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 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 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的 第三个基本原则。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 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细横之中,伽达 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 ຫໍສະໝຸດ 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与独立地位.
1、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哲学的第一位原则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 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 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 象。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 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 力的表现。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 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 却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翻译流派ppt

• Venuti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 力”, 抵抗种族主义、文化自恋行为和帝国主义,抑 制英语国家“暴力”的归化翻译文化价值观,符合民主 地缘政治关系的利益,。 • 因此,异化翻译也被称作是“抵抗翻译” resistant translation ,即译者通过采用不流畅的翻译手法nonfluent strategy,突出翻译作品中外国文本的外来身份, 并保护原文本不受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使 自己不再是翻译的隐形人。 • 在其1998年所著《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中, Venuti又将异化翻译称作“少数化”翻译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认为这种翻译能够创造出一种富有变化的、 含有异质成分的话语”。
works
• Our Halcyon Dayes: English Prerevolutionary Texts and Postmodern Culture (1989) •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anthology of essays, editor) (1992) •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1995; 2nd ed. 2008) •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1998) . •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1998) (contributor) • Oxford Guide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2000) (contributor) •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000; 2nd ed. 2004; 3rd ed. 2012) (a survey of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editor) • Translation: A Textbook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4) • Translation Changes Everyt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13)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语用学十二讲》参考文献,共10页

《语⽤学⼗⼆讲》参考⽂献,共10页[217]何⾃然,2007,《语⽤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18]何⾃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19]何⾃然、何雪林,2003,“模因论与社会语⽤”,《现代外语》,第2期。
[220]何⾃然、段开诚,1988,“汉英翻译中的语⽤对⽐研究”,《现代外语》,第3期。
[221]何⾃然、李捷、李东杰(译),2009,《英语语⽤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22]何⾃然、吴亚欣,2004,“关联理论是⼀种因错⽽‘对’的理论吗?”,《现代外语》,第1期。
[223]洪岗,2000,“语际语语⽤学研究”,《杭州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
[224]胡⽂仲,1995,“跨⽂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225]胡⽂仲,1992,“⽂化教学与⽂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226]胡⽂仲、⾼⼀虹,1997,《外语教学与⽂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27]姜占好,2004,“中澳⼤学⽣英语道歉策略的对⽐研究”,《外语研究》,第2期。
[228]蒋骁华,2003,《符号学翻译研究:⽂学语⾔的理据及其再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229]靳义增,2009,《中国⽂法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0]李海辉,2003,“《假定意义:⼀般会话含意理论》评介”,《现代外语》,第1期。
[231]李怀奎、李怀宏,2004,“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等效研究”,《上海科技翻译》,第1期。
[232]李捷,2006,“汉语反问句加强‘施为⽤意’浅析”,《外语教学》,第2期。
[233]李捷,2008a,“国内语⽤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234]李捷,2008b,“模因论视域中的⾔语幽默”,《外语学刊》,第1期。
[235]李梦⽣,2004,《左传译注(第⼀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翻译理论流派

♦最主要的理论依据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思想界内咅即以反叛、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和文学批评话语为特征的解构主义。
♦"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成了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命题。
♦超越语言的局限,从政治、权力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
关注的并非翻译本身,但是给传统的翻译观念带来极大冲击。
♦后殖民主义理论把翻译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探讨弱小民族语言的文本被翻译到强大民族的语言时,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译”。
这句话经常被翻译家引用,“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名言•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并提出了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提出“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4、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 )♦明确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读者和对象。
♦将翻译分为三类:逐字翻译、意译和拟作,认为逐字翻译是“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拟作近似于创造,脱离了原作的面貌;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
他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即直译、意译)的局限,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5、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
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O♦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 优点:支谦和道安的方法都体现了“忠实” 二字。严复的“信”、“达”、“雅” , 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 ,不够 通俗化,实际上,这正是严复的明智之处。 傅雷的“神似”说 ,把我国传统美学中 “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 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钱钟 书的“化境”说,与传统的“信、达、雅” 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 深远。
• 不足: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过于 拘泥于原文,不够灵活,显得不够生动。 道安的方法亦是如此,显得死板,都是古 代直译的代表。严复的“信、达、雅” , 由于太“雅”而失去了“达”和“信”, 不太容易理解。 • 傅雷的“神似”说,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 重美学,偏离了原文的主旨,显得有点夸 张。
•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 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 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 论的生命力。
• 比如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道安的 “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玄奘的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这些有关翻译的 观点都是他们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的一些主 张。后来又出现了严复的“信”、“达”、 “雅”之说,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 “化境”说, 而这些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 言的。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 地重新表达出来。 《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语言。 (1)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 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 的活动。 (范存忠,1985: 80 ) (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 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 1949)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1980)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5)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萧立明, 2001)
第十二讲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一)多元系统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该系统既包 括所谓“高的”(high)、“中央的” (central )、“经典化”(canonical)的 文学形式,例如诗歌。还包括所谓“低的” (low)、“边缘的”(peripheral)、 “非经典化”(noncanonical)的文学形 式,例如儿童文学、大众文学等。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也应当包括在这个系 统中,原因是它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有重大 的影响作用。
(三) 后殖民视角
“后殖民主义”
罗宾逊(D. Robinson)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是起源于殖 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 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 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 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 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 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Robinson Douglas, 1997:121)
(二)操纵学派
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ndre Lefevere在上述基础上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他指 出: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产生 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成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 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所以作为译语 文化代表的译者,从一开始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 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定一直到最后译本的接受都 会受到各种各样译语文化条件的限制,在翻译时 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因而不可能复制 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二)操纵学派
因此通过研究译者当时对外来诗学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我们就有可能关注译入语文化中的诗学倾向。正如 Gentzler所说“……译者希望译文得到译语文化的认可, 因此译者操纵原语文本以使译作与现有的译语文化条件 相符合而且提供新的信息。”(Gentzler, 1993: 134) 所以,译者作为原文的改写者也必然受到译入语文化中 占统治地位的诗学的制约和影响。另外,意识形态和诗 学总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译文。这往往与译文的质量无关, 而是不同时代的译文要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只 要译本与它存在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要求一致,其存在就 是合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在Even-Zohar 的这一理论中译入语文化、文学地位 成为影响文学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学、 文化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其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而翻译文学的这一地位又会对译者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
(一)多元系统
而翻译文学系统的行为模式又与其在译入语文化多元 系统中的地位有关。翻译文学会在三种情况下占据文 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1) 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即文学还“年 轻”(young),正处于创立阶段的时候;
2) 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 (peripheral)或者处于“弱势”(weak) 的时候;
(一)多元系统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该系统既包 括所谓“高的”(high)、“中央的” (central )、“经典化”(canonical)的 文学形式,例如诗歌。还包括所谓“低的” (low)、“边缘的”(peripheral)、 “非经典化”(noncanonical)的文学形 式,例如儿童文学、大众文学等。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也应当包括在这个系 统中,原因是它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有重大 的影响作用。
第十二讲 翻译理论流派
一、文化学派
“翻译研究派”是西方译学界在20世纪70 年代后期兴起的一个文化学派。该学派的 研究者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翻译文本内 外的各种因素与变量。认为翻译研究不应 局限于语义内容和形式结构的静态转换, 而是要把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 研究,即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宏观层面关 注翻译现象,将翻译活动纳入到译入语的 文化系统当中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学派
一方面,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的主题、 翻译的策略转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进入译入语文化系统的翻译作品也不 是被动无为的,相反,它会对该文化系统的建立、 发展和创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翻译 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学者 们将隐藏在翻译现象背后诸如权力话语、意识形 态、翻译文学地位以及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纳入 到文化转向的研究范式中,展开了多方位、多层 次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加深了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认识,可以说是 “翻译 研究领域的一次真正突破”。
(一)多元系统
1978年,Even-Zohar在对希伯莱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发 现:美学因素并不能解释文学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问 题,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系列因素起作用。根据研究 他提出了多元系统论,该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为基础,把 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政治、经济、意识形态 等都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 统,而是一个包容多个子系统的关系网络。这些系统各有 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 运作。但是各个系统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不平等,“它 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它们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整体 内的各个系统会不断发生变化:处于中心的系统可能被驱 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二)操纵学派
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 写,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 Lefevere进一步指出:文学批评、传记、 文学史、电影、戏剧、读者指南等都是对 文本的改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 形式。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 者、原文本的文学和文化形象。
(二)操纵学派
Lefever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 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因而,意识 形态和诗学是造成改写的两个核心因素。 Lefevere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个社会 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形态,它决定了社会 应该是什么样子或可以允许成为什么样 子”(The dominant concept of what society should be, or can be allowed to be) (Hermans,1999: 126)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 从而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以这一多元系统 为目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式(domesticating)的翻 译方法;而如果翻译文学在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主要 地位,译者则多采取异化式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
3) 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危机或转折点,甚至是出现一 个文学真空的时候。
当翻译文学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参与创建新 的一级模式,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 就充分性(即复制原文的主要文本关系)而言,译文 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更大”(Even-Zohar, 2001: 196)。
(一)多元系统
(二)操纵学派
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ndre Lefevere在上述基础上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他指 出: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产生 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成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 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所以作为译语 文化代表的译者,从一开始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 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定一直到最后译本的接受都 会受到各种各样译语文化条件的限制,在翻译时 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因而不可能复制 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二)操纵学派
意识形态是“规范系统,它是由某一社会 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可以接受的观念形态 和态度构成,读者和译者通过它而接近文 本”(the conceptual grid that consists of opinions and attitudes deemed acceptable in a certain society at a certain time, and through which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approach texts) (Hermans,1999: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