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何处

合集下载

《论语·微子》中的朱张就是范蠡

《论语·微子》中的朱张就是范蠡

《论语·微子》中的朱张就是范蠡——谈孔子为何不提朱张宫 玉 海《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在孔子对逸民的评价中,别人都有,唯独没有朱张。

这件事情很奇怪;因为一般说来朱张这个人不见经传,无史可考。

伯夷、叔齐,人们已很熟悉;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为了避位让于仲子,而去了周地。

史说:“伯夷、叔齐闻西伯善养老”,就去投奔他。

西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文王逝世后,武王伐殷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虽然不听,但以贤人待之。

殷灭亡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

后被归葬于孤竹国,在今集安丸都山下、通沟河边,有“兄冢”、“弟冢”,则极可能是伯夷、叔齐的墓葬。

因为商汤时,封禹后之有功者中,即有孤竹;周时,已迁于鸭绿江之畔。

齐桓公“伐令支,过孤竹”及后来伐孤竹,就到了鸭绿江;但“未至貊耳十里”,就是没到江对岸。

貊耳又称不耐(《毋丘俭纪功碑》)就是现在江对岸十个叫xx里的地方。

虞仲,为周文王的二伯父。

古公亶父老病时,寄希望于三子季历的儿子昌,即后来的文王。

泰伯、虞仲既以采药为名,避于华东。

孔子为何只提虞仲?因为泰伯到了今常热一带,被淮夷推为首领;武王崩后,成王年幼,怀疑周公欲借摄政之机篡位,淮夷又参加了,“武庚及三叔之乱”。

而虞仲没有参加。

夷逸,《尸子》说:“夷逸,夷诡诸之裔。

或劝其仕,曰:吾譬则牛,宁服轭以耕于野,不忍被绣入庙而为牺”。

一说,本名夷佚,误为夷逸。

柳下惠,人们广为流传的是“坐怀不乱”,说明其为人操守清高。

实际上,柳下惠为理官,三次被罢黜,仍不离开鲁地,别人说:“子未可以去乎?”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耿真认真对待人,怎能不被多次罢免;如果不讲原则而去待人,在哪里还不一样!少连,为女真族人蜚廉,过去多不详。

孔子说:“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食,三月不解。

日月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史记·秦本纪》:伯益“生子大廉,实鸟俗氏”。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

范蠡传(司马迁-史记)分事略记学艺 范蠡⽣卒约为孔⼦同时期,出⾝贫寒。

⽗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

范蠡⼩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

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

范蠡不仅弄通了风后的《握奇经》,还潜⼼钻研了姜太公的军事书籍《六韬》和《三略》。

姜太公把⼤⼒发展农业、⼿⼯业和商业作为军事韬略的三***宝,这⼀点范蠡特别推崇。

后来范蠡⽆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

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计然,名研,姓⾟,字⽂⼦,著有《⽂⼦》⼀书,春秋时期名⼈),到南阳云游,范蠡拜其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暗,选拔官吏,⾮贵族阶层不得做官。

范蠡空有⽂才⽽不被任⽤。

报国⽆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惊诧不已,疯疯癫癫,⾏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乡邻们喊他为“范疯⼦”。

范蠡狗洞遇⽂种 楚荆王时,楚国名⼠⽂种(字⼦禽,楚国郢⼈)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年纪不⼤,但很有才能,就差官员去拜访他。

⼿下⼈回来说:“范蠡⾏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不值得邀请。

”⽂种却说:“⼀个⼈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

”此后多次拜访,范蠡都避⽽不见。

这⼀天,⽂种⼜亲⾃拜访,却发现范蠡的⼤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个破洞⾥有个⼈蓬头垢⾯,趴在那⾥冲着⽂种学狗叫。

⼿下⼈便说:“这就是范蠡。

”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

⽂种⼿下的⼈怕⽂种难堪,忙⽤宽⼤的⾐袖把洞遮住。

⽂种却说:“我听说过狗只对着⼈叫,他是个⼈⾝,却对着我学狗叫,意思是说我是个⼈,是看得起我呀!”于是⽂种下车便拜,范蠡看也不看,⽂种只好悄然离去。

第⼆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来拜访我,请借给我⼀套⼲净⾐帽。

”刚穿戴梳洗完毕,⽂种就来了。

两⼈交谈后,⽅觉相见恨晚,结为终⾝知⼰。

范蠡“三迁”何以荣名立身

范蠡“三迁”何以荣名立身

范蠡“三迁”何以荣名立身〔关键词〕范蠡;“三迁”;原因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后人所认识的范蠡,多来自其助越灭吴的事迹。

范蠡虽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在移居越国后,开始了他辉煌的“三迁”人生历程:入越为将,出齐拜相,居陶为商。

“三迁皆有荣名”是司马迁给范蠡“三迁”的评价,但范蠡的“三迁”何以荣名立身呢,原因就在其儒道互补的人生理念。

一迁:入越为将据《史记》记载,周景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遁入会稽山。

在勾践无路可走即将亡国之时,范蠡毅然决然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终凭他的文韬武略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就了越王霸业,他也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在越国的二十多年中,以孝为先,以忠律己,以复国为己任,以爱黎民百姓为准则,屈尊忍辱,忠实地践行了“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

二迁:出齐拜相范蠡浮海出齐,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苦身戮力躬耕海畔。

父子共同治产,没有几年,致产数十万。

“齐人赏其贤,拜为相。

”由布衣荣升国相,就是范蠡宽厚仁爱,广施恩惠,泽被百姓,受人敬仰的佐证。

三迁:居陶为商作为儒商的范蠡一身布衣,第三次迁徙至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治产。

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人皆尊陶朱公为财神,是中国儒商的鼻祖。

三迁三荣的原因其一,范蠡不但有过人的军事谋略,还有过人的政治远见和识人眼力,能明己阅人,且处世有方。

范蠡与越王勾践相处二十多年,深谙勾践的处世哲学。

当吴王夫差亡身姑苏山,越王设宴欢庆之时,范蠡却急流勇退,乘舟浮海出齐。

范蠡的选择让封建士大夫们瞠目结舌,他放弃了权利、地位、富贵,踏上了艰难的二次创业历程。

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的简介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的简介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的简介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的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范蠡的简介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散户陇人。

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

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

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

”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不过,与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导读:陶朱公范蠡是中国的商圣,也是道商的始祖,曾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称其三迁而有荣名。

近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及范蠡文化研究学者,言及范蠡功业成就时,给范蠡理所当然的戴上了儒商始祖的高帽子,虽可谓用心良苦,却实在是大谬。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儒商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

史载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假如范蠡是儒商之祖,不但范蠡会不好意思,子贡肯定也满腹牢骚吧。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

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名文子,又名计研,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计然、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

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

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范蠡所学为《计然七策》,其核心是如何发展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学,属于贵生之学,是正统的老子道学思想。

范蠡在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之时,其劝谏之词多为阴阳盈虚定倾之道,俨然有老子遗风。

道家思想成就了范蠡,而范蠡无疑是老子思想的最完美诠释者。

范蠡一生奉行老子道学思想,其进退取予无不洋溢道气玄风。

老子道家思想在范蠡的人生中主要表现为:大智若愚:范蠡青年时代,居于政治黑暗的楚国,深感无出头之日,恐被埋没而无人识,于是超脱佯狂,被俗人视为疯子,后三试文种,终结为挚友。

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在不得时,不遇人的前提下,和光同尘、韬光自晦,圣人愚之的智慧。

好战必败:老子《道德经》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2008-11-11 17:39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

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

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

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

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

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

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

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

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

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

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

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

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

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范蠡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也是中国道商的鼻祖,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范蠡的人物简介与事迹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蠡的人物介绍《范蠡传》中讲述了范蠡的一生经历,年幼时家困的范蠡依旧好学,博朗群书,十分有志向,长大后到异乡从事自己的理想,为越王勾践复国,甚有远见便独自离去,而范蠡在这之后便安心的作个商人。

此传讲述了范蠡幼时的生活经历,那时家穷,父母早逝,范蠡便为兄嫂抚养长大,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好问,阅读很多治国安邦的书籍还有历史书籍,因不喜耕作而被乡里人看不起。

后长大空有才识却不被楚国所用,于是范蠡所作之事常使人惊奇,被称为“范疯子”。

离开越国之前,范蠡为其复国功臣,理应留下来享受安乐生活,但是范蠡却放弃这高官后禄选择隐于市,他写了封信给勾践表明自己的心意,如今大功告成,他只想过着着隐退后安闲的生活。

后来范蠡隐姓埋名过着商人生活,先后凭着耕作、牲畜还有贸易往来赚得了数万财富,之后便散尽济众,此传中讲述了范蠡财物三聚三散之事,为百姓带来很多福音,其商业造诣颇深,为经济发展带来推进作用。

后范蠡的次子放了杀人罪,范蠡派少子携带黄金前往探视,而其长子不听从便要求前往,无奈只能长子前去。

范蠡知道其长子此去会带来坏消息,因为长子从小跟随自己劳动积累财富,故惜财,而少字从小安逸不知财,于是最后范蠡的长子犯了贪财的习惯并没有救出其次子。

此传介绍范蠡三迁,每次均有理由都能聚集财富成名,他治国时,国盛,治家时,家富,一生淡泊名利,集智慧于一身,可谓是伟大的商人。

范蠡老师的简介范蠡的老师是计然,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大家,传其本名为文子,乃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

计然收下布衣范蠡为徒,授以学识和七策,范蠡用了五计便辅佐越王灭了吴国。

计然的名字意味着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可见计然的自信程度。

计然祖上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为人率直不好权势,学识丰厚不愿教授诸侯,遂收范蠡为弟子,曾越王困于会稽山之时,范蠡请来计然,计然见越王则道“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

文徵明《太湖》原文与赏析

文徵明《太湖》原文与赏析

文徵明《太湖》原文与赏析作者:王章来源:原创文徵明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

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近年到过无锡太湖的游人,大概都读过这首诗。

在鼋头渚公园内,文徵明的这首诗碑就矗立在湖中三山的一座碑亭里,它已成为三山上最有价值的人文景观。

那潇洒飘逸的字迹加上气势磅礴的诗句,给络绎不绝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湖的一大特色是湖面很宽阔而且湖中多岛屿,诗人首先从太湖的这一自然风貌下笔。

“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

”起势迅猛,惊艳。

纵横交错的岛屿座落在明亮如镜的湖水中,这些湖中岛屿在万紫千红的湖岸衬托下就像出水芙蓉一样美丽动人。

湿银,指月下水波,范成大有“擢入湿银天镜中”诗句。

盘紫,是对万紫千红的湖岸的形象描绘。

芙蓉即荷花。

接下去,诗人纵情感叹太湖水的雄阔以及太湖山的繁多。

第三句“谁能胸贮三万顷”,点明太湖的面积。

据说古时太湖面积共有三万六千顷(见《太湖备考》),今太湖洪水期面积为二千二百一十三平方公里。

第四句“我欲身游七十峰”,点明太湖的山多。

“七十峰”,是七十二峰的约称,指太湖中的岛屿和半岛。

明代王鏊撰有《七十二峰记》。

这里的“山峰”并不是高山险峰,而是小山小岛。

从“胸贮”、“身游”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胸襟极其宽广,游兴十分浓烈。

“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

颈联继续描写太湖水波澜壮阔的雄姿,以及物产丰富,充满灵气。

一望无际的太湖,当它波涛汹涌时,其势之凶猛,简直可以翻动日月; 深不可测的太湖,在春寒时节,水中也许隐藏着鱼和龙。

泽国,是太湖的别称。

鱼龙,暗指太湖一带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人物。

颔联与颈联都是描写太湖的雄奇广大,然而前者实写,后者虚写,虚实相间,物我合一。

末二句用了一个典故,表现了诗人愿意模仿前贤而过隐逸生活的心情。

“中流仿佛闻鸣犬,何处堪追范蠡踪?”范蠡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越国的大夫。

辅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何处梁孟伟岁月的烟云飘荡在树间林梢,历史的故事镌刻进一碑一砖。

在一个冬日的傍晚,我们走进绍兴,走进2400年前那段历史;登上府山,追寻范蠡文种留下的脚印!规模宏大的越王台,一副对联赫然在目:“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气宇轩昂的越王殿,殿中有越王勾践,大夫文种、范蠡的石刻塑像,想起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不免让人感慨万端……府山北麓,古木参天,一座石砌圆墓呈现眼前。

墓前石亭立有一碑,碑的阳面刻着“越大夫文种墓”,阴面是《重修文种墓碑文》:“文种楚国人,志在扶危兴邦,适越封大夫。

越败于吴,困守会稽。

文种献计,赂吴太宰伯嚭,得免亡国。

越王回国,授以国政,振纲纪,兴百利。

君臣刻苦自强,励精图治,终于灭吴。

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其自刎。

葬于越都西山,名种山。

”碑文记载着一段史实,古墓安息着一代伟人!就在范蠡不辞而别离开越国时,曾修书一封送与文种:“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种虽未及时出走,但已引起高度警觉,托病请假不复上朝。

正在去留彷徨之际,勾践派人赐予文种一把宝剑并传言:“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文种见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

文种长叹一声,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引剑自刎。

就在剑光一闪热血喷射之际,在文种逐渐消失的意识中,是否后悔没有及时听从范蠡的劝告?在文种逐渐黯淡的目光中,是否回眸找寻过范蠡远去的背影?站在文种墓前,我不免一声叹息,惊落了几片残叶:兔死狗烹的史剧,后世曾经多次重演!随着文种的目光,放眼北望,哪里是范蠡归隐的地方?范蠡归去来兮,不仅提防越王只可“共患难”、不可“共荣乐”,更是他大智大勇的功成身退,大彻大悟的解甲归田。

就在灭吴后的庆功会上,范蠡向阴沉着脸的越王提出弃官归隐。

越王始以“共分越国”相诱惑,继以“身死名裂,妻子为戮”相威胁,范蠡去意已坚不辞而别,悄悄带领家眷驾一叶扁舟,出三江而入五湖。

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造福乡里,声名远播。

齐王拜其为相国。

三年后范蠡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卸下峨冠,解除博带;挂出相印,散尽家财;换上布衣,再次离去。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范蠡再一次向名利作别,向财富挥手,潇洒地转身,从容地出走。

如果说第一次的离去是提防“长颈鸟喙”的勾践,那么第二次的离去则是其淡泊名利的印证。

无心插柳的是,范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称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在范蠡看来,聚只是一种道,散才是一种德;聚是一种手段,散是一种目的。

以大聚行大散,以大道成大德,范蠡因此被后世尊为财神。

原来聚散是财神的真正内涵!范蠡虽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但纵观历朝历代,并没有对其进行什么宣扬表彰,是因为范蠡既没有岳飞的“忠”关羽的“义”,更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而是转风使舵、见机行事;金蝉脱壳、巧妙脱身,这显然够不上“忠”、“义”的标准,也不符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儒学教义。

加上范蠡弃官经商,这又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格格不入。

诸多因素,自然就遭到历代帝王的冷遇。

但帝王的冷淡没能阻挡百姓的热情,人们对这位进可致卿相退富可敌国的奇才,表达出多样的追怀,甚至美好的寄托,浙江诸暨和德清至今祠有范蠡祠,湖有范蠡湖,山有陶朱山。

但不管你走进祠堂,还是徘徊湖边,寻觅山上,总能看见他的身边伴随着一位美丽女人——西施。

诸暨陶朱山上有范蠡与西施定情之处,德清蠡山附近有西施驻马岭、梳妆墩等景点。

那么,英雄美人真成
神仙眷侣、终老江湖?还是百姓的一厢情愿、美好祝福?范蠡向越王勾践献上美人计,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吴越春秋》)。

相者选中西施和郑旦,第一个要过目的当然是范蠡。

容步罗榖,三年学服,西施更加楚楚动人;英雄美女,范蠡西施,难保不一见钟情?据说勾践和范蠡有个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

这与其说是个奖赏,不如说是个计谋,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方面可让西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另一方面让范蠡更死心塌地地尽心竭力,为己驱使。

但灭吴之后,勾践却把为越献身的西施,冠上“亡国之女”恶名后鸱夷沉江,就是把西施装进一个皮袋抛入江中。

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异姓,适齐为鸱夷子皮。

”范蠡“乘扁舟浮于江湖”,是否寻找过西施的葬身之处?范蠡更名鸱夷子皮,是否寄托了对西施的无限哀思?寻找终究无果,“范蠡……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越国的将,齐国的相,要它作甚?从此与政治绝缘,遂成一方巨富。

史上当然更多的是前一种传说:范蠡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但历史没有这样的记载。

司马迁写到范蠡,提到了他的夫人和儿子,绝无西施二字,更无三妻四妾。

看来,范蠡西施携手泛舟五湖,恩爱白头的故事,离真实的历史越远,却和人们的愿望越近。

人们同情、热爱善良美丽的西施;敬仰足智多谋,功成身退的范蠡。

民间传说总比历史事实更加生动感人。

但西施对越国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人们不愿意看到她被抛到湖中淹死,于是就有了双双泛舟同游江湖的美丽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