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
请大家先谈谈对“孤独”这个词的理解。
生1:孤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没有人陪伴。
生2: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师:很好,那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2.自主阅读(1)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3)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3.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
生2:他还遇到了一些危险,如被狼群追赶、陷入沼泽等。
师:很好,那么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生1:他并没有被孤独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
生2:他还学会了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4.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1:文章开头对大草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处境。
生2:文章中对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描绘,突显了主人公面对孤独的勇敢。
生3:文章结尾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孤独,不断成长。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呢?生1: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孤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生2: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品味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够运用环境描写抒发感情。
③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章的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精妙描写。
2、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环境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环境描写与作品的融合。
②感受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感,并体会“成长”所需要经过的历练,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小说深层意味。
(四)、教学过程预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
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2、自读感知,整体把握①学生默读全文,掌握字词;②理清小说情节;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③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3、合作交流,解读探究①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发展的句子。
A前行到望不见麻油地时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

10孤独之旅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同学交流读《草房子》感受二、文学常识和字词1、文学常识:曹文轩,江苏盐城人。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2、《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3、字词: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觅食戳破驱除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朦朦胧胧歇斯底里三、读课文,感知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地点:)(事情:)的经历,描写了一个(性格 : )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性格: )的男子汉的过程。
”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结构。
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2—27):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高潮(28—49):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结局(50—52) :辛苦得回报,杜小康有了收获。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遭遇(面对)(战胜)四、课堂小结:整体感知环节从梳理情节入手,突出人物心理发展历程,为下节课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做铺垫,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炼词语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
1.2学生分享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分享。
3.合作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讨论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内容解析1.《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2.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过程。
二、课文主题分析1.课文主题是成长与蜕变,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揭示了人在困境中成长的必要性。
2.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

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孤独之旅》课文(3篇)推举初三语文孤独之旅课文教案简短一一、科任教师层面1、利用年级教师会议,准时传达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思路,统一思想、统一备考策略。
2、屡次召开备课组长会议,组织催促年级集体备课活动,常常关注中考动态,讨论中考题目,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3、协调班主任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4、协作政教处、教务处做好年级科任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5、催促班主任以各种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6、帮助教务处做好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模拟考等工作并准时向教育处和校长室反应教学状况。
7、每次综合性测试后,召开一次年级教师大会,探讨中考总复习工作,小结阶段性的教育教学得与失,提出下阶段的整改规划与措施。
二、班主任层面1、帮助班主任共同处理年级(班级)日常事务,如课间操、年级各项活动,课堂、课间纪律检查,学生行为标准,违纪处理,办公室整理等。
2、协作政教处作好“班级常规评比”等工作,抓好学生的常规治理。
3、协作政教处、团委开展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拔河、跳绳等竞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总结班主任治理中优点与缺乏,布置年级的阶段工作。
5、帮助班主任抓好“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6、帮助班主任抓好班级安全、稳定工作。
三、学生层面1、加强行为标准(仪表、头发等)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
2、加强学生的出勤状况考核,监视学生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加强“静校”治理。
3、分批分层次召开全年段学生座谈会(共6次),向学生介绍中考动态和复习策略,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
4、抓好“培优补差”和尖子生的拔高工作,搞好“重点生”的培育和“薄弱生”的培育。
5、加强早读和晚自习的监视,加强小题训练的开展和监视、考核工作。
6、抓好英语听力和机读卡的训练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1、初三年级整体较稳定,但成绩不尽人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并能够独立思考。在学习《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时,他们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孤独之旅》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请分析《孤独之旅》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请从课文中找出至少三个象征性的元素,并解释它们的象征意义。
4.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孤独感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5.请以《孤独之旅》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一次孤独之旅的经历和感悟。
示例题型及答案:
1.答案:主要情节是主人公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体验,包括失去亲人、面对困境、自我探索等。主人公的孤独感主要源于内心的迷茫和对现实的无奈,他在孤独中成长,学会了面对和处理孤独感。
2.多样化教学方法:我将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完善评价方式:我将探索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笔试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1、成长是个艰苦的过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成长,通过课文学习杜小康的勇敢坚强。
2、了解菲利普夫妇的势利、鄙俗,学习如何正确对待物质与金钱。
二、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分析:(一)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们在感到孤独的时候,总会想到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鲜艳的花,让生命更灿烂。
孤独,除去浮躁、怯懦,造就的是坚强。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最险峻的山岭往往座落在最荒芜的莽原,最清澈的泉水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丛中,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独的人手中。
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杜小康是怎样面对一场人生的“孤独之旅”的。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曹文轩(1954年—?),江苏盐城人。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课文《孤独之旅》即选自《草房子》。
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经历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
但由于一次意外变故,导致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探究学习:1、思考:读完《孤独之旅》,杜小康在你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同学们不妨以“我眼中的杜小康”为题来写一段话,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杜小康,油麻地小学学生,担任班长,家境富裕。
最让孩子们羡慕的是,他还拥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要知道就连老师都没有自行车。
一次,杜小康的父亲运货时遭遇翻船,赔光了所有的积蓄。
父亲大病一场,杜小康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
在生活的漫长旅程中,他也曾沮丧过、恐惧过、忍受过孤独和寂寞,但他最终在风雨的洗礼中长大,变得坚强。
我眼里的杜小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人间最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常与你有关。
从小康之家堕入困顿,从人人羡慕的主角陷入孤独的境地,你的沮丧,你的恐慌,你的寂寞,都因为你的平凡,你的普通,你的勇敢,你的坚强,都注定了你的不平凡,不普通。
你在苦难中勇敢自救,在孤独中成功突围,诠释了一个强者的真正内涵。
于是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心灵的受难史。
2、“成长”,一个深刻甚至有点残酷的话题,因为所有的成长几乎都伴随着泪水和痛苦。
在一番风雨、一番挣扎之后,从旧我中蜕变一个新我出来。
杜小康是怎样从胆怯、恐慌走向勇敢、坚强的呢?(1)文章的开头简单交代了一下杜小康的遭遇:因为意外的家庭变故,从没有吃过什么苦的杜小康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这段话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2)船行渐远,离开油麻地,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这段话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
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终于来到一望无边的芦苇荡。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
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在芦苇荡的生活是艰苦的,不止是物质生活的艰苦,还包括精神上的。
这里全无人烟,除了杜小康父子再没有其他人,语言似乎成了多余的东西,交谈也成了奢侈品。
强烈的孤独感笼罩着父子俩。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不管怎么说,人在本质上还是社会性的,一旦脱离了人群就不免会有失群的感觉。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想家。
跟第一次相比,这一次显然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的,这才是刻骨铭心的想家,虽然也表现了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在发现孤独是在所难免的时候,父子俩反而平静下来。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杜小康更进一步走向勇敢与成熟,敢于面对目前的困境和无边的孤独。
(6)“屋漏偏逢连夜雨”,暴风雨不期而至,对杜小康来说这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
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杜小康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
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虽然他此时有着“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仍坚持去找鸭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的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7)杜小康去寻找剩下的十几只鸭,这才是真正的孤独之旅,此时他一个人在风雨后了无人迹的芦苇荡中孤独地行走,找到了鸭子却又迷失了方向。
可以想见此时杜小康的境遇:一身泥水,饥饿、孤独、疲惫、伤痛包围着他,四周是无边的黑暗与孤寂。
此时杜小康哭了,这时,泪水当中都包含了什么呢?“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这时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渲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同学们不妨思考一下,这泪水里都有什么?(委屈之泪、喜悦之泪、激动之泪、领悟成长真谛之泪)(8)“阳光总在风雨后”,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杜小康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是心灵的港湾。
在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它,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就这样,杜小康勇敢地完成了他的孤独之旅,一个男子汉在暴风雨之后诞生了。
小说通过对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总结: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3、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杜小康生活的环境对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这段对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造成的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了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
这些更增添了他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
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这才是真正的芦荡。
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