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种类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其中记载了大量中药。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
1. 解表药:麻黄、桂枝、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
2. 清热药: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连翘等。
3. 泻下药:大黄、芒硝、芫花等。
4.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秦艽等。
5. 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等。
6.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7.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等。
8. 理气药:陈皮、木香、厚朴等。
9. 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等。
10. 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等。
11. 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红花等。
12. 安神药:酸枣仁、龙骨等。
13. 补益药:人参、黄芪、白术等。
14. 收涩药:五味子、乌梅等。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种类,实际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还包含有很多其他种类的中药,如驱虫药、祛痰止咳药等。
同时,由于中医注重配伍,所以同一味中药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因此,如果要使用中药治疗疾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药学中的一本重要著作,其名为《金匮真言要略》,简称《金匮要略》,是由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书中详细介绍了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键词的解释:1. 金匮:金匮指的是《金匮要略》这本书的名称。
金匮是一个比喻,意味着书中记录了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就像有一座金匣子保管着宝贵的知识一样。
2. 真言:真言指的是《金匮要略》书中所载的经验方法和治疗方案。
通过这些真言,医生可以识别疾病的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要略:要略指的是《金匮要略》的整体风格和写作特点。
这本书主要以简练、精炼的方式来描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突出了要点和关键。
4. 疾病分类:《金匮要略》将疾病分为内科和外科两大类,并在这两大类中进一步细分各种疾病,如中风、反胃、腎脚气等。
5.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
《金匮要略》重视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防疾病。
6. 诊断方法:《金匮要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疾病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症状和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行诊断。
7. 治疗方法:《金匮要略》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按摩、艾灸等。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8. 药物应用:《金匮要略》详细记录了众多药物的性质、功效和用法。
其中包括中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这些药物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
9.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
《金匮要略》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
10. 饮食调理:《金匮要略》重视饮食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系统、科学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经验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目录王雪华简介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07 第一篇:概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12 第一篇:小结: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16 第三篇:概述: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31话:血管痉挛性头痛】【32话:空洞性肺结核】33 第六篇:小结: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34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35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33话:(肺化脓症)连续发烧】36 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34话:结节病】【35话:过敏性哮喘《射干麻黄汤》】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8 第八篇:小结: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36话:肺癌】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37话:不自主的长出气,即“胸中气塞”】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42 第十篇:概述: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43 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38话:老年性便秘】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39话:隐匿性肾炎(《大黄附子汤》大黄同煎)】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内容与第45讲相同)47 第十篇:小结: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49 第十一篇:小结: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40话:肾变期,尿不下尿来】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41话:气胸】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42话:多饮多尿】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8 第十四篇:水气病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62 第十五篇:概述: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63 第十五篇:黑疸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43话:排石】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66 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44话:乙肝】67 第十六篇:概述: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5话:惊悸证】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69 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46话:食已即吐】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47话:慢性反流性胃炎】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48话:热结旁流】【49话:脾胃虚寒,湿热未尽】73 第十八篇:概述: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50话:胆道蛔虫】75 第二十篇:概述: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1话:风心病】76 妊娠常见诸疾证治77 第二十一篇:概述: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79 第二十二篇:概述: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古文典籍』金匮要略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典籍』金匮要略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金匮要略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解读

姓张,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
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恒帝元嘉二年,即
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
元。自幼聪敏好学,曾“举孝廉,官居长沙
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
张伯祖,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公元223年左右完毕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
论体系旳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
▪ 5.治病求本,注重人体正气:根据治病求本旳精神 ,注重人体正气。对慢性衰弱疾病,尤为注重脾肾 两脏,故调补脾肾,是治疗内伤疾患旳根本措施。 如:《血痹虚劳病》篇中旳小建中汤、肾气丸。虚 实夹杂、正虚邪实亦注重扶正以祛邪,如薯蓣丸、 大黄蛰虫丸。
▪ 6.因势利导:按病邪部位,因势导出。如“宿食在 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有宿食,下之愈, 宜大承气汤”。
▪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 D.《伤寒杂病论》 E .《金匮玉要略》
2024/9/21
23
(二)X型题(多选题)
以问答旳形式,论述了疾病旳病因、脉象、症状 及其治疗。
2024/9/21
7
三《金匮要略》旳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旳杂病 诊疗体系
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 根据,利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 合、辨证论治旳杂病诊疗体系。
▪ 1.注重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旳关键:
黄土汤、柏叶汤;
▪ (14)祛湿剂如茵陈蒿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 (15)润燥剂如麦门冬汤; ▪ (16)祛痰剂如皂荚丸、苓甘五味姜辛汤; ▪ (17)驱虫剂如乌梅丸; ▪ (18)疮痈剂如大黄牡丹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以下题目任选50题作为作业网上提交,其余供复习参考。
《金匮要略》作业罗彤学号200412013004 中医专升本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
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
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
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
②趺阳诊法。
③少阴诊法。
④少阳诊法。
运仲景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
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
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
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
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
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
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
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
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
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
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
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
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
”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
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
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
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
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
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答:⑴疗效高、收效快。
⑵药物少。
⑶配伍严。
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
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答: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人体脏腑在生理上互生互长,病理上相互传变。
而病理变化方面主要遵循虚实相传的规律,即: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
⑴实则传而虚则不传,这是指已病的脏腑而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指肝实证容易传其所胜之脾土,因而“当先实脾。
”⑵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是指受传的脏腑而言。
如肝实证易传脾,但决定脾是否受病仍看脾本身的功能是否常,若脾虚则易受,肝病传脾,当先实脾;若脾实即“四季脾旺不受邪,”肝病不能传脾,因此也就“即勿补之。
”7.试述湿病的主证及治疗原则答:湿病,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病在肌肉关节。
治以汗解散邪为法。
但湿性濡滞,难以骤泄,故发汗只宜微汗,切忌大汗,这是治疗湿病的一个原则。
8.试述湿病的治禁答:根据原文14,16,17,20条,治湿有三禁:⑴禁攻下。
若误用攻下,可导致额上汗出、哕、胸满、喘、小便不利等阳上厥、阴下竭之危证。
⑵禁大汗。
治湿宜微汗祛湿,不可用辛温峻汗,使风去湿存,损伤阳气,导致病程缠绵难愈。
⑶禁火攻。
火攻乃强迫发汗法,误用火攻,大汗伤阳,湿难骤驱,病必难愈,若火热内攻,由气及血,亦可致鼻衄或发黄。
9.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答: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的相同点为:1皆适用于表湿证。
2均有发热身重,身体疼痛,寸脉浮等临床表现。
3两方均有微汗祛湿止痛之功效。
两证的不同点为:从病机来看,麻黄加术汤为寒湿在表;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且有化热的趋势。
从临床症状看,麻黄加术汤证身体疼痛剧烈且固定,发热无朝暮轻重之变化,必无汗,而且无热证的任何表现;麻杏苡甘汤证身疼痛具有游的特点,发热日晡所剧,一般无汗,或少汗,局部可见热象如苔薄黄或咽喉稍红。
从药物功效分析。
前者以散寒除湿为法,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温散之力宏大,适宜蠲除在表之寒湿;后方以轻清宣化,解表祛湿为法,方中轻用麻黄半两,且配甘淡之苡仁,重用甘缓之甘草一两,因此温散之力大而偏于凉散,适用于轻宣在表之风湿,兼清郁热。
10.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有何异同?答:相同点:在病机方面:三方均为风湿袭表,表阳虚。
在临床症状上,都可见身体痛重、恶寒等。
功效,三方均有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之功。
三方证的不同点有:从病机来看,桂枝附子汤为表阳虚,风湿在表且以风邪偏盛;白术附子汤证为表阳虚,风湿在表且以湿邪偏盛;甘草附子汤证为表里阳虚,风湿俱盛。
在症状方面,桂枝附子汤证以风邪偏盛的症状为特点,如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白术附子汤证则多见湿邪偏盛的表现;甘草附子汤证不但有“骨节疼烦,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等症状,而且还有小便不利,短气,身微肿等里阳虚的表现。
从方药的功效看: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助表阳散风湿,意在力挫邪势,驱风除湿以求速效;白术附子汤轻取炮附子1、5枚,白术二两,走皮中逐水湿,意指湿性粘滞,得之也缓,去之亦微,温阳除湿缓缓图之;甘草附子汤,聚桂枝白术炮附子、甘草于一方,在外能助表阳祛风湿,在里能温阳散里湿,助表里之阳气,祛表里之风湿。
11.试述百合病的病因、病机及脉症答:病因: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脉症: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阴血不足,影响神明引起,时而出现的神志不定,语言、行为、饮食和感觉失调等症状,这类症状是主观的可变的,是病人的主诉。
二是阴虚内热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症状,这类症状是客观的、不变的、是最具辨证意义的征象。
12.百合病如何辨证论治?答:①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
②如经误汗误下误吐产生变症,分别选用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石汤,百合鸡子黄汤。
③如不经误治,日久变渴,则配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变发热,则用百合滑石散。
总之,应从具体病情出发,随证施治,同时配合精神调摄。
13.肺痈各阶段的主要证候有哪些?为什么?答:肺痈可分为三期:表证期:由风邪侵犯肺卫所致,表现有恶寒发热,有汗咽喉干燥发痒,咳嗽,脉浮数等。
酿脓期:由风热内壅,肺气不利,痰涎内结,瘀热成痈所致,表现有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
溃脓期:由邪热壅肺,结而不散,血脉凝滞腐溃所致,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
14.肺痈脓成可见哪些症状?怎样治疗?答:肺痈脓成可见咳嗽口干,喘满,咽燥不渴,胸痛,咳吐臭痰,振寒,脉滑数或数实。
治宜泻肺逐痰。
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溃脓时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异常,形如米粥,胸痛,振寒,脉滑数,治宜排脓解毒,用桔梗汤。
1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症和组方意义;答:薯蓣丸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证。
组方意义:方中用薯蓣专理脾胃,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麦曲益气调中,当归、芎劳、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敛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16.何为肺胀?肺胀病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答:肺胀即肺气胀满。
指以咳嗽上气为主证的病证,多由外寒内饮或饮热相搏所致的病证。
特点有二:⑴就疾病性质而论,皆为实性咳喘,如本篇关于肺胀条文有三处(4、13、14、)皆为实性病证。
⑵就病机而言,同属内饮外邪。
如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有饮热迫肺;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热,内有水饮郁热。
17.张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何特点?答:仲景论述咳嗽上气病有三个特点:⑴虚实兼论,,以实为主。
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皂荚丸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泽漆汤证均属实性咳喘,仅麦门冬汤为虚性喘咳。
⑵实喘诸证,独重痰饮。
痰饮为上述实性咳喘六方中的共同病因。
⑶内外合邪,为咳逆上气的多发形式之一。
如上述六方证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厚朴麻黄汤证、均为内外合邪。
18厚朴麻黄汤证与泽漆汤证均为水饮所致,主症均为咳喘,二者应如何鉴别?答:不同在于:①病机不同:厚朴麻黄汤证为饮热迫肺,病位近表;泽漆汤证为水饮内结,病位偏里。
②主证不同:厚朴麻黄汤证见咳喘气逆,痰声辘辘,烦躁,头汗出不能平卧,脉浮苔滑;泽漆汤证见咳喘,二便不利,身肿,脉沉。
③治法不同:厚朴麻黄汤证治宜降肺气,化痰清热;;泽漆汤证治宜逐水通阳,止咳平喘。
19越婢加半夏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在病机、症状、治则方面有何不同?答:不同点: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病属外风邪内饮热;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病属外寒邪内饮热;射干麻黄汤证病属外寒邪内水饮。
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风,咳喘,目如脱状,口渴自汗,脉浮而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喘烦躁不安;射干麻黄汤证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逆,痰声辘辘,脉浮紧。
治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宜疏风清热,散水化饮;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散寒化饮,清热宣肺;射干麻黄汤证治宜散寒化饮,止咳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