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合集下载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传统节日包括:
1. 盂兰节:5月5日盂兰节,这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而且,盂兰节也被称为白族的新年,人们会互送礼物,金箔,然后在家里舞龙灯,祭拜古祖,欢庆新春。

2. 农历十月黑节:这是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古老的年节”。

在这一天,白族人会参加庆典宴会,聚餐,唱歌,跳舞,然后祭拜祖先,献上祈祷和祭品。

3. 踩火节:这是白族中最神秘的传统节日,它通常在元宵节前后举行。

在这一天,白族的小伙子们会身着传统的服饰,在一个指定的场地,穿过被踩火的圈钻,把他们手持的、烧着的荧光棒穿过火圈,以表达尊重祖先,求得祖先的祝福。

白族的传统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

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

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

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

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

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

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

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火把节抢升斗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

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

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

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

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

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

“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三月街三月街赛龙舟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

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唐代,南诏国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诏国与东南亚储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

当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大理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一部分表现在各种民间仪式上。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理白族的民间仪式。

1. "三会庆礼":这是大理白族最重要的民间仪式之一,每年正月十五举行,也是白族传统农历新年的结束。

该仪式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和家庭平安。

仪式中,人们穿着传统的白族服饰,手持鲜花和香烛,集会在神庙中举行祈祷仪式。

仪式结束后,人们还会进行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如歌舞、竞技和传统手工艺展示等。

2. "刀杆节":这是大理白族独特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举行。

节日的核心活动是刀杆比赛,参赛者手持刀杆,在河岸上追逐着鸭子,并试图抓住它们。

据说,能抓住鸭子的人将会得到好运和丰收。

节日还有各种传统表演、游戏和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

3. "射水节":这是大理白族的另一个著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庆祝。

节日的核心活动是水战,人们手持水枪、水球等水器具,在街头巷尾相互泼水。

水战被认为是驱赶不幸和祈祷雨水的仪式。

除了水战,节日还有各种传统表演、游戏和民间艺术展览。

4. "大寨竹筒舞":这是大理白族特有的舞蹈形式,通常在节日庆典和婚礼上表演。

舞者手持竹筒,在舞台上转圈、踢腿和跳跃,展示他们的灵活性和舞蹈技巧。

该舞蹈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身体柔韧性。

5. "拉歌":这是大理白族的一种特殊音乐表演形式,通常在婚礼、祭祀和其他庆典活动中演出。

歌手会用特殊的技巧拉长音节,以表达出浓郁的情感和祝福。

拉歌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和合唱等。

以上只是大理白族民间仪式的一部分。

这些仪式不仅是白族人民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民族和游客了解和体验大理白族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样性。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仪式充满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一、三月三白族盛大祭典
三月三是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大理白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穿上盛装,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并在家门口放火烧香,以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在大理市内,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参与者可以欣赏白族舞蹈、传统音乐演奏和武术表演等精彩节目。

二、葬礼仪式
大理白族的葬礼仪式十分庄重,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期、寿宴期和送葬期。

在准备期,家属会为逝者准备一些物品,例如棺木、服装、白纸扇子等。

寿宴期则是为了感谢亲友前来慰问,会在家里设置宴席,供应猪肉、鸡肉、米酒等食品。

送葬期则是所有仪式中最为庄重的,家属会遵循一系列固定的仪式步骤,送逝者归于黄泉之下。

三、喜婚仪式
大理白族婚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形式,另一种则是现代形式。

传统形式的婚礼流程较为复杂,且有很多运用到五行八卦的迷信习惯。

而现代形式的婚礼则更加注重现实的实用性,流程较为简洁方便。

不论是哪种形式,白族人都非常看重结婚这一仪式,认为它是人生的大事,必须要经过严谨而庄重的流程。

以上三种民间仪式只是大理白族丰富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每一项仪式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传统意义和历史渊源。

这些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组织形态,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橙子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白族的传统节日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1 / 7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白族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火把节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

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

这天晚上,家家门口都要竖小型火把一个,每村村口要竖公立大火把一个或几个,火把高达、五丈。

上面插红、绿彩旗,写着“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等吉利大字。

火把点燃后,村村寨寨一片光亮,犹如白天一般。

然后各村寨的群众,手持小型火把,绕田间穿行一周,烧灭害虫,以求庄稼丰收。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白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民间故事: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皮罗阁是六诏中势力最大的一个,他野心勃勃,企图并吞六诏,然后把才智过人、青年貌美的宾川诏夫人—慈善夫人(又称白洁夫人)霸占为妻。

为此,他以召开六诏会议为借口,造了一座最易燃火的松明木楼房,宴请各诏主到松明楼聚会。

南诏王的这一阴谋没有瞒过聪明的白洁夫人。

她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劝自己的丈不要去参加会议。

当时由于南诏王的权势,宾川诏主不敢违约,白洁夫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洒泪送行丈夫,行前拿出铁镯一只,亲自戴在丈夫手上。

赴宴之中,南诏王派人点燃了松明楼,不出白洁夫人所料,各诏国主都被大火烧死。

当熊熊火焰腾空而起的时候,各诏派兵营救,但为时过晚,白洁夫人闻讯赶到后,烧死的国主侍从只剩下一堆黑黑的焦骨。

白洁夫人星夜点燃火把,在这堆焦骨中用双手挖寻丈夫尸首,致使十指鲜血淋漓,最后才在一支套有铁手镯的焦骨上找到自己丈夫的遗骨。

她悲愤万千、抱着丈夫的尸骨纵身跳入洱海。

后人为了纪念她的贞节、美德,于六月二十五日,男子跑马迎魂,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村村寨寨竖立火把,以表示对白洁夫人的怀念,这就是人把节的由来。

八月二十三日的“鱼塘会”(过去曾叫“花船捞尸会”),据说也是白族人民用来纪念白洁夫人的。

绕三灵盛大的“绕三灵”聚会,在每年夏历四月下旬举行,历时三、四天。

这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白族信仰本主神,认为它是诸神中的主神,为一村的本主。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热情好客。

白族人民性格外向,热情往往溢于言表。

那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白族春节春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人民非常重视过春节,一般节期五天左右。

当忙完秋冬劳作之后,人们便开始筹备年货,缝制节日的衣服,制作节日的食品。

春节之前在外地谋生的人都要赶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团圆,过春节。

年前的最后几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张贴对联年画,初一早上,人人肃穆庄严。

这天禁止动用刀、剪、斧等铁器,鸡未鸣时便放鞭炮、开门、挑新水,献祭天地堂时都要放炮。

初一日,早饭一律吃素,除未婚女孩外,一律不出门穿巷和拜年。

还要在家畜头上贴红纸。

初二日,一般吃咸味饵撰丝,手艺高的主妇,还要用瘦肉丝炒腌菜、煎鸡蛋丝、香肠片、葱花节等拼出牡丹花菜。

这天的饭菜要送敬家族长辈。

早饭后父母带领子女去拜年,受拜者要给晚辈压岁钱。

初三到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青年男女则自由相约玩耍和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整个节期,人们必须讲文明礼貌、不得粗俗。

朝山会朝山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地区重要的佛教节日。

鸡足山是佛教名山,与峨媚、五台、普陀、九华齐名。

传说鸡足山是释迎牟尼涅磐后,其大弟子迩叶尊者守衣人定,等待弥勒佛下界之处。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

虽是初春,但鸡足山上已是山花烂漫,春意浓浓。

朝山期间,游人和朝拜者络绎不绝,到处欢歌笑语、热闹非常。

朝山者每个寺院都要到达,给佛像敬香供果,向寺主捐献功德,以作寺院维修之用。

游山朝拜者最后要到鸡足山顶峰—金顶观看日出,尤其是正月十五日凌晨观日出者,更是人山人海。

极目千里,但见春和景明,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春节前结婚的白族新人,也成双成对来朝山还愿,析求,情甜蜜。

弥渡密祉花灯会白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弥渡古称白崖,是古代白子国的发祥地。

它是白族地区的鱼米之乡,弥渡又是花灯的热土,数百年来花灯盛行,在云南省内远近知名。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大理白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包括许多仪式和节日。

这些仪式和节日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大理白族民间仪式。

一、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为“三月会”、“三月三天”、“三月游”。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理白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盛衣,在户外进行各种活动。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拜山神和水神的传统。

在这一天,人们会组织龙船比赛和舞龙舞狮等活动,还会品尝传统美食和玩具,如葫芦娃和络腮打。

二、芦笙节
芦笙是大理白族的传统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六日,大理白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芦笙节庆祝芦笙乐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演奏芦笙,跳舞,还会举行各种游戏和比赛。

这个节日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展现他们独特文化的机会。

三、卯午亥节
卯午亥节是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卯、七月初午、十月初亥都会有一次。

这个节日源于古代传说,认为这三天是天地交接,是财神上天还愿的时候。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寺庙拜祭财神,祈求好运、健康和财富,还会在户外举行各种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本文是关于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白族的传统节日
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
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
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

如果接三公主这天下雨,他们更是欢天喜地,认为这一年大理坝子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绕三灵后,他们又将三公主送回巍山。

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从南诏至今,年年如此,历久不衰。

1978年以后,因受条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时已不用白马,改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来代替白马,节日仪式和隆重盛况依旧。

3、树花会:农历二月十五日
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

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

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

浓郁的蜜糖气味和各种花儿的清香,使得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闻香而至。

几天后,数万蒙舍诏将士浩浩荡荡开进了三营坝子。

面对呈现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花海”,他们一个个眼花缭乱,拍手称奇,继而争先恐后去摘花。

被惊动、激怒的蜂群,猛叮入侵者。

一个个被叮得鼻青脸肿,叫天喊地。

千千万万只蝴蝶,也在蒙舍诏将士眼面前飞来飞去,使得他们辨不清东南西北。

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埋伏在坝子里的浪穹诏将士乘势追杀敌人。

一场有“蜂兵蝶将”助战的伏击战,很快就结束了。

浪穹诏的白族村民,煮好了毛驴汤锅,端来了白面馒头和大麦酒,犒劳将士。

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不寻常的日子,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人们都来这古战场遗址上赶会做买卖。

会期前几天,白族村寨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买来白布彩线,相互邀约,在一起挑花绣朵,赶做绣花巾。

白族绣花巾呈正方形,边长两尺左右。

绣花巾的四角分别绣一个彩蝶,绣花巾中央绣的是绿叶红花和蜜蜂。

人们以此表达对蜜蜂、蝴蝶的感激之情。

树花会前后,白族村民总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蜜蜂树”,种上几株“蝴蝶花”,以表达“怀古思祖”的心情,三营坝子有“花果坝”的美称,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树花会的传说和风俗分不开的。

4、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于每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旧城西的点苍山麓举行。

传说“观音大士”开辟了大理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届这个时期,都要远道而来聚会,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等。

后来三月街又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明清时期,甘、青、川、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以骡马、山货、药材交易为大宗,农民也在会期购置耕畜、农具,以备春耕。

5、绕三灵: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3天
绕三灵,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

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白族先民只好对天祈祷。

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

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农家乐――绕三灵民俗盛会。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

白语叫“观上览”,观就是“逛闲”或“游览”之意。

三灵,指3个地方:位于云南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庆洞村的仙都――圣源寺和位于洱海西北岸的神都――金圭寺。

6、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
传说是为了纪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坚贞爱情的一种民俗节日。

相传古时候,在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的蝴蝶泉边住着一户白族人家,有父母女儿三人,女儿名雯姑,一家靠打柴为生。

女儿雯姑和玉局峰的白族青年猎人霞郎结识相爱。

后来榆城世袭领主榆王慕仰雯姑的美貌人材,杀死雯姑的双亲,将她抢进宫中霸为姬,雯姑抗拒不从,被关在宫中。

霞郎冒死,于深夜翻墙入宫救出雯姑,骑上稚鹿逃到蝴蝶泉边,后榆王家的打手也追至蝴蝶泉,霞郎和雯站无路可逃,就相抱跳入泉中。

后从泉中飞出一对彩蝶,栖息在蝴蝶泉边的合欢古树上,四面八方的彩蝶飞来朝贺,首尾相连,从树上直垂到泉中,形成奇观。

这天是农历四月十五日,周围的白族群众纷纷前来观看,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

7、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节日这天,各村寨都要坚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
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言观看过大火把之后,各家各户的小孩耍玩小火把,并在大人的带领下,到田边园内用火把驱逐害虫,还在火把上撒把松香,以除害避邪,直至火把燃尽为止。

耍完火把之后,各家聚会吃水果和食物。

晚上睡觉时,妇女和小孩要用一种捣烂的“凤仙花根”包捂手指头,第二天即把指甲染红,传说是以此纪念邓赕诏主皮罗造的妻子柏洁慈善夫人,象征忠贞的爱情。

大理地区的火把节历史悠久,一说始于汉代,是纪念阿南夫人的;一说始于唐代,是纪念慈善夫人的;一说是纪念古代战争胜利的,众说纷法,各说其是。

根据史籍记载,火把节属于火崇拜,火把节古称“新火节”,因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理想和希望。

其始于时间,应在古代部落时期,古代先民取来火种,重新生火,目的是为了除旧布新,让火永不熄灭。

记载大理火把节最早的史籍是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是书《诸夷风俗》条说:“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躯攘。


8、耍海会: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一般三至五天不等
由于起源传说不同,耍海会的时间也有前后,一般三至五天不等。

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

9、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

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唱曲对歌,观光游览。

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会尽情抒展歌喉。

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会期便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在歌会唱调子便成了还愿之举;中年人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则多数以歌为媒介,寻找知音伴侣。

曲调均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区的剑川白族调,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

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面对当时的情景,加上
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

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难分胜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