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D-QC-007镀铜钢线检验规范
品质IQCQC线材检验规范

20C导体最大电阻(Ω/Km) 非电镀金属 电镀金属
39
26 19.5 13.3 7.98
40.1
26.7 20
13.7 8.21
70℃时绝缘电阻最小 值MΩ·km 0.013
0.012
0.01
0.009
平均外径 (mm)
下限
上限
20C导体最大电 70℃时绝 阻(Ω/Km) 缘电阻最
非电镀金 电镀 小值MΩ
型号:227IEC08(RV-90)
特性:300/500V;90℃
导体:退火铜线
绝缘体材料:
PVC/E
符合的安全规格:GB5023/GB/T3956
标称截面积 绝缘层标称厚 结构
(mm2)
度(mm)
(No./mm)
0.5
0.75 1
1.5 2.5
16/0.20
0.6
28/0.15
24/0.20
0.6
24/0.20
0.6
42/0.15
0.6
32/0.20
平均外径上限(mm)
Φ2.6
Φ2.8 Φ2.8
20C导体最大电阻(Ω/Km) 70℃时绝缘电阻最小
非电镀金属 电镀金属
值MΩ·km
39
40.1
0.013
26 19.5
26.7 20
0.012 0.01
型号 芯数
SPT-1
2
标准线规 AWG
18AWG
1.30±0.10
1.40±0.10 1.60±0.10 1.80±0.10 2.10±0.10 2.30±0.10
1.25±0.10
1.35±0.10 1.50±0.10 1.65±0.10 1.85±0.10 2.15±0.10
电镀产品检验规范

单线(L,W≤0.2mm) 复线(L,W≤0.2mm)
A 级面:L≤20mm B、C 级面:L≤30mm
A 级面:L≤10mm B、C 级面:L≤15mm
目测 目测
7.3 环保锌质量要求 7.3.1 环保锌外观比 Cr+6 彩锌颜色较暗淡偏蓝色.
7.3.2 环保锌测试是否符合 ROHS 要求,需经第三方检测权威机构认证提供《SGS 报告》.
74不同钝化膜外观检验规范镀锌白钝化缺陷描述判定检验方法钝化膜不光亮ng目测色泽不均匀呈雾状ng目测镀锌彩色钝化缺陷描述判定检验方法钝化膜色浅或无彩色膜ng目测钝化膜有白雾光泽差ng目测钝化膜脱落或易于擦除ng目测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和光泽ok目测镀锌黑色钝化缺陷描述判定检验方法钝化膜轻微黑色ok目测钝化膜有轻微干涉色ok目测钝化膜轻微划伤点状划伤ok目测由于零件表面状态不同同一零件上有不均匀的颜色和光泽度ok目测75电镀锌厚度测试
钢
镀环彩钝化 镀锌白色钝化
72h 试验后,在每一试样距边缘 10mm 以外析表面 24h 不能出现白色或黑色或棕色腐蚀点。
镀锌黑色钝化 96h
8.0 仓储要求
8.1 电镀结构件在仓储前,应认真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各种外观缺陷。
8.2 短期仓储的要求:当仓储时间在一个月之内,可将电镀结构件放置在相对湿度 70%以下,室内温度 20~
外观颜色分类
颜色要求
镀锌白钝化
略带浅蓝色调的银白色
镀锌层结晶应均
镀锌彩色钝化
带有绿色,黄色和紫色色彩的彩虹色
匀,细致
镀锌黑色钝化 7.2 外观检验标准: 缺陷允收表
蓝黑色
缺陷名称
判定标准 检测方法
1.轻微水印(非 A 级表面)
铜线检验规范

铜线检验规范1、检验条件:温度:23℃(+5,-5)相对湿度:60%(+15%,-10%)距离:人眼与产品表面的距离为300—350mm。
或灯光垂直产品距离1米,使用40W日光灯时间:检测量面和其它不超过8s;每件检查总时间不超过30s(除首件)。
位置:检视面与桌面成45°;上下左右转动15°照明:100W冷白荧光灯,距离产品表面500-- 550mm(照度达500~550Lux)。
2、铜线检验规范序号检验项目检验标准缺失分类允收水平检验工具检验地点1 规格检验品名规格依物料确认书要求CRI AC=0 RE=1 目视检验区2 线径及公差(mm)单支铜及绞合铜:0.020<d≤0.025 ±0.0020.026<d≤0.125 ±0.0030.126<d≤0.400 ±0.0040.401<d≤4.00+0.02/-0.01MAJ AC=0 RE=1 千分尺检验区3伸长率(﹪) 0.05<d≦0.08 15%0.09<d≦0.40 18%0.41<d≦2.60 20%2.61<d≦4.00 25%MAJ AC=0 RE=1铜线伸长率测试机检验区4 条数依物料确认书要求MAJ AC=0 RE=1 目视检验区5 绞距依采购订购单之要求MAJ AC=0 RE=1 钢尺检验区6 外观1.锡铜:无锡块,无锡粉,无油污,无露铜,表面应光滑.2.裸铜:无氧化,无变色,无黑点,无油污3.包装轴:无变形轴,无扁平电缆不良,无撞伤破损等.4.扁平电缆:视觉均匀,平坦,紧密,对称MIN AC=0 RE=1目视放大镜检验区7 包装内用PE膜包裹严密,外用牛皮纸包装MIN AC=0 RE=1 目视检验区8 环境数据每批进料时均按RoHs之要求供货商附送COC,具体依IQC环保资料对照表MAJ AC=0 RE=1 目视检验区备注:1.IQC进料之抽样计划依本公司C=0抽样方案,根据来料之批量依(轴,卷,袋装材料抽样表)执行抽样,不再对每个检验项目定出样本.2.将各项目检验的相应结果填入在《铜线检验报告》中.3.铜线径公差及伸长率要求亦可参考工程部发行的《QB-IE-048单股裸铜线材料规范》.。
镀层性能检验标准

镀层性能检验标准文件号:格式号:版本号:共 6 页第 1 页1.目的:为了使公司生产的及外托加工的部件符合产品标准;2.适用范围:所有的电镀部件;3.定义:(无)4.要求:5. 相关文件:(无)6.附件及表单:(无)7. 发行范围:事业一二部品管部、事业一二部技术设备部、采购部、技术开发中心生技部及开发部附录A镀层外观检验方法1. 本方法适用于钢铁为基体的镀层外观的检验;2. 试样:已电镀的工件;3. 仪器: 6倍放大镜4. 测试方法:灯光照度要求大于500LX,观在天然光或混合照明条件,其中天然光照度要求不小于300Lx,观察方向与水平成45度,眼睛距工件的距离为30CM处目视,采光系数最底值为2%;具体检验标准如下表:注意:A级—工件主视面的外观要求B级—工件可视面的外观要求C级—工件不可视面的外观要求依不同的工件在现场作具体的样本示范;附录B镀层光泽的测定1. 本方法适用于钢铁为基体的镀层光泽的测量;2. 试样:电镀的工件;3. 仪器: a、光泽计b、标准板4. 测试方法:每次操作开始,先将仪器调整,并校准光泽计使其能正确读出高光泽工作标准板的光泽值,然后再读出低光泽工作标准板的光泽值,光泽计校准以后,在试漆膜的平行于涂布方向的不同位置取得3个读数,再用高光泽的工作标准板校准仪器以确保读数没有偏差,如结果误差范围小于5个单位,其记录其平均值作为镜面光泽值,否则再进行3次测定,记录全部6个值的平均值及极限值;注意:本法仅在平整性好的表面上测定漆膜光泽才有效;5. 要求: 镀层光泽的要求为亚光(6--30)%,半光(30--70)%,高光泽(70%以上);附录C镀层磁性测厚仪法1. 本方法适用于钢铁为基体的镀层厚度的测量;2. 试样:电镀的工件;3. 仪器: 磁性测厚仪:精确度为0.1um;4. 测定方法:先将测厚仪在标准样板上调零,接着选择相应的标准值进行校正,在进行测量过程中,取距样品边缘不少于1CM的上、中、下3个位置进行测量,记录其测量值并计算平均值;5. 要求:工件的平面镀层厚度为3--15um;附录D镀层显微硬度的测定1.本方法适用于钢铁为基体的镀层显微硬度的测定;2. 试样:电镀的工件;3.测试设备: 检验镀层显微硬度的设备是专用显微硬度计:国产有设备如631 型、71型、HX-1000型等多种,显微硬度计的技术要求如下:A.放大倍率600倍以上;B. 测微目镜分度值0.01mm;C. 负荷重量10--200g;D. 工作台调节范围10--40mm;4. 测试条件4.1使用环境测试应在室温20±1℃,周围介质干燥,无灰尘及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进行, 仪器放在稳固,无震动的工作台上,并保持水平位置;4.2 试样表面状态受检测试样表面应是洁净,平整,光滑状态,表面粗糙度Ra<0.4;4.3 测试位置受检测的试样部位可以是镀层表面或剖面,在镀层表面测试时,应以主表面中心为宜(防止电流密度和边缘影响),并避免镀层表面缺陷对测试的干扰,试样同一测试部位中,压痕之间的距离应在压痕对角线长度2.5倍以上;4.4 负荷重量载荷大小应根据试样表面镀层厚度和硬度不同来选择,通常载荷大小可按下式估算:m = HV.δ^2/7.4176式中 m----载荷质量(g);HV----估计镀层硬度值(kg/mm2);δ----镀层厚度(um);4.5 加荷速度一般要求尽量在接近静压状态下选择合适的速度,通常选用30s左右完成加荷;5. 试验方法5.1 试样准备试样测试部位应平整、光滑、无油污,测量剖面时,则按金相测厚法制备试样;5.2 仪器检查及校正按仪器说明书进行,使仪器工作正常、压痕清晰、并符合标准硬度值范围;5.3 选择载荷和速度根据被测镀层金属的性质和厚度选择好载荷质量和加荷速度,在可能范围内尽量选用较大负荷和最小的速度;5.4 加荷将试样置于硬度计的物镜下,选择压痕合适位置后,缓慢地移至金刚石压头下方,均匀缓慢地进行加荷,直至仪器指示灯指示加荷结束,立即卸去负载;5.5 观察压痕重新将试样移至物镜下,若工作正常,通过硬度计目镜可以清晰地看出正方形角锥体压痕及压痕的对角线;5.6 测量压痕的长度准确测出压痕两条对角线的长度,若两条对角线长度相等或接近时,说明测量有效,然后计算对角线长度平均值,并计算镀层的硬度值;5.7 对于同一试样,应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次以上,以算术平均值作为镀层的测量结束;附录E镀层结合力的测定1. 本方法适用于钢铁为基体的镀层结合力的测量;2. 试样:电镀的工件;3. 仪器: 刃口为30°的硬质划刀4. 测试方法:4.1 用一刃口为30°的硬质划刀,划两条相距为2mm的平行线,划线时,应施以足够的压力,使划刀一次就能划破镀层达到基体金属,如果两条划线之间的镀层有任何部分脱离基体金属,则认为结合力不好;4.2本试验的另一划法是:划边长为1mm的正方形格子,观察格子内的镀层是否从基体上剥落;附录F镀层孔隙率滤纸测定法1. 本方法适用于在钢铁上的镀层孔隙率的测定;2. 仪器:a、150ml烧杯 b、分析天平:感量为0.1mg c、滤纸;3. 试样:经电镀的工件;配制时所用试剂均为化学纯,溶剂为蒸馏水;5. 测定方法:5.1试样表面用有机溶剂或氧化镁仔细除净油污,经蒸馏水清洗后用滤纸吸干,如试样在镀后立即检验,可不必除油;5.2将浸润相应试液紧贴在被测试样表面上,滤纸与试样间不得有气泡残留,至规定时间后,揭下滤纸,用蒸馏水小心冲洗,置于解决6的玻璃板上凉干;5.3为显示直至铜或黄铜基体上的孔隙,可在带有孔隙斑点的滤纸上滴加4%的亚铁氰化钾溶液,这时滤纸上原已显示试液与镍层作用的黄色斑点消失,剩下至钢铁基体的蓝色斑点和至铜或铜底层作用的红色斑点,冲洗后贴于玻璃板上干燥;5.4为显示直至镍层的孔隙,可将带有孔隙斑点的滤纸,放在清洁的玻璃板上,并在滤纸上平均滴加溶度为500ml/L25%的氨水含二甲基二醛亏2g/L的溶液,这时滤纸上显示镍层的黄色斑点转为玫瑰红色,而原显示至铜层及钢铁基体的有色斑点转为无色,因而更有利于判别至镍层孔隙的结果;5.5检验外层为落层的多层镀层时,应在镀后放置30min ,进行,在镀铜的钢件,铜及铜合金基体上的镀层,测定至铜层的孔隙时,其有色斑点不完全印在滤纸上,应计算试样上呈现的红褐色斑点;5.6孔型的计算:在自然光或荧光灯下直接观察相应镀层孔隙的有色斑点,将刻有平方厘米方格的有机玻璃板,放在印有孔隙痕迹的滤纸上,分别计算一平方厘米方格内的各种有色斑点数目,并将所得点数相加,最后根据滤纸与试样接触面积,计算镀层的孔隙率:孔隙率 = n/s (个/cm^2)式中: n--孔隙斑点总数(个)s--所测试样面积(cm^2)一般以三次试验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验的结果;6. 要求:镀层的孔隙率要求为2—5个/cm^2;附录H镀层耐中性盐雾的测定(NSS)1.本方法适用于钢铁为基体的镀层耐试蚀性的测定;2. 试样:2.1试样的数量一般规定为3件,也可按有关方面协商确定;2.2试验前必须对试样进行洁净处理,但不得损坏镀层和镀层的钝化膜;2.3试样在盐雾箱中一般有垂直悬挂或垂直线成15°--30°角两种放置方式,试样间距不得小于20mm,试样支架用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造,支架上的液滴不得落在度样上;2.4试验后用流动冷水冲洗试样表面上沉积的盐雾,干燥后进行外观检查和评定等级;3. 试验药品与设备:3.1将化学纯的氯化钠溶于蒸馏水中或去离子水中,其浓度为50±5g/L;3.2溶液的pH值为6.5-7.2,使用前须过滤;3.3用于制造试验设备的材料,必须抗盐雾腐蚀和不影响试验结果;3.4箱的容积不小于0.2m3,最好不大于0.4m3,聚积在箱顶的液滴不得落在试样上;3.5要能保持箱内各个位置的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

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电镀产品品质检验规范常驻的检验项目为:1.膜厚;2.装配检查3.镀层附着力;4.硬度测试;5.耐磨测试6.耐酒精测试;7.高温高湿测试8.冷热冲击测试;9.盐雾测试;10.排汗测试;11外观;12包装;一.膜厚:1.膜厚为电镀检测基本项目,使用基本工具为萤光膜厚仪(X-RAY),其原理是使用X 射线照射镀层,收集镀层返回的能量光谱,膜厚一般为0.02mm,最大不超过0.03mm.2.检查周期:每批;3.测试数量:n>5pcs二.装配检查:1.确认是否符合图面标出的重要尺寸;装配后有否影响外观及功能,手感;2.检查周期:每批;3.测试数量:n>2pcs ;二.镀层附着力:1.将3M胶纸粘贴在刀切100格(每小格为1MM*1MM)的电镀层表面,用橡皮擦在其上面来回磨擦,使其完全密贴后,以45度方向迅速撕开,镀层需无脱落现象。
如目视无法观察清楚,可使用10倍显微镜观察;a) 不可有掉落金属粉末及补胶带粘起之现象。
b) 不可有金属镀层剥落之现象。
d) 不可有起泡之现象2.检查周期:每批;3.测试数量:n>2pcs ;四.硬度测试:1.用中华铅笔以45度角并且以1mm/s的速度向前推进,擦试后镀层不能有划痕;其中:UV镀测试:3H铅笔,500g力真空镀:2H铅笔,500g力水镀测试:1H铅笔,200g力2.检查周期:每批;3.测试数量:n>2pcs ;五.耐磨测试:1.头施500g力,用于被测产品来回试擦50次,往返为一次,不能变色,脱镀及露底材;2.检查周期:一次/3个月3.数量:n>2pcs ;六.耐酒精测试:1.用500g砝码外包8层棉布,再将白棉布沾湿浓度为95%的乙醇,以不下滴为宜,将砝码与镀层面垂直,在同一位置往退,移动距离1英寸为一次,共100次,镀层不能有反应;2.检查周期:一次/3个月;3.测试数量:n>5pcs ;七.高温高湿测试:1.ABS底材温度设定为60度,PC底材温度设定为90度,湿度90%-95%,测试时间6小时,看镀层有无拱起,起泡或脱落;2.检查周期:一次/3个月;3.测试数量:n>5pcs ;八.冷热冲击测试:1.零下1度30分钟,常温2分钟,70度30分钟为一个回合,看镀层有无拱起,起泡或脱落;2.检查周期:一次/3个月;3.测试数量:n>5pcs;其中:UV镀测试:5回合;真空镀:2回合;水镀测试:1回合;九.盐雾测试:1.温度35度,浓度5%的盐水,喷雾8小时,共3回;看镀层有无起反应;2.检查周期:一次/3个月;3.测试数量:n>5pcs;十.排汗测试:1.常温下5%Nacl,10%乳酸,85%蒸镏水,浸泡24小时,看镀层有无反应;2.检查周期:一次/3个月;3.测试数量:n>5pcs;4.排汗测试只限定人体与镀层经常接触之电镀零件适用;十一.外观检查:1.检验条件:在40W-60W日光灯相当照明度条件下,距离30-50cm:2.表面镀层符合规定要求,光滑、平整、均匀光亮,同批产品无色差(注:色差包括颜色和光泽度);3..镀层表面不得有如下缺陷:(1)起泡:镀层与基体因局部剥离致表面呈气泡现象;(2)脱皮:镀层与基体有剥离现象;镀层成片状脱离基体材料的现象(3)烧焦:在过高电流下形成的颜色黑暗、粗糙、松散等质量不佳的沉积物,其中常含有氧化物或其它杂质。
WI-QC-007DVB系列半成品(散件)检验规范

工序名称 半成品维修后检验 缺陷名称 文件号 WI-QC-007 缺陷状况 跨接线过松,拉紧线时,其高度超过了邻近元件的高度 尺寸有误 跨接线过紧,自然条件下如热涨冷缩作用导致绷断等 跨接的长度大于25mm,应选择绝缘线,避免在焊盘或元件引线间产生短路,否则 布线不良 跨接线跨越了元件,或超出了PCB板边 跨接线跨越了元件的引脚,盖住了焊盘 点胶固定跨接线,点胶过量,溢出掩盖到其他元件或焊盘上 跨接线标准 目视 点胶固定跨接线,点胶过少,未包裹住导线之焊接点 固定方式不良 点胶位置在可拆卸和需插拔的元件上如排插等,或超出板边 未在导线改变方向(转弯)的位置点胶固定 跨接线的固定未按工艺设计等要求固定 绕接不良 绕接在元件脚上时少于90度,或焊点中夹杂了绝缘物质 绕接末端超出了引脚范围,不满足最小电气间隙 搭焊长度小于引线可焊接芯线长度的75%,或焊点中夹杂了绝缘物质 搭接末端超出了引脚范围,不满足最小电气间隙
注意事项:1、检验时必须配带静电环或干净静电手套减少ESD现象及EOS的产 生。在EOS/ESD全防护条件下可使用干净的手检查内部结构。 2、环保产品的检测过程必须符合环保成品检检验程序书要求。
备注:在40W的日光灯下,被测物品距检验员30CM,目视角度为30-45度, 20秒内旋转360度进行判定。
※ ※ 本文件著作权及营业秘密内容属于本公司,非经公司准许不得翻印 ※※
√ √ √ √ √ √ √ √ √ √ √ √ √ √
页次
第7页,共7页
版本B 缺陷判定结果 CR MA MI
√ √
检验内容 检验条件搭焊连接不良Fra bibliotek清洁度
残留松香水纹 助焊剂未清洗干净或清洗剂不洁而残留水纹 锡珠锡渣 违反最小电气间隙或可能引起短路危险的,判为MA(外力作用下不松动仅为外观不良的为MI)
线材外观检验规范

线材外观检验规范Wire Visual Specification1.0 目的1.1建立外观检验标准,使外观检验与判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更好满足品质控制与客户的需要。
2.0范围2.1本程序内容及附图应于本公司内所生产的线材或来料线材验收的外观标准及判定。
2.2 在本程序中所附的图片及图片的式样仅为示意图,其它产品均可以此为参照的依据。
3.0 职责3.1 QA部对本程序进行制定,修改和解释,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本程序内容的培训与指导。
3.2 QC督导此标准的要求在生产线或其它需依据本标准作业处的实施。
3.3 OQC及IQC应根据本标准及AQL抽样水准进行产品出货检验和来料收货检验。
3.4 生产部门依据本标准进行产品生产,产品检验或产品返工。
3.5 当依本标准不能作出准确判定或对本标准存异议时,由QC人员提交至QA工程师级以上决定。
4.0定义4.1 除特别规定外,目检时应用正常视力,在自然的光线下对产品或所抽取的样品进行检验。
目视时间约为5~7秒,样品的长度为2.0~2.2米。
4.2 除特别规定外,对于长度的测量应采用精度达0.02mm以上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卡尺,投影仪等。
对于面积的测量应采用面积为1:1的透明对比膜或能达到同等效果的测量方法。
4.3 本料:线材生产时,所具有相同成分和相同颜色的胶料,颜色式样与色板相一致。
4.4 杂质:胶料中混有与本料不一致或与本料颜色不相同的其它物质,如线材押出后出现牛皮纸、小石子等非胶料物质或白色料中出现黑料、黑点等。
4.5 染色:线材押出后表面粘有与本料颜色不同的其它颜色(表面印字与注条除外)。
4.6 压伤:线材在生产、运输、贮存等各个环节中,由于外力的机械作用导致线材表面的挤扁变形或绝缘破损等。
4.7 刮伤:线材在生产、运输、贮存等各个环节中,由于外力连续机械作用导致线材表面有摩擦的压痕。
4.8 破洞:线材在生产、运输、贮存等各个环节中,由于外力的机械作用导致线材绝缘的破损出现导体、屏蔽等露出。
电镀镀铜厚度检测取样规范

技术部制作审核批准批准大连太平洋电子有限公司制作部门电镀镀铜厚度取样检测规范DPEC 检验标准版本N/C 制作日期文件编号Q/IS-0502011-8-20文件更改履历初版发行N/C作成年月日版本更改内容文件名称电镀镀铜厚度取样检测规范文件编号N/C2011-8-20版本Q/IS-050目 录1. 概述--------------------------------------12. 使用仪器和材料----------------------------13. 检测频率 ----------------------------24. 取样位置 ----------------------------35. 镀铜厚度检测要求 ------------------------36. 测量位置要求 ------------------------57. 检验流程图--------------------------------7版本N/C文件名称电镀镀铜厚度取样检测规范文件编号Q/IS-0501. 概述印制板的可接收性IPC-6012刚性印制板之资格认可与性能检验规范 Q/DPEC.S.001-2006DPEC 企业标准刚性多层印制板规范时,应按下列顺序:——订单要求 ——客户标准 ——IPC 标准——DPEC 企业标准 ——本标准4. 使用仪器和材料4.1 金相显微镜:放大倍数50X 、100X 、200X 、500X 、1000X ,检测 化镀背光使用100X 、观察孔状态使用200X 、检测铜厚使用500X 。
4.2 表面铜厚测试仪:过程抽检使用该仪器检测表面总铜厚度,然后 对比首件记录,推测切片厚度。
4.3 冲切机(冲切切片) 冲切机使用注意事项:A. 检查冲头有无油污、杂物,避免造成生产板污染或划伤板面;B. 冲切时首先使用手动调整对位,采用点动方式接触到板面然 后使用自动完成冲切;C. 冲切完检查库方区域有无毛刺大现象,如有少许毛刺要求使 用平锉将边缘打磨干净,避免造成因毛刺过大划伤贴膜滚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为指导镀铜钢线检验作业活动,制订本规范。
2.范围:
生产用镀铜钢线均适用。
3.检验前的准备:
3.1卷尺,千分尺;
3.2技术标准,来货通知单等。
4.检验频率:依厂家每次到货每一种规格为一个批次,每批次中以卷为单位,按C=0抽样计划表中4.0%抽样判定,其中连续10批合格的放宽检验按6.5%抽样,新厂家或是连续5批不合格的加严检验按
2.5%抽样。
5.检验步骤:
5.1核对外包装的产品信息是否与送货单一致;并确认外包装是否完好、无破损。
5.2核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检测报告和材质证明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
依厂家每次到货每一种规格为一个批次,每批次中以卷为单位,按C=0抽样计划表中4.0%抽样判定,其中连续10批合格的放宽检验按6.5%抽样,新厂家或是连续5批不合格的加严检验按2.5%抽样。
5.3对产品外观进行抽检。
5.3.1直径0.1mm、0.11mm、0.12mm、0.13 mm 、0.14mm的不是螺纹线,这五种钢线的外观要求为:钢丝颜色均匀光亮,无锈斑,表面无凹凸缺陷。
、
5.3.2直径0.25mm的为螺纹线,其外观要求为:钢丝颜色均匀光亮,无锈斑。
5. 3. 3直径0.305mm的不是螺纹线,其外表灰白,摸起来有明显颗粒感。
5.4将抽取的样品前1m米线剪断,用千分尺量测产品的直径,并确认其线径的均匀程度。
5. 4.1检验完后将线头重新绕回原处,并将包装重新包回原位。
5.4.2如有尺寸超规,则判不合格。
5.5依据供应商出货检验报告核对抗拉强度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如不符合则判定不合格。
5.6填写辅材进料检测报告。
6.检验标准要求
7.相关文件
7.1《辅材检验作业指导书》
7.2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