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 朱士嘉
方志宗师朱士嘉及其学术成就

朱 士 嘉 ( 1905—1989) , 字 蓉 江, 江 苏 无 锡 人。 1928 年获燕京大学学士学位,1932 年获硕士学位。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列强环伺,内忧外患,此时 的方志尚是“未辟之山林,未发之金锡”。 “ 外国人 在中国购买地方志,已有二三十年之历史……中国 现在,没有一种学问不落人后,自己的古代史,西北 史,边疆史,都已经外人代庖;要是在这方面,我们自 己再不努力,恐怕这现成的金矿,又要瞪着眼,看人 家来代掘了!” [1] 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朱士嘉 目睹此种情形,在顾颉刚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毅然 走上了中国方志学研究之路。 自 1930 年起,朱士嘉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 从北平图书馆、嘉业堂、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宫 内省图书寮等 50 多家公私图书馆搜集了历代方 志资料 5,832 种、93,237 卷,最终编成《 中国地方 志综录》一书。 “其用功之勤,排比之细,并世治地 方志者,莫能或先” [2] 。 该书是当时反映宋元明清
创立
为自序、凡例、正表、附录、补遗、参考书目、索引,体
我国方志有专目,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初徐氏 例如前,稍做更改,行省次序改为根据中央人民政府
传是楼所藏的明抄本《 天下志书目录》,惜已失传。 内务部编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排
民国初年,缪荃孙编撰《 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著 列;附录有二:一是国民党运往台湾稀见方志目录
著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一书,开创了方志目录的新体例,标志着我国方志目录学的正式创立。 由于朱士嘉
在方志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被胡乔木盛赞为一代“ 方志宗师” 。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588( 2021) 06 - 0131 - 04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沈克尼文/图地方志源流概说“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
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
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
(注2)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
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
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
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
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
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
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地方志发展历史编写地方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
现在保存在国内的旧志有8700余种、11000多卷,是一笔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财富。
关于地方志的源起,则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国史、地理书、地图等逐渐融合,历经成千上百年的发展,慢慢成熟定型,演变成今天记历史沿革、记民生休戚、记百业兴衰的地方志。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产生许多地方性的人物传记和地方性的地望著作,以人物、风俗、山川、物产为主,其中以《越绝书》、《华阳国志》尤为著名。
隋唐时期,方志发展进入图经阶段(是地图与说明文字的合称),留存至今的《诸州图经集》、《区域图记》、《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后世发展影响极大。
到了宋代,方志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定型阶段,总数发展到600种,成为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其内容和体例趋于完备,“志”逐渐取代了“图经”的形式,著名的《太平寰宇记》、《景定建康志》是方志史上重要的代表性名志。
元代方志的最大成就就是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全国性总志的新形式,明清两代均仿其体。
到清代,方志则步入了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修志书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现存8000多部志书中,清代所修占5700部左右,其中康熙、乾隆两朝为最);在辑录旧志和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远远超过前代;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大家,如戴震、章学诚、钱大昕、孙星衍等都参与修志。
总体而言,清代志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到了民国时期,方志成书不多,但方志学的研究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方志学家和数本专著。
诸如李泰的《方志学》、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议》、黎锦熙的《方志今议》、甘彭云的《方志商》、邬庆时的《方志序例》等,还有朱士嘉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姚文昌【摘要】《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该书收录全国各家馆藏地方志八千余种,并且每部地方志撰写了翔实的提要,是地方志研究工作者的必备书目.然而,该书在地方志的著录上,仍存在着一些讹误.本文仅就所见讹误一一予以刊正.【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修纂者;讹误;辨正【作者】姚文昌【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33《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方志提要》”)*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下同。
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
该书“收录全国省、市、自治区近二百个公共、科研、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等所收藏的现存地方志”(《凡例》),总计八千五百七十七种,收录时间截止一九四九年十月。
较其前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以下简称“《方志综录》”)*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下同。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方志联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下同。
等书目,《方志提要》不但收录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对于其前的方志目录多有订正。
其详细规范的提要,更奠定了该书空前的历史地位。
《方志提要》依次著录每部地方志的书名、卷数、修纂者、修纂者小传、修志缘起、修志过程、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内容,是了解、研究我国地方志修纂、存佚、内容得失等学术成就的首选书目。
美中不足的是,《方志提要》仍存在着一些讹误,其中以修纂者的讹误尤为突出。
本文或作目验,或作考述,就其讹误一一予以刊正。
1.《方志提要》21-10页(指《方志提要》标识的第21个省份第10页。
下同。
新疆地方文献概述

新疆地⽅⽂献概述新疆地⽅⽂献概述地⽅⽂献是指不受载体、形式、出版⽅式限制,能反映⼀个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然资源、科学技术、⽂教卫⽣等各个⽅⾯,具有重复使⽤价值的历史和现代⽂献。
地⽅⽂献具有具体地⽅性、资料性、多样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治区域或集聚地区的地⽅⽂献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般统称民族—地⽅⽂献或地⽅(民族)⽂献。
新疆地⽅⽂献是中华民族⽂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作⽤。
党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更加明确了我们做好新疆地⽅⽂献⼯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充分利⽤新疆地⽅⽂献去了解新疆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疆当地的历史、政治、经济、⽂化、宗教、风俗民情,了解当地的⽓候、地质、物产、矿藏,有利于我区的开发建设。
利⽤新疆地⽅⽂献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团结友爱的史实,各民族⼈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史实,对于宣传民族⼤团结,宣传祖国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均⼤有裨益。
我区著名专家陈华指出:“新疆的历史是独特的”,新疆地⽅⽂献所体现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区独特的历史因素⽽决定的。
新疆最⼤的特点是多民族聚居。
在新疆现有⼈⼝中,汉族约占40%,各少数民族约占60%。
其中维吾尔族是⾃治区的主体民族,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民族是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
在汉⽂典籍中,维吾尔族族源可上溯到“丁零”、“⾚勒”、“苏勒”、“袁纥”、“回纥”、“回鹘”,在元代和明代称之为“畏兀⼉”。
各民族在这⾥繁衍⽣息,经历了盛衰互间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从现今看,东乡、壮、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鲜等34个民族⼤多是解放后迁⼊新疆的。
新疆地区过去和现在民族林⽴的状况⾃然决定了新疆地⽅⽂献的鲜明民族性特征。
新疆地⽅⽂献的民族特征既表现出⽂献的时代性(⽆论古代⽂献和现代⽂献),⼜表现在其著作形式的多样化⽅⾯。
1.地⽅志和史书、史料中有着⼗分丰富的民族⽂献的记载,它是研究民族⽂化的重要源泉。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
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
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
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
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
一方志著录于书目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其“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著录有地记、地志等方志。
到了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时,其地理部首开将方志纳于正史艺文志的传统。
此后,方志的不断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1912年近代第一部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终于问世。
从此以后至今,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陆续编制了众多的方志书目。
北京图书馆是收藏中国新旧方志的最大藏家,对方志的整理也取得相当的成果,先后数次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系缪荃孙编。
清学部图书馆是清政府筹办京师图书馆时的称谓,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
该目录是清点内阁大库移交京师图书馆的方志目录,收入《古学汇刊》丛书,于1912年刊行。
它著录通志60部,府、州、县志1676部,其中明代方志224部,不全志360部。
1933年5月,谭其骧编制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志书3800余种。
该书目对著录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书后附索引。
这对于以后方志书目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
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二编》出版,它收录了1933年5月-1936年6月入藏方志862部。
1957年11月《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印行,它反映了抗战期间于西南等地区的采访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该馆的入藏情况,收志书2177种,附名胜、古迹、山志等180种,总计2357种。
此后,北京图书馆入藏方志又有较大的收获。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服务于数字化的方志文献特性初探

服务于数字化的方志文献特性初探张毅方志历史悠久,起源甚早,有学者将之追溯至先秦,有学者认为始于两汉,还有的断于唐宋。
但即便是最晚的唐宋,距今也有千余年的历史。
尤为可贵的是,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灾害、战火以及多次改朝换代,其仍在被不间断地编修,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面对自古及今、卷帙浩繁的珍贵方志文献,如何更妥善地保存、管理,便捷地揭示其知识脉络,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使之在当今的文化建设、国民教育、学术研究等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和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方志数字化、信息化日成趋势,成为当下解决藏与用、编辑与出版、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路径。
方志数字化、信息化的方法也从最初的图像、全文、图文对照,扩展延伸至如今的数据挖掘、知识抽取、自动编纂、本体库建设等。
而在进行方志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数字化时,首要任务便是对其文献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谈及方志文献特性,让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便是学界关于方志特征的描述。
如朱士嘉先生总结的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可靠性1,来新夏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与可靠性2等。
迄今,探讨方志特征的论著颇多,学者总结的方志特征主要有:地方性(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资料性、系统性、体系性、可靠性(科学性)、多样性、时代性、详尽性、真实性、社会性、普遍性、思想性、实用性、多用性、文献性、类编性、叙述性与官修性等。
这些对方志特征的概括与描述有的指向方志修纂活动,有的指向志书内容,包括志书的收载范围、体例结构、体裁文风,还有的指向方志的价值功用,面面俱到。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着眼于方志本身的特征归纳,在数字化实践中还不够,需要有专门面向数字化需要的更为详细、具体的关于方志文献特性的分析与阐释。
本文从方志3数字化的应用角度出发,服务于数据挖掘、知识抽取、自动编纂、本体库建设等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尝试从记述内容、体例结构、记述方式与版式三个角度概括与1朱世嘉:《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史学史资料》197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