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名言
范蠡的至理名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引人深思!

范蠡的至理名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引人深思!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他的两大功臣:范蠡和文种。
勾践打败了吴国,称霸一时。
就在欢庆胜利的时刻,范蠡急流勇退,隐姓埋名,弃政经商去了。
他走后曾给文种一封信:......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
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
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
意思是: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以为范蠡太多心了,不过,从此以后他也不大过问国事了,终日称病在家。
可是,勾践并没有放过他。
一日,他借探病为名,来见文种,问道:“先生曾以灭吴的七种手段指教过我,我只采用了其中的三种,便将吴国灭了,剩下四种,你打算再怎么去使用呀?”文种说:“我看不出它们还有什么用处。
”勾践说:“请先生带了这四种手段,到九泉之下去辅佐我的先人吧!”说罢起身登车而去,留下了一把名为“属镂”的利剑。
文种明白,勾践容不下他了,便自刎而死。
鸟尽弓藏,对于一些掌权者来说,有能力的人是他们的工具,用完了不会让其与自己分享胜利果实,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但兔死狗烹之事有违正道,乃小人之流的卑鄙行径,长此以往,必然大失人心,众叛亲离。
朋友是处出来的,关系是走出来的。
朋友之间的帮忙也需要讲究感恩之情。
时刻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对你的帮助,你就会对他好,循环下去,你们彼此友好地处下去,友谊不是更坚固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欢迎别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享受施与的快乐,那才是人间最美的事。
商圣范蠡经典语录-商道之本

商圣范蠡经典语录-商道之本商圣范蠡经典语录-商道之本 兵者诡道也......何为兵道?兵道者,⼼道也!以⼼治道,以道御⼼也,⼼者道之所,道者⼼之念,兵法之法在于攻⼼,兵者⾮攻伐之道,乃为御⼼之道,故兵都有三:⼩者御兵之道能御兵者⾏于天下⽽百姓惧之,中者御⼈之道能御⼈者可称王称皇天下俯⾸,⼤者御⼼之道能御⼼可天下称⾂万民俯⾸,⾮王⾮帝⾮皇⽽可欲天下⾂服者,此为⼤道。
兵道者⾮为兵道,⽽⽤于万道,道者“⼼”也!兵者“术”也!商道、儒道、墨道等等道学也在于内,如果万者归⼀此为⼤道,世间将其分⽽称之亦不过便于区分,如⼈认为将其分开万家学说就不是⼀个体系内,此⼈愚者也!万家之学何以有“道”皆在于⾏于“⼼”之道!有道者必有其术,术者兵之道也!道术、道术,皆在于此,如有道⽆术者犹如船有杆⽽⽆桨,虽有道可去⽽⽆其⼒也,如有术⽆道者犹如有桨⽆杆,虽可前⾏⽽阻⼒重重。
故有为者,皆为道术皆习之,⽆为者⼆⽽习其⼀,有道者天下爱之,⽆道者天下弃之。
有术百⽆道者⾏⽽⼀时⽽⽆法⾏其⼀世,有道⽆术者虽有其名⽽⽆兵者,天下亦弃之。
故⾏商之道、经营之道犹如兵道,商场如战场,有道⽽⽆术者有商亦⽆商,有术⽆道者有路亦⽆商,故商者之道在于利,利之倾之、⽆利弃之,皆于⼈⼼,故经商之⼈⾸看有利否,⽆利⽽往者不为商,为利之往者为⼩商,为名⽽往者为中商,⽆名利⽽往者为⼤商。
⼤商者如商之伊,周之姜尚此为⾏道者,如三国孔明、秦之商鞅此为⾏术者也!然!⾏道者亦⾏术者⾏⼤道者⾸重其⼼,⼼正者则百姓爱之,以恶者则百姓弃之,故君王之道重于⼼⽽不重于形,重⼼者必为御⼼者,欲习御⼼之术必存⼤爱之⼼,如⼼存恶念则必为其害。
故⾏商之⼈,重利⽽不重于利,重名⽽不重于名,不过重于名利此为⼤商也!损⼈⽽利已者,奸商也!损已⽽利⼈⾮商也!如勉⼒⾏之必为所害!商道、商道,道必居于先,商则居于后,此为商道也! 范蠡经商思想: (1)预测⾏情,窥其先机 (2)贵贱复反,贱买贵卖 (3)完物上种,质⾼货真 (4)薄利多销,不敢居贵 (5)旱则资⾈,⽔则资车 (6)加速周转,⾏如流⽔ 范蠡经商⼗⼋则: (1)⽣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费⽤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赊⽋要识⼈,切勿滥出,滥出则⾎本亏; (5)货物要百验,切勿滥⼊,滥⼊则货价减; (6)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 (7)临事要尽责,切勿委托,委托则受害⼤; (8)帐⽬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陶朱商经⼗⼋法,⼤商与⼩商的区别于已有利⽽于⼈⽆利者,⼩商也;于已有利⽽于⼈亦有利者,⼤商也;于⼈有利,于已⽆利者,⾮商也;损⼈之利以利已之利者,奸商也。
范蠡:“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

范蠡:“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自号“鸱夷子皮”,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富有远见卓识,惯于世海弄险,扶助越王勾践忍辱复国,创造“卧薪尝胆”之神话,此后携美女西施飘然隐去,泛舟江湖,再造商海奇迹,成为富甲天下的“陶朱公”;偶有著述,时发妙语,著有《范蠡》两篇,可惜不传;被后人尊为“南阳五圣”第二: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皆为历代稀世之明珠。
范蠡的始祖,乃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武子当年悠游宦海,屡挫强敌,修订法度,史称“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
尽管远祖如此辉煌,范蠡的身世却堪称黯淡,他生于布衣之家,长于垄亩之间,饱尝谋生之艰与世道之险,虽然满腹经纶,胸藏峰棱,智识超群,颇有圣人之姿,因为身世微贱,一直寂寂无名,只能委身草野,狂放不羁,倜傥不群,成为乡人眼里的一个狷介狂人。
《越绝书·卷七》载:范蠡“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
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
复披发佯狂,不与于世。
”追忆往昔,范蠡之所以名震后世,端赖当初的伯乐文种先生青睐。
文种是巴州白沙(今重庆白沙镇)人,幼有大志,颇富韬略,范蠡落拓乡间时,他已是宛县(今南阳宛城区)县令,其为政秘籍是“六无”:“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
”他听说城南三户里范公村的范蠡怀拥奇才,奇崛傲世,便前往登门拜访,岂料却吃了闭门羹;第二天他又来了,范家柴扉依旧紧闭;第三天,文种又来了,两扇柴门依然关着,中间还横了一节树枝当“锁”,只听得院内树上的麻雀喳喳乱叫。
他对范家邻居说:“请告诉老范,我会天天来,直到见到他为止!”范蠡闻言,大为感动,立刻开门迎客,两人把酒言欢,从此成为尘世知音。
这个“文种三请范蠡”故事,于史虽无据,于世却有情,后来两人一起投奔越王勾践,辅佐勾践成就了王霸之业。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崩逝,国家政局陷入动荡。
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与十二戒,流传千年,值得每个经商的人学习

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与十二戒,流传千年,值得每个经商的人学习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后定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
陶朱公经商十二则1、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2、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3、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4、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5、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6、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7、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8、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9、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10、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11、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12、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陶朱公经商十二戒: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1.勿鄙陋一个经营者需具备远大志向及广博见识。
鄙陋是心里有不正当的想法而见识浅薄的意思。
2. 勿虚华虚华就是虚荣。
现代中国话有一句“实事求是”,意思就是劝人不要虚荣,要面对现实,一步一步的踏实前进。
3.勿优柔假如领导者缺乏判断力,即使是再优秀的企业,营运都会停滞,部下也会失去自动自发的精神,导致企业的没落。
4.勿懒惰在工作上偷懒,商人就无法做生意。
假如用这种解释方法,就显得太过于平凡。
所谓的懒惰,应该指“厌烦”,事情做到一半就感到烦腻,不想做。
5. 勿固执对于事物千万不可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要坦率自然的面对。
采取弹性行动,才是重要的。
6.勿强辩不可以藐视对方,只顾把自己的意见说个不停,要学会听话。
7.勿轻出不要轻率的显露自己的知识、物质。
换句话说,就是要控制自我,做事慎重,态度要谦虚。
8. 勿贪赊不要盲目的赊账进货,以免到时候无法支付贷款。
9.勿争趣作生意时,不要勉强作无谓的销售竞争或价格竞争。
争趣就是竞争的意思。
10.勿薄蓄商品也好钱财也好,平常应多积蓄。
陶朱公范蠡的商训、十二戒、经商十八法的智慧

陶朱公《商训》能识人。
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能接纳。
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能安业。
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能整顿。
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
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能讨账。
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能用人。
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能辩论。
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能办货。
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
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倡率。
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能运数。
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致富《十二戒》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陶朱公经商十八法》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价格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出纳要谨慎,切勿大意,大意则错漏多。
临事要尽责,切勿放任,放任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切勿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机会失。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货物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低。
钱账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镇定,切勿妄作,妄作则误事多。
工作要细心,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说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陶朱五字商训: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期限要约定,切勿延迟,延迟则信用失。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圣祖,人称陶朱公。
商圣陶朱公经商“三谋三略”一、《三谋》:《人谋》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范蠡: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范蠡: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国语》卷二十越语上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于会稽山上,于是向三军传令说:“凡是我父老兄弟及同姓的宗族中,有能帮助我谋划打退吴国军队的,我愿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国政。
”大夫文种进前回答说:“我听说做生意的人,夏天就储备皮货,冬天就储备麻布,旱季就储备舟船,雨季就储备车辆,等待缺货时卖大价钱。
平时即使没有四方的袭扰,但谋臣和武将一类的人才,不可不事先选拔培养。
譬如蓑衣和笠帽,雨季到来后一定会派上用场。
现在君王退守到会稽山上以后,才想到寻找谋臣,不也太晚了吗?”勾践说:“如果能听到您的高论,有什么晚的。
”拉着他的手便和他商量起来。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
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于是派文种去吴国求和,说:“我们国君勾践没有人可派遣,派下臣我来,不敢当面与吴王谈,私下里跟他的办事人员说:我们国君的军队已不值得屈辱吴王亲自来讨伐了。
我们愿意把金玉、美女奉献给吴王作为赔罪;请让勾践的女儿给吴王做女奴,大夫的女儿给吴国的大夫做女奴,士的女儿给吴国的士人做女奴。
越国的财宝重器全都献上,我们国君率领越国的军队,随从吴王的军队,听凭吴王调遣。
范蠡座右铭

范蠡座右铭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他的座右铭可能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天旱时要购买船只,在下雨时要购买车辆,以等待缺乏这些物品的时候。
这句话体现了范蠡的商业智慧和投资理念,即要善于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提前做好准备,以谋取最大的利益。
范蠡是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他曾经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实现了越国的复兴。
后来,他辞去官职,隐居江湖,从事商业活动,成为了一代富商。
他的商业思想和经营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商圣”。
总之,“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句话反映了范蠡的商业智慧和投资理念,也体现了他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和把握能力。
这句话对于今天的商业和投资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财神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商圣天下

文财神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商圣天下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他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生意人尊他为“商圣”,因为他经常散尽家财救济贫困,所以大家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文财神,是五路财神中南路财神。
1、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后功成名退。
范蠡尊师父计然的计谋,有七条计谋中的三条,帮助越王卧薪尝胆,二十年磨一剑,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公元前473年,越王发起灭吴之战,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自杀。
范蠡知道越王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天下之人,就离开官场,经商去了。
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成为名句。
2、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
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3、成为财神的商业理论。
范蠡之所以能三聚三散家财,有其七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