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

合集下载

2019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默写专题

2019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默写专题

默写专题金华、丽水2.(8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飞鸟本无意,却引情致起。

吴均闲居山中,看“①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欣然自在;陶渊明采菊东篱,见“山气日夕佳,②飞鸟相与还“悠然自失;李清照沉醉回舟,误人藕花深处,“③惊起一滩鸥鹭”,欢快自由;欧阳修兴尽下山,“树林阴翳,④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陶然自得;然杜甫于山河破碎之际,面对长安草木,却有“⑤感时花溅泪,⑥恨别鸟惊心“的慨叹。

惊鸟本无情,有情的是写诗的他和读诗的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答案:(1)匹夫不可夺志也(2)雪拥蓝关马不前(重点字:蓝)(3)①鸟向檐上飞(重点字:檐)②飞鸟相与还③惊起一滩鸥鹭(重点字:鹭)④鸣声上下⑤感时花溅泪(重点字:溅)⑥恨别鸟惊心【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

嘉兴、舟山②酒中有少年意气,王维诗句“(1),系马高楼垂柳边”,描写了少年游侠慷慨激昂,畅饮豪谈的情态;酒中有中年旷达,欧阳修谪居滁州,饮少辄醉,“(2),在乎山水之间也”,表现了他寄情山水,忘怀宠辱的洒脱。

③酒中有生活美景,孟浩然与老友闲话农事,“(3),”,充满轻松惬意;酒中有浪漫想象,李白呼月伴影,“(4),”,排遣内心寂寞;酒中有报国雄心,辛弃疾拔剑细看,“(5),”,渴望重回沙场。

(1)相逢意气为君饮;(2)醉翁之意不在酒;(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暂伴月将景,行乐须及春)(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杭州5. 古诗文名句填空。

(1)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望江南·超然台①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②。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

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E.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其词风是豪迈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AB2.“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

“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

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1.A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望江南·超然台①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②。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

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E.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其词风是豪迈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AB2.“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

“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

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1.A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

《浙江新中考》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篇_专题一_古诗词鉴赏_(共156张PPT)

《浙江新中考》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三篇_专题一_古诗词鉴赏_(共156张PPT)

1.(2016·杭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 分)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 诗 中 具 体表 现 “贫 亦 好” 情 趣的 一 联是 布 被 不妨 温,菜羹有余滋。(2 分)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 说说你的理解。(2 分)
(1)《月夜》描写的是春天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 是秋天时节的景象。(2 分)
(2) 两 首 诗的 最 后 两句 都 运 用了 “ 以 动衬 静 ” 的手 法,请作分析。(3 分)
【解析】(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季 节物象即可,“春气”写春天,“稻田”和“晓寒”写秋天。 (2)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先了解诗歌大意,然后 抓住最后两句中的动景进行分析。“虫声”是动景,但是 衬托静景,写出了夜的静谧。“深处草虫鸣”以声写静, 不静不足以听到“深处草虫鸣”声。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 糊。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柔美的杨柳和红 艳的海棠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和意象的概括。解答此 题,要认真阅读这首词,然后扣住题干中提示的“绵绵的 细雨”以及“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等有效信息,抓住 词中关键词“丝丝杨柳”及关键句“海棠红近绿栏杆”不 难得出答案。
语文
第三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汇编--文言文阅读1----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四)古诗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7.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答案】D【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在理解或翻译文中句子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兼顾理解和分析综合两种能力的考查,翻译是基础,理解和分析综合是核心,也别忘了注释的温馨提示。

A 项,从“某到京师已数月”(我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了)可得出;B 项从“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想要谋求一个官职来施展才华。

既然我现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可见;C 项从“而一舟为火所燔”(反而我乘坐的整只船全被火焚烧掉了)可得出。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作………,弓如……”一句描绘驰騁疆场惊险激烈的杀敌场景。

B.“沙场……”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该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C.“了却……,赢得…”一句为作者与友人共勉之词,呼应标题。

D.“可怜”两字凸显了词人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情感的陡然变化。

【答案】1.(练兵前)分享牛肉2.B【解析】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

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

古诗词赏析金华、丽水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泛”字看出,颔联中的“②野花落”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之后眼见春日之景有感而发。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作者看到树上黄鸟啼鸣,白鸥轻轻飞舞。

颔联,看到满地野花,孤村春意生机初现。

颈联写自己年老,要赶紧酿酒,细雨飘到橙子之上。

尾联写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赏析金华、丽水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泛”字看出,颔联中的“②野花落”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之后眼见春日之景有感而发。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作者看到树上黄鸟啼鸣,白鸥轻轻飞舞。

颔联,看到满地野花,孤村春意生机初现。

颈联写自己年老,要赶紧酿酒,细雨飘到橙子之上。

尾联写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表达了作者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嘉兴、舟山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真定怀古元·陈孚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

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

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

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

④莫:同“暮”。

15.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4分)【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

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

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

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杭州20.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2). “花落尽” (3).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前两句,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哇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湖州13. 古诗阅读晓过鸳湖【清】查慎行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填写字母),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B.有感【明】张以宁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

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

C.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答案】C 理由:⑴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⑵两首诗写的都是动人的春景;⑶两首诗都写出春天的美好;(4)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诗歌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两篇诗歌的内容及体会作者情感,然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从内容、情感角度看《晓过鸳湖》最相近的一首是C项,相同之处:两首诗中的“风”都是春风,都是动人的春景,都写出春天的美好,都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衢州(四)古诗阅读(4分)17.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三衢道中马上口占》。

(4分)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实景赏析】前三联写眼前的景,行人的足迹、板桥上的白霜、山路上的落叶和明灭的枳花,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故乡的景,池塘里满是自在戏水的禽鸟,一派生机,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无限向往之情。

三衢道中马上口占【宋】胡宿①短亭疏柳映秋千,马上人家谷雨前。

几树枪旗茶霍②靡,一溪鳞甲水潺湲。

莺期别后闻余弄③,蚕候归来见小眠。

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

【注释】①胡宿:衢州开化人,宋朝状元。

②霍:疾速的样子。

③弄小曲。

【实景赏析】(1)【虚景赏析】(2)【答案】实景赏析,前三联写跟前景,短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鹭韵与蚕眠,这些景象充满亲切闲适的生活气息。

虚景赏析:尾联想象西湖夜景,潮水空寂,月圆人缺,寄托着诗人对西湖的眷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要理解诗意,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

前三联的“段亭与疏柳、茶树与溪水、莺韵与蚕眠”景象突显生活气息,尾联“可惜西湖湖上月,夜来虚过十分圆”通过湖水、月圆表达对西湖的眷念。

绍兴义乌宁波如梦令[明]李梦阳不信园林春早,生芳草。

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

”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分析】此诗开头两句,写出了突觉春来小院,赏春人的惊喜和草木的勃勃生机,动态写景真妙手!后面写园林主人的赏春雅趣,看到落花,赶紧告诉小童千万不要扫啊,因为要赏花外斜阳。

不同其它文人见落花伤情,反倒是有雅兴赏花外斜阳。

花外斜阳是何般情状?思之春意荡漾于胸,诗词之美,这四字足以佐证。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

“一夜遍生芳草”意思是:一夜之间庭院里到处长出了小草。

“一夜”表明时间短,草长的快。

“遍”表明春草到处都是,、范围之广。

表现诗人的惊喜之情。

(2)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

由诗句“池上落红休扫”“花外斜阳更好”可以判断,诗人看到落花,并没落花伤情,反倒是有雅兴赏花外斜阳。

所以C项″′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答案:(1)“一夜”表明时间之短,“遍”表明春来之速、范围之广,写出了对春天突然来到的惊喜。

(2)C译文:不相信春天竟然来的这么早,一夜之间园子里到处长满了春草。

赶紧告诉小童:″池上的落花千万不要扫啊。

″不要扫,不要扫,花外的斜阳更美丽。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温州(二)走进古典诗文(19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

同州①端午【唐】殷尧藩②鹤发③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选自《全唐诗》)【注释】①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

②殷尧藩:浙江嘉兴人。

③鹤发:白发。

12,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

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4分)12.(4分)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又缝端午,乡愁满腹。

“鹤发垂肩”,可见诗人历尽沧桑。

他叙说乡愁,但儿童未韵世事,惊讶发问“何方故乡”,更触动了诗人心中无限的苦痛。

“鹤发”与“儿童”年龄跨度巨大,形象差异鲜明,形成对应,更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深沉愁思和无法言说的悲凉。

台州(四)古诗阅读(4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题。

[注释]①牸(zì):母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