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古代中国经济史(含答案)

(2)古代中国经济史1.(2023·全国·高考真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2.(2023·北京·高考真题)“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
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
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
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2023·湖北·高考真题)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
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4.(2023·全国·高考真题)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5.(2023·北京·高考真题)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
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2023·全国·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
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 02古代中国的经济【母题根源一】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尔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要素是A.交通方式的改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钱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别【答案】 D【试题分析】依据资料可知,山东是棉花的主要栽种地,江南商人将山东棉花运回江南,再运来棉布,说明江南地区是棉纺织的再加工地区,其纺织手工业较为发达。
由此可知,江南地区和山东地区的生产内容不一样,地划分工不一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别。
应选D。
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改革或差别,清除 A 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必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清除 B 项;钱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清除 C 项。
【命题企图】此题经过明朝中后期北方运河主要生产原料和南方主要生产成品这一史实考察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考察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
【考察修养】此题考察历史解说、时空观点等络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升C.生产地区性分工的增强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靠【答案】 D【分析】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河北“减少向江南购置棉布的数目,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 D 项正确。
从资猜中找不到商业网络成立和纺织业生产的分工和以及专业化的依照,A、 B 项不符合题意;只是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可以说明生产的地划分工“增强”,C 项错误。
7.( 2019 届贵州省高三高考教课质量测评)“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指引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陆,因为乐清防守严实,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
”这则资料能够证明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B.明朝海禁政策阻挡了中外贸易C.明朝推行海禁有必定的合理性D.倭寇集体主假如由中国人构成【答案】 C【分析】依据“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陆,因为乐清防守严实,无处下手”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在必定程度上抵抗了外来的侵略和骚扰,拥有必定的合理性,应选C项;资料反应的是明朝海禁政策的合理性,加剧了倭寇之乱的说法不切合题意,故清除 A 项;阻挡中外贸易的说法无从表现,故清除 B 项;“千余倭寇”由中国人指引其实不可以证明倭寇的集体主假如中国人,故清除 D 项。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2024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2024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如图为1979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
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
这反映当时A. 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B. 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C. 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D. 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B.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D.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3.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 )A.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B.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 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4.下图为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石。
画像石左上方有房屋,一人提食盒向坐于树下、手持鸠杖的老者走去;右侧高楼有两人闲坐。
画像石下方有水田、池塘,栽种着秧苗,养有鱼和各种水生作物。
右下角还有农人在耕耘,粮食堆满粮仓。
这最能体现出当时A. 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B. 封建庄园的集体耕作C.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 农耕文明的社会风貌5.据《仲长统传》记载,汉代庄园主“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而在“重人轻地”的政策下,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赀算”(商贾以外居民的财产税)、酒税、盐铁税。
中国经济史习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专题详解)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3、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重点提示】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2025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提升练(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河北冲刺模拟)下图是依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运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冲突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人口与土地的冲突并不尖锐,故A项错误;这些农具的运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铁犁,未提到牛耕,故C项错误;这些农具的运用说明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24·百校联盟全国Ⅰ卷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表中文献仅仅反映出农业的基本耕作形式,故A、B项错误;“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出汉代已经形成男女家庭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24·云南模拟)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状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桑蚕业是农夫基本收入来源B.起先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浙江嘉兴一带植桑收入与田亩收入的对比。
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析含答案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8.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这表明宋代()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9.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
这说明()A.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B.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C.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D.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10.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11.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12.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13.《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
“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14.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15.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
”宣德十年(1435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
这表明()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1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
…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
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17.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18.“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
如果这一土豪生活在唐朝,不可能成为他显摆资本的是()A.灌钢法制作的钢刀B.精美的青铜酒器C.艳丽柔和的粉彩瓷D.胎质细洁的白瓷19.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20.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1.图6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
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B.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C.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D.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22.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2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的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这个记载表明()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2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25.(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
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材料说明()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6.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
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
这表明当时()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27.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28.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
”这表明当时()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29.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30.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31.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
这些物品的进口()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32.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眷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人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政府重视商业C.为封建政府服务D.商品经济繁荣33.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34.据史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