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导论以及释经学的历史

合集下载

《经济法学教案》课件

《经济法学教案》课件

《经济法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导论1.1 课程介绍介绍经济法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解释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强调学习经济法学的重要性1.2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解释经济法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经济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分析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领域的区别和联系1.3 经济法的历史发展概述经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我国经济法的发展概况分析经济法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影响第二章: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2.1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解释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和内容分析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重要性和意义2.2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介绍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种类和特点分析各种经济法调整方法的适用情况和效果探讨经济法调整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第三章:经济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3.1 经济法的价值解释经济法价值的含义和意义探讨经济法价值的目标和追求分析经济法价值对经济法的作用和影响3.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介绍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种类和内容解释各个基本原则的含义和意义探讨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适用情况和作用第四章:经济法的主体和客体4.1 经济法的主体解释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经济法主体的种类和范围分析经济法主体在经济法中的作用和地位4.2 经济法的客体解释经济法客体的概念和特点探讨经济法客体的种类和范围分析经济法客体在经济法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五章:经济法的渊源和效力5.1 经济法的渊源介绍经济法渊源的种类和特点解释各种经济法渊源的含义和作用探讨经济法渊源的适用情况和效力5.2 经济法的效力解释经济法效力的含义和意义探讨经济法效力的来源和依据分析经济法效力对经济法的作用和影响第六章: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6.1 经济法的制定介绍经济法制定的程序和机构解释经济法草案的制定和审议过程探讨经济法制定中的立法技术和方法6.2 经济法的实施解释经济法实施的含义和意义探讨经济法实施的途径和手段分析经济法实施的效果和问题第七章:经济法的监督和救济7.1 经济法的监督介绍经济法监督的机构和职能解释经济法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探讨经济法监督的方式和机制7.2 经济法的救济介绍经济法救济的途径和手段解释经济法救济的性质和目的探讨经济法救济的适用情况和效果第八章:经济法的案例分析8.1 案例选择和分析方法解释案例选择的重要性and 标准介绍经济法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案例分析对理解经济法的作用和意义8.2 案例分析和讨论分析具体的经济法案例讨论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案例对经济法学习和实践的启示第九章: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9.1 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解释国际经济法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和联系分析国际经济法对经济法的影响和作用9.2 国际经济法的领域和内容介绍国际经济法的主要领域和内容解释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探讨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十章:经济法的未来与发展10.1 经济法的挑战与机遇分析经济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经济法发展的机遇和前景强调创新和经济法发展的关系10.2 经济法的创新与发展介绍经济法创新的途径和手段解释经济法创新的重要性and 意义探讨经济法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0.3 结论总结整个经济法学教程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强调经济法学习的重要性and 实践意义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经济法,为我国经济法发展做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导论中的“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经济法的历史发展”部分是理解整个经济法学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具体涉及以下内容:
1. 隋朝的统一: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实现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后的再次统一。

这个统一为后来的唐朝繁荣打下了基础。

2. 大运河的开通:隋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和发展。

3.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时期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推动了教育发展,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4. 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隋朝灭亡的时间是618年。

七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历史导言课(课堂PPT)

七年级历史开学第一课历史导言课(课堂PPT)

开国领袖毛泽东 之所以文能安邦、武 能定国,在很大程度 上得益于他对中外历 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 他不仅驰骋史海,熟 读了古今史籍,还点 评了二十四史。其运 用历史知识之娴熟, 分析现实问题之精辟, 足见历史思维对一代 伟人的影响之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杨振宁先生所研究 的“对称与物理学”课 题,在很大程度上基于 他对中国古代冶金、建 筑、文学、思想观念的 了解。他浓厚的中国古 代文化底蕴对于他发现 物理学科要解决的理论 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认识我们的历史课程
“举办奥运就意味着唤醒历史” ——顾拜旦(现代奥运会之父)
一、什么是历史?
历史: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历,过也,传 也。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两个词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对过去的事情 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 广义上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政治、经济、文化) ➢ 狭义上指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
就算对得起老师,就是把刘胡兰放错了年代,太丢人了。”
三、怎样学习历史?
1、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历史
课堂和课本、课外历史书籍、参观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观看 历史专题片和严肃的影视作品、口述历史、收藏文物……
➢ 2:方法建议 ➢ 1)读:精读教材,由厚到薄,不留死角 ➢ 2)记:动脑记忆、思考 ➢ 3)听:先预习,然后上课有针对性地听 ➢ 4)写:做好课堂笔记 ➢ 5)讲:上课集中探讨,大胆发言 ➢ 6)温:课后认真复习(提问)
我不是布什,我是我!
乔治·W·布什是前总统布什之子。 1946年7月6日生于德克萨斯州米德兰
1964至1968年就读耶鲁大学历史系
1968至1973年在国家空军警卫队服役
196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学士学位。
1975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 士学位。 1975至1986年在德州米德兰创建一家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公司,并在该公司工作至1986年。 1978年首次参加国会议员竞选失利 1988年迁往华盛顿,帮助其父乔治·布什竞选美国总统,出任高级顾问。 1994年11月布什当选为得克萨斯州州长,1995年1月1日就职。 1998年11月,布什再次当选得州州长,成为该州历史上第一位连任州长的人。 1999年6月12日,布什正式宣布参加2000年总统选举,2000年8月2日在费城召开的共和党全国代 表大会上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知识点整理一、历史概念的引入1.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革和演变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对过去的事件、人物、文化等的追溯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文明的传承以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造就。

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为什么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理解现实,并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

历史也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1.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演变夏、商、周是我国古代的三个主要朝代,它们依次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不同阶段,也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夏朝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文明史正式开启。

商朝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周朝则是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实行分封制度,开展了周礼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周公的治国思想周公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周公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东方古国的崛起1. 东方古国的兴起和发展我国古代的东方古国包括了埃及、巴比伦、波斯等古代文明古国,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埃及在建造金字塔和编制日历等方面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巴比伦在法律和建筑等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波斯则有着多元文化和宽容的特点。

2. 东方古国与我国古代文明的交流我国古代文明与东方古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不仅加速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东方古国自身的进步。

东方古国的先进文明也对我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智慧之路——历史的启示1. 历史的启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吸取教训,指引我们前行。

第一讲 中国经济思想史导论

第一讲 中国经济思想史导论

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国古代通货问题与货币政策(Monetary Issue and Policy in Ancient China) “大分流”的思想史解释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from a Perspective of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s) 中国近代金融恐慌的理论与对策(Theory and Policy on Financial Crisis in Modern China)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物中的金融舆论(The Public Voice on Financial Issues in Modern China’s Publication) 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及政策响应(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Modern China’s Capital Market and Its Policy Response ) 鸦 片 战 争 前 西 方 在 华 商 人 的 经 济 活 动 与 政 策影 响 ( The Western Merchants’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Policy Making before the Opium War) 近代西方文献中的中国经济问题(China Economic Issues in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s) 近代商人与国家关系的社会与政策变迁(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chants and Country in Modern China) 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Research o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海外发展(The Overseas’ New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 社会转型期的信用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Research on Credit Hist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世界经济史——精选推荐

世界经济史——精选推荐

世界经济史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世界经济史概述约瑟夫·熊皮特[美]: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的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

阿什顿[美]:尽管经济史是一个地峡,但是她仍然有广阔的海域。

卡尔·哈达赫[德]:国民经济学和历史学是经济史的科学上的父母。

不过经济史这位女儿现在已经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它既不是按照年代编撰的经济知识,也不是用经济统计数字点缀的历史叙述。

经济史不仅反对任何知识的单一化,更重要的是它坚信决定命运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

第一节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一个分支,若想理解世界经济史的含义,首先需要理解经济史的含义。

一、经济史经济史是一门与经济学同样古老的学科,是一门伴随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也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经济史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各种文明、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比较,科学地解释经济历史现象,为总结历史经验、认识现实经济、预测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和政策提供历史背景;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历史资料。

经济史研究也是一种经济分析的技术,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史还与一般的经济理论相关,因为经济发展的历史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被经济理论所概括。

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叙述结构应用于历史。

二、世界经济史就经济史研究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可以分为国别经济史、地区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

一般而言,理解世界经济史有两种方式,一是世界的经济发展演化历史,这样的世界经济史在人类社会存在之时就已经出现,它探讨的内容是世界各地在一个长的时段中的经济发展演化的历史;二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这样的世界历史只出现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她孕育于中世纪的襁褓里,成长于地理大发展时期,发展于工业革命时期,成熟于后工业时代。

初中第一课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第一课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第一课历史知识点总结一、文明的起源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人类起源于非洲,后分布到亚欧大陆。

早期社会主要是狩猎、采集和渔业为生。

2. 农业的兴起和文明的形成农业的兴起使人类聚居,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主要有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等。

二、古代东方文明1. 埃及文明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神庙和宫殿,其宗教信仰为多神教。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建造了巴比伦、亚述两大王国。

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居民。

3. 印度文明印度人发明了梵文,建立了庞大的几个王国。

印度宗教分为印度教和佛教。

4.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有许多杰出的成就,如六艺、文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

三、古代西方文明1.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是古代西方地中海地区的两大文明。

希腊以城邦制度、哲学和艺术闻名,罗马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2. 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是印度教和佛教及维多利亚式的车辆。

四、中世纪欧洲1. 西方欧洲封建社会欧洲的封建社会是以君主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特点是世袭制、农奴制和领地制。

2. 艺术复兴运动意大利是艺术复兴运动的中心。

这次运动是终结西欧封建制度的开端,它标志着欧洲的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

五、近代世界的发展1. 近代世界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指的是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的历史时期。

2. 近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世界得到发展,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形式的生产方式。

3. 近代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近代以来,世界上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比较活跃。

六、世界近代史1. 世界两大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3. 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风俗习惯、社会制度、语言文字、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等。

第一章 导论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导论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断偏离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原有基础,其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萨伊、 英国的马尔萨斯和詹姆斯·穆勒等抛开其科学因素,继承 并发展其中的庸俗成分,着重于经济生活现象的描述和制 度辩护。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马克思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 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创立了工人阶级的 “圣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科学体系的最 终建立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的完成为标志。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二是生产力的发 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才能 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 第二,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分配、交换和消费 所能达到的水平和规模,以及它们所需物质资料的品种、质量、规格, 都是由生产提供的。 第三,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比如,社会成员按什 么方式分配他们在社会产品中所得到的份额,是由他们参与生产的方 式决定的。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随 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科学研究的进展不断丰富和发 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他们所创立的政 治经济学又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毛泽东、邓小 平等所继承、坚持、发展、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导论以及释经学的历史第一导论:在释经学的导论里我们要介绍「释经学的重要性」,「释经学的字义」以及「释经学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谈「释经学的重要性」,圣经提摩太后书二章十五节说:「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按“正义”,换句话说就不是按着私意,是把圣经的真意吸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私意注入圣经里面。

经常有人在查经班查考圣经的时候会说:“我想是这样”,“我想是那样”。

在查考圣经的时候,人想的不算数,重要的圣经说什么?圣经怎么说?有两个英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出正确解释圣经的真意。

这两个英文字都是“解经”,第一个是“eisegesis”,前缀的“eis”是由其次希腊文来的,是“注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意思注入圣经,是圣经原来所没有的;我们称之为“私意解经”。

另外一个英文字则是“exegesis”,前缀的“ex”也是由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出来”;也就是把圣经的意思吸出来,按着原意解释,求得经文的真正意义。

而把圣经作者的原意,真正的意思吸出来,这才是解释圣经的正确方法。

因此释经学的重要性就是“帮助我们依据一些原则来规范我们正确的解释圣经”。

当然这种规范并不是要限制我们的自由。

就好比「交通规则」;我们都知道「交通规则」对开车的人来说虽然是一种限制,但是也惟有透过这样的限制才能够让开车的人,开起车来更自由,更安全,也更有秩序。

同样的,透过解经原则的学习可以实际的帮助我们,好让我们在解释圣经的时候真是把圣经的原意吸出来照着去行,而不是把个人的私意注入经文里曲解了经文的原意。

总而言之,盼望藉着释经学课程的学习,能帮助我们避免错误的解经,达到按正意分解真道的目标。

其次,我们可以从神学思想来了解释经学的重要性。

从神学的角度我们看见「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而因着人堕落犯罪的结果,人的理性、知识都受到了影响。

人的理解力也因着罪的缘故变得诲暗不明。

所以,对于圣经的解释,必须藉助于一些解释的原则。

借着这些原则的追求和改进,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解释圣经。

为什么说圣经的解释是很重要的呢?因为圣经作者的思想离我们已经有几千年之久。

举例来说:亚伯拉罕是主前两千年以前的人;摩西是主前一千五百年前的人,和我们今天的人相隔足有四千年之久。

而当时的传统习惯、文化风俗、道德水准等等和现代人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越是时代久远的经文就越需要加以解释;不经过解释我们就无从了解。

而释经学这门功课,就是借着解释的原则和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圣经作者的思想能够沟通,借着圣经的正确解释,在我们的思想和圣经作者的思想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是很重要的。

研究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三点就是:要建立神学思想体系必须有稳固的释经学基础,以免歪曲了神真理的道。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圣经的解释做为基础来建立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体系,让所建立的体系是符合圣经的。

许多基督徒是先有了自己主观的神学观点,然后才去寻找圣经经文来支持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而这种先有自己观点再找出经文来支持,本末倒置的神学架构往往是许多課程异端产生的原因。

所以研究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三点就是在“建立神学思想体系之前,必须有先有释经学基础,以免本末倒置产生异端。

释经学重要性的第四点就是:讲解圣经应建立在正确的解经原则上,以免曲解神真理的道。

要成为一个良好的圣经解释者,就必须把握解经原则。

这就好比一棵树栽在泥土里才能吸收泥土所供给的养份。

同样的,解经的原则就好比泥土能够维持树的良好生长一般,能够规范正确的解经,不致于曲解神真理的道。

释经学重要性的第五点就是:对曲解圣经的人,基督徒有驳斥、卫道的责任。

然而,要做真理的卫道者必须先有释经学的知识和基础。

前面曾经提过,“异端的产生多半是因为错误的解经所导致的,最明显的就是曲解了神真理的道。

基督徒在驳斥异端,护卫真道之前必须学习正确的解释圣经建立稳固的信仰根基,才不致于被动摇迷惑走上异端。

以上是释经学的重要性,说明为什么要研读本课程。

释经学的字义:「释经学」这三个字英文是Hermeneutics,这个字是从希腊文ερμενεuτικε而来,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说明」;圣经有些地方需要“说明”才能够明白。

比方说和好朋友约好了要去参加一场音乐会,但是很不凑巧中途发生;交通事故,自己开的车子也遭到了池鱼之殃。

以致于没有办法按时赴会,害得朋友苦等一场。

等的人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没有来,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是,后来经过“说明”之后,才知道原来不是故意迟到,是遇上了交通事故,车子出了问题以致于迟到。

说明白之后,误会也就跟着澄清了。

同样的,我们把圣经的话说明,说明白之后听的人才能够了解、接受。

释经学的第二个字义是「表达」,表达圣经的一段话或者是文字对今天的人具有什么意义,对我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向我表达什么信息。

也就是透过我们的解释把神话语真正的意思表达講解出来。

释经学的第三个字义是「翻译」,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翻译不止限于文字或语言的翻译。

同时也包括了行为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是翻译圣经的人。

怎么说呢?就是基督徒要透过行为,把所读的道理切实的实行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基督徒没有把所读的教训实行在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解释圣经的步骤还没有完成。

释经学的定义:任何的学问如果能够抓住定义的重点,那么对于所要研究的功课就能够有相当的把握和探讨方向。

那么,什么是「释经学」呢?简单的说,「释经学就是研究如何解释圣经的一门学科」,这是释经学最简单的定义。

另外有三位学者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也分别举出做为参考:第一位是伯克福,他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释经学是教导我们明白解经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第二位是亚当斯,他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释经学是把古代关于神的著作加以诠释的一门学科。

」第三位是莱慕,他对释经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释经学是簡單讲解圣经,使人明白的一门学科。

」释经学的历史:亚当斯在他所著作「圣经解释学导论」这本书的第四章,论到释经学历史发展的时候,第一句就说:「任何对释经学的广泛研究,都必须以综览释经学的历史发展做为开始。

」是的,研究释经学的人如果能对历代以来的解经历史发展做一番纵览而且有通盘性的理解的话,必能从历史学到教训,这样就能够避免很多从前的人在解经的原则和方法上所犯过的错误。

释经学可以说是一部沧桑史,因为远从第一世纪开始直到今天,圣经就一直被误用。

只有少数的基督徒在解经上是正确的。

但是,相对的,我们可以从解经的历史中学到教训,从历史上所看到的错误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就好像前面有火,如果先有了警惕,就不会轻易的去碰它了,因为已经先有人被烫过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从前的人在解经上犯的错误,我们就不必再第二次的犯相同的错误。

这是了解释经学历史的宝贵之处。

以下就将释经学的历史做並不简单的介绍:第一、犹太教时期:解释在旧约时代就已经开始,最早的释经学在申命记就发现了;申命记这个名称的原义是“第二”,也就是“第二次的律法”。

既然有“第二次的律法”就有“第一次的律法”。

我们发现《申命记》和《出埃及记》这两卷书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那是因为以色列在进入迦南地的时候面临了新的环境,神重申他的律法,使以色列人能适应新环境;而《申命记》就是把神的律法重新做一次诠释和扩大,为的是使以色列人在新的环境中可以适应。

虽然如此,以色列人到了耶稣的时代,还是采用的希腊文做为通行的语言,也因此受到了希腊哲学的影响,犹太人对圣经的解释采用的是「寓意式」的解经法。

寓意式的解经所强调的不是字面上的意义,我们把这种解经法称为「寓意解经」,什么是「寓意解经」呢?以下就是「寓意解经」的简单定义:「寓意式的解经是一种文学的解释方法,把故事,字面的意思当做一种媒介而引导人的思想去体会另外一层更深的灵性意义。

」举例来说,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则「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事实上泥土并不是真的有一只狐狸要吃葡萄,而是为了描述当一个人为了希望得到一样细而得不到的时候,就容易出于嫉妒的心里酸溜溜的说,“那有什么稀罕?我根本没有那个意思想要那样东西。

”所以伊索寓言里的狐狸、葡萄园都不存在,也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

它只是以故事做为媒介,目的是要引导人的思想去体会另外一层更深的意义。

但是完全用寓意法来解释圣经就有问题了,因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于容易让解经者以自己主观的经验来看圣经,而忽略了圣经真正的意思。

结果圣经作者所说的话倒不被重视了。

也就是说往往圣经作者在表答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很单纯的字面意思,但是却因着解经者寓意式的解经而把字面的事实当成一种媒介,结果把重点转移到了解经者对经文的主观看法上了。

在解经者主观的感受上觉得经文是“这个意思”是“那个意思”完全漠视了圣经作者真正的意思。

这是传统犹太人寓意式的解经法。

第二、教父时期:往后解经到了教父时代,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个时期的解经情况更是严重的混乱了神的道。

所以有人形容教父时代,也就是第二到第四世纪的解经学像一团每一個泥土;而这这团泥土就握在许多解经者的手中,不管是要捏成一个人还是捏成一匹马,都随着他们的意思,圣经在他们手中已经没有一定的标准,没有正确的解经原则了。

每一个圣经读者都有权利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反正是「寓意解经」。

据说在教父时代,光是埃及的黄瓜就有三百种解释;每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思说,“黄瓜的形状”代表什么,“颜色”又代表什么。

这么一来,圣经就成了解经者手中的泥土,用自己的方法把圣经加以塑造,爱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缺乏客观的标准,都是以人的私意为主,圣经作者的意思反而被忽略不被重视了。

此外在教父时期还流行一种说法,那就是把「寓意解经」指为“肉”,「字意解经」指为“奶”。

意思是说,会「寓意解经」的人就像会吃肉,是已经长大成熟了,有着深厚的解释功力。

而如果只能以字面的意思解经的话,那么,这样的人还是停留在“吃奶的阶段”和婴孩一样。

这么一来就形成了解经越新奇就越有深度,代表能吃肉的奇怪现象。

如果只能看字面的意思,看经文的表面,那就表示还停留在“吃奶”的程度。

因着这样错误的强调,所以从教父时期,一直到马丁路得改教的时候,圣经的解释几乎完全以寓意式的解经法为主。

所以,整个神的道被严重的混乱了,圣经沦为一个人手中的泥土,信仰是什麼每一个人都可以随着自己主观的意思来解释;都认为自己是能吃“肉”的,不是只能吃“奶”的。

第三、中世纪时期:大约主后六百到一千四百年左右,解经又面临了新的情况。

这个时期圣经被锁进了礼拜堂,锁在一种透明的镜子里面,除了圣职人员之外,其它的人不能读圣经,也不能解释圣经。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得改教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圣经翻译成通俗的德文,好让所有的德国人都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读圣经的原因。

中世纪一般人对圣经的知识是非常贫乏的,而在那个时期也只有神父和圣职人员才能够解释圣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