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燃烧和灭火》优质课教案(安徽省市级优课)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隔绝氧气(或空气) 2.堆放杂物旳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同步也可隔绝空气。 3.扑灭森林火灾旳有效措施之一,是将大 火蔓延线路前旳一片树木砍掉。
清除可燃物
Na2CO3+2HCl=2NaCl+H2O+CO2
吸滤瓶
浓盐酸
碳酸钠 浓溶液
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燃烧旳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着火点) 根据燃烧旳条件推论灭火旳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灭火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人工降雨灭火)
想想议议:
下列是某些灭火旳实例,试分析其灭火旳原理
燃烧
灭火 原理
1.燃烧旳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旳 一种发光、放热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2.燃烧旳 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到达燃烧所需要旳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下列
易燃物和易爆物旳安全知识
一.填空 1.燃烧是__可__燃__物___跟_空__气__中__O_2发生旳 一种_发__光__、__放__热___旳剧烈旳氧化反应.
二.判断(可否举出反例) 1.温度到达可燃物旳着火点,就一定能 燃烧 ( )
2.水能够降低可燃物旳着火点,所以可 燃物燃烧都能够用水来灭火.( )
3.但凡发光放热旳现象都叫燃烧.( )
4. 木 炭 放 入 氧 气 中 就 可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
三.选择
燃烧和灭火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二、灭火原理和方法
第10页
1.炒菜时油锅中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
快盖上锅盖
隔绝氧气
2.液化气罐着火了,怎么办?
快盖上湿棉被
隔绝氧气
二、灭火原理和方法
第11页
3.堆放杂物纸箱着火时,怎样灭火?
可用水扑灭;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一、燃烧条件
第4页
试验现象
①铜片上白磷___________
②铜片上红磷______
③水中白磷_______
结论
经过试验现象 ①③ 对比说明燃烧需要______
氧气
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未燃烧
未燃烧
经过试验现象 ①② 对比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
温度到达着火点
一、燃烧条件
第5页
1.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D
D
经典例题
第22页
5、如图所表示为粉尘爆炸试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1)吹散面粉目标是增大 接触面积。(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3)蜡烛熄灭原因是 。
面粉与空气
机械能
氧气不足
经典例题
第23页
第24页
第18页
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注意事项1.厂房、仓库等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有足够防火距离2.厂房、仓库要有良好通风设备和静电消除设备,消防器材齐备,禁止烟火,杜绝一切能产生火花原因。3.全部电气设备和照明设备均采取隔离、封闭和防爆型装置。4.盛装容器要牢靠、密封,外面要有警告标志,并标物质名称、化学性质和注意事项5.不能跟其它物质混存,对接触易引燃物质,及灭火方式不一样物质应隔离贮存。6.对遇水、光照易发生燃爆,不能存放在露天或高温地方。7.存放不能过高过密、堆与堆(与墙)间要有一定距离通道8.仓库要人走电断,经常性防火检验。
安徽省优质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

课题1、燃烧和灭火阜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王灵柱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接触过一些燃烧现象,并初步了解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并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单元学习中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可以灭火的。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将会对燃烧进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
九年级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关键年龄,所以本次课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2.了解一些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3.在证明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在实验结束后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逐步树立防火安全意识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教学模式:探究式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课前准备:烧杯、镊子、试管、白磷、热水、酒精灯、蜡烛、石块、火柴、木条、纸杯、集气瓶等。
【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景:有关燃烧的图片实验探究:根据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分析评价:演示实验形成结论:燃烧的条件→ → →→ → → →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一节 探索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课题:第六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探索燃烧和灭火
【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材采用探究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来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
以及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温度达到着火点,降低温度灭火。
【教具】:
烧杯若干、药匙、简易灭火器装置一套、碳酸钠溶液、浓盐酸、碳酸钠固体、白磷、红磷。
【教法与学法分析】:
对于燃烧及其现象,同学们比较熟悉,对于燃烧需要氧气也早已知道,但对于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需要引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与燃烧有关图片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讨论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燃烧和灭火》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课堂小结 燃烧与灭火Βιβλιοθήκη 堂小结 燃烧与灭火谢观 谢
看
与氧气接触
实验改进后有什么优点?
防止白烟逸出污染空气。
小结:燃烧的条件
三者缺 一不可
·思考:手帕为什么完好无损?
分析:手帕上的酒精在燃烧,同时 水吸收较多热量供其挥发,使得温 度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 帕完好无损。
探究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思考与交流:
请同学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一根 点燃蜡烛火焰熄灭,并简述原理。
扑灭油气 等燃烧引 起的失火
扑灭图书 档案、贵 重设备等 物的失火
扑灭木材 棉布等引 起的失火
(以下图片可能引起不安,请谨慎观看)
事例
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克拉 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中小学生葬身 火海,火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 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 如何逃生。
据 统 计 , 全 球 每 年 约 发 生 600 万 至 700 万起火灾,全球每年死于火灾中的约有 65000至75000人。
提供材料:烧杯、水、 湿抹布、沙子、剪刀等
·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 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水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沙 子
隔绝空气或氧气
清除可燃物
小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有一即可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或放 入较多的蔬菜 隔绝氧气(或空气);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油罐着火 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 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清除可燃物。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内容分析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
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融合,利用传感器进行定量分析,解决了传统实验很难解决的难题,使学生对信息化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1.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教学流程图2.器材:演示实验:蜡烛、火柴、酒精灯、小木条、玻璃片、注射器(一只)、坩埚钳、石棉网、氧气传感器、氧气(一瓶)、二氧化碳(一瓶)、镁条、砂纸、两只烧杯、三只试管、两个橡皮塞、白磷、红磷、热水、湿抹布。
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① 清除可燃物;② 氧气(或空气);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

化学教案
课题: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因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
意识和品质,同时有意渗透防火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授课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学地点:教室
课时分配:共1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
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
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
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
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火灾中的如何自救。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
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火灾中的自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教具准备】:
1、仪器:镊子、酒精灯、大烧杯、小烧杯、
2、药品及其它:水、碳酸氢钠、盐酸、火柴、木块、蜡烛、白
磷、石子、热水、小刀、湿抹布、铁丝、纸条、纸卷、酒精、
点滴板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与我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烈焰中的手帕”
(1)魔术表演:烈焰中的手帕
【讲】通过刚才的表演,聪明的您一定知道了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与火有关。
并且同学们心中还会存在疑问,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也会了解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
(2)引言:火,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
火,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二、新课授入】:
【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初探燃烧与灭火”的化学殿堂。
【板书】初探“燃烧与灭火”
请同学们根据我给你们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完成以下实验探究:并把导学案上本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探究活动一】:燃烧
1、探究活动:燃烧的条件
实验:⑴请同学们分别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观察哪种物质能燃烧,为什么?
实验:⑵请同学们点燃可燃物,再把大烧杯罩在燃烧的可燃物上,可燃物还能能够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实验:⑶请同学们观察小木条放在桌子是否能够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一、燃烧:
物质具有可燃性
1、条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讲】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可改变,可燃物不同,着火点也不同。
大家可以试一下,木条和纸条那个更容易燃烧,为什么?
2、演示实验:白磷的燃烧
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能不能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呢?
物质具有可燃性
条件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缺一不可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思考】刚上课时我们做的“烈焰中的手帕”,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探究活动二】:燃烧
①请同学们根据实验及图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燃烧的特征及定义。
【板书】2、定义
②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
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情境引入】
(1)哈尔滨大火:图片
【四、新授课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