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6.1.2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情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奥秘和魅力,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实验规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了解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原理,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3.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特性,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将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讨论交流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教学案例。首先,我会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物质,如盐、糖、面粉等,让他们将这些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分散情况。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溶液、浊液和胶体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此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可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1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分散特性。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既陌生又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_6.1.2_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推荐】.doc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习目标】 1. 了解部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2. 记住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性质,并能借此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3. 记住大部分溶液都具有导电性的性质,并能说出其中的原理,记住部分不导电溶液的名称。
【学习重点】部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学习难点】部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其中显示电性的是哪个?3、溶液的特征有哪些? 【新知导学】:1、稀硫酸是将硫酸溶于水形成的,且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请分别写出阴阳离子的符号?下列物质也是由离子构成的,试写出其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设计实验:现有试管、玻璃棒、温度计,探究NaOH 、NaCl、NH 4NO 3三种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固体用量:约一药匙,水的体积:约15ml 。
)【联想与启示】1、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3、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 ;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
(原因是)【归纳】1、凝固点降低 2、沸点升高 3、导电性增大【探究】是否溶液的导电性都增大?【演示实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结论】能导电的是食盐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导电的是水、蔗糖水溶液【分析】食盐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Cl-、稀硫酸中有自由移动的H+、SO42-所以能够导电;蔗糖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分子,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
【交流与讨论】1、你能对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现象做出解释吗?2、许多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沸点比纯水高,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导学案: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

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学号姓名1.了解溶解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2.能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性质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准备】1.物质以或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加快物质溶解速率的方法有、、。
2.收集溶于水能引起能量变化的物质,复习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3.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取一只苹果,相距约5mm处分别插入一块铜片和铝片,将一保小耳机或音乐贺卡扩音器)的两导线分别接在铜片和铝片上,线路接通后,耳机或扩音器会发出“嘎嘎”的声音;再分别用橘子、橙子等代替苹果进行同样的实验。
4.利用网络搜索冷却剂的配制方面的知识,并制作简单的冷冻混合物,测出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我的疑惑】针对学习任务和学习准备,你有哪些困惑?...【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一:合作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取3个烧杯,各注入约3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分别加入一药匙硝酸铵、氯化钠2.讨论展示: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_________)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如_________)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学习活动二:合作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食盐溶液、蔗糖溶液、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按P7图6—5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2.讨论展示:在上述实验中,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导电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活动三:阅读交流展示阅读P8拓展视野,交流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如何变化,解释生活中冬天汽车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等化合物的原因,使用融雪剂的原理。
【课堂练习】1.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_6.1_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1课时)学案

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一课时)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在水中的几种分散体系,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了解溶解和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能利用泰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你已经知道什么】观看泰微课: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溶解。
观看泰微课:总结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归纳】一、物质在水中分散1.浊液⑴悬浊液:物质以__________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________、_______的_____物。
⑵乳浊液:物质以__________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________、_______的_____物。
2.溶液:物质以______或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物。
【活动与探究】怎样才能较快地在水中溶解某些固体物质呢?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概念归纳】二、乳化1.乳化: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______,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_______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________的现象。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自主学习】观看泰微课,理解洗洁精、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有何不同。
练习巩固1.水是重要的分散剂,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分散,形成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
少量氢氧化钙放入水中,得到的澄清石灰水属于___________;若继续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钙,得到浑浊的石灰乳属于____________;若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所形成的混合物,属于__________。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程教学设计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别【教课目的】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分别现象;理解溶液的观点及根本特色;认识溶液的一些性质2.认识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可以经过对比实验,概括、认识溶液的特色2.经过研究实验,认识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由感情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些根本方法,培育实验察看,剖析能力,培育研究精神2.感觉溶液构成的判断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3.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作风,展开学生思想能力。
教课要点与难点:1.溶液的观点、特色。
2.会辨别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融化的不一样。
教课过程:一、物质在水中的分别创建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设问:在平时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别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别到水中?思虑、议论、回复,议论结果填入教材表6-1中二、商讨物质在水中的分别1、演示实验:上的实验1、实验2将实验现象填入教材表6-2中实验实验现象高锰酸钾参加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食盐参加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蔗糖参加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泥土参加水中液体污浊、不透明,静置后产生积淀。
食用油参加水中液体污浊、不透明,静置后分为上下两层。
经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参加水中,食用油参加水中获得以下结论:假如物质以渺小的固体颗粒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悬浊液。
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平均分别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固的混淆物叫做溶液。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观点假如物质以渺小的固体颗粒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悬浊液。
假如物质以小液滴分别在水中,那么形成乳浊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平均分别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混浊的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清水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混浊的液体可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与我们平时喝的清水不同。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悬浮和乳化的现象。
(二)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1.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溶于水的液体小滴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粉笔末、植物油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悬浮和乳化现象。
-家长参与监督,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小论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及区分。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生活中的分散现象案例分析。
-对本节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论文撰写,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初步了解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沪教版】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 精品教案】

质,并能说出其中的原理,记住部
导电性。
【创设情景】: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稀硫酸是将硫酸溶于水形成的,且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请分别写出阴阳离子的符号?酒精溶解于水,是以什么形式分解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其中显示电性的是哪个?
4、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实验结论(形成体系)另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植物油和汽油,振荡
2、加了乳化剂后形成是溶液吗?为什么?生活中的乳化现象有哪些?
活动二、溶液的性质
1. 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
凝固点比纯水的。
2. 下列物质中:一定量的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
能导电的物质是,能导电的原因是。
不能导电的物质是,不能导电的原因是。
反思:为什么食盐固体不能导电?其它物质导电的原因与溶液导电的原因一样吗?
3.讨论
(1)为什么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为什么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
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原因是)
(4)为什么用湿手触摸电器设备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溶液的性质:①.
②.
2、乳化剂和乳化现象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课堂反馈】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2新版沪教版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题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常见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2.认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材分析重点常见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水溶液的一些性质。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填“吸收”或“放出”,下同)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2.水、食盐水、蔗糖水、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是食盐水、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导电原因是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例如,食盐溶于水能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
3.大量实验表明,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在溶解过程中,除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外,还伴随哪些变化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活动与探究】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有些物质(如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拓展视野】冷却剂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观察与思考】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食盐水、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水和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1.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导电原因: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拓展视野】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2.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应用:冬天常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寒冷的冬季,在积雪的公路上撒盐,可以使冰雪很快融化。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C.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D.白酒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2.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熟石灰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B )A.食盐 B.蔗糖 C.硫酸 D.氢氧化钠4.在严寒的冬季,下列厨房用品容易结冰的是 ( A )A.纯净水B.白醋 C.盐水D.白酒五.归纳总结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部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 记住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性质,并能借此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
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 记住大部分溶液都具有导电性的性质,并能说出其中的原理,记住部分不导电溶
液的名称。
【学习重点】部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学习难点】部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其中显示电性的是哪个?
3、溶液的特征有哪些?
【新知导学】:
1、稀硫酸是将硫酸溶于水形成的,且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请分别写出阴阳离子的符号?下
列物质也是由离子构成的,试写出其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2、酒精溶解于水,是以什么形式分散的?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设计实验:现有试管、玻璃棒、温度计,探究NaOH 、
NaCl 、NH 4NO 3三种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
化情况(固体用量:约一药匙,水的体积:约15ml 。
)
活动二 、溶液的性质
【联想与启示】
1、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原因
是)
【归纳】1、凝固点降低 2、沸点升高 3、导电性增大
【探究】是否溶液的导电性都增大?
【演示实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结论】能导电的是食盐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导电的是水、蔗糖水溶液
【分析】食盐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Cl-、稀硫酸中有自由移动的H+、SO42-所以能够导电;蔗糖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分子,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
【交流与讨论】
1、你能对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现象做出解释吗?
2、许多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沸点比纯水高,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这些现象在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有什么应用?
3、为什么用湿手触摸电器设备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升高的是,温度降低的是,
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2、溶液的性质:①.②.
③.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物质可能是()
A、高锰酸钾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硝酸铵
2、向右图U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形管左端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则
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
B.蔗糖
C. 硝酸铵
D.食盐
3.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煮沸的咸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食盐水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4.一装有水的烧杯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固体,则小球将()
A. 上浮
B. 下沉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5.下列装置中试管内的水能够沸腾的是()
【课后训练】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
A.食盐B.蔗糖 C.硫酸D.氢氧化钠
2.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其原因是( )
A.盐能与雪发生化学反应B.盐水溶液能导热
C.盐水的凝固点较低D.盐溶于水产生热量
3、市场上有一种“冷敷袋”,其主要成分由水和物质A组成,使用时只要将水和物质A混合,轻轻
摇晃,即可使用。
其中物质A可能是 (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氧化钙
4.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A.食盐固体、碳酸钙固体、硫酸铜固体 B.氢气、二氧化碳、氨气(分别在集气瓶中)
C.植物油、食盐水、糖水 D.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氯化钠固体
5、用下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
B.固体:氢氧化钠;液体:水
C.固体:碳酸钙;液体:稀盐酸
D.固体:二氧化锰;液体:双氧水
6.工人师傅用洗涤剂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作用;北方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以使冰雪很快融化,这是利用了的原理;N aOH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这是因为.
7.在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片刻后,U型管中左侧液面将(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8.根据下面实验报告填空:
探究目的:.
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
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1)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2)图示③中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
、.
9.有两瓶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区别它们。
(用三种方法,不得直接品尝味道)
10.小华是个非常爱动脑的同学,做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小华观察得非常仔细,以下是他们小组观察、记录并思考的一些问题:
(1)经过溶液的学习后,小华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的道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能导电的是.
A.蔗糖B.植物油C.高锰酸钾D.氯化钠
(2)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小华不仅看到灯泡亮了,还观察到与电解水相似的现象:两根石墨电极上都出现了气泡.这激发了小华探究气泡成分的欲望.请你一起参与小华的探究活动吧!【提出问题】氯化钠溶液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查阅资料】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
【提出假设】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3: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以上假设的依据是.
【设计实验】小红决定用电解水的装置重做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分别收集氯化钠溶液通电时两电极产生的气体.
【收集证据】观察气体颜色,用刚燃着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无色气体,发现氯化钠溶液在通电条件下产生了两种气体.
【实验分析】若一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黄绿色,而另一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燃烧,则假设成立;若两支试管内收集到了两种不同的无色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实验证明:假设l成立,并且氯化钠溶液通电时还生成了氢氧化钠,请写出氯化钠溶液通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要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联想上述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溶液,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