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脏腑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下面将对五脏六腑系统进行归纳总结。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统治者。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与神明,它的主要功能是掌管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心藏神,精神活动与心脏有着密切关系。
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肝脏肝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供应和排毒。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协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平衡息息相关,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肝气的畅通。
三、脾脏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管理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免疫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肺主气,具有呼吸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肺脏的功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所以要保持肺部的健康需要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
五、肾脏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掌管着人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生殖功能。
肾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六、胆腑胆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和调节胆囊的排泄。
中医认为胆腑与情绪有着密切联系,胆气郁结时可导致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
七、胃腑胃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脉主病,胃与脾密切相关,胃的消化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
八、小肠和大肠小肠和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排泄。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将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将有用的物质吸收进血液,不需要的废物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一直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和推崇。
中医强调人体内脏器官的健康与平衡,注重通过调理来维护和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而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1. 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主管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情绪活动。
养心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和压力过大,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2. 肺:中医将肺称为“皇后”,主管呼吸功能和气机运行。
保护肺部健康的方法包括避免烟草和污染物的吸入,注意呼吸道的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3. 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主管气血运行和情绪调节。
保护肝脏需适度运动,注意情绪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过量。
4. 脾:中医将脾称为“参谋”,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
保护脾脏需注意饮食卫生,否则易引发脾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5. 肾:中医将肾称为“元帅”,主管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功能。
保护肾脏需保持适度的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和滥用药物。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保持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下面将针对每个器官系统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法。
1. 心:中医注重心的情绪调理,常用的方法包括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激动和焦虑,参与适度的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此外,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食物,如酸枣仁、佛手等。
2. 肺:中医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注意呼吸习惯,适当进行气功锻炼如太极、八段锦等,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
此外,经常食用一些具有滋润肺部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等,也有助于肺的健康。
3. 肝:中医调理肝脏的方法主要包括情绪调节和饮食调理。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在调节人体五脏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医理论在调节人体五脏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医理论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调节人体健康。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调节五脏功能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本文将探讨中医理论在调节人体五脏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中医理论强调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即心、肺、肝、脾、肾,分别对应着人体的精神活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功能以及水液代谢等方面。
这些五脏之间相互关联,互相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肺主气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水液,它们在人体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中医理论通过调节五脏之间的关系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中医理论注重通过调节五脏功能来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的核心调节机构,它们的功能异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五脏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容易导致情绪不稳、胸闷等不适症状。
通过针灸调理肝经,可以疏通肝气,缓解这些症状。
这种通过调节五脏功能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中医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中医理论注重调节人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维持五脏功能的平衡。
中医强调饮食药同源,养生重在调养五脏。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应根据不同的五脏功能来进行调节。
例如,肝喜酸、脾喜甘,中医推崇的饮食宜忌就是根据这个理论制定的。
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调节五脏功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此外,中医还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量运动等,这些措施有助于调节五脏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总而言之,中医理论在调节人体五脏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强调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可以调节五脏功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通过针灸、按摩、中药等手段,中医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同时,中医还注重调节人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维持五脏功能的平衡。
五脏六腑 中医五行五脏

(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皮毛)《黄帝内经》记载,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皮毛,多么精辟。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肝脏对应的五行(2)

肝脏对应的五行(2)五行中五脏六腑生理肺,大肠为金肝,胆为木肾,膀胱为水心,小肠为火脾,胃,胰为土五行相克相生,治疗疾病不可单一入手,其方法(包括调养),每种疾病至少二十五种,应择优,排好顺序,分阶段治疗。
人体的发病因素——1、情绪:人是有思维,有感情的,人的情绪变化会对健康有明显的影响;2、气候:气候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又一因素;3、饮食:(1)偏食(2)伤食(3)停食;4、滥用药物;5、环境污染:主要指水质,空气,噪音。
五脏的生理(肾)肾——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精、生髓、生骨,为生育发育之源,又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于发1、血液循环的过滤器;2、肾主生殖;3、肾主水(泌尿);4、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5、肾纳气人体呼吸虽然是肺所生,但吸入之气必须纳于肾;6、络膀光;7、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的生理(肝)肝——中医认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2、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向心脏供血;3、主谋虑,考虑判断事情的能力与肝胆有关;4、主筋,其华在于爪.久走伤筋,筋伤肝衰;5、开窍于目,由于肝胆经络走向眼睛,肝胆有病变会影响眼部;6、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支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病变出现上逆苦水,消化不良,胃胀,腹胀;7、络胆,出现胆结实,胆囊炎等。
五脏的生理(脾)脾——中医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主晕化通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于唇.1、脾与胃有经络关系,胃是容纳与腐熟食物.脾是吸收输送营养到心,肝,肾,胃,肺,大脑和四肢.2、脾生血主运化,它将营养输送到血液中;3、脾通血脾脏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能力;4、脾主肌肉脾健康肌肉发达有力;5、脾主四肢功能好,四肢有力;6、脾向全身控制提供水液.脾脏输布功能紊乱全身浮肿;7、络胃胃寒则脾湿。
五脏的生理(肺)肺——肺是宰相,开窍于鼻,配合心控制全身,也参与意识活动,忧悲易伤肺。
中医五行对应脏腑

中医五行对应脏腑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水木金火土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的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成为喷雾器;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这是五色。
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
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
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
反过来眼睛太过疲劳,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
肝是明目的源泉,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
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
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与肝相互影响,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
临床上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
肝与胆的关系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
肝主疏泄,胆主通降。
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
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
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
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湿热,上蒸肝胆,使肝胆疏泄不利,可以引起黄疸。
由此可见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主要是藏血与藏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
肝血须要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须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的所谓“水不涵木”的症状;反之,肝阳久亢,消烁阴精,亦可加重肾阴虚损,出现头痛、眩晕、腰膝腿软,尿浊或水肿等症。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
同时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出现问题,女性妇科肯定会出现问题。
肝与肺的关系
肝藏血,肺藏气,肝气与肺气上下阴阳升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作,气血的运行,虽有心脏主管,但须有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作用的制约,两脏对全身气血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
肝肺是相互影响的。
如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常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
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不制木)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