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的六种造像

合集下载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赏析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总数已达109197件,现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

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

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

故宫的东西六宫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

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

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些殿堂里。

珍宝馆真像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

但故宫博物院在我眼里又是最不专业的博物馆,由于将就“东六宫”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文物的摆放以及灯光照明极不科学,在加之文物在玻璃罩内,房间光源众多,反光现象严重,很难拍到完美的照片。

一、凝固的仪轨—礼制文物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是关系到“别贵贱序尊卑”和国家兴衰的大事。

《大清会典》中详细记载了历代沿用的吉、嘉、军、宾、凶等“五礼”,涉及祭祀、登基、颁诏、朝贺、册封、大婚、筵宴、大阅、巡狩、外交、丧葬等方方面面,规定繁多,程序各异,等级森严。

金瓯永固杯,高12.5cm,口径8cm。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

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

“非遗”视野下的塔尔寺酥油花

“非遗”视野下的塔尔寺酥油花

“非遗”视野下的塔尔寺酥油花酥油花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供佛彩塑艺术,以青藏高原人民日常食用的酥油为原料,搭配鲜艳的矿物颜料,通过复杂精巧的技艺雕塑形成诸如菩萨、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等形象,内容多为佛教题材故事。

青藏高原数以百计的格鲁派寺院,多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这天供奉酥油花,但基本上都是单个的佛像和花草树木、动物的塑造,而塔尔寺的酥油花是成组的主题系列雕塑,技艺也更为精湛,因此脱颖而出备受关注。

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尔寺酥油花的起源与题材塔尔寺藏语称“贡奔强巴林”,意为十万佛像之弥勒院,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尔镇,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作为青海蒙古族、藏族、土族等各少数民族信仰的中心,塔尔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关于酥油花的来源,目前学术界上没有确凿的记载。

塔尔寺寺管会常务副主任罗藏昂秀认为:“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聚万僧众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法会,法会期间大师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为鲜花,树木变为奇珍异宝,他梦醒以后,为了呈现这个梦境,开始召集僧人,用酥油做花卉、树木、人物,这样一直到现在。

”另外还有两种酥油花起源说: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西藏苯教施食贡品上的小小贴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酥油花的产生与文成公主有关,唐代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嫁给松赞干布,从大唐带来一尊释迦牟尼佛的12岁等身像,被供奉于大昭寺内,按照佛教传统,佛像前需要供奉阏伽(净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六供”,但由于当时正是严冬,没有鲜花可以供奉,所以当地的藏民就用酥油制作了鲜花的样子供在佛前,酥油花从此在藏区流行开来,并由西藏传至青海塔尔寺。

题材方面,解放前酥油花在题材上主要是表现佛教内容,塑造佛经中的佛像和人物。

解放后,酥油花的题材上有了新的发展,开始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

综合历年的酥油花创作题材,主要有宗教方面,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等;有藏戏内容方面,如《智美更登》《卓娃桑姆》《诺桑王子》等;有神话传说方面,如《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有历史人物方面,如《文成公主进藏》;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开山修路》《农业丰收》《开国大典》等。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

故宫馆藏藏传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下)编者简介:两对半,盛世收藏论坛“造像、古代雕塑”版块会员。

2003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5,459小时。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体系中的重要一系,其艺术分别起源于中亚、印度和中原汉地,是西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清宫佛堂内收藏的大量藏传佛教艺术品皆为供奉的圣物,主要是教义中所说“身、语、义”三皈依的佛像、佛经、法器。

这些佛教文物无论是出自元、明、清三代的宫廷制作还是藏蒙地区宗教领袖的进献,均精妙绝伦,为历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

故宫收藏有藏传佛教造像数万尊,主要来源为元、明、清三代的宫廷铸造及蒙藏等地区的朝贡。

这些造像因制作时代及产地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格。

宫廷藏传佛教造像的制作始于元而盛于清。

元代以降,历代宫廷均设有专事造像的机构,如元代的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的佛作、清代的造办处等。

释迦牟尼佛坐像13世纪西藏黄铜高25cm佛面方,发际齐平,大耳下端呈方形,神态庄严。

着袒右袈裟,右手结降魔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

身材壮健,臂膀浑圆,结实有力。

弥勒佛坐像15世纪西藏铜制鎏金高76cm弥勒瓜子形脸,头略左前倾,宽额细眉,细长的白毫突起于眉间,垂目视左下方,面带微笑,俊美似女性。

头戴五叶冠及镂雕耳饰,颈挂缨络,腰束珠饰,嵌各色宝石,裸上身,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表现了弥勒讲经说法进入精妙之境时的神态。

五方佛坐像13世纪西藏高14cm五方佛为藏传佛教所奉主尊,此为金刚界五佛,亦称五智如来,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及中央毗卢遮那佛。

此组造像承袭东印度帕拉造像风格,工艺精湛,堪称极品。

释迦牟尼佛坐像13-14世纪西藏黄铜鎏金高33cm坐像造型线条流畅,优雅生动。

面部极尽静柔之态,双目细长低垂,似有一种内蕴的力量使观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外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双臂圆润,腰围纤细。

袈裟承袭印度笈多时代鹿野苑艺术处理方法,薄透贴肤,边褶宽大,并饰以精美的花纹,极具装饰美感,而左肩上简单的小衣褶与双腿下复杂繁密的衣褶生动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

宗喀巴唐卡艺术鉴赏

宗喀巴唐卡艺术鉴赏

四川省博物院藏宗喀巴唐卡赏析一、唐卡介绍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意为“用彩缎织物装裱而成的卷轴画”、也有说是“布画”的意思,据中国社科院的谢继胜考证,西藏的唐卡是中国古代“幡画”和古印度的“布袋画”联姻的结果(谢继胜,《唐卡起源考》),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去考证。

但从唐卡的形式和功能来看,它和藏民族早期的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民族很早就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有除了口中念的经咒外,还需要一件象征佛陀的圣物来搭载佛法,而唐卡方便携带和悬挂,故赢得藏民族的喜爱。

唐卡内容包括天文、历史、生活习俗、藏医学等,但主要还是侧重于宗教主题,它艳丽的色彩和高潮的技艺使得画面形象生动,因而又富有很好的装饰性。

绘制唐卡的颜料为矿物、植物颜料和纯金纯银加工制成,更有甚者用各类珠宝研磨绘制。

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上千年后,画面仍金壁辉煌,灿烂如新。

因此,作为宗教文化的艺术精品,唐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川博宗喀巴唐卡(乘象宗喀巴)1、宗喀巴介绍宗喀巴是格鲁派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人,藏语称湟中为“宗喀”,“巴”是藏语的语尾,“宗喀巴”人们对他的尊称。

宗喀巴3岁出家由噶玛噶举高僧受居士戒,7岁由噶当派高僧受沙弥戒,16岁赴藏求法,广学显密经论,达到了很深的造诣,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格鲁派的宗教思想基础;他倡导从戒律入手,对佛教进行改革,在西藏地方政权和贵族的资助下创建了甘丹寺,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格鲁派的创立;主持召开了西藏一年一度不分教派的“传召大法会”。

到了五世达赖时期,格鲁派在清王朝的支持下成为西藏执政的教派,对西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乘象宗喀巴唐卡首先这幅唐卡的所绘时间有待进一步确定。

主尊宗喀巴头戴黄色尖顶僧帽,内穿西藏特有的僧坎,外披袈裟;双手持花蔓,右手花蔓为一柄宝剑,左手花蔓上为一卷经书;双手并作说法印,斜坐在云朵的白象之上;主尊前面和右边为湖泊,左边为一颗杨柳树,天空上只有几朵祥云。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称为“第二佛陀”?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宗喀巴大师本名为罗桑扎巴,而“宗喀巴”是后人对他的一个尊称。

“宗喀”是距离青海西宁五十里(今塔尔寺附近)的一个地名,“巴”是藏语的语尾音之一。

“宗喀巴”原义是宗喀地方的人。

在宗喀巴大师诞生前,曾出现诸多瑞兆,显示他是圣人再世。

他双亲曾做过无数次的祥梦,梦见所生的孩子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大威德金刚也曾在净观中告诉宗喀巴未来的上师却杰?敦珠仁钦,说他将于某一年来到安多(西藏东北),成为他的心子。

相传宗喀巴大师脐带落地的地方生出了一棵檀香树,每一片树叶上自然生出狮吼佛的形象,因此此地被称为昆本,意即“十万佛像”。

后来格鲁派寺院塔尔寺就建造在该处。

宗喀巴大师不同于一般孩童,自幼即舍世俗幼童的习气,拥有与生俱来的慈悲心、出离心。

他聪颖好学,三岁时,由第四世噶玛巴游戏金刚授居士戒。

宗喀巴大师七岁时,跟随却杰?敦珠仁钦学习。

宗喀巴大师首先在止贡噶举派寺修习,学习了称为“大印五法”的止贡派大手印法、医学以及更为详细的大乘发心仪轨。

随后宗喀巴大师继续游学于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学习要取得格西的“五部大论”及印度佛学教义,并参与无数的辩论考场。

据记载宗喀巴大师曾在一次法会中,同时合讲二十九部大论,让僧俗大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所有这些精彩的讲法情形,印藏各地,从未有过。

西藏新志中记载:“宗喀巴学于后藏扎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为世益,誓洗其风。

”宗喀巴大师忧心当时藏传佛教教律松驰的问题,重整了佛教的戒律,他改戴黄色桃形的僧帽,表示他继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印度大师)所传说一切有部的戒律,并严格遵行的决心。

他所创立的格鲁派成为后来藏传佛教中威望最高的教派(世称黄教),也是至今为止我国藏地第一大教派。

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

(清代宗喀巴大师唐卡)宗喀巴大师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对于教理,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

常见26尊铜像特征

常见26尊铜像特征

铜像特征(1)欢喜佛在喇嘛庙的密宗殿里常见拥抱着女性的仇怒形造像,这就是欢喜佛,也称双身佛。

佛教密宗认为:女性感化那些强暴的神魔,并引领他们到佛的境界中来。

因此,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阶段是必须有女伴合作才能修法的,称为双修法。

由于密宗义理非常繁琐和艰深,能习双修法的僧人极少。

(2)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像一般被安置在佛堂正中的莲花座上,常见姿势有以下几种:(成道相)释迦佛跏跌坐(俗称盘腿打坐)在莲坐上,左手垂放在左角上或者手捧钵盂(喇嘛庙常见捧钵形),右手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经过无数次磨难才降服了破环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成佛,而这些只有大地才能作证。

(说法相)一手或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这种手印也称为“说法印”,表明释迦在鹿野院首次说法。

(旃檀像)这是一种立形的释迦相,据说是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形象雕成。

(太子像)喇嘛庙中还经常供奉着没成佛前身为太子的形象。

一般是头戴宝冠,身上穿着花缎的袍服;或者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身上袒露,佩带着各种精美的项饰、璎珞、臂钏、手镯等物件。

手和脚的摆放也较自如,可以轻松地盘放,成为“舒坐”,也可以是站立形的。

(3)三世佛喇嘛庙的显宗佛殿里常见三佛并坐的三世佛像。

三佛是释迦牟尼佛居中,燃灯佛居左、弥勒佛居右。

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样,只是手势微有变化。

这里以三佛表现三世,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4)三方佛除三世佛,还有一种以所处的空间位置横向排列的三佛,也成横三世佛或三方佛。

这三尊佛中央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

(5)长寿佛阿弥陀佛的梵文原意是“无量光”和“无量寿”两种意思,具有空间和时间两种性质,本来是阿弥陀佛一身所兼具的。

但喇嘛教内却将两种含义分别作为两尊佛供奉。

喇嘛教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佛是他的化身。

在喇嘛庙里无量佛的壁画、雕塑、唐卡画像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灵塔殿里,长寿佛是不能缺的。

唐卡——历史画布上流淌的文明

唐卡——历史画布上流淌的文明

唐卡——历史画布上流淌的文明唐卡种类是指用不同的材质,以不同的工艺描绘或制作出来的唐卡,西藏早期唐卡种类单一,主要为彩绘唐卡。

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尤其是各艺术流派的形成及不同场所的需要而出现各种类别的唐卡。

就大类而言,可归纳为“廓唐”和“止唐”两大类。

一、廓唐——丝质类唐卡1.刺绣唐卡刺绣唐卡是按照不同的表现内容,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刺绣出来的唐卡。

其工艺最早源于汉地,后在藏区又衍生出多种刺绣方法,甚至用本土制作的染色毛线进行绣制,但传世精品极少。

现供于北京雍和宫的《金刚瑜伽母》则是以“纳沙”工艺绣制而成,显得极为拙朴厚重。

2.缂丝唐卡缂丝唐卡历史悠久,源于苏杭地区。

是用“通经断纬”的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其质地细密、图文清晰、色彩明快,而且双面成像。

此类唐卡多为汉地皇室御赐给西藏上层或由西藏提供图样在汉地加工制作。

清代以前的缂丝唐卡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风格豪放,质地厚实,清代后便趋于精细华丽,层次丰富,质地较薄。

如现藏于布达拉宫的宋代《贡唐喇嘛像》、明代《不动明王像》、清代《三世佛像》等,均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缂丝唐卡中的精品。

3.织锦唐卡织锦工艺分为经锦和纬锦两种,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较长。

特点是色泽典雅,层次丰富,图纹清晰,质地细密润滑,坚实厚重如铜钱,被古人视之为“黄金般贵重的丝织物”。

织锦唐卡的产地主要在杭州,至今悬挂于扎什伦布寺9幅一套的历辈班禅缂丝唐卡,是1938年国民党人士浙江省主席黄绍竑陪同九世班禅大师来到杭州飞来峰岩壁前,发现大师对几尊元代密宗石佛造像极感兴趣,便委托当地民营企业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将一至九世班禅像用织锦工艺制成唐卡,作为礼1. All Rights Reserved.绿松石,极为华丽、名贵。

5.堆绣唐卡堆绣唐卡起源于安多地区,是在缎贴唐卡的基础上发展成型,被青海塔尔寺称为传统工艺的“三绝”之一。

现珍藏于塔尔寺大经堂的一幅长30多米的《十六尊者像》便是以传统的堆绣工艺制作而成。

文明的印记

文明的印记

———————————————文明溯源———————————————尽管远古交通不便,但并未阻挡文明之间的交流。

一系列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史前时期,雪域高原文明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超越自然地理的限制,与周边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次展览的开篇,展示的是雪域高原远古文明的由来。

◎双体陶罐展览上呈现的双体陶器是西藏博物馆的“明星藏品”。

据西藏博物馆资料介绍,双体陶罐质地为夹砂黄陶。

口呈喇叭状,直颈,腹部为相连的袋状双体,肩颈部有一对孔钮用于穿系绳索。

陶罐的表面纹饰精美,使用了刻划纹和朱墨两色彩绘装饰。

陶罐的双体有多种纹饰,造型饱满优美,工艺娴熟,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被誉为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代表作。

在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所发掘的陶器当中,双体陶罐仅此一件。

其艺术表现力与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彩陶艺术水平相差不大。

双体流畅的独特造型与唯一性,表明该陶器应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器,可能在氏族部落举行重大祭祀和庆典文明的印记——216件文物铺就“雪域天路”近日,《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为此,首博的一层B 展厅为观众铺开了一条汇集216件文物组成的“天路”,主办方试图通过大量的文物、史实带领观众以较全面的视点,探寻西藏与内地的血脉联系。

. All Rights Reserved.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礼器,具有特殊的意义。

◎铁柄铜镜据曲贡遗址的发掘简报中描述,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出土的铜镜看,带柄镜出现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到宋代方多见,且皆为铜柄镜”,也提出了一个猜测,即这件铜镜可能为南亚次大陆某种古代文化的交流品。

铁柄铜镜,早期金属时代,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有学者认为这枚带柄铜镜的来源可能为西藏本地制造,也可能是通过与周邻的贸易、交换、贡纳或战争掠夺等不同方式获得。

即使为西藏本土制造,其形制样式,却并不一定源于当地,也不排除是模仿西方系统带柄镜意匠的可能。

透过这一面小小的铜镜,显示出古代西藏与周邻地区文化间曾经有过密切的交往与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喀巴大师的六种造像
“ 没有上师之前,就无佛陀之说;千年佛陀之果,源自上师之因”。

正是由于视上师为佛陀的传统文化观念,上师或祖师像成为藏传佛教造型艺术当中最为普遍,最具特色的一种题材。

不论是唐卡,壁画等绘画艺术,还是石刻、泥塑、木雕、金属等造像艺术,上师像都是题款最多的一项作品,这将十分有助于后人辨认他们的具体身份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宗的造像风格。

本图中造型类别最多的当数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造像以写实像、美化像、扎西多卡玛、师徒三尊、五种应身像、持寿瓶等几大类别最为常见。

写实像
写实像这幅甘丹寺内的壁画传说是宗喀巴大师在这里面壁修行时映照在墙壁上的影子描画而成的。

顾名思义,写实像是指造像师完全按照上师生前的相貌特征绘制或塑造的身像。

西藏苯教和佛教所拥有的绝大多数
上师像基本上都属于写实类。

一般情况下,宗喀巴写实像的特点是大师头戴黄色通人冠,双目有神,大耳垂下,大鼻突前,面相饱满而略带微笑,显得格外慈祥;身披三法衣,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并捏青莲花茎;左右肩花分别托起经书和智慧剑,象征着宗喀巴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此外,与很多西藏各宗派的上师一样,宗喀巴也依照自的品相亲手建造了其泥塑像,藏语称之谓“杰阿扎玛”,也属于写实类。

美化像
镏金的宗喀巴美化造像。

美化像藏语里称之为“ 嚓古”其中“ 嚓”意为美丽,而“古”为敬语就是指人或神仙的身体或宗教造像。

这是比较少见的一种造型类别,除了概念和造像本身,笔者还从未见过任何有关出现此类造型的文献资料
以及研究文章,故而也无法肯定地解释其具体缘由。

但是依笔者看来,这可能与藏传佛教造像度量经规定的三十二相,八十毫等塑造佛类型像的审美标准应有直接的关联。

如上所述,在西藏信徒把自己的上师视为佛陀尊奉后,以佛陀的完美相貌标准,重塑自己信奉的上师形象就不足为奇。


们可以仔细欣赏下图,这是一尊铜质镏金的宗喀巴美化造像,其面貌特征完全超脱了人们熟悉的宗喀巴写实像,而塑造出了信徒心中完美的尊者形象,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扎西多卡玛
扎西多卡玛
扎西多卡玛是一种宗喀巴的泥塑像,据传这是宗喀巴大师与八大弟子,在山南宛扎西多卡闭门修行时,艺人用泥土塑造的七尊宗喀巴像,并以当时宗喀巴闭关修行完成之后剪下的头发装藏。

后来这七尊宗喀巴泥塑像被称之为杰扎西多卡玛,视为极其珍贵的造像。

经笔者调查,现在确切知道的宗喀巴扎西多卡玛像只有两尊完整地保存在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内,已有近600 年的历史。

据知情讲,杰扎西多卡玛的造型特点为双手结禅定印并持焰宝。

这一名称在藏文文献里经常出现两种不同的写法, 即扎西陀卡玛或扎西多卡玛。

写法仅有一字之差,却在意思上天壤之别:一是扎西陀卡玛“扎西”为吉祥之意,而“陀卡”是被烟熏的意思,传说当时工匠把泥塑像建造之后,就开始烧火烘干,以免变形。

正在被烘干的宗喀巴泥塑像被浓烟熏得实在难忍,便开口讲:
“ 陀瓦卡琼”, 是被烟熏了的意思,故而这七尊宗喀巴像被取名为扎西陀卡玛。

另外一种叫法是扎西多卡玛,则取修行的地名来,来历比较简单,但似乎更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师徒三尊像
甘丹寺内的师徒三尊像。

寺院里最为常见的造型,即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

在大多格鲁派寺院里,都被供奉在主要位置,体积较大,其中中间显著位置是宗喀巴,头戴黄色通人冠,身着僧衣,双手胸前结说法印,左右肩花托举经书宝剑,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或三层墩垫上;大师右侧贾曹杰身披三法衣。

左侧克珠杰,左手、右手皆持经书。

这类造像在唐卡、壁画等绘画艺术都能见到。

五种应身像
五种应身像之一。

五种应身像之二。

五种应身像之三。

五种应身像之四。

五种应身像之五。

五种应身像是宗喀巴师圆寂之后出现的,多见于绘画作品当中。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宗喀巴圆寂之后,其弟子克珠杰遇到了一些涉及中观及生圆次第的难题。

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克珠杰既怀念上师,又珍重地祈祷能够解疑释惑。

这时在克珠杰的梦幻中出现了上师的尊容,助其解除疑虑,随后分别显现了五种不同的宗喀巴应身像,并流传至今。

下面笔者将通过布达拉宫的一套精美唐卡藏品分别介绍宗喀巴五种应身的具体造型。

宗喀巴头戴黄色通人冠,面相饱满慈祥,双手胸前结说法印,身着三法衣,半跏趺骑着象行走在祥云之上,其前后两天女分别托举宝伞和智慧剑五种应身像之一。

宗喀巴应身像束发高耸,左右长发垂肩,面向文静,眉间白毫右旋且显眼突出。

佩戴五叶宝冠、耳坠、项链、手镯,草绿色帔帛,上身袒露皮肤呈黄色,双手胸前结说法印,下着裙,侧身骑着仰头狮子,左右肩花分别托举经书、宝剑,
为典型的菩萨装。

若不是以组套形式出现,极易与骑狮文殊造型相混淆五种应身像之二。

这是最为普遍的宗喀巴造型,唐卡中央彩绘的大师头戴象征格鲁派的黄色通人冠,面相年轻,身着三法衣,双手胸前结说法印并捏青莲花茎,左右肩花托举经书宝剑。

宗喀巴大师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月亮座上。

其左侧站立的天女面朝大师,手举大扇;右侧站立的天女则双手供奉盛满甘露的钵五种应身像之三。

五种应身像之四中,宗喀巴束发高结,戴骷髅冠,弯眉大眼,留有络腮胡;佩戴硕大耳环、项饰、手镯、臂钏、脚镯等各种饰物。

特别是宗喀巴上身袒露、从右肩到左腋下斜披圣带,右手高举宝剑,左手胸前紧持盛满鲜血的头盖骨,骑着十分凶猛的老虎,整体上表现为比较夸张且典型的古印度大成就者造型。

五种应身像之五造型基本上与之三一致,所不同的是,在此宗喀巴面相略显老气,右手胸前捏着托起智慧剑的莲花茎,左手放在膝盖并捏住托举经书的莲花茎,半跏趺坐于莲花及月亮座上,整体造型显得格外放松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绘画还是泥塑、金铜等造像艺术,宗喀巴五种应身像必须以组套形式完整出现。

持寿瓶像
持寿瓶像。

这在宗喀巴造像里属于比较罕见的一种,因为宗喀巴大师双手结禅定印并握长寿瓶,故而称其为持寿瓶宗喀巴。

笔者见过的这类造型大多属于泥塑造像,除了持长寿瓶外,与其他造型并无大的区别,左右肩花分别托举经书与宝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