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宋词四首课后零失误训练 北京课改版

合集下载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21宋词四首》word教案(1)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21宋词四首》word教案(1)

宋词四首教课设计一、文章资讯《渔家傲》范伸淹 (989── 1052) ,字希文,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

少孤贫,能勤苦自学。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 中进士。

仁宗宝元三年 (1040) ,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 (掌管边防军事的副长官 ),对稳固边防很有贡献。

康定元年 (1043) 任参知政事 (相当于副宰相 ),实行政治改革,因守旧权力抗争而失败,被贬为地方官。

后死于赴颍州途中。

谥“文正”。

范仲淹诗、文、词都有成就,语言精练,风格豪放。

诗歌创作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给予后的诗文改革运动开了先河,有《范文正公集》。

《浣溪沙》晏殊,字同叔,北宋期间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今江西临川)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 的才名应殿试考取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代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

为官廉洁,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人尽其才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善于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论。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能为力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向来为交口称赞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当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常常在家中款待客人,宴席之间总陪伴着歌声、乐声,所以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安闲情致。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咏中秋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交口称赞,流传宽泛。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烂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落,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难过,手足兄弟。

于是他一边观月一边喝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此诗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美好祝福,也表现了诗人的超脱与旷达。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1《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学习四首宋词的优美词句。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通过学习这四首宋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听、说、读、写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书写能力。

2、辅以相关的课外读物,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宋词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流派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佳话。

宋词最初出现于唐代,发展起来的宋词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纤细、形式多样、思想深刻等。

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四首宋词的选讲本节课选讲的四首宋词分别是《清平乐·别来倾听琵琶曲》、《定风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南乡子·登京洛铁塔》。

这四首宋词都是宋朝时期的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宋词的不同风格,本节课将对这四首宋词进行详细讲解。

3、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进行听读练习,让学生听读四首宋词,并进行简单的注释。

然后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出处、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最后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掌握有关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技巧,并加强对四首宋词的理解和艺术欣赏。

四、教学方式:1、听读互动教师首先进行听读练习,让学生边听边读,并进行简单的注释。

接下来教师可以对四首宋词进行简单的谈论,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2、互动讲解教师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四首宋词的作者、时代背景、语言特点、艺术价值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首宋词,从中悟得一些人生哲理和文化意义。

3、写作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四首宋词,并进行个人阅读、思考和评论,加强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艺术欣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二八年级语文第21课《宋词四首》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上)

初二八年级语文第21课《宋词四首》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上)

《宋词四首》同步练习[基础知识]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衡阳()千嶂()浊酒()未勒()羌管()不寐()绮户()戍边()2. 解释加点字A. 燕然未勒归无计B. 四面边声连角起C. 转朱阁,低绮户D. 当年万里觅封侯3. 翻译下列句子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⑵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⑶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⑷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_⑴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苏轼、柳永、李清照等。

⑵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不同于一般的伤春怀人之作,它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⑶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首词篇移唐人边塞诗入词,使词从晚唐五代的宫闱闺阁走向江山寒漠,由浅斟低唱变为慷慨悲歌,初步改变了柔媚纤细的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⑷《诉衷情》和《示儿》都是写陆游收复中原的情结。

5. 按要求填空:⑴陆游,字务规,号__________。

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

__________著名诗人。

一生力主抗战,虽在政治上屡遭投降派的打击,但报国信念至死不渝。

他的《》、《》(诗、词名),就是写他被黜家乡,老于山野,对国事无能为力的愤慨。

⑵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____________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引用典故来抒发报国之志,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报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士的激励鼓舞。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出了塞外雄浑壮阔之美;范仲淹的《渔家傲》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héng zhàng zhuó lè qiāng mèi qǐ shù2. A. 办法 B. 号角 C. 纹饰的窗户 D. 追求,寻觅3. ⑴守边的将士睡不着,(敌人未破,军功未立,)将士们不免早生华发,也经常会流下思亲的热泪。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下《21宋词四首》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下《21宋词四首》word教案 (1).doc

《宋词四首》同步练习一、注音:飞鸿()枯藤()天涯()思量()宫阙()峰峦()波涛()潼关()踟蹰()经行()二、填空:1、《如梦令》中哪一句既写眼前景,又暗写内心之情?2、《醉花阴》中依次写了情、景、人的三句:,,《醉花阴》流传至今的名句是:《醉花阴》是怀念人的名篇。

“东篱把酒黄昏后”化用了什么诗句?你还能写出两句咏菊的名句吗?3、《破阵子》哪一句点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的心情:4、《四块玉》用典的两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是:5、《山坡羊》写景的句子是:,,三、默写: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题是___________。

2.“壮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

3.“醉里挑灯看剑”的是( )A.作者本人B.陈同甫C.一位将军D.作者想象中的英雄4.上阕描写的军营生活具有的特点。

5.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可怜白发生”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了作者为国为民族事业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励志故事】该低头时就低头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

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

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他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话外语: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试题答案】一、飞鸿(hóng)枯藤(kū)天涯(yá)思量(liang)宫阙(què)峰峦(luán)波涛(bō)潼关(tóng)踟蹰(chíchú)经行(xíng)二、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举例略3、可怜白发生4、“南亩耕,东山卧”“闲将往事思量过”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三、略。

第22课《宋诗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2课《宋诗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2课《宋诗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内容资讯«登飞来峰»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邻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现在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富国强兵,早已做好了思想预备。

表达了诗人坚强的性格和无所恐惧的斗争精神。

«游山西村»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推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讲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

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人心中因此愤愤不平。

对比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因此有了诗篇«游山西村»和其中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现在抒发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也表达出诗人对前途所抱有的期望。

«观书有感»这是朱熹的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诗人借描画水塘清亮如镜,分析源头有活水,来揭示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取营养的道理。

«过零丁洋»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

当时,元军统领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讲:〝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抒发了爱国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忠君爱国思想。

二、课文学习«登飞来峰»1.导入: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 北京课改版

教学目标1、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

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

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

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

”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

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

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

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

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

”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宋词四首》如梦令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宋词四首》如梦令 北京课改版

谢谢


应 知 却 试 浓骤 昨 是 否 道 问 睡夜

绿 海 卷 不 雨照李
肥 知 棠 帘 消疏“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 “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 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 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 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 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 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如梦令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 艺术风格 2.欣赏李清照诗歌语言的特 点。 3.在诵读品味中体味作者思 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 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 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 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 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 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 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 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象征派的创始者李金发》
三比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的异同
积累描写雨后花草树木的古诗词
花重锦官城…… 天街小雨润如酥……
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 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 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 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 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 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 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无穷意焉。”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 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 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明白作者心情,观赏宋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

3、准确反复朗读,观赏宋词语言的音韵美,达到背诵。

4、明确四首宋词的名句、主旨句、用典句及修辞用法等。

教学过程«如梦令»一、简介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依旧词。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形交融的艺术境域。

她还善于从描画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用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漂亮,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二、结合注解分析:1、3至7句写了什么?是哪两人对话?对话人各自心情如何?哪两个字表露了他们的不同心情?诗人与侍女的咨询答,诗人有心咨询,侍女却不解其意。

2、〝应是绿肥红瘦〞,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无言外之意?明确:用拟人的方法描写花、叶,同时又一语双关,曲折表达自己因思亲而憔悴,自己像海棠花一样消瘦了。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深层地表达了作者想念亲人的情感。

板书:想昨夜:风雨醉酒试——有心咨询,却——无意答对话:明讲海棠暗抒情——因思夫而憔悴«醉花阴»1、思想内容:上片重阳:日长难挨,半夜难眠。

下片黄昏:思得消魂,思得清瘦。

重阳佳节,东篱把酒,抒发想念亲人的愁苦之情。

2、重点词语明白得:消魂:指因想念亲人而心神迷离。

黄花:指菊花。

3、词中名上片重阳日长难挨昼夜活半夜难眠下片黄昏思生得消魂把酒感受思得清瘦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西江月»1、简介作者:2、学生看导读,发言简述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宋词四首
零失误训练
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衡.阳(h éng) 晏.殊(y īng) 孤.
城(g ū) B .燕.然(y àn) 丙辰.(zh én) 婵.
娟(ch án) C .无眠.(m ǐn) 沧.洲(c āng) 浊.
酒(zhu ó) D .徘徊.(hu ái) 宫阙.(qu è) 戍.
守(sh ù)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千幛里 夕阳 无可奈何
B .低琦户 鬓发 悲欢离合
C .诉衷情 朱阁 阴晴圆缺
D .渔家敖 不寐 乘风归去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
嶂幛 ⎩⎨⎧)()(倏悠 ⎩⎨⎧)()(阕阙 ⎩⎨⎧)
()(拟似 4.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塞下秋来风景异.
(异:奇异。

表示风景的不断变化。

) B .夕阳西下....
几时回?(夕阳西下:既写眼前景,又喻人到暮年) C .高处不胜寒...。

(不胜寒:因为不能取胜,就觉得寒冷) D .关河梦断..
何处?(梦断:梦醒) 语言表达训练
5.按要求填空。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字,统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诉衷情》中再现作者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 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 .此事/古难全
D .关河梦/断何处
7.文学史上,“酒”与“诗”一直一路同行。

请你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个带有酒字的完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词中有很多写“山”“水”“月”“风”的句子,请各写一句(课内外均可)。

(1)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同步阅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9.这两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人。

这两首词都是作者晚年写的,分别从“_______”和“_______”可以印证。

10.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又表达了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

这从两位作者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表达的方式看,《破阵子》主要是_______,《诉衷情》主要是_______,两者都融入了浓重的抒情。

12.这两首词的共同风格是___________。

(悲壮豪放悲愤激昂)
13.请选出对陆游的词《诉衷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梦断”是“梦醒”的意思,暗指自己被调离前线,只能梦牵关河了。

表达了作者抗金理想的破灭和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哀痛。

B.“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九个字说尽一生心事。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先扬后抑,形成了大转折。

D.作者在词中不仅抒写了个人的苦闷,而且融入了不能报国的苦闷。

课外拓展阅读
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

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1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巾“风雨”的异同点。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中“晏”应读“yàn”,B项中“燕”应读“yān”、“辰”应读
“chén”,C项“眠”应读“mián”。

2答案:C 解析:A项“幛”应为“嶂”,B项“琦”应为“绮”,D项“敖”应为“傲”。

3答案:幛子重峦叠嶂;悠闲倏忽;宫阙上阕;似乎模拟
4答案:C 解析:正确的理解为“受不了月官的寒冷”。

5 答案:(1)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6答案:D 解析:正确的应是“关河/梦断/何处”。

7答案:例:(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答案:(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9.宋“可怜白发生”“当年万里觅封侯”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11.描写叙述
12.悲壮
13.C 解析:抒发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先扬后抑”错。

答案:14.全词抒发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中仍保持高洁、坚贞的品格以及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感。

15.①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

陆游笔下的“风雨”更深一层,还象征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

②作用: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但烘托的阿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