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2019年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2019年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

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静息电

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图中②→③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

①→②→组织细胞

D.如果食物过咸,系统B会增加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根据图中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②→③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之间;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人体内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B )

A.组织液、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C.血液和组织液

D.血清和组织液

解析:红细胞存在于血浆中,与血浆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肝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4.如图所示甲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乙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

转变

B.甲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中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中仅有一处

D.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不会兴奋,d点会兴奋

解析:甲中3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至5(突触间隙)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过性;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中不只有一处;由突触结构特点可知,乙图中的c点在传出神经上,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 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

5.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C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当手被物体刺激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 为效应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上电位为外正内负;图中甲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乙为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

6.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其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B.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D.大脑皮层语言H区受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解析: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觉感受器,而非神经中枢。

7.如图为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冷觉形成的部位

B.寒冷刺激时,a、b、c、d、e激素的分泌均增加

C.下丘脑中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还能合成、分泌a、e激素

D.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感受器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e激素与水分的重吸收有关,寒冷时出汗少,尿多,因此抗利尿激素应该分泌少;

图示的神经调节中,肾上腺不是感受器。

8.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激素分子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

B.食物中缺碘,会导致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

C.1 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

D.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在饭前口服少量胰岛素

解析:食物中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胰岛素属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应该注射胰岛素。

9.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间接

调节

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D.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免疫细胞”上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又有相关的激素受体,所以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会引起神经末梢处的电位变化,使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靶细胞的裂解,发生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10.当土壤缺水时,根部与干土直接接触,就会刺激植物体内合成脱落酸,并运送到叶片,改变它的水分状况,使气孔关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C )

A.植物也可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此过程可以称为反射

B.脱落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物的抗逆性

C.脱落酸的分泌还可以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叶和果实的脱落

D.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只依赖激素调节

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土壤缺水后,脱落酸增多,气孔关闭,可以减少水

分的蒸腾,有利于植物渡过缺水期,脱落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防止叶和果实的脱落;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11.甲组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所示);乙组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 A )

A.接受块甲含有生长素,接受块乙不含有

B.如果提供单侧光,会影响甲、乙两组中生长素的运输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此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可以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单向运输,因此接受块甲中含有生长素,乙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切去尖端后感受不到单侧光;此实验可证明生长素是极性运输。

12.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B )

A.生长素浓度是10-8 mol/ L时,对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B.C点对应的浓度促进茎和芽的生长

C.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D.根向地生长现象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10-8 mol/ L,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10-8 mol/ L,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生长素浓度是10-8mol/L时,对根的影响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 点对应的浓度是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但抑制芽的生长;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作用都表现出低浓度促生长,高浓度抑生长,体现出作用的两重性;由于重力作用,根的近地侧生长素高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浓度高的时候抑制生长,近地侧生长慢,远地侧浓度低,会促进生长,

生长得快,因此根会向地生长,体现了作用的两重性。

13.近年来人们发现植物体内还存在其他天然生长调节物质,例如油

菜素内酯,用其处理菜豆幼苗节间,发现可引起节间显著伸长,细胞分裂加快,节间膨大甚至开裂,以下叙述合理的是( C )

A.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时需要考虑其施用的浓度及处理的部位等

B.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只在植物体内合成

C.油菜素内酯可以从合成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

D.研究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时不需要考虑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

解析:生长调节剂指的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存在的天然生长物质,不属于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还可以由赤霉菌等合成。油菜素内酯等植物体内的调节物质可以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会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时,作为无关变量,这些因素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的是草本植物阶段

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引起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有土壤的湿度、盐碱度、光照的强度等因素。群落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往往是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结构趋向于复杂,稳定性增强的变化过程。初生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可以为昆虫和小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条件及良好的栖息场所。

15.关于下面曲线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甲图可以表示捕食关系,其中a是捕食者,b可以表示被捕食者

B.乙图可能表示的是生存在有限空间内的两种生物的竞争曲线

C.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

D.蛔虫和人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一般不会出现图乙所示

解析:甲图体现了先增加者先减少的特点,属于捕食关系曲线,其中先增加者应该是被捕食者,后增加者是捕食者。乙图中,一种生物增长,另一种死亡或灭绝,可以是有限环境中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应该是彼此有利,“同生共死”的关系。蛔虫和人是寄生关系,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出现导致寄主种群灭亡的现象。

16.对一段新建公路两边空地的处理及一年后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 )

A.甲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乙地

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若以后没有人为干扰,甲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乙

地生物会逐渐减少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图中并没有统计每种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因此无法确定每种动物的密度大小。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如果没有人为干扰,随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的生物种类都会逐渐增多。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17.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C.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D.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及栖息环境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森林中树木间隙光照不同,引起的植物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18.下列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黄鼠的种群密度,需要随机重捕

B.输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吸收的全部太阳能

C.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D.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循环流动

解析: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黄鼠的种群密度,如果不随机重捕,例如较多地捕捉标记个体,估计的种群密度将偏小,否则偏大。输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但还有一部分用于合成ATP,而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许多生命活动需要利用ATP,例如细胞的分裂、DNA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等。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信息在生物之间可以双向流动。

19.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碳元素在B、C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B、C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解析: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故碳元素在B、C 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物群落包含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

的总和,图中B、C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包含分解者,故不能构成群落。

20.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得能量

B.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以上各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信息传递来调节

D.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解析: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可见,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属于初级消费者;各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信息传递来调节;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是寄生关系,当荔枝椿象数目增多时,平腹小蜂数量也会增多,而平腹小蜂数量的增加又会导致荔枝椿象数目减少,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不见得就越少,这是因为人利用能量的方式不仅是作为最高营养级生物利用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还可以利用不同营养级的能量甚至分解者的能量。

22.某同学家住江南山脚下,一条大河从门前流过,他向大家讲述了家乡河流湿地资源价值如下:①河滩上飞翔的白鹭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②河流给人们带来了行舟之便;③河流中的鱼可成为人们的佳肴;

④河岸的芦苇、蒲草被用来编制斗笠和蓑衣;⑤河流有利于营造当地“斜风细雨”的生境;⑥家乡河流湿地还孕育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生物物种。那么,关于该河流湿地资源价值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③④属于直接价值,①②属于间接价值,⑤⑥属于潜在价值

B.①②③④属于直接价值,⑤属于间接价值,⑥属于潜在价值

C.③④属于直接价值,②⑤属于间接价值,①⑥属于潜在价值

D.①②③④属于直接价值,⑥属于间接价值,⑤属于潜在价值

解析: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①②③④属于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⑤属于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还具有潜在价值,是指潜藏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⑥属于潜在价值。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控制有害动物

C.信息传递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是生物不断地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没有信息的传递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狼闻到羊的气味追,羊闻到狼的气味跑;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C.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解析: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 250[J/(cm2·a)];乙的能量一定比甲少,但

个体数目不一定比甲少,如一棵树上有多个害虫;乙同化的总能量为200 J/(cm2·a),丙同化的总能量为30 J/(cm2·a),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据图分析可知,每个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而大部分的能量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2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Ⅱ.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

解析:Ⅰ.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浓度越高,则渗透压越大,对水分的吸引力越大。所以当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血浆对水的吸引力下降,血浆中的水分流入组织液,引发组织水肿。胃肠腔内渗透压下降,则胃肠腔对水的吸引力减弱,故胃肠中的水分进入血浆的量增多,而血浆中水分增加,导致浓度下降,即血浆渗透压

下降。

Ⅱ.(1)由于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B、C、D三组小鼠在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体内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从而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2)由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使血糖浓度升高,所以C组注射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直接补充血糖,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Ⅰ.(1)血浆(2)增加降低(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

Ⅱ.(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2分) (2)胰高血糖素(2分) 葡萄糖27.(10分)如图表示人体免疫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组成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分裂、分化形成的。

(2)图中所示的是免疫过程,b细胞的名称为

(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内,不能被细胞a、b、c中细胞特异性识别。

(4)与物质d合成、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有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细胞。解析:(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图中依赖抗体消灭抗原,属于体液免疫的过程,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细胞为浆细胞,产生抗体,b细胞为记忆细胞。

(3)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能被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特异性识别,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4)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加工包装等)。

(5)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免疫活性物质造血干细胞(2)体液记忆细胞

(3)c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4分) (5)T

28.(10分)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回答: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大类激素是,其主要作用是。

(2)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成熟叶中含有较多脱落酸,而几乎不含细胞分裂素,可推测细胞分裂素有叶片衰老的作用。

(3)某小组同学在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的实验研究中,想要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伸长和乙烯产量的影响,请回答关于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①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和。

②实验中(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IAA浓度为0的对照组。(填“需要”或“不需要”)提供光照。

③实验结果显示,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产生,进而(填“促进”或“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

解析:(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2)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发挥协同作用。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脱落酸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因此推测其可以延缓衰老。(3)对照实验中人为控制的变量是自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是因变量,本实验要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对黄化豌豆幼苗茎切段伸长和乙烯产量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因变量是豌豆幼苗茎切段的长度和乙烯含量。需要设清水作对照,用来对照说明茎段长度和乙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时间/年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综合练习题 1. 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A .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 .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 .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正常交配,致使 种群密度 A .明显下降 B .保持稳定 C .迅速增长 D .越来越大 3. 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 .生态系统 B .群落 C .个体 D .种群 4. 高山上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 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海拔高度 5. 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 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捕食 6. 一个森林群落中不包括: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动物 C .微生物 D .落叶和土壤 7. 以下哪一项是初生演替的例子: A .藓—地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B .裸岩—地衣—藓—草本植物—木本植物 C .木本植物—地衣—藓—草本植物 D .草本植物—地衣—藓—木本植物 8. 在下列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9.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 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 .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 .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 .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0. 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 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A .垂直分布 B .水平分布 C .结构的分区 D .结构的组成 11.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实线.虚线表示)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 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实线代表捕食者,虚线代表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虚线代表捕食者,实线代表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实线代表竞争中的胜者,虚线代表失败者 D 12. 某种群的个体数变化如图,在曲线区段中,种内斗争最弱的一段应是 A .AB 段 B .BC 段 C .CD 段 D .DE 段 13. 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A B C D 时间 个 体数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 1. 2.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乳酸、脂肪酸、脂肪)、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细胞外液本质上为盐溶液;血浆比淋巴、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蛋白:细胞内环境成分 血红蛋白:细胞内液 3.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 Cl -。(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 4.正常人的血浆呈近中性,pH7.35~7.45之间,缓冲物质:酸:H 2CO 3、NaH 2PO 4 碱:NaHCO 3、Na 2HPO 4 5.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原因:①过敏(毛细血管扩张)②长期营养不良③肾炎④淋巴管堵塞 6.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7.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8.稳态失调角度分析“空调病”病因: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②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内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含羞草叶子收缩:不是反射,应激性反应) 反射条件:①完整的反射弧②一定的刺激。(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靠两个神经元完成。) 2.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体内以水为 基础的液体) 细胞外液(内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等(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区别: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 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毛细血管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细胞:淋巴、组织液、(血浆)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的物质不存在于细胞内环境) 外界环境:泪液、尿液、消化液 (肺泡、呼吸道与外界相通)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C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5. 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 泡在任氏液 (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 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如卜图,卜列各诰顶分析不用确的是 () A. 分别刺激A 、B 、C G H 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 5处 B. 在B 、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和G 点:电流计指针祁能慌转 C. D 、E 、F 共同构威了两个神经兀相连接的邦位叫突触 D. 刺激E 、F 点,弓I 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血液pH 值的调节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 . W 区 B . V 区 C . S 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A.A 、 B. A 、 C. B 、 B 、 B 、 C 、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高中生物:综合测试题(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必修3 综合练习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26小题,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正确选项 1.人在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CO2 B.血浆中的碳酸氢纳能与乳酸反应,导致pH基本保持稳定 C.血浆中的碳酸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稳定 D.乳酸的酸性较弱,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的影响不大 2.某同学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下丘脑受伤,下列生理过程不受 ..影响的是 A.内分泌活动的协调 B.体温恒定的维持 C.血液pH的相对稳定 D.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3.右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A.T细胞或效应T细胞 B.B细胞或效应B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4.科学家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特殊的西红柿、香蕉,食用后人体内可产生特定的抗体,这说明这些西红柿、香蕉中的某些物质应 A.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 B.含有某些抗原决定簇 C.含有一些灭活的病菌 D.能刺激人体内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 5.对某肌无力患者治疗时发现,其体内的抗体损伤了神经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而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该病属于 A.过敏反应 B.自身免疫病 C.免疫缺陷病 D.线粒体异常疾病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B.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7.某科学家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小时内,每隔半小时检查一次该动物血糖的浓度。下表是该项试验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食用糖后的时间(min)50 180 血糖浓度(mg/dL)75 125 110 90 75 75 75 A.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75 mg/dL 左右 B.120 min 时,血糖浓度降至75 mg/dL ,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利用和转化C.180min时,血糖浓度仍维持在75 mg/dL ,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元分解 D.60min时,胰岛素分泌会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8.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调节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趋于正常。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含量变化曲线依次是

高三一轮总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练习题

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选择题 1.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a. 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h a ——H~■it 糖原可以存在于a中③a与b、c、d相比的蛋白质含量较咼④正 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⑤a、b、d是细胞代—站 谢的主要场所⑥b中的有些物质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a⑦内环----- 境成分稳定,机体达到稳态。 A .一项正确 B .两项正确 C .三项正确 D .四项正确 2.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n、川、w表示能直接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B. n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w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3.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诩'热麻丹宓------------ 结曲A r |卄険斋仆帳坤刨|n戟崇芬 1 i1T 1 ---- 血WJ滋窪卜-降 ---------- 皓杓A A. n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 i、n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 川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 D. 血糖调节存在反馈调节。 4.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b 、c 、d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 c 、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 ⑤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 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5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 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 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l ,散热为bl ;处于3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同30C 环境相比,人处于 0C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 维持体温稳定,因 此 a1>a2, b1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 大纲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 +和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举例细胞生活 的内 环 境 人 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 包括肌肉和腺体)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 b) 过程 c) 特点 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 、W 、H 、V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 纤 维上 的 传导 奋在 神经 元 之间 的 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释放递质 兴奋→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刺激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兴 奋 传 导 一、 神 经 系 统 的 调 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反之,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固定不变)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兴奋的传导形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特点:双向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特点: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大脑(最高级中枢)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 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检测试题

必修三综合检测试题 1.在正常情况下,哪项不属于内环境() A、胰岛素 B、血浆蛋白 C、抗体 D、淀粉酶 2.下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 的是() A.肝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基因和血红 蛋白基因 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④构成了人体肝细胞的内环境 3.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4.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与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①果树整枝修剪②无籽西瓜的培育③无籽番茄的培育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易生根⑤阉割猪以利育肥⑥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 A.②⑥B.①④C.③⑤D.⑥ 5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6.右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 b处将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 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或抑制 D.刺激a处,b、c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7.右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 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 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8.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存在问题的是 A.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 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消化 液中 9.右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 A.感受器产生感觉 B.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刺激强度越大,效应器发生反应越快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人类施加的有机肥被植物体直接吸收利用,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 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 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 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 级 B.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D.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

第三章练习题 姓名:班级:学号: 一.选择题 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 D.背光侧生长快 2.下列哪项与植物生长素无关() A.促进细胞生长 B.促进细胞分裂 C.促进果实发育 D.抑制生长 3.棉花在栽培过程中要摘除顶芽,主要目的是() A.使棉株不再长高 B.使棉田通风透光 C.使侧芽长成果汁 D.减少水的消耗 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脱落酸 B.吲哚乙酸 C.丙酮酸 D.乙烯 6.常用作选择性除草剂的是() A.赤霉素 B.2,4-D C.脱落酸 D.乙烯 7.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 C.促进细胞伸长D.促进光合作用 8.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的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10.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特点是() A.高浓度时促进生长,低浓度时抑制生长 B.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 C.只能促进植物生长 D.只能抑制植物生长 11.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 A.顶芽的生长优先于侧芽的生长 B.顶芽比侧芽生长旺盛 C.顶芽优先生长而抑制了侧芽生长的现象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精选带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最适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是 A.种内斗争B.种间关系C.竞争和捕食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在人工种植的密林中,适度的砍伐是有利于提高木材产量,其基本原理是 A.增加光合作用面积C.降低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B.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降低树木群体的呼吸消耗占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的比例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 >③+④ 4.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 B.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 C.若X表示ATP,则①可能代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D.若X表示新物种,则②可能代表地理隔离 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④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下图是某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止一个 — B.丁和辛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校园周围池塘的水质污染状况,采集水样镜检水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1号池塘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2号池塘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动物较少;3号池塘水样中未见任何动物、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4号池塘水样中昆虫、植物均有发现,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分析,池塘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A.3、1、4、2 B.3、1、2、4 C.4、2、1、3 D.2、4、3、1 8.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 C.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

生物必修三人教版最详细复习资料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 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 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 组织液)(2,营养不良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 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 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 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 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总结:

2019年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 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静息电

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图中②→③的过程发生在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处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C.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 ①→②→组织细胞 D.如果食物过咸,系统B会增加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根据图中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②→③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之间;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①渗透压降低,组织液②增多,引起组织水肿;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人体内红细胞和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B ) A.组织液、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C.血液和组织液 D.血清和组织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