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超越

合集下载

第三讲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讲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 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三)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发生
1.十月革命给正在艰苦探索救国真 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以极大鼓舞,使 他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 义,给了先进中国人以观察国家命 运的新的思想武器。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 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 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 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 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 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 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 增长了、发展了”。
其次,五四时期虽然没有共产党,但已有了 大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运动中发挥了领 导和骨干作用;
再次,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 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运动 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表明工人阶级已有力 量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
2.关于“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 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戊戌维新与新文化运动 两次思想启蒙的异同
相同之处:
第一.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旧民 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二.思想武器相同:采用的都是西方 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
第三.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爱国救国, 救亡图存。
相异处
第一、主体不同。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大都 是从官僚地主阶级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上层; 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型的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
1、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中国资本 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 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初步发展
2、思想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兴起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如何认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既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

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主张通过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的办法,把土地问题解决好,以预防出现欧美那种“贫穷不均”,避免“少数富人专制”而引起的“社会革命”。

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半封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试图以革命手段来解决之,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革命的、进步的纲领。

它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它在同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成为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

列宁也曾高度赞扬:“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

”(列宁选集242/2)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同盟会纲领存在着缺陷,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义纲领:首先,它没有正面的、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独立的口号,没有把斗争锋芒直接对准帝国主义,相反,却对帝国主义抱有某种程度的幻想。

其次,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从世界历史看,一般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其前期,也曾由资产阶级领导,但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必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转变的必然性1.在客观上,中国革命敌人十分强大,除了封建主义之外,还有帝国主义2.从根本上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这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求于三大敌人,并与三大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从国际上看,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客观上了国际无产阶级一边反对帝国主义。

从革命阵线和同盟军角度,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但性质仍属资产阶级。

4.从实践上看,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破产证明,中国革命必须走新的道路。

二、转变的标志: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序幕;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完全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式开始。

三、转变的条件: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

1、在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在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在思想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大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在国际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标志着世界革命潮流已从旧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一、旧民主向新民主的必然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由于本身落后的制度而受尽压迫,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极大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由此而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自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失败,要求并预示着新的革命的到来。

1、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深刻地表明:农民阶级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由于在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2、洋务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技术的层次,从根本上不可能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

3、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上层知识分子发动的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根本走不通的。

4、辛亥革命的失败,更进一步证明了,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浓厚两重性的阶级,又因为本身的力量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

这种两重性对,决定了其革命的不彻底性。

由此可见,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仍然需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革命的领导权不能再由软弱的资产阶级掌握,而必须掌握无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1、中国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五四运动以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以后属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较之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从革命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不再是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从革命的领导阶级看,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第三、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不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第四,从革命的前途看,不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并在这些基础上,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其中,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是领导阶级不同。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一批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

这时,中国的无产阶级仅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

而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被中国无产阶级所代替。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随后组建的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所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当时的国际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都使中国革命必然要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戊戌变法: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 级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 中华民国。
重要人物: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革命成果与影响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 推动了中国的政 治现代化进程

缺乏科学的革命方法和手段

缺乏正确的革命政策和措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缺乏正确的革命思想和文化

缺乏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

缺乏正确的革命政策和措施

缺乏正确的革命思想和文化

缺乏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

缺乏正确的革命政策和措施

缺乏正确的革命思想和文化

缺乏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

缺乏正确的革命政策和措施

缺乏正确的革命思想和文化
建立新中国
抗日战争与民族独立
抗日战争的背景: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的意义:促进了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
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争
级的统治
建立根据地: 1927年,中国 共产党在江西、 湖南等地建立革 命根据地,进行
武装斗争
红军长征: 1934年,红军 进行长征,到达 陕北,建立陕甘 宁边区革命根据

抗日战争: 1937年,抗日 战争爆发,中国 共产党领导根据 地军民进行抗日 斗争,发展壮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练习题 参考答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二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C )。

A.认清革命对象B.认清革命动力C.认清国情D.认清革命阶段2.近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 A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社会C.半封建社会D.新民主主义社会3.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4.近代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是(C )。

A.新文化运动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五四运动D.十月革命5.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是在(C )。

A.新文化运动之后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后C.五四运动之后D.十月革命之后6.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是( B )。

A.旧民主主义革命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D.社会主义革命7.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B )。

A.古田会议上B.八七会议上C.秋收起义中D.三湾改编中8.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是( C ).A.统一战线理论B.党的建设理论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D.武装斗争理论9.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的是(D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10.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纲领的是( B )。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1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基本内容的文章是(B )。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论新阶段》D.《论人民民主专政》12.完整地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的文章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C.《论新阶段》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3.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C )。

浅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浅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中国历史纲要论文浅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信计81 李舒杨08092006浅谈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定义以及内涵的深入分析,站在历史的角度,从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等三方面方面指出了二者的相同之处,从领导力量、指导思想、革命前途、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结果、所属的革命等六方面指出二者的区别。

并得出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异同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具体可划分如下: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这段时期以两次鸦片战争为标志,主要体现为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此段时间内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对外签署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同时,以戊戌变法为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式开展。

除此之外,伴随着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和进一步发展,国民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此时发生的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具有代表性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本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篇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重要的转折,这两次转折都是落后的中国的仁人志士想要救亡图存的重要的举措,为了中国的明天,他们在不断的探索着。

在这个期间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伟大胜利,也有革命果实被军阀掠夺的惨痛经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期间经历了多少的曲折,而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有何优越性,它们二者到底有何异同?
中篇
相同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性质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决定的。

任何革命的性质都是由这场革命的主要任务决定的,而革命任务又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因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属性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这种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进入准备阶段,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即使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时的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属性,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

因为此时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没有变化。

不同点;
1. 理论:1、新民主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让正在寻找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们看到了希望。

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出卖祖国利益,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那是一次从北京到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走俄国的道路”成了许多人的共识,不久之后就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孙中山先生也从俄国的革命中受到了启迪,看到了希望,决心“以俄为师”,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从而把旧三民主义转变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当时中国革命在这个学说指导下所发生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

因此,我们可以说,新三民主义学说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时,由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创立的,是当时中国革命集体智慧的结晶。

2、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乐章。

新三民主义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真正实行这个纲领,意味着对革命队伍内部一大批人自身根本利益的触动和损害。

因为当时中国革命队伍内部的阶级成份是很复杂的。

就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及早先的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来说,会得到最广泛的阶级支持,不仅普通的劳动者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会支持
2. 指导思想:
旧: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扶清灭洋”,而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只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才是三民主义
3.第一,革命的领导者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领导者。

民族资产阶级虽然继续参加了革命,但已不再是革命的领导者。

这种领导权的更替,成为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本质的标志。

3. 时代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4. 主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参加的规模、深度、广度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法相比的。

因而用表格形式向学生说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会使学生只看到两者相同的一面,而看不到两者的区别,不利于学生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辛亥革命局限性(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理解
前途:旧:由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这些决定了它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又有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

这些局限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它所领导的一系列运动都失败了。

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这已为中国近代历史所反复证明。

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达社会主义前途,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中间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不能相互替代。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认识,也曾有过一个曲折的过程,先后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以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为代表,把中国革命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阶段割裂开来,主张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另一种是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主张的“一次革命论”,即“毕其功于一役”,试图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合并到民主革命中一次完成,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分别在大革命时期导致了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正确的态度是将“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总结: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具有的独特的先进性使其具有了划时代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