结算费用。

工价一般按房子的面积以及补的新瓦数量计算,泾渭分明,清白明晰。

这个时候,多是傍晚酒后,瓦匠在酒力的燃烧下,哼着一些小调或很流行的曲子,披着一身月光,工具在屁股上哐当哐当撞击,在很远的地方,声音仍是那么清晰……消失职业之七:守墓人对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

不要说皇家陵园的威严和气势,单就是在民间,也是体现忠孝情绪的关键所在。

一个家族,往往会把逝世的亲人埋葬在一个地方,既便于祭奠,又便于管理。

守墓人就是坟墓的最高权威。

守墓人多是与家族血缘远些的孤寡老者,黑衣黑裤,沉默而瘦削,也许长期在墓园吸纳朝雾和夕辉,总给人阴气弥漫的感觉。

守墓人的生活费用,均由家族供给,他主要的工作有两样,一是打扫墓园,清理杂草,种植花木;二是守夜,防止盗墓贼和野兽打扰先灵。

守墓人一般都是有神论者,对亡灵在周围的活动非常清楚,他充满敬畏地看待一切偶然的事件,诸如树木死亡、墓碑垮塌、长蛇显身、蚂蚁搬家等等,他就会迅速报经家族,然后进行妥善处理。

守墓人都是行善之人,对别人的请求,从不拒绝,倾力帮助,总坚信今生修行、来世有报答。

墓人有很多故事,如果他愿意开口,当代的很多文学家,就不需要胡编乱造贻笑老百姓了。

斗星移,时代更替,墓园已经纳入政府的土地管理范畴,不得随意建造,浪费耕地。

守墓人连同那些墓园和几乎凝滞的时光,好像一并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了。

只是在起伏叠嶂的山区墓园里,守墓人的身影像《聊斋》中的人物,悄无声息地穿过黎明的梦境……消失职业之八:收荒匠收荒匠的嗓子一扯开就有山歌风味:“橘子皮牙膏皮兔皮破铜烂铁废纸旧书鸡毛鸭毛鹅毛拿来卖——哟——”每隔三两分钟,他就唱一次,唱得老太太小孩子心痒痒的,就开始在床下门边找换钱的东西!时间更早的收荒匠,并不是付钱的,而是以废旧物品来换东西。

什么东西呢?是锅、碗、盆、筷子、糖果、卷烟、白酒、草纸等等,百分之百的生活必需品。

他们通过门路,搞到这些处理品,再以物易物,实现商品的两次利差,就比纯粹付钱更划算。

在什么生活物品都需要票证的年代,老百姓首先就被琳琅满目的家什吸引住了,哪有收荒匠的鬼脑筋?常常是一幢宿舍,就把收荒匠的东西换光了。

收荒匠赚得钵满碗满,笑得露出一口黄牙,还得雇拖拉机来将破烂运走。

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老百姓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拒绝收荒匠的处理品了,拿钱来!多么理直气壮。

收荒匠只好开始蘸着口水数钞票了。

他们身上全是1角2角5角的角票,摸出来一大摞,显示自己资源充足,实际上没多少,所以从没听说过收荒匠被抢的事。

其实呢,收荒匠经济处境都比较富裕,一般都修有楼房,装修得像收费公厕,这叫富不外露,他们永远是一副担子,穿着老土,奋力奔走在致富的康庄道路上。

现在,很多家庭居室豪华,破烂立即就扔了,还卖什么钱?收荒匠就到垃圾堆里寻宝,但每每又跟“垃圾王”发生争执!收荒匠跨行业了,就叫越俎代庖……消失职业之九:流动照相流动的照相师傅,从20世纪初就奔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

那时候,人们认为照相不但取走了人影,还把魂给“摄”走了。

从此,这个人容易患蛊病,并开始语无伦次。

逐渐,照过相的人并无什么意外,关键是这张让人们惊喜的相片可以送给挚友情人,留下时光的形象和证据。

遍布城市里的照相馆,使摄影成了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流动于山村的照相师傅,其实也是文明的传播者。

由于交通不便,师傅照完相,要隔两三周才会送来照片,让望眼欲穿的姑娘后生等得很不自在。

实在要快,办法只有一个:加钱!这就要师傅第二天再跑一趟!那个年代,照片上的颜色都是用颜料染的,姑娘看到自己鲜红的嘴唇和脸蛋,就很欢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