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课件

自主探究环节三,先质疑:一加一 一定等于二吗?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和 药品,先将长玻璃管里注入半管滴有红 墨水的水,再注入半管酒精,堵住开口 一端,颠倒数次,观察到液体的总体积 变少,从而验证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 空隙。
表达交流,总结归纳环节,各组分
别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探 究的问题是什么?(2)如何验证的? (3)结论是什么?
导入目标环节,建立 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 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让学 生观看视频《从夸克到整 个宇宙》,导入物质是由 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构成 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化 抽象为形象,用视频动画 来演示微粒是如何聚集成 物质的,从而突破难点。
自主探究环节一,利用教师提供的 器材和药品,先将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 解少量水里,再加入大量水中观察其颜 色变浅,结合推理,若把这半烧杯高锰 酸钾溶液倒入大海里,构成高锰酸钾的 微粒还有吗?从而验证出物质是由极小 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教师提示: 实验时要注意控制高锰酸钾的用量,在 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返回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 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 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 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知识进行想像 和推理,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 探究实验,培养同学间交流合作、 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是本节课的情 感目标 .
返回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是我设计这节课的重点。 利用探究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 ,使每 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引导学 生对提出的猜想加以总结 ,分别进行 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掌 握本节课重点。
象,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动手实验, 交流论证,归纳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目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讨论并回答:湿衣服晾晒后变干了、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久置的酒酒味淡了,等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讨论并回答:
小结: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物体热胀冷缩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而微粒本身的大小不变
从微粒的观点来看,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
A:
B:
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
酚酞也变红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讨论并回答:
浓氨水中微粒在不断运动,氨的微粒先运动到空气中,然后再从空气中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所以酚酞试液也变红。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问】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第三章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教案)张伦兵创设问题情景1.介绍趣味实验:将两支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现象:产生白烟。
为什么?2.生活中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下列现象:讲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那么,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演示思考、讨论、作答①当我们走到花园或餐馆附近,就会闻到扑鼻的花香或诱人的酒香味,你知道为什么吗?②湿衣服能晒干或晾干,又是为何?③一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整杯水都变甜了,怎样解释?④……由趣味实验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的兴趣。
探索实践活动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投影:P58 图3-1绚丽多姿的物质2.实验探究(一):高锰酸钾溶于水(P59 图3-2)取一粒高锰酸钾颗粒,问:(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研磨得很细小的粉末状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你由有什么方法将它分得更小?现象:整杯水逐渐变红,说明什么?讲述: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3.你还能用什么实验说明上述结论?介绍:1.一尺古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2.硅及硅原子表面图3.螺旋状纳米碳管TEM形貌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二):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1)如图:观察、体验物质的绚丽多姿猜想、讨论、交流实验:用研钵研磨高锰酸钾颗粒,成很细小的粉末状实验:高锰酸钾溶于试管的10mL水中实验:再倒入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结论:高锰酸钾溶于水被分割成了很多更细小的颗粒;高锰酸钾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举例:糖溶于水,整杯水都变甜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猜想:探究物质的可分性我国古代成就科技发展探究微粒的运动石蕊试液(提示:石蕊试液遇盐酸变红)巩 固 提 高 1.试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下列现象: ①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容易干。
②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4

第二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二课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变。
3、离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1、踊跃主动与别人推行沟通、议论,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推行初步的研究。
3、对获取的信息推行剖析、推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研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念。
2、培育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知道原子的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学习重难点:初步成立原子构造模型。
课前准备教师:原子构造的研究历程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变。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问题怀疑引入新课:原子还可以分出更小的微粒吗?提出问题。
思虑、猜想。
这样的引课比较简单激发学生的研究欲念,明确探究任务,同时也起一种教课定向作原子构造研究:史料介绍;英国科观看史料介绍原子中有带负电学家汤姆生发现荷的电子。
电子。
大屏幕演示: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原子中有带正电创建问题情形:思虑、沟通议论,荷的原子核〔1〕为何很少理解原子组成的数的α粒子能穿事实。
透金箔,并且不改变本来行进方向?〔2〕为何一小局部α粒子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3〕为何很少数α粒子恰似碰到坚硬的质点而被弹回来?用。
使学生认识科学家在研究原子构造上作出的巨大奉献,认识科学家谨慎务实的科学态度,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建立社会责任感。
教师抛出问题,有益于学生有目的的沟通、议论,在沟通中相互学习,相互辅助,充足发挥想象力,使不一样层次学生都有收获,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足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这些问题的议论有益于理解带正电荷的原子创建问题情形:你能说出你心中的原子构造吗?以“我想象的原子构造〞为题,说出自己心中的原子构造。
核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提高学生的想象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失掉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
力,创新水平,这样简单建立原子展现原子构造模 观看, 构造模型。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8

《神秘的微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微粒的基本性质及概念,并能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宏观-微观-符号的相互表达。
(1)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体会分子、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图示和微粒模型,理解微粒的含义及表达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水平和逻辑推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发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结构的微粒性
(2)宏观-微观-符号的相互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PPT课件、无线传输、微视频
(2)石蕊粉末、冷水、热水、红墨水、无水酒精、浓氨水、酚酞、干冰、石灰水等
(3)烧杯、分子间隙管、大试管等
四、设计思路
五、板书(略)
六、作业布置导学案2.1.2
七、。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10

课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Array2、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及讲解方法】重点: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讲解方法:通过阅读课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微粒的性质有哪些,并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知识清单】【课前暖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尝试完成下列问题:1、很多实验表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_________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如二氧化碳由_________________构成,金刚石、石墨由__________构成,氯化钠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
2、微粒的基本性质:(1)微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探究微粒的性质活动一:观察与思考:教材63页(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教材63~64页(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1

课题教课目标要点难点第一节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课型课时安排3(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连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缝隙;1.知识与技术(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某些常有的现象;(3)设计或达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4)使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推行想象和推理。
(1)学习使用平时现象与课本理论相联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说平时现象;2.过程与方法(2)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理解物质的微粒性;(3)经过使用比较、剖析、概括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1)对学生推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式3.感情态度与价教育;(2)逐渐提高抽象思想的水平,想象力和剖析、推理的水值观平;浸透物质的无穷可分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要点2.微粒是连续运动的;3.微粒之间有缝隙。
1.辅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2.难点2.成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模型,并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课讲解法、议论法、讲话法、实验法方法学生器具:烧杯、水、滴管、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细玻璃管、注射器。
教课器具教课过程设计个性化增补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新课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能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何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何会有不同的性质?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时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样物质能否有同样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本章逐个解决。
板书:第3章物质构成的神秘〔导入一〕请依据平时生活经验思虑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渐渐减少。
假如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何?2.为何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邻近,常常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何经太阳晒会变干?4.放在餐桌上的鸡汤,我们不只能闻到香味,还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现象,这是为何?[剖析]这些问题在好久从前就惹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经过频频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看法,并用这个看法来解说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带大家走入微粒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想法?
小结: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讨论:
请你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说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设问】物质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特性呢?
【提问】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讨论并回答:湿衣服晾晒后变干了、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久置的酒酒味淡了,等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思考: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
【提问】为什么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
A:
B:
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
酚酞也变红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讨论并回答:
浓氨水中微粒在不断运动,氨的微粒先运动到空气中,然后再从空气中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所以酚酞试液也变红。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引言】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为什么物质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呢?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设问】1、水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
2、水和双氧水为什么性质不同?
3、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所有了解。这一章,我们就是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探索。进入一个微粒的世界。
教学内容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
3、能力培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
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概念。教学设计情景引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新知识。
重、难点解决措施教学借助多媒体和实验,能准确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问】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纯净物是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构成的物质。
作业:课本第61页1,2,3,4,5,6
板书设计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教学反思
观察现象:
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讨论并回答:
小结: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物体热胀冷缩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而微粒本身的大小不变
从微粒的观点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