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125】

合集下载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20世纪1. 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大致来说,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是基于科学和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

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

现代艺术的特点在于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

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

深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又立足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2.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

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

一个是洗衣船派,也就是正统派。

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

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

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3.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

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西方艺术史--表现派

西方艺术史--表现派

男主角易先生出场时,从斜 上方的光源打到易先生脸色, 于是易先生光洁的额头,低 沉阴郁的眼神,深深的法令 纹,交织出一张冷漠阴霾的 脸。与此同时,这张脸被监 狱的栏杆隔立开来,一个冷 漠多疑恐怖的易先生形象由 此产生。至此,影片完全奠 定了电影的黑色氛围。
《让子弹飞》中表现主义的体现:
在《让子弹飞》中,一向彪悍的姜文建立起了一样 彪悍的形式感。例如:场景的搭建,无论是整个鹅 城场景的搭建,还是县长家、黄四郎家以及妓院这 些重要场景的搭建,都呈现出了强烈的表现主义风 格,场景的形态故意模糊了历史界限和地域界限, 营造出了一种舞台般的非现实感,或者说是一种反 常规的非写实的置景感。同时,一些道具的设计也 十分的“表现主义”,如:一开场就出现的火车, 又如:周韵出场就极具舞台的夸张效果,一个是她 的造型,一个是她出现的情节。
谢谢观赏
表现派
Hale Waihona Puke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 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 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 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 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吹短笛的男孩》与《呐喊》
日出剧照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社会背景
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 他们思考的驱动力来自于战败后德国破败的现实,工业社会 的冷漠资本膨胀对人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思考的姿态——面向 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发问。在表现暴力、谋杀和死亡的主题 时,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 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 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 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对现实不满,带有 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助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 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 大的差异。其中有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也有社会主 义者。因此,表现主义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 动,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也 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 改革,要求“革命”。

20世纪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魅力

20世纪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魅力

20世纪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的魅力历史上,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以其哲学和艺术具有对世界根本性的影响力。

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发展了来自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加入德国精神,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采用了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也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

他们的作品没有限定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

他们的作品起到了恢复德国艺术影响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德国的文化精神。

德国人认为,德国文化的独特使命就是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新表现主义的探索正是这一意义的体现。

新表现主义绘画体现了德国绘画和文化的伟大历史传统,是真正具有德国性的艺术形式德国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早期,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发展了来自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加入德国精神,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采用了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也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

他们的作品没有限定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

他们的作品起到了恢复德国艺术影响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德国的文化精神。

德国人认为,德国文化的独特使命就是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新表现主义的探索正是这一意义的体现。

新表现主义绘画体现了德国绘画和文化的伟大历史传统,是真正具有德国性的艺术形式。

通过此次展览充分展现了德国经典的表现主义艺术作品A.R.彭克画布合成树脂《新的幻想摧毁你们》1983A.R.彭克2 画布合成树脂《新的幻想摧毁你们》1983阿尔伯特· 越轮布面油画《波波里港》1996安迪· 丹泽尔画布油画《蒙古一》2009安迪· 丹泽尔画布油画《试验》2012安塞姆· 基弗布面上乳液、油性漆、丙烯酸漆、蜡笔、树枝《猎户座》2001安塞姆· 基弗布面上油、乳液、丙烯酸、粉笔、树脂涂层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秘密》1996-2000安塞姆· 基弗摄影《奥地利的伊丽莎丽》1988安塞姆· 基弗照片拼贴、油画、水彩《阿拉若山》2008贝恩德· 齐默布面丙烯《冬眠》1985贝恩德· 齐默布面丙烯《晚间的通道》1982贝恩德· 齐默布面丙烯《仲夏:奥尼加》2004彼得· 安格尔曼布面丙烯《后,远》2008彼得· 安格尔曼布面油画《巴别塔》1998彼得· 安格尔曼布面丙烯《螺旋》2013彼得· 安格尔曼作品彼得· 勃莫斯荨麻上的乳胶漆画《蓝色奇迹》 2001彼得· 勃莫斯2 荨麻上的乳胶漆画《终结》1981彼得· 勃莫斯2 荨麻上的乳胶漆画《终结》1981彼得· 查瓦里布面油画《无题》1981彼得· 查瓦里布面油画《无题》2007伯恩哈德· 海瑟希布面油画《晚间节目结束》1982 (中国美术馆藏)《佳尼美德》乔治·巴塞利兹乔治·巴塞利兹1965 反叛乔治·巴塞利兹1977 厨房椅子上的裸女乔治·巴塞利兹1981 吃桔者-2乔治·巴塞利兹2006 发生在沙滩池塘乔治·巴塞利玆(Georg Baselitz)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

浅析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概述:发生于1970年代末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区别于原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以美国主导的波普艺术、抽象艺术以及观念艺术世界中,以德国国家力量推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成为西方艺术内部一股强有力的抗衡力量,深深影响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轨迹。

关键字:德国;新表现主义;格林伯格;一.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世界背景及环境(1)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世界背景①.时代背景:德国新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以绘画为主的思潮。

其世界背景是二战结束后,世界一分为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方在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了西方世界的霸主,在文化上一度成为标杆,并对欧洲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压制状态。

欧洲战后的文艺界有强烈的不愤,认为美国属于暴发户,他们认为文化精神的根在欧洲,决定在艺术内部要有一些作为,这是德国新表现主义形成的内在动力。

德国在战后尤其是60年代后,社会秩序与国家经济恢复的异常迅速,德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国家内部开始强调尊严、文化、精神等问题,并开始重新思考在西方内部的位置。

②.文化背景:欧洲的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欧洲兴起并方兴未艾的时候,正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发展的时期,新的思想被生产出来并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注入了思想动力。

③.人文背景:左翼色彩浓厚的博伊斯带出来的一批学生,如基弗、伊门多夫都有艺术上的对抗性,并延展在政治方面的抗争。

(2)德国内部艺术的状态首先,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使得德国本身也具备了实力与资本与美国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本土的艺术家想要扮演更多国际舞台的角色呼声越来越高。

其次,从艺术界内部来看,威廉帝国时期非常重视历史画工程,因其从国家的历史与民族的传奇为出发点,能够很好的为本国的合法性做图像的证明,以此来团结凝聚人心,并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所以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统治时期,德国艺术界一直有重视具象绘画的传统在。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

浅谈德国新表现主义二战后到二十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波普艺术、环境艺术、观念艺术为主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架上绘画几乎完全被抛弃。

但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绘画在长期的低迷之后又重新跃回现代艺术舞台上,绘画不但没有被新的艺术形式取代,反而以新的面孔出现,成为八十年代的主流艺术形式。

绘画复兴其中重要的代表就是德国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而到了七十年代的末期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独立的流派。

德国一批青年艺术家反对美国波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重新使用起油彩和画布,在画面、笔触、情调方面显现出对上世纪表现主义传统的回归,但又表现出新的面貌,人们称作新表现主义。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争的挑起者与战败者,在战后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防止法西斯力量的复兴,两德的艺术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控制。

而德国人裹挟在失落感和强烈的文化自尊心之间,产生了对美国文化和艺术波普化的抵触,七十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对欧洲政治影响的减弱,欧洲艺术家也开始抵制美国艺术。

六七十年代新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复兴,即是对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反击,德国新表现艺术家将具象艺术带到抽象和观念艺术饱和的八十年代,在新潮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不仅动摇了纽约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艺术精神,决定了未来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

将传统绘画重新带回了艺术舞台。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德意志自十八世纪以来,理想派和写实派交错流转,到了十九世纪末,就掀起了’分离派’的运动,这运动扩充起来,到了二十世纪初就出现表现派”。

表现派注重主观的表现,因此他们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激烈。

基希纳写道:“德国艺术的创作活动根本不同于拉丁艺术的创造活动。

拉丁人模仿存在于自然的客观物体的构造艺术形式。

视觉看到的自然形式只对她起到象征的作用……而他追求的的美不在物体的表面而在其深层。

艺术考研知识点:新表现主义、低眉艺术、新媒体艺术、反概念主义流派详解

艺术考研知识点:新表现主义、低眉艺术、新媒体艺术、反概念主义流派详解

新表现主义、低眉艺术、新媒体艺术、反概念主义流派详解1.新表现主义所谓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

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

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

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2.低眉艺术低眉艺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加州,这种年轻的跨界艺术风格,在当时从地下艺术运动兴起,创作者不固守传统纯艺术疆界,运用广泛的媒介集合绘画、商业插画、影片、动画、装置艺术,甚至大胆涉足服饰精品、涂鸦、冲浪、玩具公仔等多元单品,甩开传统学院高眉的矜持与局限,探索各种可能性。

3.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

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computer graph)。

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

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4.反概念主义反概念主义艺术,是一种对概念艺术的反思,强调以人物或实际描绘物品为主的艺术创作,是新现代主义艺术的一支。

大学美术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流派

大学美术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流派

大学美术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流派在西方艺术史上,有许多重要的艺术流派对于大学美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流派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观念,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迪。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大学美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西方艺术史上的流派,包括文艺复兴、印象派、立体派和表现主义。

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种发源于15世纪意大利的艺术运动,对西方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追求真实的人体形象和自然景观的再现,对传统宗教题材也有很大的创新。

文艺复兴的学术性质使其成为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到人体解剖学、透视法和绘画技巧等。

二、印象派印象派是19世纪末法国的一种新的艺术运动,以其对光线和色彩的独特表达方式而闻名。

这一流派的艺术家试图通过快速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来捕捉自然景观中的瞬间效果。

印象派对于大学美术教育来说意味着突破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立体派立体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重要艺术流派,主要由毕加索、布拉克和梅蒂等艺术家创立。

立体派的特点是将物体分解为不同的几何形状,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在画布上,以展现多个角度和视觉效果。

大学美术教育中,立体派的思想和创作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的机会,鼓励他们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尝试用独特的手法表达。

四、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德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强调艺术家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表现主义的作品通常采用激烈的色彩和扭曲的形象,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痛苦和不满。

在大学美术教育中,表现主义的流派激发了学生的个人创作灵感,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情感和思想。

尽管上述流派只是西方艺术史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流派,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大学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既要尊重传统的艺术价值,又要鼓励学生发展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基弗【129】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基弗【129】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基弗【129】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画家,雕塑家,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

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

著名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对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主题的表现影响甚巨,他通常会以策兰的诗歌为作品命名或是作为展览主题。

无论安塞尔姆·基弗的艺术采取何种形式,如绘画、行为、摄影、综合材料、装置还是雕塑,它们都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和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张力,震撼人心。

充满强烈而忧郁的美感以及深涉德国历史意义却常常被观者误解。

要说在当代画家中谁对二十世纪末的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意义,而安塞尔姆·基弗就是那个无愧于这个称号的人。

基弗也是博伊于斯的学生。

同他的老师一样,基弗也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和德国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

事实上,基弗在绘画上有很大的抱负,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从史前到瓦格纳、尼采、希特勒直至现在。

像博伊于斯一样,基弗也常常被视作"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

但是,与其导师不同的是,他极力避免当下的社会问题,也没有政治野心。

在成为画家之前,基弗从事过行为艺术。

1969年,他身穿纳粹军服,举着右臂高呼胜利口号(编者注:纳粹分子招呼用语,在当时属于非法行为),在许多欧洲城市里让人给他拍照。

这些照片在德国展出之后,人们开始争论他是否是纳粹的同情者。

他接下来的作品也引起人们对纳粹历史的注意。

他画了大量希特勒时期的或被劫掠地区的,现已成为废墟的纪念性建筑,它们一度是纳粹"千年帝国"梦想的遗迹,现已被炸毁或被烧毁。

基弗画作的外观看起来似乎经历过一场劫掠--大量厚厚的油彩和树脂、稻草、沙子、乳胶、虫胶、废金属、照片和各种各样油腻的东西堆积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艺术史:新表现主义的艺术【125】概论德国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

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

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六位代表性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乔治·巴塞利茨、约尔格·伊门多夫、西格玛·波尔克、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

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德国新表现主义最为热心的支持者唐纳德·库斯皮(DonaldKuspi)发现基弗(Kiefer)的画'同史诗般的德国历史有一种直接的联系,对史诗般的德国文化也持一种独特的肯定态度'。

艺术评论家克雷格·欧文斯(Craig Owens)则认为,这种肯定是反法西斯主义的。

实际上,新表现主义意在再利用所有留存于民间传说、象征、神话和文化史诗中的德国浪漫传统。

富克斯(Fuchs)驳斥了认为新表现主义同纳粹沆瀣一气的观点。

他认为画家恢复表现主义传统并接受新表现主义名称这一事实表明他们是反纳粹的,他们画中的'野性'正是反权威的表现。

而西贝尔贝格(Syberberg)则认为,德国现代文化被美国文化所侵蚀,被犹太左派和民主政体所破坏。

他相信真正的德国性存在于德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字、音乐和其他艺术之中,存在于德国土壤之中。

西贝尔贝格的政治、社会和审美观同他的艺术不分,同时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

有人认为,西贝尔贝格的反省表明他同其它一些新表现主义的机智的捍卫者一样,他的态度最终是很矛盾的,对德国浪漫传统既迷恋又批评。

欧文斯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西贝尔贝格的态度并不含糊,他对希特勒时代的德国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怀念,认为那时的德国最象德国,最具德国性。

新表现主义的拥护者认为追求民族性的德国画家并不是民族主义者,只是在修辞方式上有些排外,特别是在面对美国艺术时。

例如加赫南格(Gachnang)通常被指责为反美,但他否认这一点。

他认为他并不是怀有沙文主义色彩,他只是在寻求'文化之根'。

艺术与文化发源于欧洲,但多年以来没有人真正注意保存它们。

因此,美国文化已经侵蚀掉了其它所有一切文化,并显示出在未来可能具有的美好的前景。

但他同时也贬低五十年代心态和德国艺术家从美国学来的形式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兴起与美国新绘画的衰落都有着政治原因。

批评家南希·马默(Nancy Marmer)在1981年指出:'一方面,寻找德国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美国文化和美国军队的恐惧,对于德国作为东西战争中原子弹试验场位置的担忧,使德国努力从自己本土,从悠久的历史中寻找文化资源,以抵抗美国,增强自信。

' 里希特(Richter)和珀尔克(Polke)未对其艺术中的德国性作任何说明,但是新表现主义画家及其支持者们做了说明。

民族艺术的主要提倡者是米夏埃尔·维尔纳(Michael Werner)、约翰内斯·加赫南格(Johannes Gachnang)、鲁迪·富克斯(Rudi Fuchs)。

新表现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加赫南格宣称:艺术品是由制造它们的艺术家所处的'文化风景'塑造并决定的。

他以此来检视欧洲艺术与美国现代艺术以及欧洲各国艺术之间的差别。

加赫南格认为,自1945年以来,德国艺术中对民族性的探索被纳粹问题所抑制,战后西德艺术家很自然地抛弃了纳粹时期的官方伪古典艺术以及东德政府所推崇的现实主义。

后来,这一抛弃推展到所有现实主义。

艺术家必须找到自己创作的立足点,而他们对现代艺术并不熟悉。

(现代艺术被希特勒贬为堕落艺术并于1937年被禁止)。

后来,他们学习巴黎和纽约的抽象艺术,抽象艺术较为先锋,又有国际性,较为吸引德国艺术家。

何况抽象艺术乍看起来同德国艺术家所欲摒弃的现实主义艺术相差最远,因而他们选择了它。

将德国艺术家的视线引向国际艺术舞台的是早期卡塞尔文献展。

1955年由阿诺尔德·博德(Arnold Bode)组织的第一届文献展,回顾了1905年到1945年的艺术发展历程。

维尔纳·哈夫特曼(Werner Haftmann)组织的第二届文献展(1959年)展示了自1900年以来的艺术状况,特别强调美国艺术。

1958年,由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的抽象表现主义主要作品展'新美国绘画',以及波洛克(Pollock)的回顾展在柏林展出。

迅速发展的私人画廊、私人收藏开始介绍当代艺术信息,特别是波普和极少主义艺术,如彼得(Peter)和伊雷妮·路德维希(Irene Ludwig)收藏展。

通过这些展览,德国艺术家可以汲取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精华,熟悉艺术发展历史,从而寻找自己的道路。

约瑟夫·博伊于斯(Joseph Beuy)于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初期展示了创造新的德国艺术之路的可能性。

他是第一个直面希特勒主义和大屠杀并将之作为先锋艺术(Avant-Garde))主题的艺术家。

此外,他还深深根植于欧洲文化,有着改变当下状况的明确的政治设想,对于未来,也有一个全面的设计。

富克斯说道,博伊于斯的态度'在恢复德国艺术的自信心'方面至关重要。

通过直面自己的过去,艺术家可以再次将自己的创作置身于德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必隐瞒或绝望;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之时,博伊于斯影响了大批学生,包括珀尔克,里希特(六十年代早期),基弗和伊门多夫(Immendorff)(七十年代早期)。

他的教诲使里希特和珀尔克对绘画产业提出疑问,尽管他们并没有像博伊于斯那样放弃绘画。

同时,博伊于斯的例子也启发基弗和伊门多夫反思德国历史文化与民族性。

巴泽利茨(Baselitz),吕佩茨(Lupertz)和彭克(Penck)六十年代早期就已经展出过他们的作品,但是,当时具象绘画并不时髦,并且被排拒于重要展览之外,直到'展望(Prospekt)'展才有所改观,那次展览吕佩茨和彭克的画被包括在内。

难道吕佩茨和彭克不是用过时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有争议的内容吗?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新绘画是否在本质上同纳粹和共产主义所鼓吹的艺术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德国艺术界人士认为确有不同。

一些事实也佐证了这一点,比如大多主要的新画家(如利希特、珀尔克、巴泽利茨和彭克)都从东德逃到西德。

他们之所以逃跑乃是因为政府审查且压制他们的工作。

确切地说,乃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的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不同。

另一个争论热烈的问题是:德国新绘画是不是真正的德国艺术?但是,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待一个前提的确定,即是否存在一种德国民族性?毕竟,德国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州。

地方特色(Provincialism)优先于且反对民族性吗?或者它可能对民族性有所贡献?马克斯·福斯特(Max Faust)指出,国家与民族再次分化,所谓民族性纯粹只是虚构,毫无现实基础。

然而,矛盾的是,正是所谓'民族性'使'德国'这个词成为一种典型的国际特征。

看来,只有在分化之中,今天的人们才有可能接受民族主义的观念。

然而,如果艺术在德国对德国人而言是依赖于'地方性',为何当它呈现于国际舞台时就成为'德国的',并且是完全'德国的'?如果存在德国民族性,它在艺术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富克斯断定,浪漫主义传统和它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以及表现主义才是真正的德国艺术。

他认为希特勒曾经压制过表现主义,造成了德国艺术的断裂。

罗伯特·平库斯-维滕(Robert Pincus-Witten)写道:'新表现主义'将重续桥社的辉煌。

关于表现主义,什么才是德国固有的传统?许多德国艺术界人士认为:德国文化的独特(甚至是唯一)的使命就是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

因而,他们认为新表现主义的探索正是这一意义的体现。

新表现主义绘画体现了德国绘画和文化的伟大历史传统,是真正具有德国性的艺术形式。

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 ,1941-)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在西德,他从1956-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

21岁的吕佩茨到了西柏林并开始了他所谓的“颂赞绘画”。

1964年,他与他的艺术家同事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一间画廊。

同时,他继续展现他的“颂赞绘画”,这种绘画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

70年代中期“颂赞绘画”被其他结构形式,如“巴比伦-建筑”或是“斯提尔(风格)-绘画”所取代。

画家总是使用不同的技巧进行创作。

从1981年始他开始从事雕塑,1995年他的雕塑艺术达到高峰。

自1974年吕佩尔茨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并从1986年以来一直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

他创作的精品系列绘画是90年代的《没有妇女的男人-帕西法尔》。

《没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尔》,1993年《没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尔》,1993年《没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尔》,1993年《帕西法尔》,1993年《帕西法尔》,1994年《没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尔》《没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尔》,1994年《没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尔》,1994年《没有女人的男子·帕西法尔》,1994年《没有女人的男人·帕西法尔》,1994年变化多端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其艺术的特征。

吕佩尔兹的艺术不回避政治,不回避历史,他冷静、大胆地直面当时分裂的日耳曼民族和德意志国家不光彩的纳粹时期,他把纳粹的一些标志和象征移用于自己的作品里,创造了极为独特而令人震惊的画面,充满隐喻和象征。

吕佩尔兹自己也说:“我的画里充塞了对于未来的秘密符号,我自己不懂,观众也不明白。

”《大坝》,1966年《树干》,1966年《Drachenfels》,1974年《穿西服的男人-奔放》,1976年《爱丽丝梦游仙境》,1980-1981年《绿海龟是错误的》,1981年《风景》,1997年《Rückenakt》,2006年《Polyklet RECHTS》(米塔格),2011年《贝多芬》,2010-2011年A.R.彭克(A.R.Penck,1939-),曾用名Ralf Winkler,德国著名画家、版画家、雕刻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