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的发展分类及机理

人工湿地的发展分类及机理

人工湿地1人工湿地概念及其开展一、人工湿地的概念人工湿地是人们有目的地建立一种与天然湿地相似的人工生态系统,水特征为水饱和或淹水状态,植物是具有耐湿或水生植物,土为水成土。

人工湿地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根据?湿地公约?,广义的人工湿地包括:①养殖池塘;②池塘:小水塘、灌溉池塘,面积<8hm2;③灌溉土地:灌渠、水稻田;④季节性泛滥的农田:湿草地、牧场;⑤盐业用地:盐生洼地、盐田等;⑥蓄水用地:水库、水坝、库区、河堰,面积>8hm2;⑦低洼地:泥土、砖块、砾石等洼地、矿区池塘;⑧废水处理区:沉淀池、氧化塘等;⑨运河、水沟等。

狭义的人工湿地是指用于降解污染物的人工湿地。

本文设计的湿地为此类湿地。

狭义的人工湿地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和理解角度,所产生的人工湿地概念也不尽一样。

功能上概念:人工湿地是依据土地处理系统级水生植物处理污水的原理,由人工建立的具有湿地性质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

构造组成上概念:人工湿地是由独特的土壤〔基质〕和生长在其上的耐湿或水生植物组成,是一个有人为参与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净化机理上概念: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二、人工湿地的开展最早的人工湿地是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该系统一直持续运行到1992年,但这只是人工湿地的雏形。

1953年德国的Dr. Kathe Seidel 在其研究工作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和无机物,随着这一现象的发现,在60 年代中期,Dr. Seidel与Dr. Kichuth合作并由Dr. Kichuth 开发了“根区法〞〔RZM〕——在水平潜流湿地中种植芦苇,降解有机物,通过硝化反硝化去除氮,通过沉淀作用去除磷。

“根区法〞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的初步萌芽。

与此同时,出现了“厌氧微生物和芦苇处理污水〞复合系统,由美国的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研究开发。

人工湿地名词解释

人工湿地名词解释

人工湿地名词解释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系统,也叫人工生态系统。

它是在自然湿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系统。

人工湿地能够净化水体、保持水质,同时作为景观水域来美化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人工湿地中有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不受外界污染,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使得污水得到净化。

但这种人工湿地容易滋生藻类,使水质恶化,降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从而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影响城市生态平衡。

人工湿地通常由人工铺设的基质构成,可分为水流系统和动植物系统两大部分。

人工湿地技术是对原来天然湿地技术的改造,并且模拟了自然湿地中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1、人工湿地定义:人工湿地是指在城市和近郊区建设以人工材料为基质,以高等植物和动物为主体,辅以基质、土壤和水共同组成的湿地系统,将其营造成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特殊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建设方法。

2、人工湿地应用:人工湿地已经开始应用于水污染治理和湿地修复领域,目前,人工湿地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出水处理、城市防洪除涝、景观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等诸多方面。

3、人工湿地特点:人工湿地是由植物根系、地表渗水层、土壤层和地下蓄水层组成。

人工湿地具有自动维持人工环境的净化能力。

人工湿地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和营养关系与自然湿地的生物群落十分相似,这就保证了水质和生物的良好循环和发展。

人工湿地比自然湿地更能适应人类需求,可控性强。

人工湿地是人工构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各异,不仅能够提供必要的水源、净化废水,而且还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

4、人工湿地缺点:人工湿地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人工湿地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冬季会产生大量淤泥,春季会产生大量沼泽,极大地增加了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的难度;人工湿地一般适用于有稳定或者少量变化的地表径流和季节性径流,一旦某些地方的地表径流或者季节性径流突然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或者变化,很难及时地进行处理和恢复,容易造成水质恶化;人工湿地管理复杂,维护费用高,处理效率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人工湿地科普知识

人工湿地科普知识

人工湿地科普知识1. 人工湿地的定义和作用1.1 人工湿地的定义人工湿地是指人为建造或修复的湿地区域,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物、生态和水文过程,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1.2 人工湿地的作用1.水质净化: 人工湿地可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如悬浮物、营养物质和重金属,从而改善水质。

2.洪水防治: 人工湿地可以起到储水和缓冲洪峰的作用,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3.生物多样性保护: 人工湿地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可以吸引和滋养各种野生动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4.改善生态环境: 人工湿地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吸收有害气体和减少噪音。

5.旅游休闲: 人工湿地是一个理想的观光和休闲场所,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和美丽景观。

2. 人工湿地的分类2.1 基于水文特征分类1.自由水面湿地: 如湖泊、池塘等,主要用于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

2.流态湿地: 如人工溪流、人工湿地等,主要用于水质净化和洪水防治。

3.浸润湿地: 如人工湿地过滤系统等,主要用于水质净化。

2.2 基于湿地植被分类1.浅水湿地: 如浅水湖泊和沼泽,植被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浅水植物组成。

2.河岸湿地: 如河流的沿岸湿地,植被主要由河岸植物组成。

3.漆黑湿地: 如氧化性漆黑湿地,植被主要为湿地种植物。

4.泥炭湿地: 如泥炭沼泽,植被主要由泥炭形成的乔木和灌木组成。

3. 人工湿地的建设和管理3.1 人工湿地的建设步骤1.选址和准备: 根据周围环境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地点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2.设计和建造: 根据水文特征和湿地类型,进行设计和建造工作。

3.植被的筛选和种植: 选择适宜的湿地植被,进行种植和养护。

4.水质监测和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管理和调整。

3.2 人工湿地的管理和维护1.水位管理: 根据季节和需求,合理控制水位,保持湿地生态平衡。

2.植被管理: 定期修剪和更新湿地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

3.废物处理: 处理湿地中的废物,避免对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损害。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农村污水处理
农村地区污水处理一直是难题,人工湿地处理技 术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建 设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和农业废水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方法主要包括稳定塘和 垂直流湿地。稳定塘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净化废水 ,而垂直流湿地则通过植物、微生物等净化废水 中的污染物。
应用领域的拓展
农村污水处理
针对农村地区分散性、规模小的特点,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人工湿 地处理系统,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工业废水处理
针对不同工业废水特点,研发适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技术 ,降低废水排放标准。
城市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净化与利用,减轻城市排 水压力,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技术创新与改进
高效藻类水处理技术
01
通过优化藻种和环境条件,提高藻类对污染物的吸收效率,降
低处理成本。
纳米技术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02
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提高湿地填料的吸附性能和微生物活
性,增强污水处理效果。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人工湿地的实
时监测与智能控制,提高运行效率。
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处理是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 一。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处理城市生活和工
业废水,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水环境。
输标02入题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优势在 于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同时还能美化城市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01
03
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去除 COD、BOD、SS、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质,满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

(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编辑本段]人工合成湿地类型地表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

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

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

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

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

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在垂直潜流系统中,污水由表面纵向流至床底,在纵向流的过程中污水依次经过不同的专利介质层,达到净化的目的。

潮汐流人工湿地原理

潮汐流人工湿地原理

潮汐流人工湿地原理
潮汐流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潮汐运动来改善水质和生
态环境的工程技术。

它利用潮汐运动的周期性变化,结合湿地植被
和微生物的作用,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
目的。

潮汐流人工湿地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潮汐模拟,潮汐流人工湿地利用泵站或阀门控制水位,
模拟自然潮汐运动。

在涨潮时,水位上升,水流进入湿地区域;在
落潮时,水位下降,水流离开湿地区域。

这种周期性的水流变化可
以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有利于湿地内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从而促进水质的净化。

2. 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湿地植被和微生物是潮汐流人工湿地
的关键组成部分。

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同时释放氧气,促进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和氧化。

湿地内的微生物群
落也能够分解有机物和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进一步改善水质。

3. 水流动力学效应,潮汐流人工湿地的水流动力学效应对水质
净化起着重要作用。

潮汐运动带动水流的循环和混合,有利于污染物质与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接触和反应,加速水质的净化过程。

总的来说,潮汐流人工湿地利用潮汐运动的周期性变化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有效地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在城市污水处理、水体修复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潮汐流人工湿地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环境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工湿地施工方案

人工湿地施工方案

人工湿地施工方案1. 引言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来改善水质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水污染治理、景观设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的施工方案,包括选址、设计要素、材料选择、施工流程等内容。

2. 选址选址是人工湿地施工的首要任务。

应选取离污染源较近、地势相对较低的区域。

同时需要考虑土壤质地、地下水位、降雨情况等因素。

选址时还需考虑施工后的维护及管理,确保施工后能够持续发挥水质净化作用。

3. 设计要素人工湿地的设计要素包括水面面积、湿地类型、植物选择、水流设置等。

3.1 水面面积水面面积是人工湿地的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水面面积越大,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越好。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水面面积。

3.2 湿地类型常见的人工湿地类型包括自由水面湿地、潜流湿地和表层流湿地等。

不同湿地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治理目标。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湿地类型。

3.3 植物选择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重要的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作用。

选取适应当地气候和水环境的植物,如芦苇、马蹄莲等。

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底部泥沙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时提供大量氧气。

3.4 水流设置水流设置是人工湿地设计的关键要素。

通过合理设置水流路径和速度,可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常用的水流设置方式包括人工湖泊、棕地、人工溪流等。

4. 材料选择在人工湿地施工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包括湿地底材、生物材料和过滤材料等。

4.1 湿地底材湿地底材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常用的湿地底材有砾石、河沙等。

选择适宜的湿地底材有助于提高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4.2 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人工湿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生物附着面积,为湿地中的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常用的生物材料包括竹片、竹篾等。

4.3 过滤材料过滤材料主要用于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

常用的过滤材料有粗砂、炭层等。

通过合理选择过滤材料,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5. 施工流程人工湿地的施工流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5.1 现场准备在施工前,需要进行现场勘测和标记。

参观人工湿地实验报告(3篇)

参观人工湿地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次实验旨在参观学习人工湿地的运行原理、技术特点及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我国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某市人工湿地实验基地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目的1. 了解人工湿地的基本原理、组成和运行方式;2. 观察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3. 分析人工湿地的优点和不足,为我国人工湿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内容(1)参观人工湿地实验基地,了解基地概况;(2)观察人工湿地的组成、结构及运行方式;(3)了解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4)分析人工湿地的优点和不足。

2. 实验步骤(1)参观基地:首先,我们参观了人工湿地实验基地,了解了基地的地理位置、规模、建设背景等基本情况。

(2)观察人工湿地:接着,我们参观了人工湿地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进水区、植物区、基质区、出水区等。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了人工湿地的结构、运行方式及植物种类。

(3)了解净化效果:我们观察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发现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

(4)分析优点和不足:最后,我们分析了人工湿地的优点和不足。

人工湿地的优点包括: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景观优美等;不足之处包括:占地面积大、受气候影响较大、对某些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人工湿地的运行原理: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通过观察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显著。

例如,对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

3. 人工湿地的优点和不足:(1)优点:人工湿地具有以下优点:①运行成本低,无需添加大量化学药剂;②处理效果好,对多种污染物具有去除作用;③景观优美,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流人工湿地。
根据污水在湿地中水流方向的不同,潜流人工湿地可分为: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水平流人工湿地(HSFCW)系统:污水以近水平流方式在系统表面以下流向出口。
2、人工湿地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a、湿地填料的选择 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 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 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
当病菌在水体中和悬浮固体颗粒结合在一起,由液相转向固相时,其在水中的存活期更长些,
使病毒和细菌的灭活率不高。 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人工湿地中含有溶解性重金属和不溶性重金属,去除重金属的途径有多种。过程
主要体现在:基质、微生物和植物三者的协调作用下,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通过土壤或填料对溶解性重金属的吸附和反应、植物对溶解性重金属的吸收作用、不 溶性重金属随悬浮颗粒沉淀以及溶解性重金属以难溶性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在实现对重 金属的去除。 当重金属进入湿地系统后,大部分金属通过络合和螯合作用被基质和根部固定, 因为土壤中含有很大表面积和表面能的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等胶 体颗粒,这些胶体颗粒具有吸附和同时与表面的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从而有效地 去除重金属污染物。
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
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 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 比较经济快捷。
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 目前所指的人工湿地一般都是挺水植物系统。根据污 水在湿地中水面位置不同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 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SFCW)类似于自然湿地,污水从湿地床表面流过,污染物的去除依靠植物根茎的拦截作用
以及根茎上生成的生物膜的降解作用。这种湿地造价低,运行管理方便,但是不能充分利用填料以及植物根系 的作用,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味、孽生蚊蝇,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采用。 潜流人工湿地(SSFCW)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中流过,因而能充分利用湿地中的填料,并且卫生条件好于
还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去除效果的好坏,在春季和夏季,植物生长迅速,生物量增加,对磷的吸收加快 ,出水中磷含量减少,而在秋季植物枯萎后,吸收速度放慢,冬季死亡的植株会释放磷到湿地中,致使出水磷含量上升, 无机磷含量甚至高于进水。因此,对植物的及时收割和填料的定期更换有助于延长湿地系统的处理寿命。 微生物对磷的去除,包括对磷的正常同化作用(将磷纳入其分子组成)和对磷的过量积累。一般二级污水处理中,当 进水磷含量为10mg/L时,微生物对磷的正常同化(形成污泥组成式C60H87O23N12P的一部分)去除,仅是进水总量的 4.5%~19%,所以,微生物除磷主要是通过强化后对磷的过量积累来完成的。对磷的过量积累,得益于湿地植物光合作用 中光反应、暗反应,形成根毛输氧多少的交替出现,以及系统内部不同区域对氧消耗量的差异,而导致了系统中厌氧、好 氧状态的交替出现。
香蒲
芦苇
凤眼莲
浮萍、浮莲
槐叶萍
水鳖
风车草
水葱
灯心草
3、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湿地系统
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
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 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 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 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 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a. 氮的去除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氮的去除作用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以及 氨的挥发,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另外,人工湿地中的填料也可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的途径如吸收、吸附、 过滤、离子交换等去除一部分污水中的氮。 但氮的去除主要还是通过湿地中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土 壤—植物系统中,有机氮首先被截留或沉淀,然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
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
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 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 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b、水生植物的选择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 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 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 的透水性。
NO 3 NO 2 NO N 2 O N 2
NH 4 NO2 NO3
湿地底部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降解及底部较低的NO 的浓度,及充足的有机物做碳源,这些都为反硝化过 程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人工湿地中的溶解氧呈区域性变化,连续呈现好氧、缺氧及厌氧3种状态,相当于许多串联或并联A2/O处 理单元,使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可以同时进行。在此环境下,有机氮经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氮,在好氧条件 下,氨氮经亚硝化、硝化作用分别转变为 NO 2 --N 和 NO 3 --N,然后它们在缺氧和有机碳源的条件下,经 反硝化作用被还原为 N 2,释放到大气中,达到最终脱氮的目的 。
c、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病原菌及重金属的去除
对于潜流式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湿地填料的吸附和截流,其原理类似于 砂滤,所以具有较高的去除率。也正是因为这样,为防止堵塞潜流式人工湿地,对进水的无机 悬浮物要求较高(小于20mg/L)。 当污水通过基质层时,寄生虫卵被沉降、截留。细菌和病原体在湿地中的去除主要通过紫 外线照射等实现,另外植物根系和某些细菌的分泌物对病毒也有灭活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
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城镇综合污水、渔业养殖、公 园水质调控、食品、造纸、矿山等工业废水的处理
和回用;也用于河流、湖泊、近岸海域污染水体的
修复等诸多领域。 这不仅对推进我国人工湿地的构建、污水处理 与回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在世界范围内人工湿
地的研究和应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工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浮游植物
纪70年代才提出的。从起初的实验研究、理论探索,
逐步走向今天大规模推广应用,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 随着科学家们对人工湿地研究的深入和工艺的改进, 现在的人工湿地已发展成一种较为完善和独立的污水 处理技术。
有关人工湿地的最早报道是1904年澳大利亚学者Brian Mackey的研究, 后来出现由德国Seidel在1953年研究的Max-Planck-Institute-Process处理系 统和Kictuth于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根区法”,荷兰1967年的Lelystad Process表面流处理系统,美国20世纪70年代NASA的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 研究的“砾石床”系统。1974年德国首先创造了人工湿地。此后在欧洲国家、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得到了推广和规模发展。 我国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
机成分(如ATP,DNA,RNA等),通过植物的收割而得以去除。 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主要是填料对磷的吸收、过滤和与磷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 因填料不同而存在差异。填料中含有较多的Fe、Al及Ca的离子时能有利于对磷的去除
。研究报道,以花岗石和粘性土壤为主要介质的湿地能高效去除水中的磷物质,就是
因为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铁、铝离子,而花岗石含钙离子较多,能与磷酸根离子结合 形成不溶性盐固定下来。但填料对磷的这种吸附和沉淀作用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部 分可逆的。实验表明,土壤对磷的吸附过程存在着积累现象,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会 降低对磷的去除率。当污水中磷的浓度过低时,填料中会有部分被吸附的磷重新回到 水中。吴振斌等的研究表明,在系统运行初期,进水无机磷含量较低的情况下( 0~0.05mg/L之间),填料向系统中释放了磷酸盐,致使出水无机磷浓度升高。而且
地表流人工湿地系统对P的去除效果要好于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地表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出水中总P含量一般小于
1mg/L。而潜流式人工湿地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去除率变化较大,从40%左右到90%以上都有报道。当进水的TP浓度在
3 3 2~3mg/L和 PO4 浓度在0.32mg/L左右时,芦苇湿地系统对TP和 PO4 的去除率可分别达86.3%~90.9%和74.7%~92.6%。
人地的构造 03、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
04、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
目 录
05、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06、目前湿地设计建造中存在的问题 0 7 、 国内人工湿地应用实例 08、人工湿地的工程选址及总体布置
09、未来展望及挑战
1、人工湿地简介
概念
b、磷的去除
磷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去除主要来自3个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正常的同化或植物的吸收作用; 聚磷菌的过量摄磷作用; 基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基质对磷的吸附作用及其纳磷容量。 人工湿地系统对磷的去除是由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及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完
成的。如同无机氮一样,废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变成植物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