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上课用

合集下载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课件(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课件(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单元《唐宋诗词》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一百二十句,分为八个部分,详细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诗中的第一、二部分,即“汉宫春色”与“仙乐风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及主要内容。

2. 领悟诗人白居易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诗中的“汉宫春色”、“仙乐风飘”两部分内容,以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全文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2)解读诗歌第一部分“汉宫春色”,分析其中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3)解读诗歌第二部分“仙乐风飘”,分析其中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3.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详细解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其他部分的诗句。

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1)汉宫春色(2)仙乐风飘(3)主题思想:爱情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第三、四部分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如《马嵬坡》等,加深对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的解读;2. 例题讲解中诗句的选择与解读;3. 作业设计中分析部分的指导;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建议。

《长恨歌》课堂教学实用课件

《长恨歌》课堂教学实用课件

知 人 论 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 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 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 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 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 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 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青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昼课赋,夜 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 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 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 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 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 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 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 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 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 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 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 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 诗歌主张:
•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
• 中唐诗歌流派
新乐府运动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恨歌》优秀精品(上课用)

《长恨歌》优秀精品(上课用)
4、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失度荒唐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用意: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诗的前半部分的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 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 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 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 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 求和向往。论者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 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 典型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月七日长生殿, 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
夜半无人私语时。 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
在天愿作比翼鸟, 寄情。
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 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 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 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 作用。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
惟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
缔结誓言。 叙事见情
钗擘黄金合分钿。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 但令心似金钿坚, 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 天上人间会相见。 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 临别殷勤重寄词, 相见”。又恐怕皇上怀疑
词中有誓两心知 . 不信, “殷勤重寄词”,
三、后人在恨。后朝多少皇帝不以之为戒却重蹈覆辙 ,终成千古之恨。

白居易《长恨歌》上课课件

白居易《长恨歌》上课课件

白居易《长恨歌》上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唐代文学》第二节《唐诗》,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主要教学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长恨歌》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及诗歌全文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掌握《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长恨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韵律优美等。

重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背景及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长恨歌》诗歌全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长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恨歌》的主题、背景、艺术特色,结合诗歌原文进行解析。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长恨歌》中的典型诗句,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讲解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长恨歌》中的其他诗句,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内容:背景:唐代、长安城主题:爱情悲剧、宫廷斗争艺术特色:对仗工整、韵律优美重点诗句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一段诗句,阐述其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例,分析其对仗工整、韵律优美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如《春江花月夜》、《登鹳雀楼》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白居易《长恨歌》经典课件.

白居易《长恨歌》经典课件.

白居易《长恨歌》经典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教学内容,该诗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长恨歌》全文解析,重点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历史背景、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意义,感受白居易的诗歌艺术魅力。

2. 掌握《长恨歌》的主要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意义、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解读《长恨歌》的背景、意义、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主要内容:诗歌背景与意义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结合诗句进行论述。

2. 答案示例:《长恨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夸张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诗中通过对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如《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进一步了解白居易的诗歌艺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讲解。

2. 诗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4.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一、《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1. 对仗: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通过对仗的手法,展现了唐玄宗沉溺于美色的荒淫无度。

人教版选修《长恨歌》教学课件

人教版选修《长恨歌》教学课件

兴尽悲来,悲后苦思,思中余恨
乐——悲——思——恨
1、“恨”在此为何意?是痛 恨、怨恨吗?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 无绝期。写恨、歌恨、悟恨,全 诗表现了几个人的恨?
“恨”在此为何意?是痛恨、 怨恨吗?
——遗憾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 期。写恨、歌恨、悟恨,全诗表 现了几个人的恨?
导课:
历史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不计其 数,但最著名的却只有四位,这 四位是(西施、貂蝉、王昭君、 杨玉环。)为什么只有这四位美 得这样深入人心而名垂青史呢?
大概是因为她们身上都凝聚了浓浓 的政治悲情色彩。西施为越国忍辱负
重,乃忠义之女;昭君为和平远嫁匈奴, 乃大义之女;貂蝉为除董卓巧计离间,乃 正义之女;这三位虽身为巾帼却做出了不 让须眉的历史贡献,人生可谓悲壮!而杨 贵妃杨玉环呢,她简单而多情,结局悲 惨,一场倾国恋,一曲长恨歌,留给人们 的是无尽的忧伤和缠绵。都说人生长恨水 长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诗人 白居易的千古名作——《长恨歌》。
自主探讨这首诗的主题, 你更赞成哪一种主题说?
生活在中唐的诗人白居易,秉承着“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 样的白居易他期望重现大唐开元盛世的 光辉,希望后世统治者能以重色轻国为 戒;作为一位多情善感的文人,他更关 注人性与个体生命,对于真爱无法相守 的遗憾长叹不已! 诗人的立场鲜明,态 度一分为二,面对这场又真爱又误国的 倾国之恋,诗人的情感纠结万状,有批 评讽刺警戒愤慨,有赞扬同情惋惜伤感 无奈,最后只归结为一个字:恨!长恨!
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 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 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 《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 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 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 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 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 与深情。

《长恨歌》教案5篇

《长恨歌》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单元《唐诗》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本节课将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

详细内容:1. 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美丽与奢华。

2. 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往四川,途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了解唐代历史及诗歌创作特点。

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体会诗人白居易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3. 诗歌解析: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解读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短篇唐诗,分析其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恨歌》中的某一小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背景及作者2. 诗歌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解释4. 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阐述理由。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诗歌内容、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教学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诗歌韵律与节奏3. 历史背景的理解4. 课后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结构分析1. 诗歌的起承转合: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总领全诗,点明主题;承句详细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转句“渔阳鼙鼓动地来”,转入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迫自缢的悲剧;合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发诗人感慨。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课件.

2024年白居易《长恨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长恨歌》,该作品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唐诗宋词选读》第四章《唐代诗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长恨歌》中的意象、典故的理解;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恨歌》。

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详细讲解《长恨歌》的每一句诗意,分析诗歌的意象、典故。

4. 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长恨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首诗歌的鉴赏分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意象、典故解析艺术特色分析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长恨歌》为例,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善于运用典故,寓意深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长恨歌》,学生对白居易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长恨歌》(上课用 )






结构梳理
一、玉环进宫 隆基宠爱 二、马嵬兵变 贵妃殒命 三、乱后回京 四、方士招魂 隆基思念 仙山寄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 恨,长是时间,是感情 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 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 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 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 么意思,“长恨”应作何解释?
闻到汉家天子使,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由“惊 九华帐里梦魂惊。 ---疑----喜”来描摹她得悉汉 揽衣推枕起徘回, 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 珠箔银屏逦迤开。 惶惑的心理过程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细节见情) 风吹仙袂飘摇举, 生动地表现出贵妃内心悲哀、 犹似霓裳羽衣舞。 寂寞、哀怨、感激的情态。 玉容寂寞泪阑干, (绘形见情)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动作描写 )
(奔蜀途中)
用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思。 (回 京 后) ( 借景抒情以悲景写悲情)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 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叙事见情)
问题三:对杨妃日夜追思的李隆基最终派方 士在海外仙山寻得并探访她,贵妃作何反应?
知人论世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 但湘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则是出身官宦世家, 白母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 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 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 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 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 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 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 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 中。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长恨歌》的诗歌内容解析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2. 掌握《长恨歌》的诗歌韵律、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恨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的解析。

难点:对《长恨歌》深层意蕴的理解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长恨歌》的兴趣;2. 诗歌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内容解析:详细讲解《长恨歌》的每一句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典型例子,深入剖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歌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6. 赏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长恨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长恨歌》诗歌全文;2. 黑板右侧:诗歌韵律、修辞手法及表现技巧的解析;3. 中间部分:板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词及重要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改进;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评价标准;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爱情说。 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 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 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 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 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 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 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 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 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 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 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 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 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 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 物的长恨。
青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昼课赋,夜 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 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如何
一.通俗性。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二,写实性。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 塑造人物。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 各自不同的遭遇。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 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三,抒情性。写实和抒情兼用。他自己都说:“大凡 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 而形于歌诗矣。” 四,叙事性。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 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五,讽喻性。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都是指论时 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听读、正音
ní ng chá
霓 裳

骊宫

鼙鼓
dià n
钿合
qió ng
临邛 仙袂

钗擘
wé i
马嵬
shè ng
千乘
mè i
jīng
旌旗
jiōng
玉扃

凝睇
yíng yū
萦纡
bì n
云鬓
chuò 绰约
解题:
长恨歌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表现恨?
了解大意
谁长恨:
李隆基和杨贵妃
长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 位。
旌旗无光日色薄。 行宫见月伤心色, (在行宫)借景抒情,用月色和 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 夜雨闻铃肠断声。 玄宗悲痛的心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还京路上)旧地重过, 玉颜不见 ,故而踌躇, 勾起伤心的回忆,叙事 见情.
东望都门信马归。
怎样的杨玉环?
绝代佳人
杨玉环为唐代宫廷音乐家、 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 代后妃中鲜见。 她天生丽质,加上优越 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 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 顺,精通音律,擅歌舞, 并善弹琵琶。
“羞花”美誉之由来
传说杨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
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羞花” 一词由此而来。
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 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 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 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 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 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 篇传奇《长恨歌传》。
见到杨玉环之前的牡丹
见到杨玉环之后的牡丹
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 城的美貌。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一是诗人抓住了美人沐浴的两个典型细节——洗凝脂、 娇无力,从一个侧面凸现了杨玉环美丽和妩媚气质。 另一个方面为了显示杨玉环得到宠幸,享受的特殊待 遇,
☆结构梳理:
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诗歌 内容的思路是怎样的?
一:自开头至“今日君王看不足” 。 入宫,眷恋宠幸; 二: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 流”。 殒命,伤心断肠; 三: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 梦”。 思念,孤独凄冷 四: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寻觅,遥寄信物。
怎样表现恨思念?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 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黄埃散漫风萧索,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 云栈萦纡登剑阁。 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 的悲思。
峨嵋山下少人行,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 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 蜀江水碧蜀山青, 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 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哀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的句子是: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此处描写有何特点? 概括、简洁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唐 杨 贵 妃 墓
唐杨贵妃墓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的墓葬, 在兴平市西北12千米的马嵬坡。现为省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触景生情。黄昏 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 —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 夜相思。玄宗返回长安后,仍然怀念杨贵妃.
春芙归 风蓉来 桃如池 李面苑 花柳皆 开如依 日眉旧 ,,, 秋对太 雨此液 梧如芙 桐何蓉 叶不未 落泪央 时垂柳 。。。
芙 蓉 如 面 柳 如 眉
试比 较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易 与李 白描 写杨 贵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
静态联想,以花喻人,再 比之于仙女,全由虚处着墨。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讨论:
唐玄宗和杨贵 妃之间是不是 彼此真爱?
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
《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玄宗: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主题:
一、讽喻说。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 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 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 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 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 而终于苦果自尝。
欣赏
长 恨 歌
理解题目

长久

遗憾

古诗体的一种 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 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吟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 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 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 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 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 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 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八姐→秦国夫人
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 什么思想感情?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长恨的内因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 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 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 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 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 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 基无可奈何 ,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 追随皇帝17年。
写动态美,白描写意, 白居易自称: 侧面衬托. “一篇长恨有风情。”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此君王不早朝 夸张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 不重生男重生女 侧面
杨家显贵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夫人
作者用“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贵妃什么样的情态
表现了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一部分表现了杨玉环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 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 己的心情之作。

知人论世
35年苦恋 白居易
官宦之家
书香门第
37岁结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贫民之家 湘灵 出身寒微 (邻女)
终身未嫁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 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 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 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 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 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 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 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 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 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