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期末分知识点整理

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分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

要点1磁现象、磁场

(一)磁现象

1. 磁性(吸铁性):磁性是磁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称为磁体。

3.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能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

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5. 磁化是指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知识拓展】

1. 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其勺柄是磁铁的S极,指向地理南方。

2.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个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即世界上不存在磁单极。

3. 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根据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判断;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

1. 磁场

(1)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的物质。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磁场会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磁场方向:在磁场中,我们将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处的磁场方向。

2. 磁感线:最早由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并引入。根据磁体周围磁场中铁粉的排列情况画出的带箭头的曲线,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1)磁感线的密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集磁场越强;

(2)磁场方向就是小磁针静止后N极所指的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3)磁场是空间分布的,而磁感线只能表示平面分布。

【说明】

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几种磁场的磁感线

3. 地磁场

(1)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产生的磁场叫地磁场。小磁针总是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2)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的关系: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3)磁偏角:最早记录磁偏角的是我国宋代的沈括,他将其记录在《梦溪笔谈》中。

要点2电流的磁效应

1.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奥斯特实验:小磁针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

磁效应。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2.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1)模型:通电直导线的磁感线分布在垂直于电流的所有平面上,是以电流为中心的一系

列同心圆。

(2)判断磁场方向用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直线电流,让大拇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四指环绕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模型: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两端磁性最强是磁极所在。

(2)判断磁场方向用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四指弯曲的方向沿电流环绕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是N极。

4.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受力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如果这两者中某一个的方向改变,则力的方向改变;如果这两者的方向同时改变,则力的方向不变。

5. 电磁铁

(1)电磁铁是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2)电磁铁的优点

(a)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以通过电路通断(即电流有无) 进行控制;

(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通过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进行控制;

(c)电磁铁的磁场方向可以通过电流方向进行控制。

6. 电磁继电器

(1)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自动开关。应用:用低电

压和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电路的通断。

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件是电磁铁、衔铁、弹簧和动触点。

(2)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是一个利用电磁继电器来控

制电动机的电路。其中电源E1、电磁铁线圈、电阻R、开关

S1组成控制电路;而电源E2、电动机M、开关S2和触点开关S组成工作电路。当闭合S1时,电磁铁线圈中有电流通过,电磁铁有磁性,将衔铁吸下,触点开关接通,电动机便转动起来;当断开S1时,电磁铁线圈中失去电流,电磁铁失去磁性,弹簧使衔铁上升,触点开关断开,电动机停止运转。

要点3电磁感应

1.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 表述: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

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导体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

流。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从能

量的角度看,电磁感应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重要应用——发电机

(1)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2)能量转化:电磁感应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交流电: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

要点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主要应用:电动机

1. 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或者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2. 能量转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但电路中也存在电阻,转化过程中有部分热量放出。

3. 转速快慢的影响因素:电流大小、磁场强弱。

4. 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好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家庭电路

要点1家庭电路、安全用电

1. 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包括火线和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 电路的连接情况

(1)各用电器和插座(隐形的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连接。

(2)控制用电器的开关与用电器串联。

(3)熔断器和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即先进熔断器和开关再进用电器。

3. 家庭电路各部分的作用

(1)进户线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电压为220V。辨别火线与零线用测电笔,使用测电笔时手指接触笔尾金属体,但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

(2)电能表的作用是测量电路消耗的电能。

(3)闸刀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以便检测电路、更换设备。安装时注意静触点在上、动触点在下,以防断开后的动触点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合上。

(4)熔断器(内装保险丝)的保险原理是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自动熔断,起到保护电路作用。保险丝一般由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保险丝要串联接入电路,一般串联接在火线上。保险丝选用原则: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的电流。

(5)插座的作用是连接家用电器。

(6)用电器(电灯)、开关:白炽灯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螺丝口灯泡的螺旋接灯头的螺旋套,进而接零线;灯泡尾部的锡块接灯头的弹簧片,再通过开关接火线,可防止维修时触电。

【知识拓展】

1. 家庭电路中所用的保险丝不能用较粗的保险丝或铁丝、铜丝、铝丝等代替。因为铜丝电阻小,产生的热量少,且铜的熔点高,在电流过大时,不易熔断。

2. 保险丝的选材料原则与电热丝的选材料原则不能相混,保险丝要求熔点较低,而电热丝要求熔点较高,两者都要求电阻率较大。

3. 家庭电路烧断保险丝的原因:①发生短路引起电流过大;②用电器功率过大而使电流过大;③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

4. 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一般指 24V 及以下 的电压。生产动力电路的电压为 380 V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220 V ,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2)安全用电原则: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

第二部分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由元素组成

要点1 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 化学性质 最小的微粒; 原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微粒; 离子 是原子得失电子后所形成的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微粒构成物质的方式】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①某些化合物:H 2O 、CO 2、NH 3、C 2H 5OH 、CH 4等;

②某些气态单质:H 2、O 2、Cl 2等;

③稀有气体:He 、Ne 、Ar 等;

④酸:HCl 、H 2SO 4、H 13O 3等。

2.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①所有的金属单质:Mg 、Zn 、Ag 、Cu 、Fe 、Ba 等;

②一些非金属单质:C 、S 、P 、Si 等。

3.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CaO 、NaOH 、CuSO 4等各种金属氧化物、碱、盐。

4. (1)常见的离子:K +、Ca 2+、Na +、Mg 2+、Zn 2+、Al 3+、Fe 3+、Fe 2+、Ag +、H +、NH +4、Cl - 、O 2- 、S 2- 、SO 2-4、CO 2-3、NO -3、OH - 、PO 3-4、HCO -3、SO 2-3等。

(2)常见的原子团:硝酸根、氢氧根、碳酸根、硫酸根、铵根。

要点2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他认为:(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b)同种元素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均相同;(c)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2)汤姆生:西瓜模型(枣糕模型或葡萄干面包模型)。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并纠正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分的观点。

(3)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或行星模型)。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结论 原子内部很空,原子核很小 。 (b)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了较大偏转;结论 原子核带正电 。

(c)极少数α粒子击中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返回;结论 原子核的质量很大,几乎集中了原

子的全部质量 。

(4)玻尔:分层模型。

(5)现代:电子云模型。

2. 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

质子、中子由夸克构成。

【知识拓展】

1.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2.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带正电荷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数。

3. 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4. 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 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要点3 分子运动论

1.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热运动),宏观上表现为物质的扩散现象。固体、液体、气体都存在扩散现象。

2.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例如50mL 的水和50mL 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

3.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绳子不容易被拉断,体现了分子间的引力作用;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不容易再被压缩,体现了分子间的斥力作用。

【知识拓展】

1. 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构成物质的微粒来保持,即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2. 分子的运动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宏观上扩散也越快。

3.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而且当物体被拉伸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且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所以对外体现出引力;当物体被压缩时,引力和斥力都会增大,且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所以对外体现出斥力。

要点4 元素

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 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由 元素 组成。每一种元素都由特定的 元素符号 表示,目前列入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元素已达118种。元素可以分为 金属元素 和 非金属元素 。

2. 概念辨析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分子、离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3. 微粒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1)元素的表示和符号的意义

(a)常见元素的表示:氢(H),氧(O),碳(C),氮(N),硫(S),硅(Si),钠(Na),铁(Fe),铜(Cu),氯(Cl),钙(Ca),银(Ag),铝(Al),碘(I),钾(K),磷(P)

(b)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Ⅰ.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

Ⅱ.微观上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Ⅲ.若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也表示一种物质。

【知识拓展】

(a)当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系数时,就只有微观意义。如“2O”只表示2个氧原子。

(b)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较多的是含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无机盐。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依次为O 、Si 、Al 、Fe 。

(2)离子的表示和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

4. 元素周期表

(1)编制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门捷列夫。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我们将横行称为周期,把纵列称为族。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等,质子数自左向右依次增加,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递增;同一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元素周期表单元格的信息提取

要点5化合价

1. 化合价是用来表示不同原子构成分子时,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也是元素的一种化学性质。有正价与负价之分。

2. 化合价的表示: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1,则不能省略。(注意跟离子的电荷数表示方法进行区分: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表示时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3. 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的含义: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4. 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

①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数值=离子带的电荷数。

②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带的电性一致。

5. 化合价的规则: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6. 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显负二价;

一二铜,二三铁,三铝,四硅,五价磷;勿忘单质是零价。

7. 常见原子团化合价

原子团名称原子团符号原子团化合价

硫酸根SO2-4-2

碳酸根CO2-3-2

硝酸根NO-3-1

氢氧根OH--1

铵根NH++1

碳酸氢根HCO-3-1

要点6化学式

1. 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2. 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宏观上既可表示某种物质,又可表示某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微观上既可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又可表示某物质微粒的原子构成。

提示:如果这种物质是由原子或者单原子分子(稀有气体)构成,那么它的化学式既表示一种物质,也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个原子。

3. 能运用化合价确定出简单的化学式

(1)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2)在元素符号的上方标出化合价;(3)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

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4. 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或“化合物中原子团的化合价和其他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判断。在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或氢)的化合价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负价。

要点7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

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原子的相对质量没有具体的质量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

12C原子的质量×1

12

(2)一般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如12C和14C等。

2. 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常见物质的分类

要点1纯净物和混合物

1. 纯净物

宏观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微观定义:由同种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特点:纯净物有确定组成,有固定性质。

2. 混合物

宏观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微观定义:由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

特点:混合物由多种纯净物组成,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举例:合金、溶液、煤、石油、生铁、铁锈等。

3. 混合物采用过滤、结晶或蒸馏的物理方法或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提纯为纯净物。要点2纯净物的分类

2.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知识拓展】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红磷(P)与白磷(P4)、氧气(O2)与臭氧(O3)都由同种元素组成,但其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属于不同的单质。类似的,某一种化合物是由某些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都由H、O组成,属于不同的化合物,混在一起成为混合物。

第三部分空气是重要的物质

要点1空气的成分及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1. 空气的成分(体积比)

气体成分体积分数

(%)

性质用途

氮气78化学性质较不活泼,在一般条件下

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作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

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液氮冷冻等

氧气21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

学性质比较活泼

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氡)0.94

化学性质不活泼,通电时能发出不

同颜色的光

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

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

气球填充气

二氧化碳0.03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参与植

物的光合作用

作温室气肥

其他0.03

装置图注意点

试剂要求:足量红磷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操作要求: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大量白烟,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实验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 2约占 15

,不燃烧但可助燃 (1)液面上升小于1/5的原因:①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③未冷却完全;④红磷等可燃物在低氧条件下会停止燃烧;⑤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

(2)液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慢了;弹簧夹未夹紧,燃烧时有部分空气从导管溢出。

(3)选择的药品应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空气中燃烧;

②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气体;

③燃烧后只产生固体或产生的气体可以被水或其他溶液吸收。

【知识拓展】

1.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是体积分数,不能误解为质量分数。

2.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估测实验中,不能用铁代替红磷的原因是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木炭、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是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 空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及工业上空气成分的分离

(1)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具有质量。

(2)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各个方向的压强,这种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生活中的水泵、塑料吸盘挂衣钩、可以吸墨水的钢笔、吸饮料的吸管等,都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3)空气冷冻分离法:工业上先通过加压、降温的方法将空气液化,再利用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将盛液氮的钢瓶漆成黑色,盛液氧的钢瓶漆成蓝色。

要点2 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1. 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略大 , 不易 溶于水,液氧呈 淡蓝色 。

(2)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 活泼 的非金属单质,具有 助燃性 、 氧化性 等。

2. 氧气与一些常见物质的反应

(1)氧气参与的缓慢氧化: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等。

(2)氧气参与的剧烈氧化:燃烧(具体如下)。

物质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碳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

CO2

2

磷生成大量白烟4P+5O

2P2O5

2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

S+O2SO2

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2Mg+O22MgO4Al+3O22Al2O3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

O4)3Fe+2O2Fe3O4

3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5

②点燃硫前,在瓶底铺水的目的:吸收产物SO2,防止污染。

③点燃铁丝前,在瓶底铺水或沙的目的:防止熔融的高温物质接触瓶底,引起瓶底受热不均

而炸裂。

④点燃铁丝前,砂纸摩擦的目的:磨去铁丝表面的氧化膜。

⑤点燃铁丝时,火柴的作用:引燃铁丝。

⑥铁丝伸入集气瓶的时机:待火柴即将燃尽。

3. 氧气的检验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4. 氧气的用途:呼吸(急救、登山、潜水、航天等);冶炼金属;切割焊接金属;作氧化剂、

助燃剂等。

要点3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在加

压或降温下,气态二氧化碳可转变为无色液体或雪状固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

冰。

2. 化学性质: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人呼吸;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不稳定,

受热易分解),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与NaOH、KOH、Ca(OH)2、Ba(OH)2等可溶性

碱反应。

3. 二氧化碳的检验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气体是CO2;其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

4. 二氧化碳的应用:灭火、人工降雨、作制冷剂、作气体肥料等。

要点4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的成因、利弊

1. 臭氧层的作用

大气层的平流层中含有一层臭氧气体,它可以吸收大部分(99%以上)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2. 温室效应的成因、利弊、如何控制

地球对流层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暖湿润,生机盎然。但是,如果温室效应加剧,对流层阻止热量散发的能力太强,就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甚至加剧土地荒漠化,引起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控制温室效应的方法:①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植树造林,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要点5空气污染

1. 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一般认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可吸入颗粒物。

2. 空气污染物的防治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气排放,提倡使用无污染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3. 空气质量预报的主要内容

空气质量状况预报包括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和环境空气质量等级。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SO2、NO2、可吸入颗粒物、O3和CO等。

要点6自然界中碳、氧和氮的循环

1. 碳和氧是生物体中最基本的元素。其中,碳是地球上拥有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元素,氧是地壳里含量最高、分布最广的元素。碳循环和氧循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 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主要途径如下:

(1)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CO2。

(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4)CO2→光合作用→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CO2。

自然界自发进行的碳循环,在很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为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大气的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但随着人类对含碳能源的大量开采利用,以及对植被的破坏,致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而使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3. 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由于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因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如右图。

据碳、氧循环过程可知,自然条件下,水中的氧很难直接分解成氧气,

但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转变成氧气释放出来。因此,生态系

统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

4. 氮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一种元素,在大气中含量虽高但不能被绝大多数生物直接利用。要转化成能够被植物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有三条途径:

(1)大气固氮:在闪电的作用下,把氮气转化成硝酸盐。

(2)工业固氮: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把氮气转化成硝酸盐或氨。

(3)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和某些蓝绿藻能够在常温下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铵盐或硝酸盐,用来合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合成各种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合成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经分解为氨基酸后再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在动物的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尿酸和尿素等排出体外,最终进入土壤。动植物死亡后的遗骸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铵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和氨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从而完成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农业大规模地使用化肥,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散发氮氧化物的气体后又被雨水吸收后返回地面,以及其他的人类活动都会对氮循环产生影响。

要点2气体制取的原理

(一)氧气的制取

1. 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 实验室制法

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

(1)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2H2O22H2O+O2↑。

(2)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3)分解氯酸钾制氧气:2KClO32KCl+3O2↑。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1.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用石灰石(或者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知识拓展】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无需加热,节能环保、实验安全性高。

2. 由于高锰酸钾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锰,所以无需添加催化剂。

3. 在制备二氧化碳时,不建议采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因为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量多时会产生沉淀,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同时也不建议采用石灰石和浓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CO2气体中会含有较多的HCl气体,对后续实验产生干

扰。

要点3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

1. 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一般根据两个方面:①反应的条件;②反应物的

状态。

(1)甲装置为固液反应型

①适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以双氧水为原料)、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特点是原料中有液体,反应无需加热。

②该装置若用长颈漏斗,则需将漏斗下端浸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③气密性检查采用压水法,将导气管用止水夹关闭,在漏斗中加水能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2)乙装置为固体加热型

①适用于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特点是原料都为固体,反应需加热。

②若以高锰酸钾作原料,需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以防高锰酸钾粉末通过导管进入水槽。

③气密性检查采用手握法,先将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利用手温加热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知识拓展】

不同的发生装置的设计优点

①装置甲的优点:可以在不拆解装置的情况下,随时添加药品

②装置乙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③装置丙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④装置丁的优点:注射器的作用类似分液漏斗,所以也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2. 收集装置的选择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1)收集的气体不能与被排的介质反应(常见的为水或者空气);

(2)如果气体难溶于水或者不易溶于水,则可以选用排水法;

(3)如果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可以选择排空气法。

【注意】

①排水法适于收集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如氧气、氢气等;

②向上(向下)排空气法分别适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小),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如CO2、O2、H2等气体。

3. 气体的验满

(1)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

(2)二氧化碳的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可往瓶内加入澄清石灰水。

【知识拓展】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要放上一团棉花,这样可以防止气流将高锰酸钾的颗粒带入导管而引起堵塞。

2. 收集二氧化碳时,如果一定要采用排液体的方法,那么可以采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3. 不能用将燃着的木条放于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的方式来鉴别是不是二氧化碳,因为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很多,所以就算木条熄灭也不能说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4. 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导管口的气泡连续且均匀时才可以收集,一开始就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偏低,影响后续实验。

要点5多功能瓶的考察

1. 多功能瓶充当集气瓶

(1)用作排水法收集:进气的顺序是短管进长管出。

(2)用作排空气法收集:①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短管进长管出;②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长管进短管出。

2. 多功能瓶充当洗气瓶:进气顺序为长管进短管出。

3. 洗气瓶可用于净化气体

吸收水蒸气:用浓硫酸;

吸收CO2:用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HCl:用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CO2中的HCl: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4. 洗气瓶可用于检验气体

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

检验HCl:用硝酸银溶液。

【知识拓展】

测量生成气体的多少,可以用质量法和体积法两种方法。

1. 质量法:(1)测量发生装置反应前后的差量;(2)测量吸收装置反应前后的差量。

2. 体积法:(1)用“排水量气”的方法测量排开水的体积;(2)用量气管测量。

要点6其他气体的制取

(一)氢气的制取

1. 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酒精灯、水槽、启普发生器。

2. 实验药品:锌粒,稀硫酸。

3. 实验原理:Zn+H2SO4===H2↑+ZnSO4

4. 实验步骤

(1)连接组装仪器。

(2)查: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开启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当水充满容器下部的半球体时关闭旋塞,继续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斗中。静置片刻,观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说明漏气。漏气处可能是容器上气体出口处的橡皮塞、导气管上的旋塞或球形漏斗与容器接触的磨口处。如漏气应塞紧橡皮塞或在磨口处涂一薄层凡士林。

(3)装:锌粒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加固体前应在容器的球体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棉,以防固体掉入半球体中。液体试剂从球形漏斗口注入,注液方法与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体的量以反应时刚刚浸没固体为宜。打开气体出口的活塞,开始反应,收集氢气。

(4)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理由是氢气不溶于水。

(5)离:收集满氢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二)氨气的制取

1. 实验原理

实验室用消石灰与氯化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氨气:

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2. 实验装置

3. 知识补充

(1)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2)由于氨气溶于水后溶液变成碱性,所以可以用无色酚酞指示剂验证其碱性。

(3)氨气水溶液呈碱性,所以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收集是否已满。

(4)氨气遇到浓盐酸产生大量白色的烟,也可以利用其性质来检验气体是否已满。(NH 3+HCl===NH 4Cl)

(5)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可以利用其性质来进行倒扣实验。(NH 3+H 2O===NH 3·H 2O)在氨气溶解时为了避免倒吸,用倒扣的漏斗代替导管进行溶解吸收。

补充(1)四大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 一种 物质的反应。如:2CO +O 22CO 2,

C +CO 22CO ,CaO +H 2O =Ca(OH)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生成 两种或两种以上 物质的反应。如:2KClO 3=====MnO 2△2KCl +3O 2↑,

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

置换反应由一种 单质 和一种 化合物 反应生成另一种 化合物 和另一种 单质 的反应。如:H 2+CuO Cu +H 2O ,Mg +H 2SO 4=MgSO 4+H 2↑,2AgNO 3+Cu =Cu(NO 3)2+2Ag 。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 化合物 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 化合物 的反应。如:2NaOH +H 2SO 4=Na 2SO 4+2H 2O ,2NaOH + CuSO 4=Cu(OH)2↓+ Na 2SO 4,AgNO 3+HCl =AgCl ↓+HNO 3,NaCl + AgNO 3=AgCl ↓+ NaNO 3。中和反应(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 4+2O

CO 2+2H 2O)、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Cu +CO 2)、光合作用(6CO 2+6H 2O

C 6H 12O 6 +6O 2)等反应 不属于 基本反应类型。

第四部分 植物的新陈代谢及平衡

要点1 知道绿色植物根、茎、叶的结构

1. 根: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组成(图1)。 根毛区 是植物吸水最主要的部位。

2. 茎:茎由树皮、 形成层 、木质部、 髓 等组成(图2)。树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中韧皮部中有输导 有机物的筛管 。有机物在叶中形成后,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木质部中有输导 水和无机盐的导管 。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3. 叶:叶片由叶表皮、叶肉、叶脉组成。表皮上有半月形的 保卫细胞 ,保卫细胞中间的小孔是 气孔 。下图3是叶片结构示意图,a 指的是叶脉,有输导和支持作用;b 指的是表皮,有保护作用;c 指的是叶肉,有制造和贮藏营养的作用。

要点二概述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1. 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1)水分的吸收方式:渗透吸水。

(2)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位:器官是根。主要区域是根尖的根毛区,主要细胞是根毛细胞。

(3)水分的吸收条件: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2. 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1)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木质部中的导管。

(2)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的,从根→茎→叶。

3. 水的利用和散失

(1)水的利用:约1%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2)水的散失: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4. 蒸腾作用

(1)概念:植物体内的液态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表皮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现象。

(2)气孔:气孔是由保卫细胞形成的,是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进出植物的门户。

(3)蒸腾作用的应用

①带土移栽并浇水,增强吸水的功能。

②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尽量在傍晚移栽——减弱蒸腾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

(4)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有效降低叶片温度。

②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

③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④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5. 含氮、磷、钾等矿物质元素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植物的一生中需要量最大的是氮、磷、钾等元素。不同的元素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需求量也不同。

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缺乏的症状

氮使枝叶茂盛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磷促进生长发育和开花,促使果实种子提前成熟生长缓慢,矮小,叶暗红,花、果实、种子少

钾使茎秆坚韧,块根肥大茎秆细弱、易倒伏,叶褐色

1.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藏能量)+氧气。

3.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4. 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实现了物质的转化;二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要点4有机物的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1. 呼吸作用:生物体利用氧气将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 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 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浓度。

4. 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能够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要点5知道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比较项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进行场所叶绿体活细胞内

发生条件有光有光无光均可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 点总结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 100 * % 100 * * 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个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 3. % 100 * % 100 * 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 分数 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 物质的质量分数= =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 (5)、 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H2O ;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 2+ 前2:2个钙离子 ,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 ,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 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 (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1.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MnO2 △ △ MnO2

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期末分知识点整理

2022-2023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分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 要点1磁现象、磁场 (一)磁现象 1. 磁性(吸铁性):磁性是磁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称为磁体。 3.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能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 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5. 磁化是指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知识拓展】 1. 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其勺柄是磁铁的S极,指向地理南方。 2.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个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即世界上不存在磁单极。 3. 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根据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判断;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二)磁场 1. 磁场 (1)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的物质。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磁场会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磁场方向:在磁场中,我们将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处的磁场方向。 2. 磁感线:最早由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并引入。根据磁体周围磁场中铁粉的排列情况画出的带箭头的曲线,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1)磁感线的密集程度反映了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集磁场越强; (2)磁场方向就是小磁针静止后N极所指的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3)磁场是空间分布的,而磁感线只能表示平面分布。 【说明】 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几种磁场的磁感线

2022-2023学年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分)高铁是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车厢内禁止吸烟须张贴的标志是() A.B. C.D. 2.(3分)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要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下列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A.氧气B.臭氧C.二氧化碳D.水蒸气 3.(3分)菜农在移栽茄子幼苗时,根部往往带上许多泥土。“带土”的生物学意义是()A.防止倒伏B.便于运输C.保存营养D.保护根尖 4.(3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利用磁性材料特性的是()A.指南针B.火药 C.造纸术D.印刷术 5.(3分)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H2O2B.O2C.KMnO4D.NO2 6.(3分)土壤中除了工程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能验证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是()A.B.

C.D. 7.(3分)我国“神舟6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在太空舱里,常用NiFe2O4作催化剂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NiFe2O4中铁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 A.+1B.+2C.+3D.+4 8.(3分)下列关于家庭电路及安全用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测电笔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 B.发现有人触电时,应迅速用手将其拉开 C.可以用湿抹布擦拭正在使用的电视机 D.家用电器失火时,应先断电后灭火 9.(3分)下列各图中●和〇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不能表示纯净物的是() A.B. C.D. 10.(3分)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A.番薯是攀缘茎 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 C.栽种番薯幼苗时可适当施肥 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 11.(3分)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H2SO4+2NaOH═Na2SO4+2H2O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归纳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1节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符号: 1 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模型可以是一幅图、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3、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2第节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保持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2、化学变化的实质,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 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半径的数量级,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26--10)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2千克。(在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 不同。原子结构的模型第3节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2、汤姆森--“葡萄干面包模型”中间。--发现电子: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发现带正电荷质量很大的原、卢瑟福--“核式(行星绕太阳)模型”3 子核——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5、) 带正电夸克质子(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电)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5)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6)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1三、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 3、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4、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四、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白烟。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笔记-详细

八年级下册科学课堂笔记 ▊化学式 1.氮气 2.硫 3.液态氧 4.银 5.氯气 6.单质氢 7.金刚石 8.氩气 9.氖气10.氦气 11.水 12.干冰 13.二氧化硫14.三氧化硫15.五氧化二磷16.二氧化氮 17.四氧化三铁18.四氯化碳19.氯化亚铁20.硫化锌 21.氢氧化钠22.硫酸铝23.碳酸氢铵24.碳酸钙 25.硝酸锌26.氯化铵 27.氯化钾 28.氧化铜 29.氯化氢30.碳酸钾 31.硝酸银 32.硫化钠 33.氧化铝 34.碳酸钠 35.氯化铝 36.氯化锌 37.氯化钡38.氯化铁 39.氧化亚铁 40.硫化钾 41.氢氧化钙42.硫酸锌43.氧化钠44.氯化氢 45.氧化铝46.氧化钙 47.硫酸铜 48.硫酸铵 49.硫化氢50.氯化镁 51.氧化铁52.氧化钡 53.硫化锌 54.氯化钙 55.氯化钡 56.氧化铜 57.氧化钾 58.硫化镁 59.氧化钙 60.氧化镁 61.氯化亚铁 62.氢氧化钾 63.氢氧化铝64.碳酸铵 65.硫酸66.硫酸铜67.盐酸 68.氢氧化钡 69.硝酸铵70.碳酸氢钠71.熟石灰 72.石灰石 73.硫酸钠74.硫酸氢钠75.亚硫酸钠76.亚硫酸 77.硫酸钾78.硫酸镁 79硫酸亚铁80.硝酸镁 81.硝酸铝82.硝酸钾83.硝酸钡 84.硝酸铵

85.碳酸镁86.碳酸铝87.磷酸钠 88.磷酸钾 89.磷酸钙90.磷酸铁91.亚硫酸钙92.氢氧化铁93.氢氧化锌 94.氢氧化镁 95.生石灰96.臭氧 97.碘化银 98.溴化钡 99.硝酸银 100.氯酸钾 ▊化学式答案 1.氮气 2.硫 3.液态氧 4.银 N2 S O2 Ag 5.氯气 6.单质氢 7.金刚石 8.氩气 Cl2 H2 C Ar 9.氖气10.氦气 11.水 12.干冰 Ne He H2O CO2 13.二氧化硫14.三氧化硫15.五氧化二磷16.二氧化氮 SO2 SO3 P2O5 NO2 17.四氧化三铁18.四氯化碳19.氯化亚铁20.硫化锌 Fe3O4 CCl4 FeCl2 ZnS 21.氢氧化钠22.硫酸铝23.碳酸氢铵24.碳酸钙 NaOH Al2(SO4)3 NH4HCO3 CaCO3 25.硝酸锌26.氯化铵 27.氯化钾 28.氧化铜 Zn(NO3)2 NH4Cl KCl CuO 29.氯化氢30.碳酸钾 31.硝酸银 32.硫化钠 HCl K2CO3 AgNO3 Na2S 33.氧化铝 34.碳酸钠 35.氯化铝 36.氯化锌 Al2O3 Na2CO3 AlCl3 ZnCl2 37.氯化钡38.氯化铁 39.氧化亚铁 40.硫化钾BaCl2 FeCl3 FeO K2S 41.氢氧化钙42.硫酸锌43.氧化钠44.氯化氢 Ca(OH)2 ZnSO4 Na2O HCl 45.氧化铝46.氧化钙 47.硫酸铜 48.硫酸铵 Al2O3 CaO CuSO4 (NH4)2SO4 49.硫化氢50.氯化镁 51.氧化铁52.氧化钡 H2S MgCl2 Fe2O3 BaO 53.硫化锌 54.氯化钙 55.氯化钡 56.氧化铜 ZnS CaCl2 BaCl2 CuO 57.氧化钾 58.硫化镁 59.氧化钙 60.氧化镁 K2O MgS CaO MgO 61.氯化亚铁 62.氢氧化钾 63.氢氧化铝64.碳酸铵FeCl2 KOH Al(OH)3 (NH4)2CO3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郭州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卷 科学试题 考生璃如: 1.本卷共四大题.%36个小咫。满分100分,夕试时间90分钟. 2.全卷分试卷卷8∖1i 卷,徜把正战用IUi 触卷相应的位N 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WS 瓶1 一、选择遇(本-共20小题,每小总2分,共40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 的选项,不选、错选均不给分) 气象讣对火气发布懵报,"气温、气Ih 湿度、风、降水等B 个人,I 要素.卜列所描述 的理软中.I 、M ) 预报的足 2.动物的行为W 种多样。卜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刘罚2电的海牌我演顶球 B.刚出生的小猪就会吃奶 C.鸡听到主人叫唤后赶过来抢食 D.马戏团里的黑猩猩表演堆登木箱摘香蕉 下面是《科学》课本中关于声现象的活动,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B.图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图丙实验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D.图丁实验说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低 4.从导电性能方面考虑,下列物体分类正确的是 C.铁朴、陶谎杯、玻璃棒是绝缘体 D.钢尺、橡皮、陶瓷杯是绝缘体 5.李门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V 人”,现实中拍到了类似的场景,如图所示.下列分别。〃、〃成像原理攸的是 ①山的“倒影”②“「影”游戏⑶水中“折扶”④雨M “彩虹” A.φ⅛; B.⅛X 勿 C ・(汉。 D,®® 6.2023年的存李,全国甲流人爆发.甲巾流感病用为常见的流感病斑,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捕等.卜列〃失说法中体误的是 Λ.体温调Yj 中枢位上依卜 B.发而烧时,"J 通过减少衣服来增加热M 欣失 C.发而烧时,体必持续保持39匕是因为产热大于散热 B.晴到&云 C.有时有雨 D.东南区,2~3级 A.石瞿、食盐水、铁棒是导体 B.干木头、食盐水、大地是导体 (M5⅛W)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 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 正确安装三孔插座时,接地线的应该是() A.上孔B.左孔C.右孔D.任意孔 2. 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3. 高大的千年樟树,促进水分“爬”上树梢的动力来自() A.蒸腾作用B.吸收作用C.光合作用D.呼吸作用 4. 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A.空气B.水C.矿物质D.腐殖质 5.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镁( Mg2O )B.碳酸钠( NaCO3) C.硝酸钾( KNO3 )D.氯气( Cl )

6. 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7.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H2B.2个硫元素:2S C.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P2O5D.单质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8. 如图所示为某种植物茎的横切面,已知某种蝉是专以这种植物中的有机物汁液为食。若要分析该汁液的成分,则应该选取的部分是图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9. 以下四幅家庭电路图中,连接正确的是()

A.B. C.D. 10.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 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11.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对应目的是()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B.检验O2是否收集满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2. 如图表示某植物叶片所处的状态,由此可知该叶片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 A.仅有光合作用B.仅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仅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D.以上三种作用都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O2 1.物理性质: ①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标准状况) ②熔点:-218.4℃沸点:-182.9℃ ③密度:1.429克/升(气),1.419克/厘米3(液),1.426克/厘米3(固) ④水溶性:不易溶于水 ⑤贮存:天蓝色钢瓶 2.化学性质: (1)、氧气跟金属反应: 2Mg+O2→2MgO,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3Fe+2O2→Fe3O4,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2Cu+O2→2CuO,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 (2)、氧气跟非金属反应: (炭+氧气→二氧化碳)C+O2→CO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O2→SO2,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P+5O2→2P2O5,剧烈燃烧,发出明亮光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 (3)、氧气跟一些有机物反应,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蜡等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H4+2O2→2CO2+2H2O 2C2H2+5O2→4CO2+2H2O

CO2 C原子以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分子形状为直线形。非极性分子。 能被液化成液体二氧化碳,相对密度1.101(-37℃),沸点-78.5℃(升华)。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碳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无机物,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碳酸饮料基本原理)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做关于呼吸作用的产物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试验都可以用到。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 二氧化碳不参与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也被用作灭火剂。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在焊接领域应用广泛,如: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方法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 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温下密度比空气略大,受热膨胀后则会聚集于上方.也常被用作灭火剂,但Mg燃烧时不能用CO2来灭火,因 为:2Mg+CO2=2MgO+C(点燃)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温室中常用二氧化碳作肥料。 空气中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止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止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密度为1.977g/mL,熔点-56.6℃(226.89千帕——5.2大气压),沸点-78.5℃(升华)。临界温度31.1℃。常温下7092.75千帕(70大气压)液化成无色液体。液体二氧化碳密度1.1克/厘米3。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或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是一种低温致冷剂,密度为1.56克/厘米3。二

八年级科学下册 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八下八年级下第一章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四、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细胞的分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3. 细胞的生物膜: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 4. 细胞的运动方式:原生动物的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细胞的流动运动、细胞的蓬松运动 第二章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引起的现象、公转引起的现象 2. 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变化 3. 季节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昼夜时间的变化、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 第三章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吸引力和排斥力 3. 物质的热运动:分子间距离和热运动的关系、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4. 物质的状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凝华、升华等 5. 物质的溶解和分离: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溶解度和浓度等概念 第四章计量与测量 1. 计量的基本概念:物理量、单位、量纲等 2. 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精确度:尺子、量筒、天平等

3. 数据处理:平均数的计算、有效数字的表示和运算、误差的计算和分析 第五章光的反射与折射 1. 光的弯曲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非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入射角、折射角、折射定律 4. 光的色散:白光的组成、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光的色散现象 第六章电流与电路 1. 电流的产生和检测:金属导体中的电子流动、电路中电流的探测 2. 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电子的流动方向、电源的电压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3. 串联与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串并联电路的应用 第七章物质的燃烧与灭火 1. 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着火点 2. 燃烧的类型和特点:明火和隐火、爆炸和燃爆 3.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抑制燃料供给、切断火焰氧气供给、冷却火源、隔离燃料等方法 第八章人类的繁衍与发育 1. 人类生殖的基本过程:受精和胚胎的形成、胎儿的发育、分娩和哺乳 2. 生育和遗传的基本概念:染色体、基因、遗传规律 3. 基因与表型的关系:显性和隐性基因、基因的突变和基因的重组 第九章关于维生素的探究

2023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浙教版新

第三章 3.1空气与氧气(1) 一、知识要点 1.空气旳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旳。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试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构成旳结论。 2.空气旳成分 3.空气中氧气含量旳测定 (1)测量原理 运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旳原理: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旳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旳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旳体积即为减少旳氧气旳体积。(2)试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旳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旳1/5。 (3)结论:空气中氧气旳体积约占空气体积旳1/5。 4.空气旳运用

二、注意事项 1、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旳测定试验时,为保证测量成果精确,试验中应注意一下几点:(1)装置不漏气 (2)红磷应足量 (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2、物质旳用途是由物质旳性质决定旳。如氮气和稀有气体旳性质都较稳定,因此都可作保护气;液氮汽化会吸取大量旳热量,因此液氮可作冷冻剂。 3、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旳测定试验选择可燃物时旳两个条件:一是该物质在空气中就能燃烧(助燃剂为氧气而非其他气体);二是该物质燃烧后生成旳物质为固体或液体。 4、空气中各气体成分旳含量一般用体积分数表达,而非质量分数。 3.1空气与氧气(2)

一、知识要点 1、氧气旳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旳气体,不易溶于水。原则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旳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指旳是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只不过生成物中旳原子组合形 式与反应物中不一样。 3、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旳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四氧化三 铁等都是氧化物。 二、注意事项 1、研究物质性质旳措施包括观测法和试验法。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旳试验时,为防止熔融旳铁或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因局部受热过 多而炸裂,需预先在集气瓶中盛某些细沙或水,并使铁丝选在瓶中央而切勿触及瓶壁。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归纳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例题解析)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四、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 2、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海水中含量多到少:氧、氢、氯、钠。 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一般表示:⑴一种元素⑵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3)表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2、元素周期表:横称为周期(原子序数也是质子数自左向右增加) 纵换为族(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表示物质的符号 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 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如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 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 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 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2023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说说检查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旳措施??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旳试验:(参见书本P71页图3-2) (1)磷燃烧旳化学方程式:,生成物是体(固或液),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2)等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旳夹子,出现旳现象是,集气瓶内水位最终约上升剩余容积旳。 (3)此试验阐明:。 (4)此试验中,会导致测得旳成果偏大旳原因有:;会导致测得旳成果偏小旳原因有:。 3、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试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和构成旳;现代科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发现,空气中尚有氦、氩、氙等这些,此外尚有少许旳、,及其他杂质。大量试验测定表明,空气中各成分旳体积大概是:。 4、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旳运用,请选择。属于运用氧气旳是,属于运用氮气旳是,属于运用二氧化碳旳是,属于运用稀有气体旳是 ①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②通电时能发出不一样颜色旳光,可作电光源;③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旳致冷剂;④是工业制汽水旳一种原料之一;⑤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⑥制造化肥、炸药旳重要原料;⑦供应生呼吸;⑧燃料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5、氧气旳物理性质重要有:①常温下色味态;②(易或不易)溶于水(因此可以采用法搜集氧气);③氧气旳密度为,密度比空气密度(因此也可以采用

法搜集氧气)(空气旳密度为);④液化时呈色,凝固成状蓝色固体。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旳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说说上述某些试验中旳注意事项?? 7、氧气旳制取:请写出试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旳三个化学方程式: 。其中MnO2只起变化反应速度旳作用,而自身旳和在反应前后都,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 8、运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试验中,结合书本图3—16思索:①怎样检查装置旳气密性??②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旳目旳是什么?③何时开始搜集氧气? 9、试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旳操作次序是:。①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②加固体药物;③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④当气泡持续出现后搜集氧气;⑤先移出导管,再灭酒精灯。 ★结合书本图3—19思索:①怎样检查装置旳气密性?②高锰酸钾堆在试管底部行不行?不行,该怎么办?③棉花团旳作用是什么?④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⑤试管加热前,为何要预热?该怎样预热? ⑥何时开始搜集气体?为何?⑦试验结束时为何先移导管?⑧氧气怎样检查和验满?? ★在试验操作中,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试管破裂旳?? 10、工业上需要大量旳氧气,常用旳措施制取。这个过程中是变化是变化。 1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有什么不一样??请举例阐明!!

2023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粒子旳模型与符号 第一节:模型,符号旳建立与作用 1、使用能简朴明了地表达事物,建立可以协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某些不能直接观测到旳事物。 ★下列所出示旳代表符号旳是 ,代表模型旳是 A、地球仪; B、t; C、ρ; D、细胞模式图; E、地图; F、S=vt; G、W.C; H、O2 ★读图:书本P37图2-3液态水与气态水旳模型,从中可得:(1)水在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其自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旳只是分子之间旳;(2)态水旳水分子之间间隔最大; 第二节:物质旳微观粒子模型 1、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原子旳概念。运用水分子旳电解模型回答问题: (1)发现一种水分子通电分裂为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个氧原子重新组合变1个氧分子, 个氢原子重新组合变成1个氢分子; (2)化学反应从分子这个角度看,是分子为原子,原子再变成其他新旳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旳种类 (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而原子旳种类 (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从微观角度看,可再分,而不可再分,★因此是化学反应中旳最小微粒。 (4)水通电时,水分子最终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旳化学性质与水分子旳化学性质(不一样或相似),★因此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旳最小粒子。(注:当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旳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5)电解水最终变成氢气和氧气,它们旳体积比约为 ,质量比为 ,这是个变

化。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旳最小微粒是,保持铁旳化学性质旳最小微粒是,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旳最小微粒是。 2、物质一般由构成,分子由构成,但有些物质也可以由直接构成旳,如、、等。(注:物质也也许由另一种粒子——离子构成,因此构成物质旳微粒有、、三大类) 3、自然界中分子种类繁多,分子旳种类是由和决定旳。不一样种类和不一样数量旳原子通过不一样旳组合能构成千万种分子。构成分子旳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分子,也可以是由不一样种原子,如分子;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旳物质种类有、等,这些由同种原子构成旳不一样物质性质是不一样旳,重要原因是构成物质时原子旳不一样旳。 ★原子与分子旳重要区别是: A、原子质量小,分子质量大; B、原子体积小,分子体积大;C、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E、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旳最小粒子。 4、原子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数量级。碳原子半径约为,1个碳原子质量约为 第三节:原子构造旳模型 1、科学家与其提出旳对应旳原子模型(思索这些模型提出旳根据??) 英国道尔顿: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旳最小旳单位) 英国汤姆森:汤姆森原子模型(也称西瓜模型)(电子嵌在平均分布着正电荷旳原子球体) 英国卢瑟福:原子核式构造模型(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围绕核运行) 丹麦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旳轨道上分层运动) 现代科学家:电子云模型(电子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旳周围)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知识点详解 §2.1 空气 1.空气的组成(体积比):(78% )(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共占1% 2.空气成分的检验: ①水:通常用来检验,现象为变色。 原理:CuSO4(白色粉末) + 5H2O = CuSO4·5H2O(蓝色晶体) ②CO2:通常用来检验,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 原理:(化学方程式表示) 3.空气的利用 ①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化工原料;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②氧气化学性质,可支持;支持。 用途:急救病人、登山、潜水、气焊、气割、炼钢等 ③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用途:保护气;各种电光源;激光技术。 ④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不支持,也不支持。 用途:作为制冷剂;工业原料;灭火;气肥。 4.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原理: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红磷、汞),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气体压强减小, 引起瓶内水位变化,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分析: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 ②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 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导致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点燃红磷,塞紧胶塞后,未关闭弹簧夹,使瓶内部分空气逸出,致使瓶内气压偏 小,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增大。 注:①CO2、SO2易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如用NaOH溶液代替水时,可用硫粉、木炭代替红磷做该实验。 ②因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故不可用镁来做该实验。 §2.2 氧气和氧化 1.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色、味体;标准状况(0℃、1标准大气压)下密度为 1.429×103Kg/m3 比空气略大;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时液化成色 液氧、℃时凝固成色状固态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