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合集下载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2017-12-14 06:27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579上官王宁,王英伟,王炫,尹宁,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叶茂,朱波,李师阳,李军,李丽伟,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溪英,周期,赵平(共同执笔人),胡智勇,姜丽华吸入麻醉诱导是常用的小儿麻醉诱导方法,具有起效快、较平稳、无痛苦及易被接受等优点。

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等,其中最适于小儿吸入诱导的是七氟烷和氧化亚氮。

由于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人相比对麻醉诱导过程更为敏感。

粗暴的麻醉诱导可能造成小儿术后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甚至终身的面罩恐惧症。

因此,麻醉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儿麻醉诱导技术和技巧,根据小儿年龄和合作程度等采取灵活措施。

为了帮助广大麻醉科医师快速掌握此技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专家经反复讨论,提出以下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

一、小儿吸入麻醉诱导前准备(一)麻醉前病情评估1.病史尽管患儿的病史一般不复杂,但小儿生理储备功能低下,病情变化快。

麻醉科医师既要了解外科手术相关疾病,还需全面了解各系统功能状况、并存疾病或多发畸形、既往疾病和麻醉手术史、出生状况、过敏史和家族麻醉手术史。

尤其应关注小儿是否存在哮喘、肺炎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极个别小儿可能有先天性喉喘鸣、先天性喉发育不良或先天性气管软化症等病史,此类小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可能发生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

大量胸腔积液、胸腔占位、膈疝等胸内压增加的小儿,在自主呼吸抑制后可能发生严重通气困难,麻醉诱导时需考虑保留自主呼吸。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该全面,同时着重于检查重要系统,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检查(是否存在解剖畸形、上呼吸道感染的表征、扁桃体大小等),应仔细听诊心肺,如两肺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是否有杂音等。

尚需注意患儿有无腹胀、胃排空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等增加反流误吸的危险因素。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上官王宁,王英伟,王炫,尹宁,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叶茂,朱波,李师阳,李军,李丽伟,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溪英,周期,赵平(共同执笔人),胡智勇,姜丽华吸入麻醉诱导是常用的小儿麻醉诱导方法,具有起效快、较平稳、无痛苦及易被接受等优点。

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等,其中最适于小儿吸入诱导的是七氟烷和氧化亚氮。

由于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人相比对麻醉诱导过程更为敏感。

粗暴的麻醉诱导可能造成小儿术后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甚至终身的面罩恐惧症。

因此,麻醉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儿麻醉诱导技术和技巧,根据小儿年龄和合作程度等采取灵活措施。

为了帮助广大麻醉科医师快速掌握此技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专家经反复讨论,提出以下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

一、小儿吸入麻醉诱导前准备(一)麻醉前病情评估1.病史尽管患儿的病史一般不复杂,但小儿生理储备功能低下,病情变化快。

麻醉科医师既要了解外科手术相关疾病,还需全面了解各系统功能状况、并存疾病或多发畸形、既往疾病和麻醉手术史、出生状况、过敏史和家族麻醉手术史。

尤其应关注小儿是否存在哮喘、肺炎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极个别小儿可能有先天性喉喘鸣、先天性喉发育不良或先天性气管软化症等病史,此类小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可能发生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

大量胸腔积液、胸腔占位、膈疝等胸内压增加的小儿,在自主呼吸抑制后可能发生严重通气困难,麻醉诱导时需考虑保留自主呼吸。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该全面,同时着重于检查重要系统,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检查(是否存在解剖畸形、上呼吸道感染的表征、扁桃体大小等),应仔细听诊心肺,如两肺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是否有杂音等。

尚需注意患儿有无腹胀、胃排空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等增加反流误吸的危险因素。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一般ASA I、II级患儿,如行短小手术,不需特殊检查;如行较大手术或者合并有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ASAIII级及以上患儿,应做相应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麻醉镇静专家共识PPT参考幻灯片

麻醉镇静专家共识PPT参考幻灯片
2.应告知患者和(或)患者委托人区域麻醉联合镇静的操作方案,并向患 者和(或)委托人解释区域麻醉联合镇静的目的和风险,取得患者和(或)委 托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 区域麻醉镇静前的准备,与外科术前准备相同。
13
四、麻醉前访视与评估
在进行区域麻醉操作镇静前,麻醉医师需要充分做好麻醉前评估。 1.麻醉前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判别
患者是否存在困难气道;是否存在未控制的高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可 能导致围术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情况;是否有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急性上 呼吸道感染、肥胖、哮喘、吸烟和未禁食等可能导致围术期严重呼吸系统事件 的情况;
6
ASA、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使用以下统一的术语来定义镇静 水平连续性分类。 1.轻度镇静(minimal sedation)(以往称抗焦虑):药物引起的该状态时,患者对 口头指令可做出正常反应,虽然认知功能和身体协调能力可能受损,但气道反射、通气和 心血管功能不受影响。 2.中度镇静/镇痛(moderate sedation/analgesia)(以往称为清醒镇静或中度镇 静):由药物引起意识抑制状态,患者对口头指令或者轻柔的触觉有明确的反应。中度镇 静时,无需为保持气道通畅对患者进行干预,患者自主通气足够,心血管功能通常能够维 持。 3.深度镇静/镇痛(deep sedation/analgesia)(深度镇静):药物引起的意识抑制 状态,患者不易被唤醒,但对重复口头命令或疼痛刺激能产生明确的反应。患者维持自主 通气的能力可能受损,可能需要辅助手段保持气道通畅。心血管功能通常能够得以维持。 深度镇静会使得患者丧失部分或者全部的气道保护反应。 4.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药物导致的患者意识丧失,即使在疼痛刺激下也 无反应。自主通气功能常常会受损,患者通常需要辅助来维持气道通畅,由于自主呼吸抑 制或者药物导致神经肌肉功能抑制可能需要正压通气。心血管功能可能受损。

【指南共识】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2017版)

【指南共识】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2017版)

【指南共识】小儿麻醉气道和呼吸管理指南(2017版)
小儿气道管理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气道和呼吸管理仍是小儿麻醉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

小儿麻醉医师必须了解并熟悉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选用合适的器械设备,采取相应的气道和呼吸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小儿手术麻醉的安全。

今天把17年的共识重点给大家梳理一下
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些细节提醒
1.小儿输液针短必须保证输液管路通畅这是生命线!
2.诱导前一定备好所有插管工具及药品及阿托品麻黄碱
3.理想的小儿通气回路应具备:重量轻、死腔量小,无论是无活瓣或低阻力活瓣,其阻力要低,回路内部的气体容量要小,应尽可能减少CO2 重复吸入,呼吸做功宜小,以免呼吸肌疲劳;其结构形成的湍流要小;容易湿化吸入气和排出废气,适合于自主、辅助或控制呼吸。

4.小儿用具特殊备物时备好小儿电极片、小儿袖袋、管子一定大小多备几根、喉镜片、小儿管芯、小儿面罩及螺纹管根据公斤选择容控压控选择潮气量频率严密监测pco2 po2 气道压心率。

麻醉镇静专家共识

麻醉镇静专家共识
下实施。
b
4
(二)区域麻醉镇静的禁忌证
1.有区域麻醉禁忌证或拒绝镇静/全身麻醉 的患者。
2.ASA健康状况分级为 V级的患者。
3.有未得到适当控制、可能威胁生命的循 环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4.有镇静药物过敏及其他严重麻醉风险者 。
b
5
三、区域麻醉镇静深度的评估 (一)评估镇静水平 (一)镇静水平连续性分类
用丙泊酚或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合用时与镇静水平有相关性,然而单独应用瑞
芬太尼时则消失。目前尚没有充足证据提示听觉诱发电位可以常规推荐用于镇 静水平的测量。
b
13
四、麻醉前访视与评估
在进行区域麻醉操作镇静前,麻醉医师需要充分做好麻醉前评估。 1.麻醉前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判别
状态,患者不易被唤醒,但对重复口头命令或疼痛刺激能产生明确的反应。患者维持自主 通气的能力可能受损,可能需要辅助手段保持气道通畅。心血管功能通常能够得以维持。 深度镇静会使得患者丧失部分或者全部的气道保护反应。
4.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药物导致的患者意识丧失,即使在疼痛刺激下也
b
3
二、区域麻醉镇静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区域麻醉镇静的适应证 1.所有因手术需要、并愿意接受区域麻醉的患者。 2.对区域麻醉与手术心存顾虑或恐惧感、高度敏感而不能自控的患者。 3.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的区域麻醉。 4.一般情况良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健康状况分级为 I或Ⅱ级患
者。 5.处于稳定状态的ASA健康状况分级为Ⅲ或Ⅳ级患者,可酌情在密切监测
辅助镇静的措施。为推动区域麻醉镇静
在我国规范化应用,有必要制订相关指
南或专家共识。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冯春,刘飞,杜溢李文献,李克忠(共同执笔人),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斌,张溪英,陈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姜丽华,蓝雨雁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

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

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

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

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

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

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近3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内容包括: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

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

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4.向患儿和家属详细讲解该患儿拟采用的术后镇痛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向患儿和家属演示疼痛评估方法,并鼓励家长采用非药物疗法例如分散注意力、做游戏、心理教育、催眠、生物反馈、意象导引等手段减轻患儿疼痛感受。

关于区域麻醉镇静辅助用药专家共识

关于区域麻醉镇静辅助用药专家共识

区域麻醉镇静辅助用药专家共识区域麻醉包括外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因其可提供满意的操作条件、良好的术中与术后镇痛以及具有健康经济学方面优势,符合日间手术的发展需求,已广泛用于临床。

为了提高患者对区域麻醉的接受程度和舒适性,临床常采取辅助镇静的措施。

为推动区域麻醉镇静在我国规范化应用,有必要制订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

一、区域麻醉镇静的定义及目的区域麻醉镇静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麻醉性镇痛药和全身麻醉药以及相关技术,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区域麻醉操作或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紧张、焦虑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

区域麻醉镇静的类型包括从最小程度的镇静到深度镇静。

大部分患者对区域麻醉的手术/操作有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手术/操作过程中易发生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少数患者不能耐受或配合完成区域麻醉操作和手术进行,从而使麻醉医师无法进行区域麻醉或手术医师无法进行手术。

区域麻醉下的镇静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从而增强患者对于区域麻醉操作和手术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围术期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麻醉和手术/操作创造最佳的诊疗条件。

二、区域麻醉镇静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区域麻醉镇静的适应证1.所有因手术需要、并愿意接受区域麻醉的患者。

2.对区域麻醉与手术心存顾虑或恐惧感、高度敏感而不能自控的患者。

3.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的区域麻醉。

4.一般情况良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健康状况分级为I 或Ⅱ级患者。

5.处于稳定状态的ASA健康状况分级为Ⅲ或Ⅳ级患者,可酌情在密切监测下实施。

(二)区域麻醉镇静的禁忌证1.有区域麻醉禁忌证或拒绝镇静/全身麻醉的患者。

2.ASA健康状况分级为V级的患者。

3.有未得到适当控制、可能威胁生命的循环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4.有镇静药物过敏及其他严重麻醉风险者。

三、区域麻醉镇静深度的评估(一)评估镇静水平(一)镇静水平连续性分类ASA、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使用以下统一的术语来定义镇静水平连续性分类。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麻醉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我国麻醉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本指南汇集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众多专家智慧,旨在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为广大麻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麻醉基本原则1.麻醉前评估与计划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

2.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吸入麻醉等。

3.麻醉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用药原则包括: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药物;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常见手术麻醉1.开腹手术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注意术中肌松药物的应用和术后疼痛管理。

2.腔镜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需求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种类。

注意保持患者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良好。

3.心脏手术麻醉:重点关注患者心血管功能,采用心肺转流技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4.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患者血压稳定,降低颅内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创伤手术麻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麻醉方法。

四、特殊人群麻醉1.孕妇麻醉:遵循产科麻醉原则,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注意监测胎心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其次,小儿患者年龄小、体型小、生理特征不同于成人患者,需要更加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护理和操作;再者,小儿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哭闹等情绪反应,影响麻醉/镇静效果和检查结果。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要专业的小儿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检查或治疗。

同时,还需要注意麻醉/镇静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过敏史、手术史、疾病史、药物史等。

2.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包括焦虑、恐惧、哭闹、好动、不配合等情况,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麻醉/镇静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性质和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态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以及确定给药途径和速度等。

4.麻醉/镇静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的准备: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以备不时之需。

5.麻醉/镇静过程中的护理和安全措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剂量计算,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镇静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应急箱和监测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4.在手术/检查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总之,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医疗技术,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希望本专家共识能够为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实施和推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在场所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麻醉的需要,以确保空间充足,方便麻醉科医师的操作。

有些检查和操作需要通过观察窗和显示仪来观察和监护患者,因此存在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的可能。

对于接受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患儿,由于他们大多是门诊患者,需要在当天离开医院,因此麻醉效果需要迅速平稳、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这增加了麻醉科医师的工作难度和风险。

在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方面,至少需要一名主治医师资格以上且有超过一年小儿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来负责。

操作单位还需要配备经过麻醉/镇静培训和小儿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的医护人员来协助麻醉科医师的工作。

设备方面,小儿手术室外麻醉的设备配置应不低于常规手术室内的设备,包括可靠的供氧和吸氧装置、监测仪器、负压吸引装置、急救车、足够的空间和充分的照明设备、复苏/转运手推车、麻醉/镇静恢复室、与手术室人员快捷联络的通讯设备以及麻醉机/呼吸机等。

在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前,需要进行麻醉/镇静前评估,该评估与普通择期手术的麻醉前评估一致,重点关注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方面,特别关注患儿的年龄、现病史、既往麻醉/镇静史和手术史、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以及近期是否有上感史等问题。

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回顾,关注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疾病、癫痫、颅脑等神经系统疾病、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体格检查方面,需要测量身高、体重以及基本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和体温等。

在评估儿童麻醉前,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在呼吸系统方面,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呼吸道梗阻症状和呼吸音异常等情况。

对于学龄期儿童,还需要检查牙齿是否松动。

在循环系统方面,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和心脏杂音等情况。

在进行中深度镇静治疗的患儿中,如果没有特殊病史,可以不要求辅助检查。

在进行全身麻醉下的各种检查时,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简化辅助检查的要求。

但是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性操作的患儿,需要进行基本的血常规、出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胸片等评估。

对于有特殊疾病或合并症的患儿,还需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其他特殊辅助检查的评估。

除了上述方面的检查,还需要特别关注患儿是否存在反流误吸的风险,以及胃肠镜检查时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梗阻等情况。

对于进行介入操作的患儿,还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造影剂过敏史或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史。

对于门诊患儿,最好能设置麻醉门诊来完成相关评估。

在进行麻醉/镇静前,需要告知患儿/家属麻醉/镇静的方式、目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署麻醉/镇静同意书。

此外,还需要告知麻醉/镇静前后的注意事项。

对于实施全身麻醉的患儿,术前禁食应按照“2~4~6~8”的原则进行。

在麻醉中所用到的药物和仪器都需要提前准备好。

在仪器方面,需要准备全身麻醉所需的气管导管、喉镜、喉罩等设备,以及急救所需的面罩、口/鼻咽通气道、吸痰管和辅助呼吸装置等设备。

在药物方面,需要准备实施麻醉所需的药物和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

在进行麻醉/镇静时,需要根据不同检查操作的需要,对镇静/麻醉程度进行分级。

在药物和方法方面,最常用的是口服10%水合氯醛50mg/kg。

该药物起效时间为15~30min,维持时间约为60~120min,镇静成功率为70%~90%。

治疗剂量的水合氯醛药效温和,药物不良反应小。

大剂量使用水合氯醛(>75mg/kg)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和心肌抑制,因此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g/d。

对于月龄小于1个月的早产儿、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起始剂量需要酌情减至20~40mg/kg,以避免出现呼吸抑制和心血管意外等不良反应。

苯巴比妥也是常用于儿童镇静的药物,常用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两种给药方式。

静脉注射剂量为1~2mg/kg,给药后3~5min起效,作用维持时间15~45min,但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和低血压。

肌内注射剂量为2~6mg/kg,给药后10~15min起效,作用维持时间60~120min。

咪达唑仑是最常用于麻醉/镇静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可采用静脉注射、鼻腔给药、口服三种方式。

静脉给药剂量为0.05~0.1mg/kg,起效时间为2~3min,维持时间为45~60min。

鼻腔给药剂量为0.5mg/kg,起效时间为5min。

口服安全有效剂量为0.50~0.75mg/kg,但由于首过消除效应血药浓度不稳定,不推荐首选使用。

咪达唑仑可以单独作为小儿镇静的药物,也可以作为静脉全身麻醉的辅助用药。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具有“顺行性遗忘”的优点,但与其他麻醉镇静类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导致苏醒时间过长、呼吸抑制等药物不良反应。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2岁以内因脑外伤需接受脑部CT检查的患儿,静脉注射推荐剂量为0.1mg/kg~0.3mg/kg。

XXX是近年来常用的镇静药物,其优点是不会引起呼吸抑制。

用于儿童中深度镇静最常用的方式是鼻内给药。

单纯鼻内给予原液0.01%右美托咪定1.5~3.0μg/kg能达到85%以上的镇静成功率。

患儿鼻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后起效时间为25min,镇静持续时间为85min。

氯胺酮(1~2mg/kg)与右美托咪定(2~3.0μg/kg)联合鼻内给药,可缩短镇静起效时间(起效时间短,11.5±5.7min),减少因中途转醒所导致的镇静失败,提高镇静成功率(可达95%以上),同时右美托咪定也减少氯胺酮导致的高血压、心动过速、烦躁等并发症。

鼻内给药时可以使用特定的鼻腔给药装置喷鼻,也可以用注射器滴鼻,镇静成功率均能达到80%以上。

丙泊酚是最常用的静脉镇麻醉/镇静药之一,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术后烦躁发生率低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小儿全身麻醉。

丙泊酚静脉麻醉可用于镇痛要求不高的操作,而镇痛要求较高的操作则可以采用丙泊酚复合阿片类药物麻醉。

对于小儿中深度镇静,建议使用1mg/kg的剂量,并追加剂量0.5mg/kg。

静脉麻醉剂量为2-3mg/kg,维持剂量为2-3mg/(kg·h)。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可能出现短暂的呼吸抑制。

同时,丙泊酚与右美托咪定复合应用可以降低单独使用丙泊酚引起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氯胺酮具有很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可用于有明显疼痛刺激操作的麻醉/镇静。

小剂量静脉注射(0.5-1mg/kg)即可达到较好的镇静效果,而1-2mg/kg静脉注射可以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且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

但需注意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气道分泌物增多,通常需要与阿托品、长托宁等抗胆碱类药物合用。

阿片类药物通常作为麻醉/镇静的辅助用药使用,特别是在有疼痛刺激情况下。

芬太尼、舒芬太尼是长效阿片类镇痛药,作用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

而瑞芬太尼是超短效的阿片类镇痛药,起效快,清除半衰期为10分钟,停药后能迅速苏醒,适用于短小门诊手术的麻醉。

但需注意,在使用剂量较大或推注速度过快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和胸壁僵硬等并发症。

吸入麻醉药包括七氟烷和氧化亚氮。

七氟烷是小儿吸入麻醉的首选药物,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深度和清醒速度易于调控、肝肾副作用小、镇痛效果好等优点,但容易出现术后躁动。

氧化亚氮则常用于口腔科门诊治疗的镇静,其麻醉诱导与苏醒迅速,镇痛作用较强,但麻醉作用较弱,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然而,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弥散性缺氧的风险,因此有肠梗阻或阻塞性肺疾病的患儿禁用。

区域阻滞麻醉包括局部浸润、骶管麻醉、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腕管阻滞等。

区域组织麻醉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较小,通常与全身麻醉复合使用,既减少术中全麻药物特别是阿片类药物的使用,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同时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推荐在超声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实施神经阻滞,可减少局麻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局麻药物中毒和减少神经损伤。

可选择的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使用剂量见表3.对于门诊患儿,建议使用作用时间较短的利多卡因或尽量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以避免长时间的运动阻滞。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通常用于操作时间长(>2h),对呼吸循环干扰大的检查治疗。

该方法可以确保有效通气,适用于头面部及口腔内手术操作,可以避免分泌物或血液流到咽腔引起气道痉挛或窒息。

但该麻醉方法可能引起气道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延迟的喉头水肿等,建议常规拔管后行雾化预防。

对于没有静脉通路的患儿,可以采用6%七氟烷+6L/minO2吸入诱导;对于已有静脉通路的患儿,可以直接静脉注射丙泊酚2~3mg/kg诱导,待患儿入睡后追加阿片类药物和神经肌肉阻滞药(如舒芬太尼0.3μ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mg/kg),待达到插管条件后根据手术方式选择经鼻或经口置入气管导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