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

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

一、“左联”早期小说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

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

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创作有长篇小说《地泉》三部曲(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等。《地泉》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一部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作者在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力图展现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但由于作者缺乏深入的生活感受和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加上人物描写的“脸谱主义”和情节结构的“方程式,”致使作品带有图解革命运动,艺术表现概念化的毛病。1932年重版时,在书前特意附上了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华汉的五篇序言,这些序言从不同角度把《地泉》放到中国普罗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评述,并以此总结了初期普罗文学的得失。

(二)、柔石和胡也频的小说

1、柔石

柔石(1902——1931),早期有短篇《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等,善于描写青年的爱情苦闷,富于浪漫气息。后期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这些小说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2、胡也频

胡也频(1903——1931),早期短篇集《圣徒》《诗稿》。后期的代表作:中篇《到莫斯科去》(1929),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1930)。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下面咱们看看左翼新人的创作。

二、左翼新人的创作

这一批作家有丁玲,张天翼,沙汀等,他们的创作给当年的文坛吹入一股劲风,而他们的出现之所以令人瞩目,其主要原因正在于努力扫除概念化地描写身边琐事创作风气,造成了“左联”文学的崭新地位。以后,这批“左联” 新人的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初期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造成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一)、丁玲

“五四”时期是“人的发现”的时代,“人的发现”在理论上包括对一切人无极差的尊重,尤其是对封建体制压抑下的弱质群体的关注。于是,作为普遍人性解放这一宏伟方案的一部分,女性的解放自然是顺理成章。于是,在这种时代思潮中,一些年轻的知识女性开始张扬自己的女性意识。丁玲就是其中的代表。

1、作家简介及创作道路

丁玲创作的三个时期:

(1)、1927年底和1928年初在《小说月报》发表《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开始,到1929年末,共有三个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自杀日记》(1929)《一个女人》(1930),共有14、5篇短篇小说。

(2)、进入30年代,丁玲的创作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力求突破自身情绪的宣泄,创作了以革命者为主人公的小说。中篇小说《韦护》,《一九三O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O年春上海》(之二),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水》,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转变,受到左翼理论家热情的欢迎。接着,丁玲沿着《水》的道路,写了《消息》、《法网》、《奔》、《夜会》等,描写工农的笔法逐渐熟练。“左联”时期丁玲发表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长篇《母亲》,这是她计划大规模描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部分。1936年赴陕北。

(3)、4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莎菲女士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2号,这是丁玲的成名作,成为丁玲早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的发表,“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并使丁玲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这篇作品一问世,对“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母爱”和“自然的颂赞”的母题是一个超越,也成为继《沉沦》之后,又一篇毁誉并交的作品。

莎菲人物形象的时代心理内涵,莎菲的形象是丁玲早期作品里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最重要的典型。

1、在莎菲身上有着青春期的感伤,有冲出旧家庭束缚后,走上社会却找不到

自己理想的苦闷,因而莎菲孤傲,空虚,苦闷,绝望,行为怪癖,内心又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关爱。

2、在莎菲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有对追求“真的爱情”和人生意

义的无限憧憬。

3、莎菲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灵与肉,情欲与思想的矛盾和冲突,并最终展现了

灵战胜了肉,尊严战胜了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