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研成果
化学校本教研活动成果(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研究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化学校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1. 提升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2.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化学教学模式。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与培训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邀请了知名化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化学课程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教学评价等。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如化学实验技能培训、化学教学设计培训等。
2. 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观摩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形式。
我们组织了多场公开课和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们在听课、评课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同时,针对观摩课中的亮点和不足,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共同探讨改进措施。
3. 教学案例分析与研讨为了促进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深入理解,我们组织了教学案例分析活动。
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探讨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与研讨,教师们对化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组织了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小组,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方法、实验仪器改进、实验评价体系等。
5. 课题研究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我们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
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教师的化学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教师们对化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
初中化学教师教研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初中化学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下是本学期教研总结。
二、教研活动概述本学期,我校初中化学教师团队共开展了10次教研活动,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验探究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
三、教研活动成果1. 教学设计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2)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3)结合教材,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方面(1)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教学评价方面(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
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3)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实验探究方面(1)规范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教师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实验安全。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校本研修工作成果总结

研修心得体会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本次 校本研修活动,教师们深刻体 会到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学工作 的重要性,明确了进一步提升 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向和方法。
研修时间与形式: 研修活动持续了一个 学期,包括集中培训、座谈交流和课堂 观摩等形式。
研修成果
研修成果
课程改革创新: 教师们通过研 修,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途径 和方法,更新了教学理念,提 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际性出了一些优化意见,从 而使教材更加简明易懂、符合 学生实际需求。
化学校本研修 工作成果总结
目录 引言 研修成果 研修心得体会
引言
引言
校本研修概述: 本次化学校本研修 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 水平的提升,通过研修活动,教师 们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收获。
引言
研修范围与主题: 本次研修的范围包括 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设计、实验 教学和课堂教学方法等内容。
研修成果
实验教学创新: 通过本次研修,教师们 了解了最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设备,积 极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实 验教学的效果。
研修成果
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研修活动中, 教师们进行了课堂观摩和互动交流 ,相互学习和借鉴,使课堂教学效 果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明显增加 。
研修心得体会
研修心得体会
研修心得体会
加强合作与交流: 研修活动促进了教师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们通过彼此的 互相学习,取得了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初中化学教师教研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化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将本学期初中化学教研工作总结如下:二、教研活动开展情况1.集体备课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共进行了12次集体备课活动。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力求使每一节课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们还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了针对性的辅导计划,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知识。
2.教学研讨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共开展了8次教学研讨活动。
教师们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3.听课评课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共组织了10次听课评课活动。
教师们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课题研究本学期,化学教研组申报了2项课题,分别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验研究、教学实践等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研成果1.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化学知识。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等活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成绩稳步提高本学期,我校化学成绩在全市范围内名列前茅。
这得益于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化学教研工作总结:上学期的成果和反思

化学教研工作总结:上学期的成果和反思化学教研工作总结2023年上学期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我们在教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结合上学期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化学教研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上学期的成果1、《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编写在上学期,我们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了《化学教学改革方案》。
该方案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学生实验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2、教材和教辅资料的选用针对新课程标准和习惯性思维难点,我们重新选定了教材和教辅资料。
其中,初中化学教材选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第二军医大学少年班化学》。
针对性强,讲解透彻,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了简化,便于学生的掌握。
3、活动的开展上学期,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自主探究课程”、“表演化学”、“探索实验”等。
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经验。
二、反思1、教材难度过大经过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选用的初中化学教材难度过大,不适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重新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2、活动的组织不够科学虽然我们组织了一些教育活动,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活动的组织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活动的时长、分组方式、活动的设计等。
我们需要深入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未来的计划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未来我们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教学骨干,推动化学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
2、拓展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和教学的多元化。
如通过互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研成果展示(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化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教研成果。
现将我校化学教研组近期的教研成果进行展示,以期与同行交流、分享。
二、教研成果展示1. 教学理念的更新(1)关注学生核心素养。
我们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实验探究、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强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的创新(1)采用探究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PPT、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实施翻转课堂。
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开展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编制校本教材。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化学校本教材,提高教材的针对性。
(2)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线试题、实验视频等。
(3)开展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知识竞赛、实验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研究的成果(1)课题研究。
我校化学教研组承担了多个省级、市级课题,如“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论文发表。
教研组成员在《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分享了教学经验。
初中化学教研成果汇报(3篇)

第1篇一、前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校化学教研组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现将我校化学教研组的教研成果汇报如下:二、教研成果概述1. 教研组建设我校化学教研组由8名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2名,一级教师3名,二级教师3名。
教研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教”的原则,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教学改革(1)优化课程设置,关注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结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3)加强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具体成果展示1. 教学成果(1)教师论文发表近年来,我校化学教研组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
(2)教学案例获奖在各类教学比赛中,我校化学教研组教师获得省级奖项3项,市级奖项5项。
2. 学生成绩(1)竞赛成绩在各类化学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省级奖项5项,市级奖项10项。
(2)中考成绩我校化学学科中考成绩逐年提高,2019年中考化学平均分达到85分,高出全市平均分10分。
四、总结与展望我校化学教研组在教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全体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教研水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动态,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教研组校本研修成果

初中化学教研组校本研修成果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科,它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初中化学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中,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化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优化。
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记忆事实的层面,缺乏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出规律,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他们的思考,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我们发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我们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和实例,让学生自己探索元素周期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关注结果,缺乏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总结实验规律。
例如,在进行酸碱中和实验时,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了解酸碱中和的原理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发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平衡时,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酸碱中和、酸雨的形成等。
总之,通过初中化学教研组的校本研修,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玲玲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多角度认识有机反应(三)--有机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一等奖
董颖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多角度认识有机反应
一等奖
都君华
深圳外国语学校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等奖
杜海军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
《氨 硝酸 硫酸》的教学设计
一等奖
段正云
昆明市嵩明县教研室
高中新课程价值的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突围
沈婷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燃烧热 能源
一等奖
沈颖
漳州八中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等奖
石明
北京市第二中学
必修一二氧化硅和硅酸双语教学
一等奖
宋晓敏
北京八一中学
化学平衡
一等奖
苏美华
浙江宁波镇海中学
“硝酸的性质"教学录像
一等奖
孙翠萍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多角度认识有机反应(一)--有机反应在有机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一等奖
刘征梅
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
氨的工业合成
一等奖
柳捷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电解的原理
一等奖
罗冰心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
《沉淀反应的应用》教学录像
一等奖
罗克梅
101中学
盐类的水解
一等奖
马春生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化学键 录像课
一等奖
马春生、张玉清
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改善大气环境
一等奖
马翠杰
北京101中学
金属矿物的开发与利益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盐类水解的应用
一等奖
全芙君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应用
一等奖
任长春
大连育明高中化学组
化学、化学 I LOVE YOU
一等奖
桑寿德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电解的应用
一等奖
沙晓红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等奖
莘赞梅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
《氨的合成和应用》教学录像光盘
一等奖
电解池
一等奖
钱海滨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等奖
钱海滨、项云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全章)
一等奖
乔敏
北京市育英学校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一等奖
乔艳冰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高三二轮复习 电化学
一等奖
秦蕾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溶液的pH
一等奖
邱荣、徐雯馥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等奖
屈高飞
原电池
一等奖
郝昀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用平衡常数再认识化学平衡
一等奖
何贵明
深圳市观澜中学
《有机化学专题——由性质探究有机物的结构》课堂实录
一等奖
何文杰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醇酚
一等奖
何文轶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高一年级化学绪言
一等奖
洪春贵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等奖
胡尚生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第二中学
一等奖
孙涛
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
烃的含氧衍生物
一等奖
孙伟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沿着历史的足迹探索原电池构成的奥秘
一等奖
孙燕渤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多角度认识有机反应(二)--有机反应在有机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一等奖
孙永辉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一等奖
谈素梅
南京市江宁高中
合金
一等奖
谭翠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等奖
李欣宇、赵向军
北京市顺义区第九中学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塑料袋影响》
一等奖
李新义
安徽蚌埠第二中学
《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教学设计
一等奖
李秀珍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
《盐类的水解》教学录像
一等奖
李喆
北京市八一中学
电解池
一等奖
李志强
北京市第四中学
试卷命制研究
一等奖
梁晓华、韩红梅
广州市协和中学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一等奖
陈艳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高二元素化合物复习——卤族元素
一等奖
陈益
南京市金陵中学
垃圾资源化
一等奖
陈争
北京101中学
海水的开发与利用
一等奖
陈志强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教学录像
一等奖
程红梅
安徽蚌埠第二中学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一等奖
程文静
南京市江宁高中
化学能与热能
一等奖
刘建明
宁夏银川长庆高中
无机框图推断
一等奖
刘蕾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A)组
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一等奖
刘文芳
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
以实验为主线的“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整体教学设计
一等奖
刘言涛
南京市第一中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等奖
刘岩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
人教版高二年级选修5模块 第二章 第三节 卤代烃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认识化学科学课件
一等奖
蒋金虎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等奖
蒋立鹤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从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海水提溴
一等奖
孔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等奖
黎敏
北京丰台二中
有机合成
一等奖
李瑩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不同学段氯及其化合物教学
一等奖
李爱英
北京市十二中
彩漂洗衣液成分定性定量探究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等奖
张蝶
北京市第八中学
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
一等奖
张发新马明祥朱志坚程文静顾晔
谈素梅王笑花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电化学基础
一等奖
张海燕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爱护水资源
一等奖
张海英
中关村中学
高三实验复习-实验探究
一等奖
张惠荣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一中学
电解质溶液专题复习
一等奖
张建文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个人成果
1、教学案例成果
作者
单位
成果名称
评审结果
艾涛
北京理工附中
合理选择饮食
一等奖
安仲伟
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复习课
一等奖
白光耀
北京101中学
中和滴定的类比与迁移
一等奖
白建娥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设计
一等奖
曹宇辉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从硫酸亚铁看元素化合物学习策略
北京市第十中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单元教学设计
一等奖
林红梅
山东省诸城实验中学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
一等奖
林平华
泉州市安溪龙门中学
《专题三 微粒间的作用力与物质性质》教学设计
一等奖
林媛媛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第一课时)
一等奖
刘桂梅
山东省诸城实验学
酸雨与环境(一)
一等奖
张建文 张杰 张曙光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酸雨与环境
一等奖
张杰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
酸雨与环境(二)
一等奖
张金怡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一等奖
张景富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从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海水提镁
一等奖
张静
北京市第55中学
烟花的魅力绽放--氧化物专题复习
一等奖
张俊华
北京101中学
《硫的转化》教学设计
一等奖
胡圣才
安徽省五河县第二中学
第三章 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等奖
胡小蒙
北京市十二中
电解原理
一等奖
黄勇良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分校
《铝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一等奖
霍继辉
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录像光盘
一等奖
季振国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三中
第五章高分子化合物课件
一等奖
薛鹏峰
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一等奖
杨帆
嘉兴北师大南湖附校
基于问题驱动的铁盐及亚铁盐的性质的探究
一等奖
杨伏勇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录像)
一等奖
杨晶晶
北京101中学
电解
一等奖
杨文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水的电离(第一课时)
一等奖
于才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
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等奖
李炳成
山东省昌乐二中
电解的应用
一等奖
李飞飞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分校
选修四《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一等奖
李井亮
北京汇文中学
《有机合成》(第1课时)
一等奖
李灵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学
电解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