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中医适宜技术在中风病临床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在中风病临床应用

自 汗/盗 汗
SUBTITLE
1. 穴位贴敷
五倍子粉醋调外敷神阙/涌泉 五倍子:性凉,味酸,入肺、肾、大肠经,
兼具精、 气、神三大补益的少数药材之一 功效:敛肺降火、固肾涩精、涩肠止泻、
止汗止血等。 应用要点:1.4小时后揭除药物与敷料
2.注意局部皮肤过敏反应
眩晕/头痛/寐差
中药药枕
人体8条经络在颈项部循行、经过,还有许多腧穴分布于 此,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全息胚。药枕利用机械和药物刺激, 激发颈项部经络之气,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达到补虚泻实 的目的。
人体足部是各经络起止汇集之处,分布着60多个穴位 ,与人体脏腑相连接,泡脚有舒经活络、防病保健之效。
• 活血通络沐足方:艾叶、红花、凤仙透骨草、川芎、 当归、桂枝、燀桃仁、伸筋草、路路通等。
半身不遂
3. 中药沐足
应用要点:1.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脑出血急性期禁用 2.足部炎症、外伤者禁用 3.严格测量药液温度,38-45℃ 4.一人一用,做好院感防控措施 5.贵在坚持,方能显效
中风
中医适宜技术广泛适用于脑卒中各阶段的治疗与护理,并 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疗效,积极地促进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中风(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技 术 项 目 C O N T E N T S
穴位按摩+贴敷 热奄包 中药沐足 艾灸 刮痧+拔罐
中药药枕
耳尖放血
半身不遂
便秘
SUBTITLE
中风患者因长期卧床,饮食,药物及心理等因素容易并发 便秘,不利于病情康复,甚至加重颅内出血;用力排便,可能 诱发胸痹心痛,甚至猝死,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对中风患者 的康复及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进展论文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进展论文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中风偏瘫也被叫做半身不遂,是指一侧肢体不能自己控制活动,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

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

患中风后,大部分患者都遗留偏瘫,不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中风偏瘫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日益增多。

给予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和中西医护理,能够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训练;中西医护理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征,被列为世界医学难题,中风后患者会引起偏瘫。

脑中风偏瘫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脑内病变,主要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血液粘滞综合征、吸烟及恶劣气候等危险因素导致急性脑血管病。

中风偏瘫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存活患者中约80%-9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随着脑中风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降低,脑中风的早期肢体康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中风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及中西医护理,有助于加快患者恢复,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本文就近年来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的中西医护理研究综述如下。

1 中风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偏瘫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之一,常见于各种脑部病变,是由于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

其中最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各种脑血管病患者。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常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

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正规、全面的综合康复训练,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人护理负担,最大限度地恢复工作能力,最终能够正常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家有中风患者,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

家有中风患者,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

家有中风患者 ,教您几招家庭中医康复方法中风患者在急性期在医院内进行治疗,过了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医院内进行的康复治疗也随之结束。

很多家属面对家庭中的中风病人非常焦虑,不知道在家中应该做点什么。

其实家属们不需要过于焦虑,在家庭中也可以对中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可以这样说,家庭康复的时间最长,是最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效果的地方。

家庭中医康复包含非常多的内容,如按摩、拔罐、熏洗、饮食和情志干预等方面,这些护理能够重塑患者因中风所丧失的各项功能,帮助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恢复。

那么,这里就简述一些在家庭中可实现的中医康复方法,对中风患者的恢复有非常大的帮助。

1.按摩改善偏瘫症状按摩是中医康复最常见的方式,在家庭中容易操作。

按摩的方式包含按、压、拿,揉和摩等不同的手法,在皮肤表面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发挥调节病理的作用。

按摩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只要中风的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器官功能衰竭或者意识障碍,都可以进行按摩康复。

为了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按摩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可在中风发作治疗后血压稳定时进行。

在按摩刚开始时,要用力轻柔,力度不宜过大,一般应用揉法、摩法,滚法,按捏法等方式,如果此时力度过强可能造成肌肉痉挛。

如果患者对肢体肌肉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够阻止肌肉不自主的收缩时,可以增加按摩的力度。

按摩患侧肢体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并搭配适用的运动的方式。

1.拔罐康复方法拔罐是借助罐这个工具,利用抽气、燃烧和蒸汽等方式形成负压,让罐吸附在特定位置的皮肤表面。

拔罐能够对局部产生温热和负压的刺激,使局部充血,达到治疗效果。

拔罐可以促进经络通畅,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中风后所出现的肢体麻木症状。

火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抽气罐则比较安全,因此现阶段家庭中都应用抽气罐进行拔罐治疗。

拔罐时要让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一般是卧位或者坐位,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

如果中风患者出现了以下情况,不可以进行拔罐,如溃疡、水肿等。

患者使用的抽气罐要专人专用,注意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开穴,封穴

开穴,封穴

开穴,封穴“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步骤穴位方法时间开穴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对准穴位瞬间加力点肾上腺,点穴力度是患者感觉难受,有酸胀稍带一点痛感,并把点穴力度控制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继续用同样的力度点: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开穴。

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下肢瘫痪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力度同上,用大母指点悬钟穴。

接着点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最后是环跳,这个穴位相当关键,它相当于下肢的总开关,在点环跳这个穴位时,要用手衬部位来点,在患者感觉难受时开始计时30-40秒,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同时会感觉到有一股暖流,由环跳一直流到脚指头,如果患者有了这种感觉,此时已经说明患者的下肢经络完全打通,已经开始恢复正常的供血供氧!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点环跳30-40秒。

上肢瘫痪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力度同上,用大母指点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

“天宗”这个穴位相当于上肢的总开关,上肢的经络是否打通,它的感觉和下肢是一样的,在点天宗穴时,也会感觉到有一股暖流从天宗穴位一直流到手指尖,这说明上肢的经络完全打通,也恢复了正常的供血供氧!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面瘫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方法、力度同上,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每个穴位点压8-10秒钟。

近视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1、打开穴位以后,点以下反射区:心脏、肝脏、胃部、胰脏,然后重点对脑垂体、眼睛穴位进行治疗!2、头部点:百会、四神聪、太阳、上关、翳风、睛明、地仓等穴位。

点压8-10秒钟。

封穴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上身淋巴、下身淋巴穴依次进行。

封穴位的时候要手的大母指和食指同时捏拿30秒钟!本手法为广西柳州吴贵德老师所创,经临床30年的验证,效果神奇问: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上身淋巴、下身淋巴穴”这些都是足穴或是手穴或是耳穴?答:是足部反射区一个疗程多少天?有效的程度是可以自行走楼主可以说得更具体些吗?921 发表于 2010-5-6 14:00十天为一疗程。

康复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

康复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

康复科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2010年中风康复诊疗方案中风(stroke)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

其定义为: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或死亡。

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中风的康复评定1.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 GCS﹤8分为昏迷状态,属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②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2.运动功能评定①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Ⅰ阶段:急性期,发病数日到两周,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Ⅱ阶段:发病约两周后,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

Ⅲ阶段:发病两周到五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

Ⅳ阶段: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痉挛减弱。

Ⅴ阶段: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

Ⅵ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③其他功能障碍评定:如感觉、认知、构音、心理等。

二.中风的康复治疗目标:通过PT、OT、ST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最大限度的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适应症:①病情稳定,合并症和并发症稳定和得到控制。

②有明显的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认知等障碍。

③有充分的认知功能可以完成学习活动。

④有充分的交流能力能和治疗师完成交流性活动。

⑤有耐受主动性康复训练的体质。

禁忌症:①病情过于严重或进行性加重中,如深昏迷、颅压过高等。

②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等。

③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如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精神病等。

(一)康复治疗分期: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发病后数日,应以临床抢救为主。

康复措施应早期介入,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如果患者神知清醒又无进行性卒中表现,可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宋云锋(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准确置入掀针,最后使用胶布进行固定,通过掀针持续刺激相关穴位而发挥一定的治疗功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5]。

本次研究行掀针治疗时选取肝俞、胆俞与三阴交作为体穴,选取角窝上、角窝中、心、缘中作为耳穴,通过刺激体穴与耳穴的方式疏通经脉,改善患者心率。

肝俞属太阳膀胱经,针刺该穴位可缓解目眩;胆俞具有疏肝利胆之效,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肝炎等疾病;三阴交调补肝肾,选取该穴位进行针刺可对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进行调整。

在养血平肝止眩汤基础上联合掀针治疗,能够增强疗效,通过内服与针刺平衡阴阳与调理肺腑,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养血平肝止眩汤联合钦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血压水平、临床症状、心率与体重指数,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汪细球.养血平肝汤联合硫酸镁对肝肾阴虚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液动力学状态及血清Hcy 、vWF 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125-126.[2]郝爱聪.健脾平肝降压汤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15):119-12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4]孔婉文,何逸,麦玉妹.加味平肝降压汤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压、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237-1239.[5]谈晓东,潘玉璟,蒋文波,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系统评价的再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7):794-799.(收稿日期:2020-12-09)【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作用。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立愈绝技

偏瘫立愈绝技偏瘫立愈绝技偏瘫在人群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易患此病。

人至中老年,动脉血管逐渐开始退化,慢慢由老化变至硬化。

人体微细循环血管、运动神经等首先开始硬化。

单纯靠1种方法治疗偏瘫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本法采用气功、中医、催眠、点穴、刮痧、丹药等为一体的治疗方法,较为全面,循经推拿,按跷,排病气,拍松粘结的脉道,气功疏导、补气、化血栓、行内气、意识导引、肢体牵引、通经活络、整体调理、重点改善,内服丹药,补髓生血,强肾理肝,要穴刺激一整套方法。

一般偏瘫,皆可在短期内康复,更甚者通过一次性治疗,而达行动自由无碍,气功师给患者治疗时,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运用。

如一身体较强壮的人初患此症,用点压秘穴、按跷,基本上可一次治愈。

对于几年的患者,就要耐心点,全套手法套着用。

对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

此处只讲原发性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通过活检发现有些三叉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索变细或消失,认为有些因素使三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

面部三叉神经以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短暂剧痛为特点,疼痛以面颊、上下颌、舌最为常见。

疼痛可引起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为痛性抽搐。

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等可诱发,一般每次发作时间仅数秒或数分钟,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间歇期都很正常,多呈周期性发作。

本病程长,很少自愈。

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关键在于止痛为目的。

先止痛,继以采用多次催眠诱发自身恢复的潜能,辅以气功、药物、按摩、拍打、静功等手段,共同促进神经恢复正常。

三叉神经痛属“偏头风”或“面瘫”的范畴。

此症痛的部位在头面部,与内脏肝胆胃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同时又与风邪密切相关。

风寒毒邪外袭,导致寒凝血瘀于头面,或平时过食煎炒辛热之物致肝胆郁热或胃火,痰火蕴积,火热上炎,或复因内毒乘虚而入、引动痰火,引起风火痰循经上攻于头面,久病不食,迁延日久,久痛入经入血,往往导致瘀血避阻而成顽痛之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
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

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

虚实关键在此。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

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

最多三次。

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
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

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
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
第九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

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

一次为止。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

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

治完任脉,接用此法,操作一次为宜
做完上法让病人仰躺床上不用枕头,双手抱头,第一式,一腿屈起,医者一手扶膝一手自膝面到大腿根缓缓拨筋三次,再拨内侧外侧的筋。

第二式,医者换手一手扶膝盖一手从委中拨筋至脚跟再拨小腿外侧胆经的筋和内侧脾经的筋。

第三式,把此腿搁彼腿上,一手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十数次,然后一手按脚脖一手压膝盖,再把腿放平,重复此动三次。

第四式医者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向病人腹部压三次,再最大限度转髋左右各三次。

第五式,仍将此腿屈起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压向对面腿三次,然后扶膝之手顺势向环跳推三次并揉之。

如是右腿则扣肾俞左腿不用。

重复另一条腿做同样的动作。

做完这个过程让病人坐起面对医者
第一式: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井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

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

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

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一个接着到小指。

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小指开始,一个一个捏到大指结束。

本法对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瘫痪等气血不通筋肉偏枯之症有特效,腹部点穴是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本法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都和五脏六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法先从脏腑入手治其本源,通其气血再治其筋骨有事半功倍之效,另一原则是先治健侧,再治患侧,这也是依据上病下治左病右治之古法。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如患者长时间卧床一经治疗即能行动,心中不免激动,或因闲事生气均能产生不良后果,特需注意,事先告知。

“阑门穴位位于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疾病的要穴。

每次治病必首先开通此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