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与临床实践讲授提纲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中西医结合.doc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中西医结合.doc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专业用)金匮教研室年月巫重点:1・《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木论点山难点:八、、难思考题:点 1.《金匮要略》是一部论述什么内容的专书?八'' 2.《金匮要略》由谁整理而成的?屮 3.《金匮要略》主要的学术成就是什么?匚 4.《金匮耍略》杂病诊疗体系中述体现出哪些基本论点?肋 5.《金匮要略》治病求木,重视人体正气体现在哪些方面?《金匮要略心典》、《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中医药学高级 从书・金匮要略》金慣教研室 年 月 口参 考 文 献《金匮要略》教案 (供中医临床类)金匮教研空年月日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用)金匮教研室年月1-1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用)金廣教研室年月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用)金贾教研宗年月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用)金廣教研室年月授课时数 4 (160分钟)教V方法课堂讲授(或多媒体讲解)白学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用)金匮教研室年月金匮要略教案(供屮医临床类用)金匮教研室年月金匮要略教案(供屮医临床类用)金匮教研室年月金匮要略教案(供屮医临床类用)金匮教研室年月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用)金廣教研察(供屮医临床类用)金匮教研室年刀口金匮要略教案(供中医临床类)1. 了解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2. 熟悉淋病的主症、治疗禁忌。

3. 学握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脉因证治。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概念及合篇的意义。

(10分钟)2. 浦§ : (25分钟)①病机与脉症 ②证治:肺胃热盛、津气两伤;肾气亏虚3. 小便不利:(30分钟)①膀胱气化不行②上燥下寒水停③湿热夹瘀,脾肾亏虚④水热互结伤阴4. 淋病(10分钟)①主症②治禁小结时间:5分钟思考题:1.消渴病怎样辨证施治?2. 试述肾气丸与括楼瞿麦丸两方证治的鉴别.3. 试比较五苓散证与猪苓汤两方证.《金匮要略心典》、《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中医药学高级 丛书・金匮要略》余匮教研室教 学 H 的重点: 难 八难点: 1. 消渴病的证治。

金匮要略 复习提纲

金匮要略 复习提纲

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原著黄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以病分篇:1数病合为一篇①以病机相仿、证候相似或病位相近(最多)如:痉湿暍;消渴小便不利淋病②将不便归类的病归为一篇③分科合篇如:疮痈、肠痈、浸淫疮2一病成篇:奔豚气、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等脏腑经络先后:仲景之三因致病:以客气邪风为主因;以脏腑、经络区分内、外因区别于陈无择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五邪:风、寒、雾、湿、饮食。

痉病:因外感误治(过汗、误下),导致营血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

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治宜葛根汤2柔痉:太阳病,发热,不恶寒,汗出,身体强,几几强,脉沉迟。

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治宜栝蒌桂枝汤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

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

基本治法:发汗(微微发汗);利小便。

1头中寒湿:证见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

宣泄寒湿瓜蒂散塞鼻2寒湿在表:除身体烦疼外,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表证当从汗解,而湿邪又不宜过汗——麻黄加术汤:辛温散寒,微汗祛湿3风湿在表: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有化热倾向。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解表祛湿,轻清宣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4风湿兼气虚:本证除风湿身重等症状外,脉浮,汗出,恶风与太阳中风表虚证完全相同。

益气固表,祛风化湿防已黄芪汤5风湿兼表阳虚:证见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助阳解表,以散风湿桂枝附子汤——服药后倘若患者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湿仍在表而不在里通阳利水化湿白术附子汤6表湿表里阳虚: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前言《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

它既有中医的基础理论,又兼具中医临床学科性质,是中医专业必须的综合提高课。

本书虽文辞古奥,但有颇大的实践意义,需深入研究,加以发扬。

中医专业学生通过讲授,掌握《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熟悉杂病的发病原因,病机变化及诊治原则。

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拓宽临床思路。

在深刻理解,熟记重点条文的基础上掌握其理法方药,并具有运用脏腑经络辨证施治的能力和研读古典医著的能力,能对本著作进行理论整理和临床及实验研究,提高对疑难病证的综合分析与处理,为提高临床各科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打好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

对于本书中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作为重点内容组织教学,做到概念明确,原理清楚。

2.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金匮要略》辨治杂病的要领与思路。

3.注意打好阅读《金匮要略》原文的基本功,诸如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在杂病脉因证治表述方面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前后联系与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加深理解等。

4.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选取适合的病例,组织课堂示教或课间见习,培养学生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和内容第一讲绪论【教学目的】1.了解《金匮要略》的作者、性质、沿革。

2.熟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编写体例。

3.掌握《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及其基本论点。

【教学内容】1.《金匮要略》的性质:是最早诊治杂病的专书,属对临床有直接指导作用的临床基础学科。

2.《金匮要略》的沿革:汉代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加以编次,北宋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林亿校订成书。

3.《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全书共二十五篇,依次为总纲、内科、外科、妇科及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前二十二篇论述疾病四十多种,载方205首。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

《金匮要略》教案(供中西医专升本科专业用)第一章:《金匮要略》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成书时间及历史地位。

2. 掌握《金匮要略》的组成部分、篇目设置及学术价值。

3. 了解《金匮要略》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的背景与作者。

2. 《金匮要略》的组成部分及篇目设置。

3. 《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及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成书时间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金匮要略》原著及注释本。

2. 课件: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作者、成书时间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对《金匮要略》基本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金匮要略》的医学理论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金匮要略》中的医学理论,如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

2. 了解《金匮要略》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创新之处。

二、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中的医学理论。

2. 《金匮要略》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创新之处。

3. 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例,掌握其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匮要略》中的医学理论及其创新之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掌握其临床应用。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金匮要略》原著及注释本。

2. 课件:介绍《金匮要略》中的医学理论及其创新之处。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对《金匮要略》医学理论的掌握。

2.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病例,展示其临床应用能力。

第三章:《金匮要略》的方剂学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金匮要略》中的常用方剂及其组成、功效。

2. 了解《金匮要略》对方剂学的贡献及影响。

3. 分析《金匮要略》中的典型方剂,掌握其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中的常用方剂及其组成、功效。

2. 《金匮要略》对方剂学的贡献及影响。

《金匮要略》总结提纲篇

《金匮要略》总结提纲篇

《金匮要略》总结提纲篇汉古经方《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齐名,都是汉代张仲景的杰出著作,其实仲景在《伤寒论自序》(原名《伤寒卒病论集》)里仅说:“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并没有提到著《金匮》的话。

但现行《伤寒论》不仅无杂病,卷数亦只有十卷,这是什么道理呢?宋代郭雍曾解释道:“问曰:伤寒何以谓之卒病?(即指《伤寒卒病论集》这名称而言)雍曰:无是说也。

仲景叙论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标其目者,误书为卒病。

后学因之,乃谓六七日生死人,故谓之卒病,此说非也。

古之传书怠堕者,因于字画,多省偏旁,书字或合二字为一,故书杂为,或再省为卒,今书卒病,则杂病字也。

今存伤寒论十卷,杂病论亡矣”(《伤寒补亡论》伤寒名例十问)。

郭雍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仲景既言“合十六卷”,当然是合并《伤寒论》、《杂病论》二者而言,单是《伤寒论》则无所谓合了。

的确,仲景合《伤寒论》、《杂病论》为一的十六卷原本,早经亡失了。

所以《隋志》注引《梁七录》仅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这就是《伤寒论》亡后的十卷单·论本,《唐书·艺文志》尽管仍载有《伤寒卒病论》十卷,只是“名存实亡”而已,因六卷《杂病论》已然不存在了。

仲景的十六卷原本虽早已经亡失了,但到了宋仁宗时,却发现一部十六卷的删节本,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一位翰林学士叫王洙的在馆阁里发现的。

这书约分为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疗妇人病诸法,林亿等校印医书时,以为这书论伤寒的部分,过于简略,不如十卷本(即《伤寒论》现行本)详细,便从中卷论杂病以下到服食禁忌共二十五篇,略加校订,仍然分做三卷,去掉“玉函”二字,更吕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这就是《金匮要略》这部书的由来。

说明这书虽非六卷本之旧,但仲景《杂病论》的基本精神还是存在的。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如按照次第编成号码,共计608条,分别叙述了44个病证,各病共列226方,另有附方28首,整个的概况如此,其具体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可说是全书的绪论,这里提出了内因、外中、房室、金刃、虫兽伤等致病的三因,望、闻、问、切等诊察疾病的方法,以及“治未病”的施治大法。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

《金匮要略》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医学英语方向本科学生使用)一、前言《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它既是中医的基础课,又是中医临床课,是本专业后期的综合提高课。

通过本门课的讲授,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掌握《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及理论的实践运用,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证的综合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

根据本门课的教学目的及在开设此课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

对于本书中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作为重点内容组织教学,做到概念明确,原理清楚。

2.注意打好阅读《金匮》原文的基本功,诸如使学生掌握本门课在杂病脉因证治表述方面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前后联系与对比归纳的思维方法加深理解等。

3.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当学生在学习原文有一定能力时,可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课程共2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9学时,病案分析讨论1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2.熟悉《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了解《金匮要略》的性质及沿革。

【教学内容】1. 《金匮要略》的性质及沿革。

2. 《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

3. 《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

4. 《金匮要略》的学习方法和主要参考书籍。

【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第二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目的要求】1.掌握杂病的预防及治则。

2.熟悉杂病的病因、病机、四诊要领及预后。

3.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教学内容】1.发病及预防2.病因病机3.四诊举例4.治则(1)已病防传、虚实异治(2)表里同病治则(3)痼疾加卒病治则(4)审因论治治则(5)饮食与调护治则5.预后【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第三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目的要求】1.掌握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金匮要略实践教学研究(3篇)

金匮要略实践教学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金匮要略实践教学的研究,分析了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旨在提高金匮要略教学质量和临床应用能力。

一、引言金匮要略,原名《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

该书共25篇,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涵盖了当时医学的各个方面。

金匮要略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医方剂之宗”。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金匮要略的教学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金匮要略实践教学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备临床应用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二、金匮要略实践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金匮要略教学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完整。

2. 教学方法多样:目前,金匮要略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实践教学环节逐渐增多:随着中医药教育的改革,金匮要略实践教学环节逐渐增多,如临床见习、实习、学术交流等。

三、金匮要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临床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如临床病例、教学基地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部分教师对金匮要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4. 学生临床应用能力不足: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往往难以将金匮要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病例,导致临床应用能力不足。

四、金匮要略实践教学改进措施1. 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增加临床病例、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 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金匮要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教学质量。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可编辑)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可编辑)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可编辑)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讲稿王雪华讲《金匮要略》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主讲《中药学》《金匮要略》等学验俱丰深得海内外不同层次学员的赞誉并应邀赴韩国讲学200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启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遴选为四大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金匮要略精讲》主讲人完成80学时VCD光盘制作内容所需的100余万文字的修改与校订工作自198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2002年1月荣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称号在"张仲景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和"经方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实验研究"领域富有开拓性创新性主持重大科研课题7项参与项目3项已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1经方加味治疗肺癌的机理研究以及放化疗损伤的研究2当归芍药散胶囊剂汤剂加味治疗妇科腹痛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的系列研究3射干麻黄汤冲剂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4研制痛痹贴治疗寒湿历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颇具特色有利于深入挖掘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有利于深刻阐发张仲景对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际国家省级学术会议颁发的奖杯奖牌证书15个主审主编副主编大型辞书专著教材教参等计19部2002年11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最擅长治疗肿瘤及放化疗损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结石症过敏症胸痹心悸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精神抑郁症以及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疾病第01讲《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来学习《金匮要略》这门课程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多是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雪华教授我为能够荣幸地被遴选为本课程的主讲人我很高兴一有一种荣誉感就是对我个人对我的工作单位对我所在的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研究生们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二是责任感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把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大温课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决不能辜负各级领导和所有听课学员对我的信任和期望三使命感正当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争创佳绩迎接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快车道我能够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尽心竭力地工作是值得庆幸和终身难忘的因此我把这次学习的好机会看作是代表全国的同行们在这里作一次中心发言作一次公开教学愿抛砖引玉并广泛听取宝贵意见借此机会我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的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和现场学员的真诚合作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内容是开头的话绪言学习《伤寒论》讲沿革我们已经了解到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十卷是辨伤寒六卷是来论杂病由于历史原因原著虽已亡佚但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自然地逐渐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通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学术界已确认这是张仲景的著作两者互为羽翼堪称姊妹篇这两本书都是祖国医药伟大宝库当中的四大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为了全面继承发扬这一份宝贵遗产开篇的绪言我准备讲四个问题第一《金匮要略方论》的性质和沿革第二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第三有关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最后讲一下学习目的和方法在第一个问题里我首先讲一下书名释义书名释义呢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说《金匮》或者讲义叫做《金匮要略》我认为全名就是我写在板书上的这个叫做《金匮要略方论》那么要解释这个书名的话应当从三部分进行理解第一首先我们来看金匮金就是指的黄金了它是世间的珍宝那么作为匮[guì]这个只能念[guì]不能念[kuì]匮[kuì]表示知识贫乏缺憾那么就是匮乏这里面的匮[guì]虽然没有带木字旁但是和我们大家知道的衣柜书柜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地方呢我觉得金匮一个是当名词来看是一种器具藏物之器比方说我们现在要放个书还得有个书架有个书柜是不是啊这个在古代也是这样的作为名词来用比方说《周书?金縢》篇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这个就是把一些珍贵的书册放到由黄金封缄的柜里这是作为名词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名词就是用来藏放古代皇帝的一些比如圣训玉牒实录以及重要档案的地方我们这次来到北京使我想起在南河沿有北京皇史宬那里就藏放着明清两代皇帝的有关这些重要档案其实它是一个文物保护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仍然是蔚为可观能够看到153个鎏金雕龙的金匮特别大象大箱子一样不仅外观美观就是防蛀保护保密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这个就证明金匮的含义小的话呢就是一个器具如匣子啦箱子啦或者是大的柜那么这个就是藏放这些东西的放金匮的地方象明清两代的这个就是叫皇史宬如果说形容词的含义作为书名它是形容词的作用就是比喻文献资料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个就是在《汉书?高帝纪》里面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这是我把金匮作为名词作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情况给大家作了这么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书名上来说比方说先于张仲景在《素问》里面有《金匮真言论》《伤寒论》的别本有叫《金匮玉函经》还有北宋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在清代有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所以这里面金匮玉函石室用黄金宝玉石头那个石头现在我想不是一般的石头盖的房子玉函什么叫函呢信封或者是匣子用宝玉做的这就证明他要珍藏的文献资料相当宝贵所以林亿也说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下面我要说的是要略的含义要略可想而知要略就是简要节略的意思就是它经过人删减不是一个全本而是一个节略本所以要略它实际上可以互训比方说颜师古他就说以金以匮保慎之义《新书?胎教》也说书之玉版藏之金匮也陈修园又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那就是要略者就是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因此有一层意思我刚才讲了就是节略本之意内容怎么样呢精要现在我说根据陈修园的这种说法实际上他是要反映张仲景的治略思想比方说进一步来理解要略就是为什么叫治略思想比方说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在他的书末有要略一篇到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慎他著其篇名对要略他怎么呢他说要略二字其义可互训也要略者乃谓其医学精要之中最精要者这就是说呢不是一般的节略本的问题而是它包含着医学精要部分里最精要的内容所以要保慎另外还有高诱他解释说《淮南要略训》的要略二字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也不是一般的简要把内容简明扼要就得了略数其要是要把精要部分的最精要的内容拿到《金匮要略》里面记载明其所指对各篇章所说明的内容要层次清楚要便于检用那么序其微妙对其深奥的理论奥妙之处要特别的加以阐述加以论述论其大体我觉得这个大体就是张仲景在祖国医药学里面他的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对世界医学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不仅对外感热病而且对内伤杂病尤其富有指导意义所以这个要略的内容我说的比较多概括起来讲要略即表示内容精要又能够阐明仲景的治略思想所说方论就是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所以我们说杂病的疹疗体系它理法方药脉因证治全备我从三个方面解释为什么叫《金匮要略方论》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首先说金匮它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就是我解释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书名释义概括起来是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下面谈本书的性质请大家把书打开在绪言的第一段开始的地方讲到了《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治杂病的治疗学也就是说它是杂病治疗学也可以说是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这本书是张仲景完成而且是在东汉末年问世所以它具有首创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作为经典著作我认为它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医药学必读之书原因呢我觉得第一是它的权威性所说权威性就是它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是理论源头第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说它是临床应用无尽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也是被公认的下面是指导性这个指导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具有广泛而较高的指导意义这个指导意义集中表现在《金匮要略》里面四个基本论点这四个基本论点我就是点题第一就是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为指导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第三是辨证施治或者说叫辨证论治第四就是治病求本这个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医学的特色第三我认为是它的科学性就是它创制大量的经方这些经方对热病对杂病的疗效可以说现在已经经历了1800年了不仅是时间而且是临床实践的考验证明它的实用价值所以它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后世医家包括古代的医家都一致推崇它赞誉它称它是什么呢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这个将在第三个问题重点来阐述本书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的时候我们要分别来论述它为什么是首创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这个诊疗体系有哪些特色为什么说它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第三个就是关于它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在这里面我们不细说了古代神医华佗称张仲景的书为真活人书也这就是对它的神奇的疗效给予高度的赞赏象清代的徐灵胎告诫后学者说如果能通金匮之理天下无难治之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学科目录的调整工作中就是把《伤寒》《金匮》《温病》合起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进行加强建设就是要在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医疗科研上要大踏步的前进要打好基础重视经典的教学重视经典方剂学习重视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而且要从科研的角度从临床实践的疗效上挖掘整理提高它我现在说到这里我觉得作为临床基础课加强不仅是对于中医学生的理论提高而且特别是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包括他的科研技术能力这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我说到这里实际上就是绪言的第一个自然段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第三谈一下沿革有关沿革的内容我准备分成三个时期来说成书散佚整理校定因为《伤寒论》的绪论它也要在沿革方面谈到之些问题因此我准备讲基本的和《金匮》相关的内容成书时间我们《讲义》上请大家看一下它写的是公元三世纪初成书的时间马继兴先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依据仲景的原序说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纪年实际上是公元196年十稔一稔是一年十稔是十年所以相当于公元206年我觉得这个是在考究的具体时间上和公元三世纪初的宽泛的认识都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话我们都把它做为一个常识来了解一下下面来说第二个问题就是散佚散佚这个佚字是当丢来讲但是不能念散失散佚亡佚都是说由于战乱而未见其书在什么时候丢的呢我们《讲义》强调的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湿病辨风湿在表之麻黄加术汤证;在上之麻杏苡甘汤证;湿病 在里 在下:“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 便”。辨明病位,治疗上因而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风湿在表用 微汗法,在上用宣肺法,偏于中下用通利法。
辨虚实
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纲目,决定治疗用 攻用补的依据。
《金匮要略》首篇:勿令“虚虚实实”,应“补不足, 损有余”。示人辨别虚实的重要性。湿病风湿在表, 仲景即列出表实之麻黄加术汤证,表阳虚之桂枝附子 汤证,表里阳虚之甘草附子汤证。阐明同病异治,虚 实异治的精神。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寒湿阻阳证(风寒伤肌腠,湿邪流 关节,痹阻阳气,则关节疼痛而烦。)
只有辨明病邪性质,才能正确立法,或以祛风, 或以散寒,或以除湿。
辨病位
《脏腑经络先后病》云:“千般趁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 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可见,仲景 将邪入脏腑为内,客于肌表为外,示人辨证时,须首先辨明病之 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入经入络。
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 无与伦比,空前绝后!
3.表里内外上下的关系: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 水也,五苓散主之。”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 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 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 干姜汤以温之”。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 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二 仲景辨治风湿病
《金匮》首先提出了“风湿病”的病名, 而有关风湿病的论述见于湿病、血痹、 历节病、虚劳病、痰饮病等篇中,其理、 法、方、药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有效 地指导着临床。
(一)病因病机
仲景秉承《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并认为风寒湿等邪为致病外因, 但更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突出 以“正气虚”为内因。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风湿表实证。
感受风寒湿邪,寒湿痹阻,阳郁不伸,故身体 疼痛而烦扰不宁,用麻黄汤加白术汤。
辨病性
风寒湿为风湿病的主要致病之邪,风、寒、湿 邪之偏胜,症候表现不同。风性善行数变,风 胜则表现为多关节游走疼痛;风又为百病之长, 风邪致病,易兼寒、兼湿;风性燥烈,风湿相 合,易于伤阴化热。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诸肢节疼 痛,……头眩短气,蕴蕴欲吐”兼见低热、咽 干口燥等症—为风湿俱盛,日久伤阴化热的 表现。
风寒湿邪侵入
湿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历节病“诸肢节疼痛”均为风湿之邪痹阻所致; 肾着“腰以下冷痛”多因“身劳汗出,衣里冷
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虚,这是发生风湿病的先 决条件。如历节病、黄汗病、血痹等。
如“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 出,故曰历节”,“盛人脉涩小,…… 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 所致”;
《金匮.湿病》:“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风湿俱去也”。汗法---风湿病正治法,且应以微微汗出为度。
尤在泾云:“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 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若过汗则风邪虽去,而湿邪滞留,久则 化燥伤阴,寒化伤阳。
仲景运用微汗法治风湿病有以下几法:
3.1.1 发汗祛风胜湿法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即久患疮疡,津血亏 虚,复感外邪,不可用汗法。病之初多实,病久则由 实转虚,虚实夹杂。
虚多邪少之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虚甚之虚劳病---小建中汤证、肾气丸证。 辨明虚实之多寡,或以祛邪,或以补虚,或攻补兼施。
三 治则治法 3.1 微汗法
是一种因势利导的方法,风湿之邪位于肌表,通过汗法使邪从汗 解,但湿性粘滞,应取微汗法。
湿性粘滞重着,湿胜则肿或身体困重,如溢饮 水湿流于四肢肌肉则“身体疼重”—湿邪痹 阻肌肉经络。
黄汗病湿郁肌腠“身疼重”—表虚湿胜, “风湿,脉浮身重……防己黄芪汤”等。
寒性收引,寒性凝滞,寒胜则痛。感受寒邪, 易使气血凝滞,经脉不利则肢体疼痛。
如历节突出表现为“病历节疼痛,不可屈 伸”—寒湿表实证。
张仲景历史地位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均被 后世作为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被后世誉为外感 热病学鼻祖,《金匮》被誉为最早的《中医内科学》 和《中医妇科学》。杂病学的典范。
张仲景被誉为“医圣”,“群方之祖”。 元.朱震亨曰:“仲景诸方,实乃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
也”。“医门之仲景,犹儒家之孔子。” 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相当于孔子(圣人)对儒家;
历节病“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 肝”,“脉弱则血不足”阐明其病机为肝肾气血不足, 筋骨失于濡养。
体质偏胜 合邪不同
素属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 邪之后易于化热或易于感受风湿热邪; “盛人”痰湿之体,易内外合湿;阳虚 之体,感邪易于寒化等。
(二)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是仲景学说的精髓。仲景对风 湿病的辨证,运用了《内经》阴阳、表 里、虚实、寒热的八纲辨证和脏腑、经 络、三焦的理论,以辨明疾病的病因、 病性、病位、病势,而重点在以下3方 面。
4.正气与邪气之间的关系
血痹“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 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
历节“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 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肾气虚衰,外府失于温煦之“虚劳腰痛”。 “病人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 背强不能行”为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
慢性病大多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象。
黄汗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 得之”;
“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 冷所致也”;
血痹“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 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 之”;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 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肝肾气血不足
如肾气虚衰,外府失于温煦之“虚劳腰痛”。“病人 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为肾 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