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剂——白虎加桂枝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完整版)刘渡舟经方医案

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 12枝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桂枝汤方解——精选推荐

桂枝汤方解——精选推荐

桂枝汤方解《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它有5种药,我们仔细分析它,实际上它的配伍有两组。

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它有助卫阳的作用。

桂枝、生姜又是辛温解表药,它有祛风散寒的效果。

一组酸甘化阴的那组呢,芍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的,它们合起来有酸甘化阴的作用。

它可以养营阴,来针对太阳中风证的营阴外泄的自汗出。

养营阴,敛汗液。

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

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实际上药物的性味配伍,和食疗的性味配伍是一样的。

象夏天天热的时候,我们回到家里想吃一点酸甜的东西;如酸梅汤等等。

冬天天很冷时候回到屋子里总想弄点羊肉啊,喝一杯二锅头,喝完了,暖和暖和。

二锅头,酒,它就是辛甘化阳的;酸梅汤,酸甘化阴的。

没有大热天跑得又热又渴的,回到家叫老太太,说,老婆子,快给我拿一瓶二锅头。

二锅头是解不了暑热生不了津的。

既然我们在饮食上是知道酸甘是生津的养阴的,辛甘是助阳,所以在药物调配上也是这样。

桂枝汤这张方子,就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两组药物并用,既可以助卫阳,又可以养营阴。

既可以祛邪气,又可以保正气。

我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张方子,桂枝,是桂树的枝。

而桂皮,是我们经常用来做调味品的。

作菜的佐料。

生姜更是我们作菜的佐料之一。

"要得香,葱蒜姜。

"厨房天天必备啊。

大枣,更是我们常吃的食品。

甘草,有时候我们做某些特殊饮料的时候,作为特殊的调味品。

你看,桂枝汤一共5个药,有四个来自食品。

芍药我们虽然不直接把它作为一个食疗的东西,但是我们在饭店吃饭的时候,厨师常常用萝卜雕成芍药花的样子,看着赏心悦目,增进食欲。

所以,这5个药都与食疗有关。

所以它有开胃气,和胃气的作用。

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是营卫化生之源。

因此,桂枝汤通过适当的加减,它就有通过调和中州,调和脾胃进一步来达到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第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需啜粥一碗,以助药力。

覆取微似汗为佳。

汗出停服· 正· 文· 来· 啦·1浅谈在伤寒金匮的方剂中,十之有六出自于“桂枝汤”的加减,历代经方家称桂枝汤为“调和阴阳第一方。

人之所以会生病,其实就是受到外邪或者是情志上面出了问题,导致“阴阳不平衡”,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呢?一个人白天精神不好,昏昏沉沉,到了晚上精神焕发,这其实就是阴阳不平衡(此处只是举一个例子),吃同样的东西,别人都没事,你反而拉肚子了,也就是你的身体除问题了。

因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所以,倪海厦老师说过,一个人没事的时候,可以喝喝“桂枝汤”能够预防感冒,增强自身免疫力。

伤寒论中的经方,其药物搭配是很紧密的,每一味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且经方中的药物比例是“黄金比例”,也就是计量可以变,但是比例不能变,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出来的比例,具有很权威的临床意义。

2方解桂枝:壮心阳,加速动脉血液流速,使病毒通过人体免疫系统以“汗液”为载体清除体外。

白芍:加速经脉血液回流速度,轻用还有补血的作用。

因为人的动脉长度和静脉长度是等长的,所以桂枝和白芍是等量的。

甘草:解百毒,人体生病以后,食欲不振,因为能量都跑去对抗病毒了,所以肠胃蠕动减缓,会有食物坏死在肠道里。

大枣:因为喝完桂枝汤,人会出汗,为了防止津液不足,红枣将其肠胃津液补足,防止便秘。

生姜:起发阳的作用,就是提供动能,加速肠胃蠕动,恢复食欲。

桂枝汤的主力是桂枝、白芍,把人体的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甘草、生姜、大枣,起的主要作用是“固本”,保护肠道。

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方剂,桂枝、白芍使心脏的力量加强,就五行来说“火生土”所以会调动食欲,此时啜粥一碗,可以增强药力,加速人体机能的恢复。

桂枝汤,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第一方!

桂枝汤,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第一方!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聊聊:桂枝汤
详细内容请大家收听下方语音讲解:
桂枝汤配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服一升,汗出病痊,不必尽剂。

服已,更啜稀粥一盏,以助药力。

主治: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病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证,及杂证自汗,盗汗,虚损,虚疟亦可用。

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禁用。

【注】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

且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调和诸药矣。

以桂,芍之相需,姜,枣之相得,藉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又妙在温服令一时许,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

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皆得而主之。

其它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

(方剂仅作为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一图读懂《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里的阴阳桂枝汤为称为《伤寒论》第一方,一方面是因为桂枝汤是在《伤寒论》条文里出现的第一首经方,另一方面是《伤寒论》中有几十首方子都是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来,而且桂枝类方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作为《伤寒论》第一方的桂枝汤其实还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桂枝汤的组成能够很好代表仲景经方组方的思维,体现阴阳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本文就为你详细桂枝汤中的阴阳。

一、桂枝汤初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提出“甘酸化阴,辛甘化阳”。

桂枝汤中桂枝和甘草组成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甘草甘平,桂枝和甘草的组合符合辛甘化阳。

芍药和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芍药酸微寒,甘草甘平,芍药和甘草的组合符合酸甘化阴。

甘草味甘补益,可以补津血,配上辛温的桂枝可以补津血并发挥津液的温煦作用,也就是补卫阳的作用;甘草配上酸微寒的芍药同样可以补津血但是发挥的是津液的滋养濡润的作用,也就是滋阴血的作用。

比如我们开车,脚底下一定是有油门有刹车,可以把桂枝汤里面的桂枝比喻成油门,芍药比喻刹车。

为什么呢?桂枝是辛温发散的,它是温的,有温卫散寒的作用,而芍药是酸敛的、是阴性的、是往回收的。

芍药和桂枝配,一阴一阳,一辛散一酸敛,一个油门,一个刹车,它们两个正好是配对儿的,如果说把芍药去掉,单用桂枝可能就发散的过了,汗出过多了,或者是说过于阳热了,偏性太大了。

太阳中风病机:太阳病(表寒)+中风(里位津血不足+表上津血不足)桂枝汤方解:桂枝辛温发散表寒,生姜辛温助桂枝发散表寒;芍药酸微寒配甘草、生姜、大枣补益津血。

同时芍药与桂枝配伍互为阴阳,调和营卫,防止桂枝辛散太过。

打一个比喻,辛温的桂枝如同团队的将领在前线杀敌(表寒),芍药如同团队的军师补益津血的同时牵制桂枝辛温太过耗伤正气和津血,生姜如同副将辅助桂枝在前方杀敌,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团队的粮草大营,补益津血为团队提供供给保障团队取得战役的胜利。

白虎加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虎加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白虎加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药材的认识不足,现在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补品越来越多,白虎加桂枝汤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白虎加桂枝汤。

【别名】桂枝白虎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知母180克甘草(炙)60克石膏500克粳米60克桂枝(去皮)90克【制法】上锉为粗末。

【功能主治】清热通络止痛。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壮热汗出,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

汗出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别名】白虎加桂汤、知母汤、加减桂枝汤【处方】知母6两,甘草2两(炙),石膏1斤,粳米2合,桂(去皮)3两。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温疟。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用法用量】白虎加桂汤(《千金》卷十)、知母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加减桂枝汤(《得效》卷二)。

【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白虎以治阳邪,加桂以通营卫,则阴阳和,血脉通,得汗而愈矣。

【临床应用】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热痹):12例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近,关节不能活动,遇寒则舒,得热痛加,常为迁移性痛,并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生化检查:白血球计数增高,血沉加快。

根据辨证,均属热痹,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进行治疗,并随患者体质及病情辨证加减用药;如热重则选用黄柏、黄芩、山栀等;湿重则选用苡仁、茯苓、六一散、蚕砂等;阴虚则酌加生地、石斛、麦冬;气虚则酌加黄耆、党参;祛风镇痛药用防风、桑枝、威灵仙、乳没;活血通络用当归尾、杭芍、丹皮、木瓜、络石藤等,12例均获得临床痊愈,一般均在服药2剂后;体温开始下降,关节疼痛减轻;服至6-10剂后体温正常,关节红肿疼痛显着减轻,其他症状也逐渐消失,平均治疗时间11天。

【摘录】《金匮》卷上在我们阅读完上文后可以发现白虎加桂枝汤不仅仅可以增强抵抗力还是治病的良方,我们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了解白虎加桂枝汤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哦!。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大家好,上次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阐述白虎汤,相信大家对这个化裁基础方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在它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化裁。

经方学习应用从不是死守条文一成不变,这便像给经方戴上了“枷锁”,杜口裹足疗效欠佳。

但更不是肆意加减,动辄加七八味药,改了原方的本义,还谈什么方证相应?经方的辨证治疗是有其法度和严谨的方证关系的,医者切莫以“臆”为准,谨守汤液配伍法度,方能严禁而灵活的辨证施治。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碎,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阴性药:石膏(凉,酸)知母(凉,甘滋苦)人参(凉,甘滋)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粳米(平,甘滋)阳性药:无四象解析法:君:石膏(凉,酸)16臣:知母(凉,甘滋苦)6 人参(凉,甘滋)3佐:炙甘草(平,甘滋)2 粳米(平,甘滋)6合使:无白虎汤证有三个典型症状: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对不起三才解析法:阴性药:石膏(凉,酸)知母(凉,甘滋苦)人参(凉,甘滋)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粳米(平,甘滋)阳性药:无笔误了,抱歉大家。

谢谢指正,我们继续在此之上,又出现了由津液受损导致的烦渴、口干舌燥、渴欲饮水等症,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再加一味人参补津液。

人参凉甘滋《本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性凉,主要补充因温热之邪损伤的津液,养护胃气。

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把芦头去掉,可以救津液,生津止渴。

来看条文:66.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宋222)古人惜字如金,条文列出的两个症状,其实是有前提条件,当先有白虎汤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如果又出现了“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这种津液受损的症状。

上焦津液损耗,就像烧水,火比较大,蒸汽不住地向外散,锅中水就会减少,但这时还没到干涸的程度。

金匮要略图表解

金匮要略图表解

金匮要略图表解查看文章金匮要略图表解2012年01月19日星期四下午1:43金匮要略图表解内容提要该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有关条文及其重点、难点,采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解析。

书中在原文下设有【词解】、【提要】、【图解】、【按语】等项,每篇之后设有“本篇小结表”。

请点击上面的图片浏览全书目录目录金匮要略方论序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栝萎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一物瓜蒂汤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方栝蒌牡蛎散百合滑石散甘草泻心汤苦参汤雄黄熏方赤豆当归散升麻鳖甲汤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蜀漆散附方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姜汤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矾石汤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千金》三黄汤《近效方》术附汤崔氏八味丸《千金方》越婢加术汤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虫丸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肘后》獭肝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附方《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附方九痛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厚朴七物汤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赤丸乌头煎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桂枝汤附方《外台》乌头汤《外台》柴胡桂枝汤《外台》走马汤瓜蒂散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旋覆花汤麻子仁丸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桂术甘汤甘遂半夏汤十枣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木防已汤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厚朴大黄汤小半夏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附方《外台》茯苓饮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昧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文蛤散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猪苓汤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越婢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方未见)黄芪芍桂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枳术汤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茵陈蒿汤硝石矾石散栀子大黄汤猪膏发煎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附方瓜蒂汤《千金》麻黄醇酒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桂枝救逆汤半夏麻黄丸柏叶汤黄土汤泻心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茱萸汤半夏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猪苓散四逆汤小柴胡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文蛤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桃花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通脉四逆汤紫参汤诃梨勒散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外台》黄芩汤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王不留行散排脓汤黄连粉(方未见)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藜芦甘草汤(方未见)鸡屎白散蜘蛛散甘草粉蜜汤乌梅丸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桂枝茯苓丸附子汤(方未见)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当归散白术散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竹叶汤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温经汤土瓜根散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酒蛇床子散狼牙汤小儿疳虫蚀齿方方剂索引金匮要略方剂分类索引/ebook/read_11272584.ht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虎加桂枝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6两,甘草2两(炙),石膏1斤,粳米2合,桂(去皮)3两。

解析:
阳性药:桂枝
平性药:甘草、粳米
阴性药:知母、石膏
君药:石膏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粳米:甘,平。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石膏: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阴性药物多,阳性药物少,针对热多寒少;君药药物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针对热邪实证;太阳阳明合病,内有实热,外有表证。

方剂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甘草、粳米,顾护胃气;桂枝,发汗解表。

诸药合用以清热滋阴为主,发汗解表为辅。

适用于内有阳明里热,外有太阳中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