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穴位巧治心脏病

合集下载

按摩穴位可缓解心脏疾病

按摩穴位可缓解心脏疾病

按摩穴位可缓解心脏疾病
有人觉得说话舌根发硬,睡眠不好,心胸憋闷;有人会突然感到一阵阵心慌,或几秒钟胸部疼痛,中医认为,以上有关症状大都可归结为一种叫“血瘀”的致病因素,可以通过刺激一些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这些知识。

内关穴:手掌朝上,在腕横纹上两寸。

内关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穴位。

经常按揉内关可使瘀阻的血管疏通。

按揉时用拇指指腹,两侧都要按,按下去要有酸胀或痛的感觉才行。

每次按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续半分钟,然后松开,再重复。

每次最少3分钟,每天不拘次数。

神门穴:手腕内侧,小指边的腕横纹上。

神门穴专治心病,出现心脏早搏、房颤时,赶紧按摩按摩神门穴,可及时缓解症状。

此穴可补益心经元气,濡养心脏。

心安万事安,心脏的元气充足,各种心系统的疾病及由此导致的精神方面疾病都会得到改善。

按揉双侧神门穴,每次3分钟,每天3次。

天泉穴:腋下横纹两寸处。

此穴专治由于心血瘀阻而致的胸闷、气短、胸痛。

心跳加快,或闷,可用手指用力按压天泉穴3~5秒,停1~2秒后再继续按压,连续按2~3分钟,对心跳过速、胸口疼痛、心悸不安效果非常好。

老年人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揉揉内关、神门、天泉穴,以保护心脏。

心脏瘀堵,此穴来救!就在手腕附近,每天按3分钟足够

心脏瘀堵,此穴来救!就在手腕附近,每天按3分钟足够

心脏瘀堵,此穴来救!就在手腕附近,每天按3分钟足够 心脏瘀堵,此穴来救!就在手腕附近,每天按3分钟足够 原创精诚名医汇昨天 我要分享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灵枢》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事,这就是越来越常见的,因为气滞血瘀所导致的心脏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 对于这个疾病,除了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按时服药等保健措施外,还有特别的一招,是很多看官未曾听说、不曾知道的。 这个妙招,就是我们的外关穴。

外关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可以如上图先找到内关穴,其对面就是外关穴了)。这个穴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之所以被称作外关穴,指的是三焦经气血到了这里吸热,胀散外行,外部气血又难以通过此穴进入三焦经,仿佛遇到关卡一般,所以叫做“外关穴”。这个穴位历来被认为是阳气充盛的地方。同时,这个穴位通于阳维脉,阳维脉又是一身阳气的维系,所以此穴特别善于治疗外感疾病,振奋阳气祛病邪于体外。 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我们要说的,乃是外关穴对于心脏病的调节之能。 外关穴为什么能治疗心脏病呢?因为外关穴有一个特别之处,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别出的络脉,从外关穴别出,一直通向胸部、心脏。说白了,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在外关穴这里分了一个叉,直接通到心脏那里去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一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的意思。 所以说,刺激这外关穴,是可以很好调节心脏气血的,引其充盛的阳气入心。再加上三焦经穴本来就有理气解郁、通络止痛之能,所以它可以改善气滞血瘀所成的心脏病,当属无疑了。 理论,倒是容易理解。临床上,是否有验证呢?说起来还真有。根据1994年的《上海针灸杂志》报道,有临床机构用外关穴治疗毒蛇咬伤后的心律失常,治疗26例,心律全都恢复正常。耗时最长的,也只是3天而已。当然,毒蛇咬伤这件事,不是人人都能碰见的。但无论怎么说,外关穴调节心脏机能的功用,由此可见一斑。

调理心脏的经络穴位大全,送给家里的老人养生保健(原创)

调理心脏的经络穴位大全,送给家里的老人养生保健(原创)

调理心脏的经络穴位大全,送给家里的老人养生保健(原创)灵素学堂寄语中青年:人到了一定年纪,健康就像考高分升职加薪一样,也要靠努力去争取。

当今社会患心血管病的人比例很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经络穴位是调理心脏病的重要且有效方法。

有一个案例是,一位年龄在70岁左右的老人,从年轻开始就一直心脏不好,后来经一位医生指点,告诉她要揉开自己两侧腋窝下的大硬疙瘩。

揉的过程中非常疼,她就咬着牙硬忍着揉,揉了一段时间以后硬疙瘩不见了,自从揉开硬疙瘩以后就再也没有受到心脏不舒服的苦恼。

老人自称自己的心脏病好了。

关注公众号:灵素学堂(lingsuxt)今天,灵素学堂给大家盘点一下治疗心脏病的重要经络穴位。

调理心脏的重要经络经络首先是心经与心包经,其次是与心经相表里的小肠经,还有与心包经相表里的三焦经。

可以采用的调理方式有刮痧、拔罐、艾灸、拍痧、按摩。

关注公众号:灵素学堂(lingsuxt)1.手少阴心经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

2.手太阳小肠经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

3.手阙阴心包经胸到中指心包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

4.手少阳三焦经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

调理心脏的重要穴位1、极泉穴治疗心悸除了口服药物之外,有心悸症状的人还可以按压极泉穴,以缓解不适,对心脏起到保健作用。

极泉穴在腋窝的顶点处,也就是腋窝的最深处,这里也是腋动脉搏动处。

每当我们出现胸闷、喘气费力、心慌等症状的时候就可以按揉此穴位。

2、膻中穴治心脏病、冠心病膻中穴有行气化瘀、宽心顺气、疏通经脉等作用。

平时感到肺气不足,出现心慌气短时便可按揉此穴位;另外咳嗽哮喘、胸口疼痛时也可按压此穴位。

心脏的祛堵安神两穴位公孙穴和极泉穴

心脏的祛堵安神两穴位公孙穴和极泉穴

心脏的祛堵安神两穴位公孙穴和极泉穴脚上有个救心穴,这里通了,心脏就得救了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平时经常按揉足太阴脾经上的公孙穴,对缓解心慌、憋闷等心脏不适症状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中医上讲“心为人体君主之官”,在人体中的作用,相当于君王,因此公孙穴也被称为“皇帝之穴”,像古代的皇帝一样“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起到调动全身气血,疏通经脉瘀阻的作用,所以经常按揉公孙穴,可以缓解全身的疲乏,对人体五脏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公孙穴作为足太阴脾经上的主要穴位,因为中医上讲脾的作用是五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公孙穴可以调动和增强脾经运化气血的能力,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相当于人体气血的“物流系统”,所以,经常按揉公孙穴,对于气血瘀滞造成的各种症状,都有很好的作用。

心脏不好的患者经常按揉公孙穴,不仅可以帮助人体健脾生血,同时还可以调节气血的盛衰,加强人体益气活血的能力,使得原本因为气血不足导致的心脏的脉络不通,也就是现代医学的血管堵塞、狭窄、硬化,可以起到补益心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公孙穴位于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的内侧,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洼陷处,按压有酸胀的感觉,这个位置就是足太阴脾经上的公孙穴的位置。

按揉公孙穴的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公孙穴,按压时注意力度稍重,每次按揉5分钟,每日按揉2次。

心血管是最容易堵塞的,所以一定要多次方法按揉脚上的这个“皇帝穴位”,来增强心脏的供血,打通心脉的瘀阻,促进心脏的气血循环,心脏血管通了,人体的精气神上来了,心慌、憋气等心脏病的症状也会慢慢远离我们。

这么好的方法,一定要告诉更多心脏病的患者,造福别人,快乐自己!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公孙穴公孙,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之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董氏奇穴---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穴位

董氏奇穴---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穴位

第十七章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之樊仲川亿创作(一)治疗心脏疾病经常使用穴道1、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2、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3、地宗穴4、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放血5、委中穴的上下左右找青筋点刺放血6、背部第四到第六胸椎之间区段放血7、火包穴8、委中穴、阴陵泉穴附近放血治心脏病、痔疮,一次轻,多次愈。

(阴陵泉穴附近见青筋,非心脏病即痔疮)。

9、一切心脏病:皆可于背部第五、六椎间及阴阳泉穴附近放血。

10、心脏病总治(1)肘弯处点刺放血(2)四花中穴点刺放血(3)五岭穴点刺放血。

(二)心绞痛1、上俞穴、下俞穴、委中穴点刺出血,立愈。

2、火包穴点刺出血,再针心灵三穴,立愈。

3、四花中穴点刺出血,再针地宗穴,有效。

4、小腿阳明区找青筋放血,针火包穴、妇灵穴5、针火包穴(因为火包穴在胃经上,根据脏腑别通原理,胃与心包通,故治心绞痛,特效)6、心绞痛急救:针地宗穴。

7、真心痛、心肌炎、心绞痛:火包穴,三棱针点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三)狭心症(心肌梗塞)1、委中点刺,配心灵穴,特效。

2、针通天穴、通关穴,配通肾穴、驷马穴,特效。

3、尺泽穴点刺出血,配心门、地宗穴,特效。

4、四花穴、委中穴点刺出血,针心灵穴。

5、先在面前心肺区第四至六椎间放血,再针地宗穴,配心灵穴。

6、心常穴、双灵穴、火星上、火星下穴、三火穴。

7、膝后太阳区、小腿阳明区及手肘横纹上青筋放血,针通心穴、通灵穴。

(四)血管硬化1、足小腿阳明区、足膝后太阳区点刺放血,针地宗穴。

2、面前心肺区放血,针富顶穴、后枝穴、肩中穴、建中穴。

3、四花中穴、四花副穴,点刺放出紫黑色血。

4、委中穴点刺出血,有效。

5、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有特效。

6、五岭穴(第四至七椎旁开1、.5、寸~3、寸)点刺出血,有特效。

7、心脏血管硬化:四花中穴、四花副穴点刺放血。

(五)胆固醇过多1、手五金穴、手千金穴。

2、肩中穴、建中穴,配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

3、十八星穴、委中穴、四花穴点刺放血。

治疗心率失常和心脏保健的点穴按摩方法

治疗心率失常和心脏保健的点穴按摩方法

治疗心率失常和心脏保健的点穴按摩方法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跳节律不规则或者心跳次数过度增快、减少等。

心律不齐属于中医“心悸”、“怔忡”、“昏厥”、“虚劳”等病范畴,或者因为突受惊恐而伤及肝肾,以至于撼动心神而导致心悸;或者因为大病久病损伤心脾肾,致使心失所养,心神被扰;或者心脉淤阻导致心悸。

按摩治疗本病,重在养心安神,可通过按摩心经和心包经而达到调理心脏的目的。

穴位按摩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按压。

每个穴位按揉100—200下,按揉时手指要有一定力度。

按摩最好每日进行两次,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

(1)阳溪(手阳明大肠经:经穴)[位置] 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上翘时,拇短伸肌肌腱与拇长伸肌肌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指压阳溪穴,除了防治神经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不整外,对头痛、牙痛及耳鸣也有效果。

(2)少府(手少阴心经:荥穴)[定位]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治] 心悸,胸痛,小指挛痛等。

(3)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4)通里(手少阴心经)[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l寸。

[主治] 心悸,怔仲,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5)内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之络穴)[定位]在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眩晕,中风,偏瘫,偏头痛等。

(6)大鱼际肌就是掐手掌大拇指根部的大鱼际部分。

每天按摩2个穴位,可强健心脏

每天按摩2个穴位,可强健心脏

每天按摩2个穴位,可强健心脏
中医认为最有益心脏的行为之一,莫过于穴位按摩。

有效的穴位按摩不但能增强心血管以及身体经络的通畅,更能加速身体新陈代谢,从而使得身体血液年轻,脏器机能年轻。

所以为心脏的强健进行按摩,可以直接、有效地增加心脏功能。

内关穴
内关穴在我们手臂内侧的腕关节处,又被叫做筋间穴,因为它的位置在手腕内侧掌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的中间。

它最大的功效在于宁心安神,调节心率。

我们只要每天在左右手上的内关穴进行按揉30次,就可以起到很哈的强心左右。

可以用用拇指按揉,也可以用一枚硬币,直立放在穴位的筋间部位,来回进行滚压即可。

心前区(膻中穴)
心前区其实可以称为心的掌管范围,这里还有着最能理气舒经的膻中穴,经常按摩对心脏功能以及气血疏通有很好的帮助。

按摩时,只要将左手放在左胸心前部位,然后以右手压于左手之上,顺时针揉动30次,再逆时针揉动30次,揉完之后,对着痰中部位进行空拳敲击20次,按摩就算完成了。

心脏疾病中医推荐按三个穴位

心脏疾病中医推荐按三个穴位

心脏疾病中医推荐按三个穴位
如果总是莫名心慌、气短、胸闷,甚至心前区疼痛,这很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

出现这些不适,可以按按以下三个穴位缓解。

极泉——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如果出现心悸、胸闷、喘不过气,可用手指按压在极泉穴上,如果感觉酸麻,就保持这个力度左右拨动。

如果手法、力度得当,马上会感觉麻痛,这时心脏不适症状会得到缓解。

膻中——膻中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和“气”密切相关,凡和气有关的疾病,如气虚、气滞等,都可以找它来调治。

可先顺时针方向轻揉膻中穴100下,再逆时针方向轻揉100下;平时经常按揉膻中穴,对防治心血管疾病也有帮助。

至阳——我们后肩背部有两块较大的骨头,叫肩胛骨,两肩胛骨
下角连线的中点就是至阳穴。

当我们感到心慌、胸闷、心跳过快时,可以通过按摩至阳穴来调整。

如果身边有朋友或亲人,也可让他们帮助完成。


⊙文章来源:本文为网络资源整理文章,不确定因素请咨询相关专业技师或医师。

若涉及版权,请与小编联系,小编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推拿穴位巧治心脏病 心脏治疗左为先,涉及五经督脉间;心慌补血找伏兔,掌根按摩为要素; 血管硬化按条口,供血不足解溪求;胸闷咳嗽与气短,化痰补血找天泉; 胸闷心慌气血於,曲泽常按养生息;天泉直下两寸半,心脏众病血瘀点; 腕上横纹五寸处,郄门专治急性病;心律不齐拨极泉,心绞疼痛寻内关; 云门中府齐出手,心堵胸闷它也管;供血不足揉劳宫,一两分钟心平定; 早搏房颤点太渊,心跳过速侠白选;原发心病是少府,神道心俞去於堵; 神门灵道管全面,足疗反射区内见。(共19个穴位,采用按摩法、拨法、揉法。点击购买人体穴位图)

一、心脏治疗左为先,涉及五经督脉间。 心慌补血找伏兔,掌根按摩为要素: 因为人的心脏都在左侧,所以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时应以左边为主。心脏病的治疗涉及到胃经、心包经、心经、肺经、督脉五大经络。“伏兔”穴(膝上6寸),也是股四头肌的三角尖的位置。“伏者,停伏、降伏也;兔者,跳动也。”是指抑制心跳之意。

人的一生,心脏始终是不停的工作着,除非生命结束,心脏才会停止跳动。由于心脏不断地收缩和舒张,血管中的血液才能循环不息地流动,人才得以生存。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心跳一分钟在60—80次之间,但在安静状态下如果心跳每分钟过100次,就是“心动过速”,亦称“心悸”。心动过速”不是病名,而是一个症状。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心脏本身有病,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如果患了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发热、急、慢性感染、休克、甲状腺机能亢进,煤气中毒,也会引致心动过速。就是正常人在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服烈酒、浓茶、浓咖啡、吸烟过多以及服用了某些药物等,同样也可使心动加速。

用掌根按揉“伏兔穴”对心脏有补血之效,可以抑制心慌和心跳过速的现象。

二、血管硬化按条口,供血不足解溪求: 2

“条口”穴(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也叫外膝眼)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条口穴”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条者,风也;口者,门户也”,意思是气血出入之门。所以,它还是防治高血压和血管硬化的必求之穴。

“解溪”穴(勾脚尖时脚踝中间和外侧两条脚筋的凹陷处) 在五俞穴的介绍中已经谈到了它的重要性了,它是胃经的“经”穴,属火。“解者,解开、解运也;溪者,小溪之水也。”顾名思意就是解除流水的通道,使水正常运行;这里的水指的就是血液之意。因血液循环不好而出现的下肢无力,头晕脑胀之症就可点按此穴进行缓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上病下治,头病脚治。”的道理。

因为人体血液有一个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头部的血液往下走容易一些,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嘛,但是在足部的血液要想循环到头部就不是这么容易了。就像咱们拿一个皮管,一头接在水龙头上另一头抬起,打开水龙头开关,那么水龙头出水量的大小就决定了水到达皮管出口的时间。血液循环也是这个道理,当心脏功能强供血力度大时,血液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循环,才能不间断的正常行驶;当心脏功能弱供血力度小,或血液运行途中出现於堵时,就会出现头晕、头疼、颈椎痛、肩膀发紧、手足寒凉、四肢厥冷等症状,常按“解溪”穴就能缓解;用句顺口溜说就是:“解溪解溪,解运血气。”这就是“供血不足解溪求”的道理。

三、胸闷咳嗽与气短,化痰补血找天泉 胸闷心慌气血於,曲泽常按养生息 天泉直下两寸半,心脏众病血瘀点 腕上横纹五寸处,郄门专治急性病: 这几句口诀说的都是心包经上的穴位。我们平常有一句成语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对于心包经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比喻了。从人体经络图上看心包经很短,就是“天池”穴(乳头外一寸)到中指指甲旁的“中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并不是很多。但是在《灵柩.经脉》中却有另一番阐述:“起于胸中,出于心包,下膈,历络三焦”,这里的三焦就是整个腹腔,可在图中却是看不见的。按照中医“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它的功能不可小视啊!

“天泉”穴 3

掌心向上,握拳,屈臂时在大臂上会有凸起的肌肉,也叫肱二头肌,就在这块肌肉上方2寸的位置上。“天者,高处也;泉者,泉水也”,因为心脏出于人体比较高的位置,水这里是血液之意,本穴的意思就是心脏之血会源源不断供给全身。很多人感觉胸闷气短,去医院检查后诊断是心脏供血不足;或者有的朋友出现胸闷咳嗽,好像胸口很憋得慌,呼吸重浊且咳痰,这时可在晚上21:00-23:00之间,在“天泉穴”拔拔罐或刮刮痧,转天症状即可缓解。

“曲泽”穴 (掌心向上,屈臂时在肘横纹处有一条筋,就在紧贴这条大筋右边的凹陷处),属水;“曲者,隐蔽也泽者,沼泽、灌溉也。”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是心包经的“合”穴,《灵柩·四时气》中也说过“邪在腑取之合也”。在五行中心包经属火,“曲泽穴”属水,可达到降温去火,阴阳平衡之效。“肝风内动”之症如心胸烦热、头晕脑胀、筋肉痉挛、手足抽搐、高血压、冠心病等都可以通过按摩它来调节。

“天泉直下两寸半,心脏众病血瘀点”这句话很重要。有一些心脏不好受的患者,在“天泉穴”下2.5寸的地方会有疼点,这时只要在心包经的留住时间(晚上9:00-11:00),在此处刮刮痧,拔拔罐,然后按摩至不痛,病情即可好转。还有一些心脏病严重的的患者(医院已确诊)其心包经上一点也没感觉,这不是个好事,说明病情很严重了,这时要每天从“天池穴”揉到“天泉穴”下面两寸半处的位置,直到将痛点揉出来,再刮刮痧或拔拔罐,当痛点出来时心脏病情也就随之缓解了,当你把痛点再揉到不痛时,心脏病情就会大大的有所改善了。

“郄门”穴(腕横纹上5寸)是心包经的“郄穴”,专治心脏和乳腺急性病的穴位。当急性心绞痛发作时,可点揉此穴,有条件再拔拔罐,马上就能缓解症状。

四、 心律不齐拨极泉,心绞疼痛寻内关 云门中府齐出手,心堵胸闷它也管 供血不足揉劳宫,一两分钟心平定 早搏房颤点太渊,心跳过速侠白选: 腋窝正中的“极泉穴” 能调节心律过缓或过快,它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极者,高处也;泉者,泉水也。”这里的高处指的就是心脏,泉水指的是血液。拨动极泉穴可以调节血液流动的速度,患心口痛的人,按压这个穴位收效比较显著。另外,它还能治疗抑郁症和因脑血栓后遗症引起的上肢不举等症状,如果再配合“劳宫”穴和“内 4

关”穴,效果会更好。“劳宫”穴(握拳,中指尖下),属火,是心包经的“荥穴”。师解释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一点不错。当劳累感觉到疲惫或气短时,说明您的心脏供血不足了,按按“劳宫”穴一两分钟,就会很快恢复体力。

心包经另一个要穴就是“内关”穴(掌心向上,腕横纹上2寸:两个半横指处),它是治疗心胸胃疼痛的重要穴位。“内者,内部也;。关者,关卡也。”顾名思义,此穴就像一道血液的闸门有疏导水湿的作用。像打嗝、胃痛、偏头疼、恶心、呕吐、心绞痛和血压高低的调节都是它的拿手好戏,但是体虚之人揉内关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内关穴”只有在气血旺而遭到阻塞时才能发挥作用(开闸放水),它是冲锋的穴位,不是个补穴。

下面说说几个和肺经相关的穴位,有些人认为心脏不舒服只需要把心包经和心经处理好了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引起心脏不适的原因很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处理。

“太渊”穴:(在腕横纹上的“寸”脉处,顺着大拇指经过“鱼际穴”滑向根部横纹处,有个很小的凹陷处就是此穴),属土。它不但是占了肺经的“俞”、“原”两穴;同时还是“八会穴之一”的“脉”之会穴;是名副其实的“三冠王”。“太者,无限也;渊者,深水也”,水就是代表血管里的血液和体内的氧气,说明此穴有补血和供气之效。它专治各种心脏虚弱和与动静脉有关的病症,除了能治疗心脏早搏,房颤,气短,静脉曲张,脉管炎等与血脉相关的病症外,还能治疗咳嗽、呃逆等肺部本经与气相关的疾病。

“侠白“穴 (腋下三寸半和肺经连线的交点处)虽不起眼,却可以治疗因肺气不足造成的恐惧和心跳过速的症状。“云门穴”(人体正面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的位置)和“中府穴(云门穴下1寸)离心脏位置都比较近,在前面的《咳嗽、咽喉治疗口诀》中也介绍过,胸口犯堵或呼吸不畅时,在这两个穴位上拔拔罐,或把穴位的痛点揉开,心脏就会感到舒服很多了。

五、原发心病是少府,神道心俞去於堵; 神门灵道管全面,足疗反射区内见。 “少府”穴 (屈指握拳时,尾指指尖所点处),属火,是心经的“荥穴”。“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中里老师的书中也说过,它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难经》上说“荥主身热”,实际上就是能治很多上火、内热之症,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心经的“俞”穴和“原穴”是“神门”。 5

(靠小指外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属土。“神者,精神、智慧也;门者,门户也”,由此名便知此穴充满了神奇之功效而不可小视。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它不光能治疗心脏和脑神经方面的疾病,还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先天性)、惊后失眠、心烦心慌、头痛、抽筋、癫痫、食后胃堵等症状均是它的治疗范围。

“灵道”穴(掌心向上,小指外侧腕横纹下1.5寸的位置)和神门穴一样,能治疗房颤、早搏、心动过速和心脏瓣膜疾病。“灵者,神灵也;道者,道路也”,因为“心主神明”,所以它是指通往心灵之路的意思。也就是说心脏的问题一定要经过它来解决才行,所以此穴不可小瞧啊!

人体后背督脉上的“神道”穴。它和“灵道穴”的字义解释差不多)和膀胱经上的“心俞”穴都在心脏附近,也是治疗心脏疾病需要按摩的必选之穴,在平时做膀胱经排毒时就可以顺便把它们一起做了,这样有益无害。

最后,还是和往常一样强调一下足底反射疗法,心脏不好的朋友可以去买一张足部反射区的穴位图,对照着多做做足底“心脏反射区”,您会亲身体验到“上病下治”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