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化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 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 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化1.1

名词解释 1.1版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如采用药用植物的全草或部分,分泌物或渗出物或药用动物的全体或部分,分泌物经一定方式的简单加工而得,实际指中药材。
3.单体: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4.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5.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
6.有效部位: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
7.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8.初生代谢(原生代谢):指植物通过代谢合成并利用某些必要的化合物,这些物质是植物生命的基础。
9.次生物质:初生物质经过进一步的降解或合成产生的化合物,这些物质对植物本身无明显的生理功能,对人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10.次生代谢(二次代谢):以初生代谢物质为基础,对其进行降解或合成产生次生物质的过程。
11.异常二次代谢:指植物体在受到外界刺激或伤害时所产生的对抗刺激的抗生物质。
12.提取:指用选择的溶剂和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并同中药组织脱离的过程。
13.溶剂提取法:是根据天然产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原料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14.萃取法: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种不相混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达到分离的方法。
15.浸渍法: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一定时间,溶出有效成分的方法。
16.超临界流体(SF):指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以流动形式存在的物质。
17.分配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成分在两相溶剂中溶解分配达到平衡时,该成分在两种溶剂中浓度的比值。
18.分离因子(β):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 A/K B(K A>K B)19.pH梯度萃取法:是以pH成梯度的酸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成梯度的混合碱性成分。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2.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则称为一次代谢产物。
3.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则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4.物理吸附;也称为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与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5.红外光谱;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将在光的红外区域,即4000—625cm-1处引起吸收。
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IR)。
6.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7.苷键;糖与糖及糖的衍生物形成的化学键。
8.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
9.端基碳;单糖成环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成为端基碳,生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10.氨基糖;当单糖的一个或几个醇羟基置换成氨基,则称做氨基糖。
11.糖醛酸;单糖分子中的伯羟基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12.糖醇;单糖中的羰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得的多元醇。
13.Schardignger糊精;由Bacillumaceran等菌产生的一种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一种由6—8个葡萄糖以-1,14.环状结合的结晶低聚糖,称chardignger糊精。
15.硫苷;糖端基-OH与苷元上硫基缩合而成的苷。
16.过碘酸裂解法;又称为Smith降解法,是一个反映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通过反应产物可以推测糖的种类,糖和糖的连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的一种苷键裂解方法。
17.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a–C.b–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18.呋喃香豆素;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与临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环者称为呋喃香豆素。
19.线型;C6-异戊烯基C7-羟基成环,三个处在一折角线上,称角型。
20.角型;由C8-异戊烯基与C7-羟基成环,三个处在一折角线上,称角型。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有效成分,有效部位:能发挥生物活性的成分。
3,升华法: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汽,遇冷又凝固成固体。
4,水蒸气蒸馏法:利用两组分共存时其挥发性的不同而采用的一种提取分离方法。
5,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物质接触,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不同种类及含量的夹带剂,使超临界流体有选择的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
(SFE)
6,水/醇法,醇/水法:用水提取醇沉淀,用以出去水溶性杂质。
先用醇提取水沉淀法出去脂溶性杂质。
7,酸/碱法,碱/酸法:用算提取碱性生物碱,再用碱沉淀析出。
(同理)
8,分配系数,分离因子: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浓度的比值。
9,分配色谱:利用物质在两相中分配不同而制成色谱。
10,凝胶过滤色谱:
11,离子交换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中的固定相是一些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带电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从而制成色谱。
12,CCD:逆流分溶法。
DCCC:液滴逆流色谱法。
HSCCC:高速逆流色谱。
H-NMR,C-NMR:氢核磁共振谱,碳核磁共振谱。
DEPT:13C核磁共振谱中的一种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区分13C谱图中的伯碳、仲碳、叔碳和季碳。
呵呵。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
天然药物是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其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然药物的提取和分离: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天然来源中提取药物,并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这需要运用不同的提取技术,如溶剂提取、萃取、蒸馏等,以及色谱、电泳等分离技术。
2.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药物的化学成分。
通过使用不同的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可以确定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结构。
3. 天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包括对药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这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等)和化学性质(如稳定性、反应性等)的研究,以及对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
4. 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涉及对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
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理解,可以合成类似结构的分子,以获得更好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修饰,改变其药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活性和药效,为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
此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活性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中提取或直接获得的药物。
天然药物主要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鞣质、挥发油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天然药物因其活性成分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
天然药物是研发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比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天然来源:天然药物取材于自然界,相比合成药物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环境。
这些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通常在植物或动物体内发挥着特定的生理作用。
2. 多样性: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这意味着天然药物具有更多的药理作用方式。
相比之下,合成药物通常只依靠一个或几个活性成分来发挥作用。
3. 综合作用:天然药物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增强疗效。
这种综合作用使得天然药物在治疗一些复杂疾病时效果更好。
4. 安全性:由于天然药物不经过化学合成,因此药物中的化学物质相对较少,并且与人体内的生理物质更为相似,使用过程中更为安全可靠。
然而,天然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天然药物来源有限,产量少,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稳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难以保证药效一致;天然药物由于复杂性和多样性,研发过程困难,疗效评价相对较难。
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药物的药理活性,目前有一些研究方向得到了广泛关注,包括:天然药物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天然药物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和作用机制解析;天然药物的疗效评价和毒副作用评估;天然药物的合成和改造等。
综上所述,天然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资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天然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其在人类健康中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MS:高分辨率质谱,能测量Li到U等60多种元素;及部分同位素。
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二次代谢产物由植物体产生的、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分子旋光法(Klynemethods或Klyne法):测定甙键构型,α或β- 甙,将甙和甙元的分子旋光差与组成该甙的糖的一对甲甙的分子旋光度进行比较,数值上相接近的便是与之有相同甙键的甙。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
生源异戊二烯法则认为IPP及DMAPP是萜类在生物体内形成的活性前体,其真正的基本单元是甲戊二羟酸
经验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萜类碳架是由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都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
硝酸银络合色谱根据挥发油分子中双键的数目和位置不同,与硝酸银形成π络合物难易程度和稳定性不同而得到分离。
络合的稳定性规律:末端双键>顺式双键>反式双键(洗脱的先后顺序:反式双键>顺式双键>末端双键)
正相色谱以极性物质做固定相,非极性物质作流动相,即流动相的极性<固定相的极性
反相色谱如果采用相对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则称为反相
苷一种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苷元糖苷类化合物中,与糖缩合的非糖部分。
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
原生苷指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
次生苷指原生苷水解后生成的苷.
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形成的低度聚合糖
多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或其衍生物缩合而成的高聚物称为多糖,又称为高聚糖
HPLC: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DCCC:液滴逆流色谱,装置可使流动相呈上升或下降,通过固定相的液柱,实现物质的逆流色谱分离.分配用的两相溶剂不必振荡,故不易乳化或产生泡沫,特别适用于皂苷类的分离. FAB-MS:快原子轰击质谱法
强心苷类(Cardiac glycosides)一类具选择性强心作用的药物。
又称强心甙或强心配糖体。
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心功能不全,此外又可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
配基中含固醇核(甾核),其17位碳原子连以一个不饱和内酯环,其3位碳原子与糖分子相连,这种苷即为强心苷。
列尬尔反应(Legal reaction)反应属于强心苷C-17位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反应,主要反应试剂分别是亚硝酰铁氰化钠。
三氯醋酸反应(Rosen-Heimer reaction)将皂苷样品溶液滴在滤纸上,加三氯醋酸试剂一滴,加热,生成红色并渐变为紫色。
甾体皂苷反应快,只需加热至60℃即生成红色并渐变为紫色。
在同样情况下,三萜皂苷必须加热到100℃才能显色,也生成红色转紫色。
此显色反应可用于皂苷的纸色谱显色。
皂苷类(Saponins)又称皂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类特殊的甙类,它的水溶液振摇后可生产持久的肥皂样的泡沫,因而得名。
李-伯二氏反应(Liebermann-Burchard reaction)醋酐—浓硫酸反应,取少量皂苷样品溶解于酸酐或氯仿中,加人浓硫酸—醋酐试剂,能产生颜色变化,呈现黄一红—>蓝+紫—>绿的颜色变化。
甾体皂苷在颜色变化中最后呈显绿色,而三萜皂苷只能转变为红色、紫色或蓝色,不出现绿色。
薄层分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薄层色谱是吸附剂被涂布在玻璃板上,形成薄薄的平面涂层。
干燥后在涂层的一端点样,竖直放入一个盛有少量展开剂的的有盖容器中。
展开剂接触到吸附剂涂层,借毛细作用向上移动。
与柱色谱过程相同,经过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的多次吸附-溶解作用,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成孤立的样点,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萜类化合物是指具有(C5H8)n通式以及其含氧和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可以看成是由异戊二烯或异戊烷以各种方式连结而成的一类天然化合物。
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能代表其功效的化学成分。
紫杉醇翻译
三萜中的紫杉醇是最具有医药价值的萜类化合物之一。
紫杉醇在60年代早期首次从太平洋紫杉中被分离出来,但直到80年代后期才确认它的抗癌医药价值。
它起作用是通过稳定细胞中的分裂器官,使肿瘤细胞象正常细胞那样分裂而不是象在癌细胞中那样迅速增殖。
人们对于紫杉醇中的活性化学成分投入了大量研究兴趣,通过分离或合成紫杉醇同系物的方法,将这些化合物用不同培养细胞进行体内外筛选来确定它的构效关系。
如果侧链脂基被除去就会得到巴卡亭III,没有抗癌活性,如果不同官能团保留在侧链上,活性会保留。
如果侧链上2′位羟基转换成其它官能团活性就会降低,除非该官能团在体内水解,在立体结构中7和10位碳没有活性作用,烷氧环对活性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