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在四川
近代四川生活习俗的演变趋势及特征

自足影响而素来具有封闭性特征的四川民俗 , 在近代随着社 式④。可见, 服饰已不再是社会等级的标志, 而是社会职业的
会变迁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和文化 象征, 同时也是一个人思想趋新程度的间接反映。妇女在追
就宴席的演变而言四川传统待客的最高级别是所谓的九斗碗近代自成丰末始有海参席光绪中忽有鱼翅席近又烧鸡炙鸭炮鱼烩羊挟妓征歇当筵侑曲是日宦式浸淫于乡亦夸多斗靡力备山海之珍矣国
维普资讯
成 都大 学学 报 ( 科. 2 0 社  ̄) 0 2年 第 2期
巴蜀文史
近 代 四川 生 活 习俗 的 演 变 趋 势 及 特 征
民国光复, 罐头之品, 番餐之昧, 五方来会, 颠费 日 用棉袄: 女多用手巾缝头, 首饰亦多银质” @。从西洋传人 重庆互市, 的化妆品也开始被 川魁 窳所认识和使用。“ 择发之露, 嫩肤 增; 欧酒巴菰, 输自海舶, 关税漏卮, 外溢增巨 @ 食尚奢侈 之膏 , 不待熏香 , 然兰麝。不惟妇女, 自 男子亦然。就连服镜、 直接导致了当地饮食业的畸形繁荣。据重庆市政府谓查, ” 很牙等舶米品电阿 益成为^们趋新追求的物品 难怪有人描 13 年前后, 90 重庆计有包席业 2 家, 6 干菜业 8 家, 5 中餐业 2 6 述当 南影怪状、 变化莫测、 令人跟花缭乱的发型和佩饰对社 家( 尚不包括来登记的小饭馆)西餐业 5 , 家。13 年 4月份 96 会的冲击时游:卷发如虿, 骄须作勾, 手岂柔荑, 必须金约, 十一家餐馆的营业登记显示, 目 该月共食用中餐 14 席 , 40 食用 非短视, 亦用琏嵌, 凿齿镶盎, 释肌润玉, 风尚所趋 贤者不免。 西餐 72 参加宴会人数计 147人, 4 席, 39 共耗 费 134元多。 41 舶果之品, 光怪陆离, 类多淫奇, 无关实用。尤可异者, 凤头莲 “ 是饮食一端, 奢风日起, 玉杯象箸, 其能勿唏 0。地处僻远 辫, 亦列五都,女习日非, 女红阿坠, 不仅广眉懒髻, 赭面垂 的雅安地区也被这种奢华之风浸染, 读地 宴客昔人用五宾 发, 争为鬼饰 , 竟作蹶妖已” 0。这种社会现象实际上蕴涵了 盘, 嫌其简也, 易为九碗席 , 踵事增华, 易为燕粉席 , 再易为参 丰富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刚从等级森严的封建 肚、 即: 为鱼翅, 日 一 万钱, 趋于奢。急剧变迁的饮食风尚竞使当 ” 服饰 腰下解放出来, 要尽情地宣泄自己长期受压抑的审美 地的物价在民国期问上涨五亢倍 , 一些人为了顺应时尚, 不得
四川民居的特点与分类

四川民居人们常说:“衣食住行”,“住”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居即使民俗的体现又是经济的反映,各地民居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其民居形式确有许多与其他地区不同之处。
四川自然地理气候及材料概况(一)地形地貌四川全省地形大致以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东部边界为线,划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其面积在全省(包括重庆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小各约占一半。
川西高原多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四川盆地则几乎为汉族居住,仅川南及川东南边远地区有土家族、荷族等少数民族居住。
本节主要介绍四川汉族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四川盆地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此外,从行政区划分,重庆市已确定为宣辖市,但从自然地理角度看、重庆民居仍纳入四川民居作统一论述。
四川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外流盆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米,除川西成都平原约占面积7%外,余多为正陵、低山,加上盆地内河流遍布,沟谷探堑,地形变化大,地貌形态丰富。
盆地四周高山峻岭,封闭围合,海拔1000—3000米以上,北及东北为米仓山、大巴山,东为巫山,东南及南为武陵山、大娄山、西及西南为大凉山、大雪山、耶睐山,西北则是眠山、龙门山等山脉。
这种独特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特征,世所罕见。
所以,自古即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四川省境内河川纵横,长江在三峡以上称川江,白宫宾以上又称金沙江.白西北青藏高原而来,从西至东横穿盆地南部.雅碧汀、眠汀、沦江、嘉陵江、渠江、乌江、涪江等十余条文干流注入长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又兼舟揖交通之便。
成都平原因有都江堰灌溉之便利、自古号称“天府之回”,富庶甲于天下。
全川地理特征丰富多样,平原匠陵、山地高原、草地湖79等淘兼而有之,名山大川精聚纷呈,自然景观中外称誉。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巴山蜀水,地灵人杰,成为四川山地民尼异彩衬映的底景和生长的根基。
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例子

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例子
1. 嘿,你想想看啊,咱们穿的衣服,那不同地方的特色服装可不一样呢!就好比傣族的筒裙,多漂亮啊,那就是地理环境影响的呀,适合他们那儿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咱平常穿啥不也得考虑天气和环境嘛!
2. 哎呀呀,说到吃的就更明显啦!四川人爱吃辣,那是因为他们那地方潮湿啊,吃辣能祛湿呢!这不就是地理和饮食的紧密联系嘛,你说对吧?
3. 再看看我们住的房子,北方的窑洞、南方的吊脚楼,这差别多大呀!这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条件啊,多神奇啊!
4. 出行也一样呀!在平原地区,交通就方便很多,要是在山区,那路可就难走咯!像那种山路十八弯的地方,你开车可得小心着呢!
5. 你瞧,海边的人经常能吃到海鲜,那不就是地理带来的好处嘛,羡慕不?人家天天可以享受美味的海鲜!
6. 咱们北方冬天冷得要命,所以就有厚厚的棉袄、暖气啥的,这都是地理捣鼓出来的呀,没办法呀!
7. 沙漠地区的人可就苦恼咯,水都不好找,和咱们生活差别可大了去了,这就是地理决定的呀!
8. 南方热的时候能热死人,所以就得有各种降温的办法,扇子、空调啥的都得备着,这都是地理惹的祸呀!
9. 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地理和我们的衣食住行那是息息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影响巨大,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整理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f688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e.png)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衣食住行.txt你无法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无法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改变生命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七十四团职工特别喜欢穿,可在30年前,布料是统一供给的,要凭票的,不要说穿的花枝招展,就是灰的卡、的确良也是很抢手的。
四连连长杨松说:“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做身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有的还补丁摞补丁。
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那是1982年,妈妈买了块布料给我做衣服,特意告诉裁缝把衣服做大一些,“大一点可以多穿几年,小孩子长得快”。
结果,那个裁缝做得太合身了,妈妈为此生了好几天气。
现在妻子每周都会去昭苏县城,尤其是那些时装店,遇上称心如意的衣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对她来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更是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
食——春节餐桌菜肴丰盛七十四团多数职工是四川来的,四川人最喜欢吃,30年前,计划供应,商品希缺,想吃也买不到。
看看现在,团部菜店到超市,商品一应俱全。
谈起过去,从成都军区转业到七十四团的樊树高更是有千言万语,“80年代初那会儿买东西还凭票,过年的时候买点猪肉、豆制品,还有大白菜。
到了90年代,情况就不同了,票证不用了,鱼肉蛋禽也越来越丰富。
现在,家里更是连年夜饭都不做了,我和老太太忙不来”。
现在的团场人,大多数职工家都不会在家里准备很多年货了,菜店、超市天天卖新鲜的,特别是过年卖年货的三步一个五步一个,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很多人家都喜欢特色菜肴,海鲜、素食广受追捧,像鸡鸭鱼肉这些过去的好菜大菜因为脂肪含量高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反而受冷落。
住——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团场职工的住,变化是最大的。
走在营区,新房一排一排。
家住五连的王长美前几年盖了新房,修建乐沼气。
虽然跟城里人比起来不是楼房,但在团场那是相当不错的了,和30年前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1979年那会儿,全团职工住的基本上都是地窝子,高出地面的墙也是土块的,整个团场找不到砖瓦房。
衣食住行及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原因

(3)气候(气温、降水)与民居(住)
①东南亚、我国傣族——高脚屋、竹楼——高温潮湿; ②西亚北非——土墙、小窗、厚墙——炎热、多风沙; ③我国北方——屋顶坡度小、墙矮、窗小——气温较低、 降水较少; ④我国南方——屋顶坡度大、墙高、窗大——气温高、 降水多; ⑤黄土高原——窑洞——冬冷夏热,黄土深厚; ⑥陕西南部半坡房降水主要来自一侧; ⑦内蒙古、新疆——蒙古包(毡房)——拆迁、安装容 易; ⑧西北地区——平顶房——降水稀少; ⑨北方地区——火炕——冬季寒冷; ⑩藏族地区——内饰色彩鲜艳的住房——外界色彩单一。
衣食住行及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原因
(1)气候与服饰(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服饰
热带地区 温带地区 寒带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单衣 随季节变化有不同的衣服 厚衣服 藏袍
(2)气候、物产与饮食(食)
饮食
寒冷的冬季 南方居民 吃火锅 米饭 面食 麻、辣 牛羊肉 牛羊肉 稻米
北方居民
四川、贵州、云南 牧区居民 西欧居民 东南亚居民
(4)气候与交通、地形
①北方以 交通运输(铁路、公路) ——地形平坦、降水少;
②南方以水运为主——降水多,河网密布, 传统交通工具是“船”。
(5)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
①北方:过年过节吃饺子、挂宫灯,放鞭炮,划旱船等; ②南方:过年过节吃糯米糕、元宵,划龙舟,舞狮子、 对山歌等;以及南北方都有的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③少数民族:火把节、泼水节、开斋节、那达慕、锅庄舞、 叼羊、赛马、姑娘追等; ④国外的:狂欢节、斗牛、地中海日光浴、沙特阿拉伯的 屋顶宾馆、南美洲的草裙舞等。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C.佃农(tián) 踌躇(chú) 奔丧(sāng) 广袤无垠(máo)
D.濒临(pín) 雕镂(lòu)瞻仰(zhān) 摩肩接踵(zhǒng)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B. 你会真心佩服昔人“麦浪”二字,若不是妙手隅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C. 脸上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 非凡器宇。
D. 苏州园林有个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位于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山以山川秀丽、意境悠远而闻名,优美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②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③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 人民绝不允许“台独”得逞,我们对台湾 领导者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C. 我看到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D. 当那些慷慨激昂的红歌一首接一首唱响,回荡在这方天地,我们禁不住热血沸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一项是( )
A. 四川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在全市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②但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们懂得防疫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防疫的智慧。
生活中的地理—衣食住行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衣食住行”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1、服饰与地理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
傣族的衣食住行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傣族的衣食住行(一)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四川和缅甸等地。
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衣食住行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衣服傣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主要有男女两种不同的款式。
男子多穿长袍,制作精细,花纹绚丽,颜色丰富。
而傣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更为繁复,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女子的服饰由多件单品组成,主要包括上衣、长裙、围裙、腰带等。
这些服饰都采用了傣族独特的刺绣和染色工艺,色彩鲜艳且富有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热情欢乐的节日氛围之中。
二、食物傣族人的饮食习惯以米饭和鱼类为主。
他们将鱼放入竹筒中,加入各种香料和调料,然后用火烧烤。
这种特色的烧鱼方式被称为“竹筒鱼”,不仅保持了鱼肉的鲜嫩口感,还带有竹筒的清香味道。
除了鱼类,傣族人还常食用蔬果、禽肉和糯米等食物。
此外,他们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例如吃辣椒、嚼槟榔等。
三、住房傣族人的住房主要是木屋,这种木屋一般为一栋单层建筑,坐北朝南,建筑结构稳固。
傣族木屋的特点是使用大量的木材和竹子,屋顶通常采用斜坡状,能够有效地避免雨水积聚。
在外墙装饰方面,傣族人喜欢采用饰物装饰,比如彩绘、壁画、雕刻等。
屋内则以简洁舒适为主,摆放着家具、织物和民族艺术品。
四、交通傣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和象。
由于傣族地区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水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
傣族人擅长驾驭木船,他们利用木船在水上进行货物运输和往来交流。
此外,傣族地区还有大量的亚洲象资源,傣族人通过驯养和驾驭大象,用它们来进行农田耕作和商贸活动,成为了独特的象背文化。
傣族的衣食住行(二)五、节庆傣族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灯节和泼水节。
傣族的水灯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人们会在这一天点燃各式各样的彩灯,将其放在江河湖海中让其漂流,象征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而泼水节则是傣族人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盛大庆典,人们互相泼水,象征着冲洗烦恼、祈福新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食住行在四川
地理环境和气象物产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由此造成不同的体质变化。
位于西南高湿环境中的四川具有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地域及气候条件。
总的来说,四川地区多“外湿内燥”。
《素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
即是指天地之间的四时六气与人体的五脏活动联成一体,呈现出“天人相应”的特点,还提出了五方地域与易患疾病的关系。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顺应环境而生存,地域环境和物产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范围,而不同的地域、气候、水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质。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的体质和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气候、水质、物产、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生存环境等都会影响到体质的形成。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周围高山耸立、天然密闭,受地形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湿热型盆地气候。
盆地内终年长绿,霜雪少见,冬季的平均气温在比遭受冷空气肆虐的东部平原高。
夏季由于气流难以疏通而造成长夏闷热。
盆地境内江河纵横,因周围群山阻挡而风力不强,空气中的水蒸汽不易吹散,加之年降水量充足,使得盆地地气潮湿,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人,大多容易患上与湿邪有关的疾病。
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嗜好,长期潮湿的气候环境使脾胃运化受阻,形成湿困脾胃的体质。
为了祛湿除潮,四川人都喜欢吃辣椒、花椒等燥性食物,以麻辣烫为特色的火锅更是风靡大街小巷。
因为在此居住的人群易感湿邪,所以人们嗜好辣椒,辣椒辛温燥烈,固然能够除湿,伤阴也在所难免,辛能散津,温热则灼液,阴液因长期食用辛辣而亏虚,出现“内燥”的证候表现。
所以,人们长期食用辣椒仍然湿热内盛,更易感受湿热之邪,故盆地之人多外湿内燥体质。
同时湿证日久可出现两种转归,一是从燥化,即湿邪逐渐消退,热邪转盛,出现化燥伤阴之势,入腑呈阳明腑实证;或内传营血,心神不安,或破血妄行,出现出血,神昏谵语的证候。
所以,针对生活在四川的人来说,应当注意祛湿防潮的同时,少食麻辣等食物,以免燥邪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