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合集下载

论军事外交翻译必备素质和基本原则

论军事外交翻译必备素质和基本原则

论军事外交翻译必备素质和基本原则1 军事外交翻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1.1军事外交翻译的基本特点1.1.1政治敏感性高军事外交翻译首先是政治性翻译。

与其他类翻译不同,军事外交译员往往直接参与军事外交活动,因此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确保译文的精确到位。

无论是在外训课堂、军事代表团访问、军队领导人会谈,还是军事谈判的场合,译员都必须了解我军在相关问题,尤其是诸如台海问题、朝鲜核问题、南海问题等涉及國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等敏感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谈话口径。

为此,军事外交译员不仅要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同时还应掌握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军事外交政策,紧密跟踪时事动态;必须牢记“军事外交无小事,事事都要讲政治”的要求,做到临场不惊,冷静应对,仔细揣摩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政治倾向。

1.1.2专业术语多军事外交翻译也是军事类翻译。

与其它类型的翻译相比,军事外交翻译专业性强、术语多。

由于各国军队编制体制各不相同,采用的术语也千差万别,很多时候翻译无法找到对应的外文说法。

笔者刚接触外训翻译时,就曾经历过类似的苦恼。

最典型的例子是军衔制度,中国和西方不同,如中国的“大校Senior Colonel”军衔在很多西方国家没有设立。

美国和英国也不尽相同,同样是空军上校,美国是Colonel,而英国是Group Captain。

另外,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军出现了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比如,近年来我军官方文件的高频关键词“信息化”,很难用一个英文单词来准确表达其蕴含的丰富内涵。

我军英文版国防白皮书等官方文件使用的是“informationization”,但根据笔者的了解,这是中国提出的概念,外军初次接触并不太了解其真正含义。

所以每当此时,笔者都是把“信”放在第一位,采用直译和释译结合的处理办法,如时间允许,场合合适,必要时在直译之余对其深层含义加以解释说明。

1.1.3时代性鲜明军事外交翻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浅析对外宣传用语的翻译策略

浅析对外宣传用语的翻译策略

浅析对外宣传用语的翻译策略摘要: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渐被世界所了解。

在此过程中,外宣翻译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以及新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介绍给国外,已成为每位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对外宣传用语社会差异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引言在对外宣传用语中,尤其是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时,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传达信息,表述观点,而不是单纯地翻译语言。

翻译者必须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认真地考虑两种语言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等差异,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灵活应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1.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差异第一,英文的表达中,一般不会出现同义的重复,如果把两个同义或意义相近的词放在一起,就会被认为是产生了多余的信息。

而汉语中,有时为了加强语气,却经常会加一些意义重复的修饰词,如“共同合作”,如果我们把它译为“common cooperation”就不太恰当,应该把表达多余信息的“common”去掉。

汉语中我们会说“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翻译成“impractical illusion”就存在了多余的信息。

第二,英语的表达通常比较具体,而不像汉语经常使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来表达,英语比较倾向于使用自然的、物质的事物来表述。

如汉语说“很多的自行车”,而英语则将其具体为“a sea of bikes”, 更加形象,生动。

2. 在句式的表达方面,英语的句式经常以行为的执行者为中心展开,并常把行为者和动作放在句首。

此外,英语具有比较完备的语法标记,如具有清晰的词尾形式,而汉语则没有。

汉语的句子重意义,经常是用一些排比句、对偶句等。

三、巧妙应对翻译过程中的社会差异首先,把关于中国的事物翻译成英语时,我们必须考虑双方社会环境的差异。

在翻译时应尽量选择与西方接近的话语体系。

其次,在翻译一些政治特色较强、政治立场的词汇时,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就难以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

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

281CULTUR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陈熠帆,生于1999年,扬州大学本科在读,英语师范专业。

通讯作者:刘 猛,生于1978年,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0年度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项目编号:X20200216外交语言翻译策略中的政治等效原则研究*——以外交部发言稿为例扬州大学 陈熠帆,张依宁,刘猛摘要:“政治等效”翻译理论于2008年由杨明星教授首次提出,十多年来,其“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政治内涵,实现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功能”的翻译原则对外宣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广泛运用于翻译实践当中。

近年来,国际政治局势多变,中国外交风格也逐渐转变,外交话语更加坚定有力,因此,外交话语的翻译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及严肃。

本文选取了外交部发言人近一年来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对其翻译方式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是如何体现“政治等效”这一翻译理论的。

关键词:政治等效;外交部发言;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281-0003一、“政治等效”原则的起源与内涵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时应达到对等的“读者反应”,即译语受众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和源语受众对源语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在1986年,奈达又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偏重于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文体风格上地对等。

在2008年,我国杨明星教授结合奈达“对等理论”与当时中国外交形式,提出了“政治等效”翻译理论:外交翻译的理想目标是传达出原文的政治内涵,实现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功能。

目前,“政治等效”已经成为政治文献翻译中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翻译理论。

“政治等效”翻译理论的本质是翻译时应着重分析原文的政治语境,准确、忠实传达出原语和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政治内涵,同时强调翻译等效的动态性,译者必须与时俱进,紧贴原语的时代内涵和译入语的最新发展。

外交交传与外交同传翻译原则与策略异同点

外交交传与外交同传翻译原则与策略异同点

外交交传与外交同传翻译原则与策略异同点摘要:目前在外事外交活动中,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已经成为两种最普遍的口译形式。

二者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独有的特点。

在外交领域这两种口译形式都具有该领域高度政治敏感性,政策性等特点。

外交活动不比其他活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译员在外交活动中不仅仅是一名译员,更是一名政治家。

本文通过对外交交传,外交同传翻译特点的比较,旨在探讨其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异同点,以便更好的指导译员工作,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外交交传;外交同传;翻译原则;翻译策略1.交传,同传的定义交替传译也称连续口译、即席口译,简称“交传”,是指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段话停下来的间隙进行口译,讲话人等译员完成该段话语的翻译后又接着往下说,并在适当的时候再次停顿让译员翻译,如此循环往复。

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简称“同传”,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人讲话的情况下将其所说话语不停顿地传译给听众,讲话人的“说”与译员的“译”几乎同步开始,同时结束,译员只是稍稍滞后于讲话人(仲伟合,2010:1)。

2.交传,同传的相同点2.1时效性和现场性口译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语言交际活动,这一方面表现在讲话人话语的一次性和转瞬即逝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译员译语生成的即时性。

2.2不可预测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口译是一项独立性、不可预测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

对于口译员来说,一旦接手一项口译任务,就无从自行选择工作场景,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要独立完成口译工作。

无论译员进行了怎样细致的译前准备,他/她依然可能在工作中遭遇这样或那样难以预知的问题,如理解、记忆、笔记和沟通协调问题,还可能出现心理压力过大或体力不支等问题。

有些问题即使不是译员自身造成的,也会对口译质量和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如音响效果不好,工作环境很差,讲话人声音很小、语速过快等等。

(任文,2012:5)。

3交传,同传不同点3.1时间性对同声传译而言,听(输入)与说(输出)在保持一定时间差的前提下同步进行,而交传是在讲话人停顿以后才开始翻译,因此交传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往往是同传活动的一倍左右。

第二讲 外宣翻译目的与策略原则

第二讲 外宣翻译目的与策略原则

第二讲: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与策略原则1.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应用类文本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及其策略,并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讲解对外宣传“最佳社会效应”的目的论原则,以及一系列辅助性策略原则的具体内容。

要求学生基本上能够用于指导相应的翻译实践。

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对外宣传翻译不宜按照中文文本的措辞行文,避免译文累赘繁复、语句冗长,造成中式英语;并且通过解析,帮助学生认识中文宣传文本自身的语言特征以及英语读者的信息需求;要求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注意考虑英语民族语言文化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对英语文字运用与行文的接受心理;其次要求学生在中译英的翻译实践中一定要仔细查阅英-英词典,以便掌握英语词语概念的语义结构特征。

2、教学内容:a) 对外宣传目的论原则b) 策略论原则c) 对外宣传“经济简明”策略原则d) 可操作性规则e)实例分析3、教学重点: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上升到具体4.教学方法:解析法、归纳法、推论法;提问与讨论5、教学材料:《今日中国》片断、香港回归宣传材料片断《上海翻译》2007《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Louis V 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路易威登:创意情感2009,香港Part I:概述1.对外宣传翻译的侧重性目的论原则目的-需求论理论特点: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遵循的行为模式:行为——动机——目的——需求,即翻译活动行为背后必有其特定动机,而动机背后必有特定目的,目的背后又必有特定需求。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看,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是动态的、发展的。

从翻译活动看,需求层次不仅体现在(通过译者实现的)委托人的需求和读者需求两个方面(前者需求实现以后者需求实现为前提),还体现在需求的层次性。

比如,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宣传中,游客的需求变化(如追求特色性、观赏性、知识性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

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

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默认分类2009-03-05 14:19:39 阅读6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浅谈外交辞令的语言策略张伟0管理提醒:本帖被潇阳从百家讲坛移动到本区(2007-09-22)一、引言yv\ j &B|外交的实质就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调整国际政治关系。

语言的熟练和准确运用对谈判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说来,外交语言是一种正式、保守、准确的说服性语言,注重礼仪和方法策略。

外交辞令指的是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

语用原则是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达到交际目的而遵守的一套规则。

它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灵活使用语言策略,不仅会显得有礼有节,而且往往能在外交活动中获得主动,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外交模糊语言进行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O&r 9+r1`二、语言策略W$:D#;jz`h(一)得体性与外交辞令VN]j*$5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当尼克松走下飞机和周恩来握手的这一历史性时刻,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交往了啊!”这是多么得体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它既有无限的欣慰,又有良多的感慨。

机场没有隆重热烈欢迎场面,尼克松虽有瞬间的不悦,但听到周恩来这句话也就悄然消失了。

K [i&!Z&(二)准确性与外交辞令$> h H {语言是外交的主要工具,使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是对每一名外交官的基本要求。

外交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外交官在外交语言实践中的用词造句准确、贴切,外交文书、信函的使用形式与格式符合习惯及规范。

外交是主权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是一国在国际事务中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外交官的言行不仅能够体现本国的风度和形象,更重要的是反映该国的对外政策和策略。

论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论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论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论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外交语言和策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在沟通交流中巧妙地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成为了外交工作者必须学会的重要技能。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原则来谈一下外交沟通中应该如何表达。

一、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指在交流过程中,各方之间可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避免竞争与矛盾,而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在外交交流中,这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合作的基础上,可以让各国之间建立信任,增进友谊。

首先,利用“我们”的表达方式。

在沟通交流中,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形式来说话,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合作态度。

比如,“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共同合作,尽快达成协议”等等。

其次,采用倾听式的交流方式。

在交流中,不仅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对方的意见。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并且尊重其看法,那么就有可能建立合作关系。

比如,“请告诉我您的想法,我非常认真地听取”。

最后,给予对方积极的反馈。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那么对于合作关系的建立会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我觉得这个提议很不错,我们可以考虑一下”。

二、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指在语言交流中,尊重对方和维护自身形象的原则。

在外交沟通中,做到礼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外交工作者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

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辞。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等,这些词语在外交交流中是非常常见的。

同时,还要注意语气,避免使用过于强硬的说话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其次,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在外交工作中,要必须要有一定的外交与礼仪教育,遵循一些外交的惯例和流程。

例如,向对方的国家领导人打招呼,要注意表达找对方的工作和贡献的敬意,也要注意怎样向对方解释自己的政策或行动。

最后,注意形象气质。

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邓冰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摘要:外交新词作为高文化负载词,体现着国家的发展与大政方针,翻译质量影响着对外宣传的效果,展现了现代汉语的生机活力。

外交新词政治性强、具有中国特色,常常出现在各类外宣材料,结合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翻译时应遵循政治等效、译名统一、专业表达、约定俗成四大原则。

关键词:外交新词外宣翻译原则新词翻译原则1.外交新词翻译现状及问题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工作日趋活跃,外交新词不断涌现,如:新型大国关系、八荣八耻、中国梦等等,各种外宣材料翻译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新词则是重中之重,翻译质量决定着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国家形象,外交新词翻译中也存在以下问题:翻译用词不够准确,政治敏感性不强。

外交新词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政治性强,因此选词要恰当、准确,如2009年11月11日新闻发布会上,译员将表达达赖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贬义词“窜访”译成了中性词“visit”,缺失了词语本身的政治内涵,没有向西方传达出中国政府和人民暗含其中的感情色彩。

译名不够统一,缺乏规范化意识。

一些重要、常见的外交新词翻译版本众多,没有统一性,就如“中国梦”一词的翻译,出现了“the Chinese dream、the China dream、the dream of China”等诸多版本,有时同一文章译名都未达到统一,引起外国媒体的猜测与误读。

译文欠缺专业性,术语国际标准化意识不强。

对于一些外交新词的翻译过于通俗,按照字面翻译,用词冗长,语体不正式,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外交术语的文体特征。

外交新词翻译是外交翻译工作的难点,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必须确立相关翻译原则,确保翻译质量与外宣效果。

2.中国外交新词的语言特征外交新词分为全新词、新义旧词(旧词新用)和外来词。

本文主要研究全新词和旧词新义的翻译,其具有政治性强、中国特色性强、寓意深刻,富有新意、专业性,唯一性和简洁性的主要特点,用词往往言简意赅,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外国语学院
英语笔译
邓冰
外交新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摘要:外交新词作为高文化负载词,体现着国家的发展与大政方针,翻译质量影响着对外宣传的效果,展现了现代汉语的生机活力。

外交新词政治性强、具有中国特色,常常出现在各类外宣材料,结合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翻译时应遵循政治等效、译名统一、专业表达、约定俗成四大原则。

关键词:外交新词外宣翻译原则新词翻译原则
1.外交新词翻译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外交工作日趋活跃,外交新词不断涌现,如:新型大国关系、八荣八耻、中国梦等等,各种外宣材料翻译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新词则是重中之重,翻译质量决定着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国家形象,外交新词翻译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翻译用词不够准确,政治敏感性不强。

外交新词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政治性强,因此选词要恰当、准确,如2009年11月11日新闻发布会上,译员将表达达赖从事民族分裂活动的贬义词“窜访”译成了中性词“visit”,缺失了词语本身的政治内涵,没有向西方传达出中国政府和人民暗含其中的感情色彩。

译名不够统一,缺乏规范化意识。

一些重要、常见的外交新词翻译版本众多,没有统一性,就如“中国梦”一词的翻译,出现了“the Chinese dream、the China dream、the dream of China”等诸多版本,有时同一文章译名都未达到统一,引起外国媒体的猜测与误读。

译文欠缺专业性,术语国际标准化意识不强。

对于一些外交新词的翻译过于通俗,按照字面翻译,用词冗长,语体不正式,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外交术语的文体特征。

外交新词翻译是外交翻译工作的难点,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必须确立相关翻译原则,确保翻译质量与外宣效果。

2.中国外交新词的语言特征
外交新词分为全新词、新义旧词(旧词新用)和外来词。

本文主要研究全新词和旧词新义的翻译,其具有政治性强、中国特色性强、寓意深刻,富有新意、专业性,唯一性和简洁性的主要特点,用词往往言简意赅,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3.新词翻译四原则与外宣三贴近
《中国外交新词与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一文结合中国外交新词的特点和翻译现状,提出中国外交新词翻译的四个原则:政治等效、译名统一、专业表达和约定俗成。

政治等效原则。

中国外交新词具有政治敏感性和民族特殊性,翻译中首先考虑的是在考虑准确忠实反映源语政治思想和政治语境时,还要运用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达到政治含义的信息等效,译文与原文达到相同交际功能,避免造成不解与误解。

译名统一原则。

译名的统一一直困扰着中国翻译者,对于争议问题的讨论与探索也由来已久。

虽然对于同一词语的翻译从翻译的角度可以有多于一个正确的版本,但是一名多义并不符合外交概念和术语的唯一性和单一性。

译名统一作为翻译工作的三大原则(中国国标委,2005:5),外交部先后组织编写《汉英外交政治词汇》和《汉英外事实用词典》提出外交新词权威版本,201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语委牵头成立“中国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会议制度,定期发布专有名词标准译名。

译名统一有助于西方读者的正确理解与引用。

专业表达原则。

外交新词翻译时,表达和措辞要专业、经济、简洁,符合外交语言习惯用法,不能俗气,也不宜过长,遵循”以概念译概念,以术语译术语”的原则。

约定俗成原则。

即已有旧译且已通用时,应采纳已有译法,不宜新增译名。

按照语言发展规律和语用习惯,已经广泛应用并被接纳,外国读者正确理解的不宜更改。

一些译名即使明显错误,但因流传已久,一般不再改动。

四大原则,以政治等效原则为根本原则,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中国外交新词的翻译是外宣翻译的一部分,虽然《中国外交新词与对外翻译的
原则与策略》一文中并没提及“外宣三贴近原则”,但却与其紧密相连。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传播方式,针对外宣翻译的特点,黄友义学者通过长期从事翻译工作,提出“外宣三贴近”,即“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他认为对外介绍性的素材一般是最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和国外受众需求。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明显不同,为了在目的语读者身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和反应,以目的语为依归,真正达到宣传目的。

他还提出:译者最要潜心研究和了解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时刻不要忘记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且译者应该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政治等效原则首先要达到“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而后考虑“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达到政治等效。

译名统一原则和约定俗成原则,是为了规范化词语翻译,在外宣中避免造成国外读者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与猜疑。

专业表达原则,一方面是秉承专业意识,体现相关术语的专业性,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让国外受众对于中国的政治概念、民生现状等有正确理解。

文中中国外交新词翻译四原则根本上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

4.思考与建议
外交新词翻译是一项“面子工程”,是中国外交新理念、国情民生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外宣翻译“三贴近”最重要的就是“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新词翻译四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等效原则”,这也体现着外交翻译的重要功能就是宣传中国,为了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就要努力做到“政治等效”,贴近国外受众思维习惯,有时要采取具体化翻译,让国外受众看懂字面时,更了解深层的概念,如基层民主译为“community-level demorcracy”,单纯译成“基层”,外国受众无法懂得这种民主的层次,具体化的翻译虽然跳出了原文的束缚,却更好的传达出了实际的深层含义。

在十八大工作报告的翻译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译法,由于宣传这一功能,也决定外交翻译中不得不考虑如何准确向国外受众传达信息,达到宣传中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明星,中国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和策略[J]中国翻译,2014(3):103-107
[2]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94
[3]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5-6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5-26
[5]Osnos Evan.The Age of Complacency?[J].The New Yorker,July 28,2010:2.
[6]Patrick Mendis.Crossing Paths:US’Past,China’s Future[N].China Daily,Sept,3,20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