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史610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2021年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史610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之论述题精编

1.结合作品,论述你对审美性的理解。

【答案】人的行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审美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马克思将这称为“合目的性”,意思就是指人的行为具有符合美的目的性。为了获得美的享受,人们除了可以从自然对象物上提炼美的质素去产生美感;也可以专门去创造一个凝聚了美的集中对象——艺术。同时,这种审美性往往体现在“言、象、意”三个层面。

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之美。这种现实中的“自在之美”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手法将其酝酿为自己的“为我之美”,是审美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例如,在自然界中,既有高山飞瀑、日月云霞、江河大海、风雨飞雪等美的自然景象,又有狮虎奔马、雄鹰孔雀、金鱼蝴蝶、猫狗莺燕等美的动物,还有苍松翠柏、梅菊牡丹、劲竹幽兰、芙蓉葵花等美的植物。这些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的大量美的事物,是人们凭一般常识就能认识到的。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在社会关系中,既有体现着人类进步的各类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又有表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友爱关系、亲情关系、劳作关系的各种行为和情境,更有品格高尚、具有美德和善行、受人崇敬的伟大人物。

上述所有这些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美的现象,其自身往往含有“美的质素”,审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这些“美的质素”进行审美的认知和提炼后,可以获得美的感受。

艺术美,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甚至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所谓的“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之美。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正如规律是客观的、非人为的,但人却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并利用它来改造客观现实,创造第二现实,如填海、植树、改造沙漠等;同样,人也可以认识美的规律,并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

艺术的审美性往往体现人们对纯形式的愉悦和满足、对内容的联想获得的满足、对理性思考后获得的满足这三个层次上。

当然,在很多时候,这些感受是统一的。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这就对艺术作品从内在气韵到外在形式,都作了明确要求,规定了艺术作品的美是内容与形式上美的统一。再如屈原的《离骚》,不仅辞藻华丽、诗歌整体富有节奏感,其内容更是深含哲理,这正是艺术作品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体现,也正是因此,《离骚》才成为

传世佳作。

综上所述,审美性乃是艺术作品的首要属性,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根本属性。

2.王国维说:“夫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王国维说:“夫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意思是,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这种真实的体验感使得作品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跳出其外,这种审美距离的存在使得对作品的欣赏能更高一个层次。王国维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在谈论诗人在作诗时所需要的心境问题。

(1)入乎其内——创作需移情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得要将自己的情感置入生活客体,获得主观的认同感,这样才能写得真实。此时,移情的心理机制会起很大的作用。立普斯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通过“移入”使得对象人格化,达到物我同一,于是,“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这不正是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吗?

所谓移情,无非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因何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到孤臣的劲节;林和靖因何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这些无不看出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郑板桥画竹为例,郑板桥在看到园中之竹时,其心完全被竹子绝缘孤立的意象占有,此时,创作者将主体内蕴的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精神幻化融合至青翠挺拔、苍劲有力的客体形象之上,从而产生了一种主客体之间往复回流的精神状态,再将这种主客统一的精神状态物化出来后,即能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这就是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故有生气。

(2)出乎其外——创作需旁观

上文说了创作需要创作者具有情感相通的心境,才能入乎其内。试问,是不是入乎其内、感同身受就足够了呢?当然不是。艺术家在写切身情感时,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杜甫在“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的情感状态下是绝对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也绝对写不出《悲愤诗》的。按理说事情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是最有感受的,可为何杜甫、蔡琰当时却写不出来呢?原因就在于,一般人不能在一段距离以外去看切身的经验,无法做到把无功利的审美情感和切身体验的功利性情感分开,所以入乎其内便无法出乎其外,尽管情感深刻,经验丰富,却终不能创造艺术。所以,杜甫也是在多年以后,当丧子之痛被时间冲淡之时,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害性关系变淡变弱之时,才由亲身经历的当事主体逐渐转变为拉开一定距离的审美主体,由主位退至客位,才写出了“人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沉郁

之作。这一点,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另一句话也可作印证:“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意思就是说,强烈的主观情感体验的境界,往往也是由亲身尝受者(动)转变为客位旁观者(静)的时候才能获得的。这就是所谓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故有高致。

所以,普通人要么入乎其内,却由于太过纠缠世俗红尘做不到出乎其外;要么是出乎其外,却由于距离太远而终究无法入乎其内。只有伟大的诗人,他必要亲尝苦难,又不能被这现世的苦难所缠绕,还须跳出这苦难,以不在意的态度去品尝自己亲自吃过的苦、受过的难。这的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勇气,所以,大诗人也必得是真豪士才行!

3.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艺术批评出现了社会化、多样化的态势,但专业的、高水平的艺术批评依然“量少质低”,为此有关方面多次强调与繁荣艺术批评。请你结合实例,就如何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展开深入阐述

【答案】首先,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的作用:文艺批评对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同为文艺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繁荣都离不开文艺评论,实践证明,文艺创作的探求与拓进、文艺事业的蓬勃与繁荣,都与文艺批评的鸣锣开道和热情鼓呼密切相关,敏锐、深刻、具有创造性的文艺批评能对创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当今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当今文艺评论整体上思维活跃、成果丰富,评论人才源源不断、富于活力,学术空间不断扩大。但新的时代环境也使文艺批评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文艺批评在具备崭新特色的同时,遇到新矛盾、新问题,迎来新挑战,如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薄弱、文艺评论的趋时与媚俗、批评的诚信和力量减弱、文艺批评阵地萎缩、文艺批评家之间缺少联系机制、批评人才的年龄构成失调等。专家指出,以上种种问题,都使文艺评论在面对当今时代思潮、历史语境、文艺创作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被动、窘迫、乏力,降低了其有效性。

再次,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的措施:

第一,重视批评家的职业素养。一名优秀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具备深厚的文艺理论修养、较高的审美修养和渊博的艺术知识,要有好的文格文风,信守美德,具有独立的艺术标准和审美判断,在准确理解当前文艺创作语境的同时,不能随波逐流。专家强调,面对世俗化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和紊乱的文艺现状,批评家在增强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的同时,应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审美高端的感知去观察现状,洞悉走势,仗义执言,激浊扬清;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批评家在观念、方法、语言上,也要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第二,批评队伍既需壮大,也需纳新。面对当前批评队伍较为零散、不成规模的情况,有必要建立一个联系批评家的组织或机制,借助此组织或机制沟通情况、研讨问题、交流信息,由此起到联谊批评队伍、集中批评力量的作用,同时吸引更多对文艺批评有兴趣的人士加人到队伍中来。此外,批评队伍的年龄构成失调,鲜有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一代批评人才,因而需要发现、培养新人的措施和办法,如在有条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专门培养批评后备人才的基地、举办文艺批评青年人才培训班等。

第三,文艺评论阵地亟需拓展。当前的文艺评论大多发表于专业性报纸和文艺理论批评刊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