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精品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精品

第六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用发展的观点,了解气候的历史变化。

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判别。

教学用具: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观图片及相关的影视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推导和图片结合的措施,增强直观性了解其特点。

教学过程: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学习气候方面的基本知识,它的基础则来源于以上内容。

一、气候形成因子:1.气候的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与天气相比有两点注意:时间尺度和统计状态。

2.影响气候的因子:a.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b.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与水分的交换,此外它本身就是一种气候现象。

c.下垫面性质: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影响大气性质。

d.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

上述因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

二、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不同。

我们用气候形成的因子可分析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1.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a.不同纬度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同一纬度带内,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状况不尽相同,影响范围较大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

2.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a.赤道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常年干旱少雨。

b.大陆的东岸、中部、西岸各自的气团与大气环流一样,干湿状况有很大差异。

总之,根据上述气候因素中的气温与降水两大要素,可把全世界划分为若干气候类型,大致有10种主要类型,如图2.28所示。

根据其不同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性质等,要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一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给学生列表进行对比,相关图形和表格附后。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5、大陆的内部: (以亚欧大陆为例)
终年受大陆气团 控制,降水较少, 形成温带大陆性气 候。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寒冷干燥
亚寒带针叶林带
6、两极地区: 以辐合下沉气流为 主,全年降水稀少。 形成极地气候。
热 带 雨 林 气 候
分布于 南北纬 10度。 终年高 温,各 月平均 温度在 25℃ 以上。 终年为 上升气 流,雨 量充沛。
热 带 沙 漠 气 候
地处热 带,终 年高温。 常年受 副高和 信风带 影响, 干燥少 雨。
热 带 草 原 气 候
地处热 带,终 年高温。 夏季受 赤道低 压控制, 降雨丰 沛;冬 季受信 风控制, 干燥少 雨。
早年哥伦布从欧洲出发,带着他的船队就是乘着这股信誉 极高的偏东信风,横渡大西洋,抵达巴哈马群岛,开创了发现新 大陆之举。之后,欧洲各国的商船也是乘着这股信风频频去美洲 从事商务贸易活动。因此,这股偏东信风就被呼其为“贸易风”。 在早期的洲际航海活动、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以及商务贸易等交 往活动中,贸易风确实是以为非常了不起的扬帆过海的大“工 程”,它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起了不朽的作用。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地处热带, 终年高温。 受季风环 流控制, 七月(西 南风)雨 量充沛, 一月干燥 少雨。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地处亚热 带大陆东 侧(南北 纬25° -35 °)。受 季风环流 影响。夏 季高温多 雨,冬季 温和少雨。
地 中 海 气 候
地处亚热 带(南北 纬30° -40°) 夏季受副 高控制, 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 风带控制, 温和湿润。

气候的变化规律

气候的变化规律

气候的变化规律气候是指长期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天气现象的统计情况。

气候通常会发生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归纳为一些规律。

季节性变化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变化规律。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面临不同的太阳辐射。

这导致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出现。

在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植物开始生长;夏季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树叶变黄;冬季气温最低,降雪频率增加。

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也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黑子的数量和强度的变化。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暗斑,与太阳活动的强度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周期大约为11年。

当太阳黑子数量较多时,太阳辐射强度较大,地球气候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温暖的气候。

相反,当太阳黑子数量较少时,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地球气候可能较为寒冷。

气候异常事件除了上述规律的变化,气候还会出现一些异常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水温升高,气候变得异常炎热和干燥的现象,而拉尼娜现象则相反,太平洋赤道水温下降,气候变得异常寒冷和潮湿。

这些异常事件的出现会导致特定地区气温、降雨量等天气现象发生剧烈变化。

人类活动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工业化和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导致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这种全球气候变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具有季节性变化、太阳活动周期、气候异常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多个规律。

了解和研究这些变化规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教案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高一地理教案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高一地理教案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学内容:1.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

2.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征分析。

3.气候的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气候形成的基本因子级各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一般规律。

过程和方法:学会用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气候形成的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级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正反两方面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分析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授课时间:第九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区别气候和天气,举例学生判断: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3.昆明四季如春;4.在未来24小时内,基本地区将有6-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摄氏度。

(学生回答)(课件展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是指某地在短时间内的阴晴、雨雪、冷热等大气的物理变化状况。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和统计状态,一般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的平均值和统计量来变现。

两者关系:(课件展示)上节课已经讲述了常见的天气系统,现在来了解气候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讲授新课】:【板书】一.气候形成的因子气候的概念我们已经了解,它是由气温和降水来变现,那么,决定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一段。

(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板书】1.太阳辐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课件展示)太阳辐射和热量带(教师讲解)太阳辐射在地表不同的维度分布不均,这就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维度的增加而减少,而且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随时间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差异,各地气候随季节交替。

【板书】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差异和季节交替最基本的因素。

(过渡)太阳辐射不仅影响各地区气候差异和季节交替,而且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而通过大气运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和改变世界各地的气候。

2.6气候的形成

2.6气候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 高一地理(上册 )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
太阳辐射 下垫面
大气 太阳辐射 下垫面 人类活动
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气 候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 D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优化探究》:
第89页 综合题12、13题
★动画——气候分布的成因和特点 0°
30°N
23°26′N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我国的气候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我国两广地区和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大致相同 (23°26′N),但景观却完全不同,为什么?
B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下列地区中,气候干旱的是( A )
A、信风带的大陆西岸 C、季风区的大陆东岸 B、西风带的大陆西岸 D、海陆风的迎风海岸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要素:气温
降水
2、因子: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 人类活动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类型分布的成因:
◆热量带
◆近地面的气压带、风带
极地低压带(多雨)
66°34′N
60°N
寒 带
温 带 热 带
(多雨) 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少雨) 信风带(少雨) 赤道低压带 (多雨)

高一地理气候知识点笔记

高一地理气候知识点笔记

高一地理气候知识点笔记气候是指长期(一般为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

地理气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的形成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地理学习中的气候知识点。

一、气候要素1. 温度(temperature):是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温度受纬度、海拔、地形、气候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寒冷、温和和炎热三个区域。

2. 湿度(humidity):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分为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两种。

相对湿度是指气体中所含水蒸气的实际含量与饱和状态下所含水蒸气的最大可能含量之比。

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的水蒸气质量。

3. 降水(precipitation):指空气中的水在各种物理过程作用下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并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常用单位为毫米(mm)。

4. 气压(pressure):是大气压强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垂直作用力。

常用单位为帕斯卡(Pa)。

气压的变化与风的形成有关。

5. 风(wind):是大气中气压差导致气体在地表层产生的水平空气流动现象。

风的主要特征有方向、风速和风力等。

6. 日照(sunshine duration):指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时间。

日照时间长短对气候和植物生长都有重要影响。

二、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且变化不大,降水量充沛,无明显的四季变化。

2. 温带气候:分为温暖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温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寒带气候寒冷而且干燥,冬季漫长。

3.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极端寒冷,气温极低,全年冰雪覆盖。

4. 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凉爽。

5. 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由于与海洋遥远,温度昼夜变化大,降水稀少。

三、气候形成因素1. 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阳光直射角度也越小。

2. 海洋: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很大,海洋的水蒸气能够加强降水,同时还能带来温暖的海洋暖流。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南昌十中王静【教材内容】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人教版必修)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 3个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世界气候的基本类型,气候变化。

第一部分是在综合前面章节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气候的形成,从而说明气候为什么变化,各地区气候为什么不同等问题,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第二部分是通过具体的降水量,气温曲线来说明世界的基本气候类型,也是本单元乃至高中地理的重点及难点。

第三部分是介绍世界气候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一个变化过程,相对较容易。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量多,且与初中世界地理、气温、降水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初中很多知识都忘了很多而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要重新回忆总结归纳会很难,还要不断地运用前面学习的太阳辐射的知识、大气环流的知识。

本课一方面要温故,另一方面又要加深,对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所以本课要安排三个课时,边讲边练。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及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运用,同时掌握了分析气候类型的基本方法,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保护气候资源、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观点,为创建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更加美好的气候环境而努力。

通过对气候形成因素的关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客观了解世界气候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教学重点】气候的形成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难点】根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气候类型及成因【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图文结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理念】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决定性因素,而地面状况、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的外界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在"气候形成因素"这部分教学中,抓住了大气环流这个内因,才能有主有次,通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诸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比较深入地、正确的说明气候的形成。

高一地理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的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的气候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地理学习过程中,气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了解气候的形成、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一地理气候知识点的总结。

一、气候的形成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统计得出的结果。

气候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流和地形等。

纬度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不同纬度下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不同,从而影响了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

海陆分布会导致海洋和大陆在吸收和释放热量上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到气候的形成。

海洋流通过改变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对气候形成起到调节作用。

地形则通过山脉的阻挡和抬升作用,产生了气候的垂直分布。

二、气候的分类根据气温和降水量两个主要因素,地球上的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降水充沛。

温带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

寒带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少。

三、气候的特征每个气候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

热带地区的气候通常炎热潮湿,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丰富。

温带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适中。

寒带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气温变化大,降水量很少。

此外,不同气候还会表现出差异,例如季风气候在冬夏季降水量明显不同。

四、气候变化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增多。

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进而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如农业、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等。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的气候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气候的形成、分类、特征以及气候变化等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熟悉理解气候形成因子及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划分依据及其分布,学会分析各气候类型的成因;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
期及19世纪末以来地球气候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分析各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具准备:板图、教学挂图、自制图表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及各地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2、下垫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水源,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如:海洋与陆地、平原与山地、裸地与植被覆盖地等
问——是否临海地区一定为海洋性气候?
答:临海地区如风由大陆吹向海洋、沿岸寒流经过等海洋性就不明显。

山地与附近平原比较(教材50页表2.4)可看出山地与附近平原比较气温低,而气温日较差小。

植被覆盖地与裸地比较气温日较差小,而湿度大。

3、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的
分布,显著地影响各地气候。

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4、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越来越大。

如: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中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气候因子关联示意图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人类活动既能通过大气和下垫面影响气候,又能
直接影响气候。

大气与下垫面之间,人类活动与大气和下垫面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问:请分别举例①人类活动通过大气影响气候②人类活动通过下垫面影响气候③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气候。

答:①人类活动大量使用矿物性燃料,使大气中CO2增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②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人类活动,使原有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局部气候。

③城市工业和人口大量集中,人类活动排出的废热直接使城市升温。

二、气候类型
教材图2.29共十种气候类型(热带4种、亚热带2种、温带3种及寒带1种)(一)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不同纬度带:气温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由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决定。

由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顺序年平均气温递减。

(可让学生分析教材图2.29得出结论)同一纬度带:不同地点气温状况不同,是由于下垫面不同。

如:海洋与陆地——海洋性气候年较差(伦敦)小于大陆性气候(莫斯科)山上与山下——山上气温低,而气温日较差小。

暖流与寒流——暖流经过地区气温高。

(二)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不同地区的降水的情况由大气环流形势决定(见下表)
三、气候的变化
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

1、地质时期(距近22亿年~1万年)
出现过3次大冰期,冰期气温下降;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间冰期气温上升。

2、历史时期(指1万年左右)
有时温暖时期,有时寒冷时期;气候是波动的。

我国历史时期大约可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教材表2.5只作一般了解) 3、19世纪以来
世界气温出现波动上升现象。

(教材图2.30)
思考练习:
1、分析比较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内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种气候在世界
上的分布规律。

2、分析教材51页图2.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亚洲、欧洲及非洲作为参照,填出下边
左图数字及箭头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名称;右图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的名称。

参考答案
1、答:①地中海气候夏季位于副热带高压中心或东缘,气流下沉,因而夏季干燥少雨;
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多气旋活动,因而暖湿多雨。

它分布于大约南北纬300~400之间大陆的西岸。

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区;非洲、澳大利亚的西南部;
南、北美300~400之间大陆的西岸。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控制,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多;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降水较少。

它分布于北纬250~350之间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 淮河以南广大地区;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南部等。

2、答: 由下往上依次为①赤道低压带、东北信风带、②副热带高压带、西风带、③副极地低压带及极地
东风带。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极地气候。

0N
0N 0N 0N
300400600900660
34/
23026/
欢迎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