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

1. 现象:△

现象原因

1.变化

3.性质

4.能量变化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 2—78%O 2—21%稀有气体—0.94%CO 2—0.03%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

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 2P 2O 5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

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 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 ,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酒精灯:加热。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试管刷:刷试管的。

O 2

CO 2H 2O

点燃

现象:少于

5

1大于

5

1

试管夹:夹试管的。

干燥器:干燥物体、仪器。药匙:取粉末状药品。石棉网:散热、隔热。坩埚钳:夹持作用。

烧瓶:可以加热,作反应容器。漏斗:添加液体。

试管:用于加热,装药品反应容器。水槽:装水。

滴瓶:装液体药品。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常用仪器

2.基本实验操作

①酒精灯②药品取用

标签向手心

最少1—2ml 瓶口与试管口对接倾斜不超过试管容积

3

1缓慢倾倒

粉末:药匙,或纸槽送到试管底部(最少盖住管底)

颗粒:用镊子放管口,缓慢竖起,滑入

3.气体的收集

排水:气体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ρ>ρ

而且不与空气反应向下排空气法:ρ<ρ而且不与空气反应

4.气体的制取:

过滤器: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紧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上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①漏斗下端管口仅靠在烧杯内壁上②玻璃棒紧靠3层滤纸一侧③烧杯口紧靠在玻璃棒上6.量筒的使用:平放

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液体

固体

排空气法

5.过滤:

二低

三紧靠

玻璃棒:引流的作用

仰视:最终量取的水多俯视:最终量取的水少

7.试管的使用法:可用于盛放少量的固体及液体,可用作物质之间反应的容器,也可以进行加热。8.实验规则和安全与要求

一.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铜绿化学性质

①铜绿与稀盐酸反应。绿色粉末消失

产生大量气沫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结论:碱式碳酸铜+ 稀盐酸

氯化铜+ 二氧化碳+ 水Cu 2(OH)2CO 3 HCl CuCl 2 CO 2 H 2O

②铜绿分解实验

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粉末

试管壁上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碱式碳酸铜

水+ 二氧化碳+ 氧化铜

Cu 2(OH)2CO 3

H 2O CO 2 CuO

二.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1.方法:①提出问题②做出猜测③制定方案④查资料,搜集证据

⑤得出结论⑥进行反思

2.镁条燃烧实验现象

产生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热

产生白色粉末(氧化镁)结论:镁+ 氧气氧化镁

Mg O 2MgO

3.镁与食醋

现象:放热产生大量气沫,产生气体叫氢气

三需要学习化学符号

1.元素符号

2.化学式

3.化学方程式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通常状态:无色无味气体,ρ>ρ,不易溶于水

1.01×105冷却—183°C 由气体变成淡蓝色液体

—218.4°C 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化学:比较活泼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由上至下,缓慢进入,保证与氧气充分接触发出白光放热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现象

现象

点燃

空现象

结论:碳+ 氧气

二氧化碳

C O 2

CO 2

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放热发白光

瓶内壁有水雾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结论:石蜡+ 氧气二氧化碳+ 水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产生黑色固体

结论: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 2Fe 3O 4 打磨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火柴将要燃尽的时候,放进水内瓶内要放少量水或沙子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剧烈氧化;既发光有发热

缓慢氧化:不发光发热

二.氧气用途

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做助燃剂

三.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方法

原理: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进行蒸发。2.实验室制法:

药品:①高锰酸钾(紫黑色晶体颗粒)②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③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原理:①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KMnO 4

K 2MnO 4MnO 2O 2

②过氧化氢(双氧水)

水+ 氧气

H 2O 2

H 2O O 2

③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KClO 3 KCl O 2

步骤:①连接装置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④固定铁架台上

⑤集气瓶装满水⑥加热⑦收集气体

⑧连续均匀气泡

点燃

现象

点燃

点燃注

项△

MnO 2

MnO 2

收集气体: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气法(ρ>ρ

①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复燃

②瓶口出现气泡

验证: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复燃注意事项:P36、P37

2.2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CO 2在自然界中循环

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烧动植物的尸体工厂排放废气

2.消耗:植物光合作用

3.温室效应,CO 2含量过多二.C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加压降温气液固(干冰)

2.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与蜡烛下面先灭

上面后灭

CO 2与石灰水(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氢氧化钙碳酸钙+ 水

CO 2 Ca(OH)2 CaCO 3 H 2O

现象: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 2与水

二氧化碳+ 水碳酸

CO 2 H 2O H 2CO 3

现象:紫色物质变红色碳酸作用

碳酸受热易分解碳酸二氧化碳+ 水H 2CO 3 CO 2 H 2O

现象: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碳酸分解)3.CO 2的用途:气体:作气体肥料

液态:灭火器—灭火器固态:人工降雨,舞台云雾

4.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三.二氧化碳的制备与利用

1.实验室制CO 2:

空验满1. 产生

现象

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

(主要是碳酸钙)(主要是氯化氢)【反应适中】【不易挥发】

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反应速度快,不适合气体收集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稀硫酸:硫酸与大理石、石灰水反应,它会产生微溶于水的硫酸钙,它会附在大理石表

面,阻止反应进行。原理:碳酸钙+ 稀盐酸氯化钙+ 水+ 二氧化碳

CaCO 3HCl CaCl 2H 2O CO 2

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导气管。

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

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混合

步骤:①连接装置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④收集气体(先固后液)

方法:向上排空气法(ρ>ρ)验证:澄清石灰水——浑浊

验满:燃烧的木条放瓶口处——熄灭注意:①装置的气密性

止水夹夹住或夹紧胶皮管水没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再倒水使漏斗内形成水柱不移动

②下端管口伸到漏斗液面上(防止产生气体逸出)

四.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灯火实验

久违开启的菜窖,溶洞

2.3自然界中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正、负极都产生大量气泡

而且正极产生的气泡少

负极产生的泡沫多气体体积比1:2

正极气体(氧气)、负极气体(氢气)验证:

水氢气+ 氧气H 2O H 2O 2

注意: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2.氢气燃烧的实验:

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不适

选择仪器

空现象通电

放出大量热

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氢气+ 氧气水H 2O 2H 2O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水的净化

1.硬水,软水: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的物质

软水: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的物质②区别:肥皂水

硬:泡沫少,白色垢状物多软:泡沫多,白色垢状物少

③降低水硬度:煮沸,蒸馏2.水净化的方法

①沉降:自然沉降

化学沉降:明矾(混凝剂)沉降悬浮杂质

②过滤:固体和液体分开

③吸附:活性炭(色素、异味、有毒物质)④蒸馏:分离可溶性杂质

⑤杀菌,消毒:消毒剂,漂白粉⑥煮沸

三.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保护①节约用水②防止水污染

2.水污染治理

①水的污染来源:工业“三废”的随意排放

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②防止的方法:加强水质监测工业“三废”处理后排放

农药化肥,合理使用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3.1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

一.微粒的性质:

1.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

2.微粒之间有空隙,空隙大小由温度决定,温度越高空隙越大,压强越大,空隙越小,气体之间空隙大,容易不压缩,固、液体之间空隙小,不容易被压缩。

3.微粒很小,体积小,质量也小。

4.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CO 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原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铜由铜原子构成的。离子:氯化钠NCl 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点燃

①定义

二.分子:

1.定义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性质:①不断运动②分子间有空隙③分子小④同种物质分子一样,不同种物质分子不一样。

3.常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二氧化碳、氧气、氢气、氮气、氨气、氯化氢

H 2O CO 2O 2H 2N 2NH 3HCl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①解释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多种分子构成②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不发生改变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

三.原子

1.定义: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也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性质:①不断运动②之间有空隙③原子小④同种原子相同,不同种原子不相同

⑤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

3.常见由原子构成的物质:①所有的金属②所有稀有气体③某些固态非金属: C S P Si

碳硫磷硅

4.分子和原子的分别和联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5.原子结构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核外电子(—)做高速度运动,质量几乎忽略不计。

①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②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③带负电荷的是核外电子带正电荷的是原子核,质子不带电:中子,原子,分子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6.原子的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

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公式(Ar )相对原子质量:

中子数

质子数原子的质量

c 12

1M ③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Mr )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的总和。Mr=Ar ×个数例:Mr (CO 2)=12×1+16×2=44 Ca(OH)2=40+(16+1)×2=74 7.原子结构示意图①+8 原子核带8个正电荷

+8 2 6

原子

质子(+)

中子(无)

m = m 质中电子层

②核外电子分布

⑴遵循能量最低原则,先排第一层,然后第二层。

⑵每一层最多容纳2n 2

(n 为第几层)⑶多个电子的,8为稳定结构一层2为稳定结构⑷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八个

③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分类之间的关系。

<4 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一般为金属元素>4 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一般为非金属元素

=8(一层=2) 既不容易丢,也不容易得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为稀有气体。

三.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和原子团都叫离子。

2.形成:

失电子阳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

得电子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3.常见原子团:氢氧根(OH -) 碳酸跟(CO ) 硝酸根(NO 3) 硫酸根(SO 4 ) 铵根(NH 4)

4.离子符号写法及含义

①写法: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带点亮和电性(如果电量是1,通常省略)

②离子符号含义:Na +

表示一种离子表示一个的意思表示离子带电情况

3.2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2.元素的特征(性质):宏观定义的物质,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与原子的区别:原子是微观定义,是构成..物质。原子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4.元素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

5.元素符号:

①规定:拉丁文,1—2个字母。②写法: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③含义:⑴表示一种元素O —氧元素

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O —一个氧原子⑶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6.离子符号:Mg 2+ 2Mg 2+

7.元素周期表:横行——周期

2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

2-

-

2-

+

纵行——族

8.物质的简单分类:

①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金属,非金属

单质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

混合物

无机化合物二.自然界中元素

1.地壳:氧、硅、铝、铁、钙

2.海洋:氧、氢

3.人体中:氧、碳、氢

4.太阳:氢、氦

5.地核:铁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1.大量元素:20多种钙

2.微量元素:7种

锰、钴、碘、锌、铜、铁、硒

3.3物质的组成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达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2.含义:

表示一个分子(H 2O ,一个水分子)表示一种物质(H 2O ,表示水这种物质)宏观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H 2O ,水是由氧、氢元素组成的)一个分子是由那些原子构成的(H 2O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3.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

二.化学式的写法

1.化合价:体现化合物中,不同元素原子数目比值关系的数值。

2.数值、类型:

数值:原子得失最外层电子数类型:得电子——负价失电子——正价

3.化合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正负和数值(1省略不写)

4.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5.常见元素常见的化合价。

物质

固:C 、P 、S 、Si

气:O 2、N 2、H 2、Cl 2、O 3

氧化物酸碱盐

纯净物

稀有气体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6.原子团:一种或多种元素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带电的离子,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

样的原子集合称为原子团

7.写化学式:

⑴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就是化学式,如Fe ,Ar ,C ,Si

⑵由多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的物质,元素符号下加数字,如O 2、H 2、Cl 2、O 3,C 60

②化合物

规则:⑴正价写下面,负价写后面

⑵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为正价,非金属为负价

在非金属氧化物中,一般非金属为正价,氧为负价⑶无特殊是,H ——+1 O ——-2 ⑷根据化合价原则确定原子个数,标在右下角

方法:交叉法P ——+3 O ——-2

-3-2

a.PO

b.PO

c.P 2O 3 三.简单化合物的命名:从右向左读,从后向前读1.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某化(亚)某有可变化合价时,低价前加“亚”字

2.含有OH —

:氢氧化(亚某)3.含有酸根:某酸(亚)某

四.化合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1.根据化学式求某一元素的化合价SO 3 x ×1+(-2)×3=0 x=+6

2.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求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①质量分数:②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原子个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00)

()r (Mr A 4.已知化合物的质量,求其中某元素质量

例:44gCO 2中C 元素多少克?

44g ×

44

12×100%=12g

5.已知某元素质量求化合物质量例:多少克水中含H 元素16g H 2O

x ×

18

2=16g

x=144g

6.混合物的纯度(混合物中纯净物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纯度)

=

量分数

纯净物中这一元素的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100①单质化学式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燃烧条件: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2.条件:(同时具备)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烧不坏的手绢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碳在空气中燃烧①O 2充足:C+O 2(充足)

CO 2 ②O 2不充足:C+O 2(不充足)

CO 2

2.CO 性质:无色、无味气体,ρ<ρ

,难溶于水,有剧毒,有可燃性,还原性CO+O 2

CO 2

(产生蓝色火焰)

3.定义:

①完全燃烧,氧气充足时,燃料燃烧的快,放出的热量多。②不完全燃烧,O 2不充足时,燃料燃烧的慢,放出的热量少。

4.含碳、氢元素的燃料燃烧:①O 2充足:产生CO 2与H 2O

②O 2不充足:除产生二氧化碳与水之外,还产生大量CO,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大量炭黑颗粒。5.完全燃烧的重要性:①节约燃料②减少污染6.完全燃烧条件:①增大氧气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在有限空间内:极速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热,使周围气体迅速膨胀在无限空间内:O 2浓度较大,(或与O 2接触面积过大,使周围气体体积迅速膨胀)燃烧范围广

2.爆炸的极限

四.放火与灭火

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①可燃物与火源隔离:液化石油气着火关闭阀门;森林着火——开辟隔离物②使可燃物与O 2隔离:熄灭酒精灯——灯帽盖火;油锅着火——盖上锅盖③将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吹蜡烛;房屋、柴草着火——用水,干冰2.易燃,易爆物:在遇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3.安全标志

4.自救措施:湿毛巾捂住口鼻。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点燃点燃

点燃

空1.爆炸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1.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CuSO4+NaOH Cu(OH)2+Na2SO4

蓝、液无色蓝、固无色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CaCO3+HCl CaCl2+H2O+CO2 注意:容器密闭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

质量守恒定律。

2.适用范围:化学变化,质量守恒

三.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燃烧掉+ O2CO2+H2O

Fe +O2Fe2O3

Cu +O2CuO

四.用微粒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五.总结规律

①6个不变: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原子个数、元素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质量。

②两个一定改变的:物质种类、分子的种类③两个可能变的:分子的个数和化合价。

4.3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应用

一.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步骤:

①写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式:

Fe+O2 Fe3O4

②配平:3Fe+2O2 ==== Fe3O4

点燃

③标条件:3Fe+2O2 ==== Fe3O4

④标“↑”“↓”CaCO3+2HCl ==== CaCl2+H2O+CO2↑(反应前无气体参加,反应后有气体生成)

CuSO4+2NaOH ==== Na2SO4+Cu(OH)2↓(反应前无固体参加,反应后有固体生成)4.常用条件: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通电、光照

观察法

分数法:适用于含C 、H 、O 元素的化合物与O 2反应

C 2H 2+

2

5O 2 ==== 2CO 2+H 2O

2C 2H 2+5O 2 ==== 4CO 2+2H 2O

6.读法:“+”和、“=”生成

二.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方程式的含义:

①表达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②表达反应物、生成物微粒的个数比

③表达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和质量比2.依据方程式的计算:

①求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总和的比)

②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例:已知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CO 2

要制取CO 2,8.8g 需碳酸钙多少克?解:设需要CaCO 3的质量为x

CaCO 3+2HCl ==== CaCl 2+H 2O+CO 2↑100 44 X 8.8g

g

x

g

x 8.8441008.844

100或

X=20g

答:需要碳酸钙20g 。

注:方程式带的数据是纯净物的质量,不是混合物的质量。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一.金属的性质:

1.物理性质:①有金属光泽②多数金属为银白色:Au —金黄色,Cu —紫红色Zn —青白色

③多数金属为固体:除了Hg ——液

④所有的金属都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⑤多数金属有较大的密度、硬度和溶点。

2.金属某些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饰品:Au 、Ag 、Pt (铂)——金属光泽和延展性炊具:Fe 、Al ——导热性

电丝、电缆:Cu 、Al ——导电性灯丝:W ——熔点高

食品包装:Al ——延展性3.金属的化学性质:①与氧气反应

2Mg+O 2 ==== MgO

3Fe+2O 2 ==== Fe 3O 4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2Cu+O 2 ==== 2CuO (变黑色)4Al+3O 2 ==== 2Al 2O 3

②与酸反应

Mg+2HCl ==== MgCl 2+H 2↑2Al+6HCl ==== 2AlCl 3+3H 2↑Fe+HCl==== FeCl 2+H 2↑Zn+2HCl ==== ZnCl 2+H 2↑③与CuSO 4

Fe + CuSO 4====Cu+FeSO 4

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

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4.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②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除浓硫酸和硝酸)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K ,Ca ,Na )6.实验室制取氢气

①原理:Zn+H 2SO 4==== ZnSO 4+H 2↑

②选择药品:Mg 、Al ——太快Fe ——太慢HCl ——挥发H 2不纯③装置步骤:同制取二氧化碳一样④收集方法:排水法(难溶于水)

向下排空气法(ρ<ρ)

氢气的性质:无色无气味的气体,ρ<ρ,是最轻的气体,难溶于水,有可燃性,还原性。

二.合金

1.定义: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熔合形成的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特性:硬度比组成它的金属大

熔点比组成它的成分金属熔点低

3.常见合金特性和用途:P120

4.铁的金属:铁和碳的合金

生铁:含碳量大,2%—4.3%,韧性差,硬

钢:含碳量0.03%—2%,韧性好,弹性好,比较硬5.金属材料: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5.2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元素的存在:①极少数以单质形式存在,如铂、金、银②大多数以化合物存在

2.金属矿物:

①铁的矿物:⑴赤铁矿(Fe 2O 3)⑵磁铁矿(Fe 3O 4)⑶黄铁矿(FeS 2)⑷菱铁矿(FeCO 3)②铜的矿物:⑴赤铜矿(Cu 2O )⑵孔雀石[Cu 2(OH)2CO 3]⑶黄铜矿⑷斑铜矿③铝的矿物:⑴铝土矿⑵明矾石3.金属的冶炼: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

现象:空空

二.铁的冶炼

1.实验室冶炼铁①原理:3CO+Fe 2O 3 ==== 2Fe+3CO 2②步骤:⑴连装置,检查气密性⑵装药品,固定铁架台

⑶先通一会CO ,再加热,目的:空气排净,防止加热时爆炸⑷先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再停止通CO 目的:防止产生铁粉被重新氧化

③实验现象:玻璃管中红棕色粉末变黑色,石灰水变浑浊④产物检验:磁铁吸引放入稀盐酸——产生气泡⑤注意事项:⑴检查装置气密性

⑵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⑶先停加热,后停通CO

⑷做尾气处理:点燃,收集

⑥石灰水的作用:检验并吸收CO 22.工业炼铁

①原理:3CO+Fe 2O 3 ==== 2Fe+3CO 2 ②设备:高炉

③原料:铁矿石、石灰石、焦炭、空气④流程:焦炭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⑴C+O 2 ==== CO 2 ⑵CO 2+C ==== 2CO ⑶3CO+Fe 2O 3====2Fe+3CO

2

⑤焦炭作用:⑴燃烧提高炉温⑵产生CO

5.3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的回收

一.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

1.钢铁生锈的条件:铁与O 2和H 2O 接触;酸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加快铁的生锈

2.铁锈:混合物,主要成分Fe 2O 3 红棕色,疏松多口易吸水

3.防锈原理:使铁制品与O 2和H 2O 隔绝

①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涂油,刷漆,烤蓝

4.防锈方法②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洁净、没有水

③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保护金属,铬、锌

二.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1.废金属:主要指冶金工业、金属加工业形成的金属碎屑和碎块,以及日常生活中锈蚀和报废的

金属器具等

2.

资源浪费

污染环境,如铬,汞,铅

3.

节约资源

高温

高温

过量空气、高温

焦炭、高温

赤铁矿石、高温

点燃高温

高温

危害

回收的意义

保护环境

其他补充:

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酸反应,产生H 2能力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产生H 2越多,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H 2越少。

排序:铝、镁、铁、锌

足量的金属与等量的酸起反应,产生H 2质量相等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溶解与溶化:

高锰酸钾和水溶解,固体形成形成紫红色透明液体

食盐、蔗糖水:固体消失,形成无色、透明液体

泥土和水:固体不消失,形成混浊的液体,过一会固体下沉,分层

食用油和水:食用油不消失,得到混浊的液体,过一会油液上浮,分层1.悬浊液:以固体小颗粒分数在水中形成的体系2.乳浊液: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体系

3.溶解:一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4.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5.溶液特征:①均一性:各处浓度、性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溶液无论放置多久,都无固体析出

6.影响物质溶液速率的因素:

①搅拌:加热溶解②温度;加热溶解加快③固体颗粒的大小:研碎加快

7.乳化:①定义: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

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②乳化现象的应用:⑴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

⑵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配制⑶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

⑷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

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

能量变化

①某些物质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如NH 4NO 3

②某些物质溶于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 ,浓硫酸

[CaO 与水反应放热]

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溶液中有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2.某些物质的稀溶液其沸腾温度升高,凝固温度降低。

很稳定不稳定

注: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

6.2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固、液、多种气都可以)

2.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溶剂(一种,指液体,能做溶剂的物质,如水、酒精、汽油)

3.计算:m 液=m 质+m 剂

4.判断溶质、溶剂:

固、气

固、气——溶质,

液体——溶剂

液液少——溶质多——溶剂

注:当水存在时,无论多少都是溶剂,不特殊说明溶剂时,指水。

5.酒精、汽油也作溶剂碘酒:用汽油洗涤油污

6.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

1.溶液的浓度: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叫做溶液的浓度。

2.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①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②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液

质100m m ③例:

4g NaOH 溶解在46g 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多少?

%81004644g

g

g 3.溶液的稀释:+水;+稀溶液4.溶液增浓:+溶质;+浓溶液;—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总溶液

总溶质1005.浓溶液加入稀释成稀溶液:

浓溶液中的溶质等于稀溶液的溶质M

=m 浓+m 水(加入)

m 液=ρ液V

三.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溶液

例1:用食盐和水如何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是15%的食盐溶液。

步骤:①计算:氯化钠质量=50g ×15%=7.5g V 水=(50g —7.5g )÷1g/ml=42.5ml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7.5g NaCl 放入烧杯中。③量取:用50ml 量筒量取42.5ml 的水放入烧杯中。④溶解:用玻璃棒搅拌至Nacl 完全溶解。⑤转移:将溶液倒入指定溶器然后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

溶于溶于

例2:市售的盐酸质量分数37%,密度1.18g/ml ,如何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

步骤:①计算:V 浓×1.18g/ml ×37%=50g ×5%

V 浓=5.7ml

ml

2.43ml

/g 1375g 50g

50ml

/g 1ml

/g 18.1ml 7.5g 50%%水

V ②量取:用10ml 和50ml 量筒量取5.7ml 的浓盐酸、43.2ml 的水倒入烧杯中。③配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④转移:把它倒入指定溶器,贴上标签。

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例3:配制10%的稀硫酸200g ,需要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 1.84g/ml 的浓硫酸多少ml ?需要

加水多少ml ?

V 浓×1.84g/ml ×98%=200g ×10%

V 浓=11.1ml

ml

6.179ml

/g 19810g 200g

200ml

/g 1ml

/g 84.1ml 1.11g 200%%

水V 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反应前加入物质的总质量减去生成气体质量,再减去不溶于水固体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6.3物质的溶解性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溶解性。

2.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性质

②温度:⑴多种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性增大

⑵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③饱和溶液判断:加溶质,看是否有再溶解的固体剩余。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和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适合Ca(OH)2]

⑤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饱和溶液不等于浓溶液Ca(OH)2 不饱和溶液不等于饱和溶液KNO 3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 溶剂(通常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

物质的溶解度。

加溶剂、升高温度

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氮气约占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 2H2O ==== 2H2↑ + O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 3.CO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2 === CaCO3 ↓+ H2O (用石灰水检验CO2)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CO2用途: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2H2O2 === 2H2O + O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 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4 粉末进入 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 面,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 吸进试管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跑出 催化剂特点:1. 2. 3. 验证O2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是氧气 CO2实验室制法 加热 MnO 2

2019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默写(含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默写 (一)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加热时要注意两点(1)(2)。 3.观察到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现象:(1); (2); (3); (4)。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5.加热时,试管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二)铁丝生锈实验 1.铁生锈实验的现象:,说明了。 2.铁锈的颜色主要成分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3.实际上铁生锈是铁和、发生了化学反应。 4.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三)环境问题 1.白色污染是造成的污染;温室效应是由所引起的;臭氧空洞是 由引起的。

(四)零碎知识点 1.食物变馊是食物和发生了反应;薯片包装袋充的是气,这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第二课默写 1.化学变化的概念:。凡是跟有关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物理变化的概念: 。 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3.化学性质的概念:,常见的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的概念:,蜡烛的物理性质:。4.(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本质) (2)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3)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5)①煤油燃烧,②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③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以上空格填所产生的现象),以上三种物质的变化,是 变化。 第三课默写 1.红磷燃烧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有、、

。 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有、。 4.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 (1)(如不行); (2)(如不行) (3)(如、等不行)。 5.该实验还可推出,瓶内剩余4/5体积的气体是,其物理性质有;化学性质有。 6.空气中各成分的名称及含量:、、、、。 7.纯净物:。如。 8.混合物:。如。 9.除了从物质种类来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还可以从化学式角度来分辨,有化学式的是,无化学式的是。 10. 通过实验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的钋和镭;发明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首先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结晶牛胰岛素。 第四课 1.铜在空气中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经典例题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7的实验装置。 图(7)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茅天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卷 考试范围:上册;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6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Zn:65 I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机器人“变”形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可口可乐 B.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C.洁净的空气 D.冰水混合物 3.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少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 ..的是( ) A. 倾倒液体 B.称量固体 C.检验气密性 D.加热液体

5、元素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 B.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碳和碘元素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人体缺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6.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 B.一个分子中含76个碳原子 C.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 D.单宁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7.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及时去掉了表面的煤灰 8.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四氯合金酸(HAuCl4),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9、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 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 ..的是(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化学

2013-2014高坪镇中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 第4章复习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Mg-24 Al-27 Ca-40 Fe-5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第十二届全运会于2013年8月31日在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幕,全运会火炬将在全国传递。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可燃物②使用铝合金外壳③温度达到着火点④有足够多的氧气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3.在化学反应A2+BC=B+A2C中,反应物BC与生成物B 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将2gA22与80gBC恰好完全反应,则生 成A2C的质量是 A.64g B.18g C.80g D.9g 4.在反应2A+B=3C+D中,A和B的相时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g A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A.4:19 B.3:5 C.1:3 D.2:17 5.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气体 C.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为100gNaCl溶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6.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7.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3.2 11.2 0 0 0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 1. 现象: △

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现 象 原 因 空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全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 现象: △ 现 象 空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原 因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 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1、变化 5、性质 6、能量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 发或冷却)结晶等 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 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 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⑷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 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 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⑾探究面粉、葡萄糖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 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 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方法:①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到某处后,将水倒掉,盖好集气 瓶即可。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到某处后撑开、扎紧口即可。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 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测试卷 化学方程式综合训练

MnO 2点燃相关资料化学方程式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5g 水受热变成5g 水蒸气 B .5g 食盐溶解在95g 水中,成为100g 食盐溶液 C .100mL 水加入100mL 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 的溶液 D .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2、在化学反应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原子的种类 B .分子的种类 C .物质的种类 D .元素的化合价 3、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4、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 A. 反应条件 B. 哪些物质是反应物 C. 哪些物质是生成物 D.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5、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 A. 分子种类 B. 原子的相对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原子种类 6 A. 4Fe+3O 23 B. 2KClO 3====2KCl+3O 2↑ C. 4P+5O 2O 5 D. 2C 2H 2+5O 2====4CO 2+2H 2O 7、 在反应3Cu +8HNO 3=3Cu(NO 3)2+2X ↑+4H 2O 中的X 的化学式是: A. N 2 B. NO C. NO 2 D. N 2O 5 8、 某可燃物4.6g 在足量氧气充分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则该可燃物的组成为: A.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元素 B. 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 一定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D. 所含元素大于三种 9、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26 2 12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

2015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是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是有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判断依据)。 (4)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伴随有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导电性、导热性、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等。 (2)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最明亮)、(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先碳化;结论: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的量减少,和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4、检验气体: (1)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的木条伸到瓶,木条,证明是(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剧烈) (2)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证明是(石灰水中越浑浊,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三.化学基础实验 1、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2)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左盘物品的质量=右盘物品读数+游码读数 (4)加热器皿--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 固体以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 ②“三不”:、、 。 C、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D、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放回原处。: (2)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用手紧贴,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上)

九年级化学(上)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 2 78% , O 2 21% , CO 2 0.03% ,稀有气体0.94%,杂质0.03%.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 2 、N 2 、CO 2、H 2O 等。 8、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 2、NO 2、CO ,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9、O 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12、氧气的工业制法: 13、:(1)2KMnO 4K 2MnO 4+ MnO 2 + O 2↑ ; (2)2H 2O 2O + O 2 ↑。(可用排水法收集O 2 ,因为O 2不易溶于水) 14、:(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1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16、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精选 茅天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卷 考试范围:上册;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6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Zn:65 I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树根“变”根雕 B .葡萄“变”美酒 C .玉石“变”印章 D .机器人“变”形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可口可乐 B.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C.洁净的空气 D.冰水混合物 3.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 .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少 D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 的是( ) A. 倾倒液体 B.称量固体 C.检验气密性 D.加热液体

5、元素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 B.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碳和碘元素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人体缺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6.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 B.一个分子中含76个碳原子 C.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 D.单宁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7.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及时去掉了表面的煤灰 8.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四氯合金酸(HAuCl4),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9、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 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 ..的是(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M的质量为l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4:5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知识点1: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本P11-12页) 知识点2:红磷燃烧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课本P13页笔记) 第二章 知识点1:氧气的性质(课本P3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2:氧气的制法(看课本P35-36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3:催化剂(课本P36页笔记) 知识点4、二氧化碳性质(课本p41-4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5:二氧化碳制取(课本P43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6: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课本P42页课本笔记) 知识点7:水的组成实验(P48页电解水实验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8:水的净化方法(课本P49页笔记) 知识点9:硬水和软水检验的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课本49页笔记) 第三章 知识点1:微粒的性质(课本63-64页笔记) 知识点2:原子的构成(课本68-69页笔记) 知识点3:离子(课本71页笔记—阴离子、阳离子、离子与化合价的关系等) 知识点4:化合价的计算(依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0) 知识点5:符号的含义(课本81页笔记—写在不同位置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元素符号的含义、化学式的含义) 知识点6:结合元素周期表考察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等知识点) 知识点7:关于化学式的计算(课本P85-86页: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原子总数、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 知识点8:化学式的读写(课本第一页笔记) 知识点9:物质的分类(课本P76页笔记) 知识点10:原子结构中的计算(公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四章: 知识点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知识点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课本93页笔记) 知识点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课本P94页笔记) 知识点4:质量守恒定律(书本102页笔记)(常考题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物质组成元素、物质化学式、参加反应的或反应生成气体质量、根据物质质量增加或减少判断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等) 知识点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知识点6:与化学方程式有关的计算(试卷最后一题计算、物质质量比、各物质分子个数比等)第五章: 知识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反应)(课本第114-116笔记)单质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反应生成+2价亚铁;氧化铁与稀硫、盐酸反应生成+3价铁)知识点2:合金 知识点3:铁的冶炼(课本124页笔记) 知识点4:工业炼铁设备及原理(课本124页笔记) 知识点5:铁的锈蚀原因、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沪教版(上海)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沪教版(上海)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 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B.核外电子数:X=Z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3.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4.石墨烯是一种革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特性。图为金刚石、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模型图,图中小球代表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烯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②三种物质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③金刚石和石墨烯是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两种物质 ④石墨烯有超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说明石墨烯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相似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③④

5.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6.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7.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 ②Fe2+③Cu ④P2O5⑤Fe3+⑥NaCl A.能表示一个分子的是①④⑥ B.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③④⑥ C.②⑤的质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④中的数字“5”表示五氧化二磷中有5个氧原子 8.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H2B.H2O2C.H2CO3D.H2O 9.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D.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10.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汇总沪教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知识点1: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本P11-12页) 知识点2:红磷燃烧实验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课本P13页笔记) 第二章 知识点1:氧气的性质(课本P3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2:氧气的制法(看课本P35-36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3:催化剂(课本P36页笔记) 知识点4、二氧化碳性质(课本p41-42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5:二氧化碳制取(课本P43页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6: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课本P42页课本笔记) 知识点7:水的组成实验(P48页电解水实验笔记●方程式需记忆) 知识点8:水的净化方法(课本P49页笔记) 知识点9:硬水和软水检验的方法、硬水软化的方法(课本49页笔记) 第三章 知识点1:微粒的性质(课本63-64页笔记) 知识点2:原子的构成(课本68-69页笔记) 知识点3:离子(课本71页笔记—阴离子、阳离子、离子与化合价的关系等) 知识点4:化合价的计算(依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的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0) 知识点5:符号的含义(课本81页笔记—写在不同位置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元素符号的含义、化学式的含义) 知识点6:结合元素周期表考察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等知识点) 知识点7:关于化学式的计算(课本P85-86页: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原子总数、原子个数比、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等) 知识点8:化学式的读写(课本第一页笔记) 知识点9:物质的分类(课本P76页笔记) 知识点10:原子结构中的计算(公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四章: 知识点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发光、放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知识点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课本93页笔记) 知识点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课本P94页笔记) 知识点4:质量守恒定律(书本102页笔记)(常考题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物质组成元素、物质化学式、参加反应的或反应生成气体质量、根据物质质量增加或减少判断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等) 知识点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知识点6:与化学方程式有关的计算(试卷最后一题计算、物质质量比、各物质分子个数比等) 第五章: 知识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反应)(课本第114-116笔记) 单质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反应生成+2价亚铁;氧化铁与稀硫、盐酸反应生成+3价铁)

沪教版(全国)2020年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沪教版(全国)2020年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示意图与表述内容不相符的是() A.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B.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C.氯化钠的形成 D.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B. C. D. 3.“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其长短仅相当于l纳米左右(1纳米=10-9米)。它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外做功。下列关于分子机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肉眼能直接观察到分子机器 B.分子机器驱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分子机器的驱动不需要能量 D.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相同 4.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 a 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b mL,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是( ) A.大于(b-a)mL B.等于(b-a)mL C.小于(b-a)mL D.无法确定 5.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

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X2Y5B.X2Y3C.XY2D.X2Y 6.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8g,通过足量的炽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其质量增加了9. 6g,则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2. 8g B.4. 4g C.5.2g D.7.2g 7.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步骤如下: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8.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查资料可知: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9.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