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 (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总论(1)单体具有一定分子量的分子式、理化常数与结构式确定的化合物。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与转化产物。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与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

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

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

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就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就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并不就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糖与苷(1)苷苷就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2)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与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3)原生苷在植物体内原存在的苷;(4)次生苷原生苷水解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5)单糖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polyhydroxylaldehyde)或多羟基酮(polyhydroxyketone)化合物。

第三章苯丙素类(1)苯丙素类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2)香豆素香豆素(香豆精)就是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木脂素木脂素(Lignans)就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子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即由二分子C6-C3单位氧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少数为三聚物与四聚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1)醌指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状共轭不饱与二酮结构的化合物。

(2)醌类化合物就是指分子内具有醌式结构(对醌型、邻醌型)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

天然药物是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其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然药物的提取和分离: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天然来源中提取药物,并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这需要运用不同的提取技术,如溶剂提取、萃取、蒸馏等,以及色谱、电泳等分离技术。

2.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药物的化学成分。

通过使用不同的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可以确定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结构。

3. 天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包括对药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这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等)和化学性质(如稳定性、反应性等)的研究,以及对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

4. 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涉及对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

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理解,可以合成类似结构的分子,以获得更好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修饰,改变其药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活性和药效,为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

此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活性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

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88355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88355

一、名词解释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

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

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3、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性有机溶剂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5、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7、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简单香豆素:指仅仅在它的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者吡喃环的香豆素类呋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吡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碳或8位碳上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类8、黄酮类化合物: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中提取或直接获得的药物。

天然药物主要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鞣质、挥发油等。

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天然药物因其活性成分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

天然药物是研发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比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天然来源:天然药物取材于自然界,相比合成药物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环境。

这些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通常在植物或动物体内发挥着特定的生理作用。

2. 多样性: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这意味着天然药物具有更多的药理作用方式。

相比之下,合成药物通常只依靠一个或几个活性成分来发挥作用。

3. 综合作用:天然药物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增强疗效。

这种综合作用使得天然药物在治疗一些复杂疾病时效果更好。

4. 安全性:由于天然药物不经过化学合成,因此药物中的化学物质相对较少,并且与人体内的生理物质更为相似,使用过程中更为安全可靠。

然而,天然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天然药物来源有限,产量少,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不稳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难以保证药效一致;天然药物由于复杂性和多样性,研发过程困难,疗效评价相对较难。

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药物的药理活性,目前有一些研究方向得到了广泛关注,包括:天然药物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天然药物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和作用机制解析;天然药物的疗效评价和毒副作用评估;天然药物的合成和改造等。

综上所述,天然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资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天然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利用,以充分发挥其在人类健康中的潜力。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Rf值:样品中某成分在纸层析或薄层层析特定溶剂系统中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前沿的距离之比。

酸价:在化学中,酸价(或称中和值、酸值、酸度)表示中和1克化学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KOH)的毫克数。

碘价:碘价就是在油脂上加成的卤素的质量(以碘计)又作碘值,即每100g 油脂所能吸收碘的质量(以克计)。

皂化价:皂化1克的油脂所需要之碱(即做皂常用的为氢氧化钠)的克数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反相层析: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层析技术。

分子在此系统中的移动速度依其极性排列,极性大者移动快。

有效成分:一般具有一定生理活性,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述,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他成分。

单体:单体(monomer;momer)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

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

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

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

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可扩散穿过膜,高于膜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则被保留在半透膜的另一侧。

梯度洗脱:梯度性地改变洗脱液的组分(成分、离子强度等)或pH,以期将层析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的方法。

黄酮类化合物:1952年以前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指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现在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芳香气味。

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英文为 essential oils,是一类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

交叉共轭体系:共轭体系中,两个共轭系统分别与另一π键体系共轭,但这两个共轭系统互不共轭,称为交叉共轭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有效成分是指经药理和临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一定物理常数。

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群体物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大黄素型蒽醌: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精油: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SF/SFE:
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脑: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时某些挥发油中含量高的主要成分可析出结晶,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

皂苷:是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苷类化合物。

它的水溶液经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似肥皂样的泡沫。

酯皂苷:糖链和苷元分子中的羧基相结合形成酯苷键,这类带有酯苷键的皂苷称为酯皂苷。

溶血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同一来源红血球、等渗、恒温等)能使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皂苷溶液浓度。

酸性皂苷:分子中含有羧基的皂苷,常指三萜皂苷。

三萜皂苷: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

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次皂苷:皂苷糖链部分水解产物或双糖链皂苷水解成单糖链皂苷均称为次皂苷。

中性皂苷:分子中无羧基的皂苷,常指甾体皂苷。

单糖链皂苷:皂苷元上连接一条糖链的皂苷。

双糖链皂苷:皂苷元上连接两条糖链的皂苷。

强心苷:是生物界中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α、β-γ-内酯)环称为强心甾烯,即甲型强心苷元。

由23个碳原子组成。

乙型强心苷元(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
(△α(β),γ(δ)-δ-内酯)环称为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

由24个碳原子组成。

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