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方法

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方法

• 二、督脉升阳(捏脊):温阳活络。消化不良性腹泻 为寒凉性兼加体征,所以推拿前先温阳升阳,让腹腔 随着身体温暖起来,增强推拿的功效。捏脊时自尾骨 的凹陷处(也就是长强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颈部, 一般是从下往上捏。小儿捏脊绝对要避开晚上,应在 早上或者中午前。
• 三、上推三关:温阳散寒,培补元气。三关穴位于小 儿前臂前臂桡侧端,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形成一条直线 型穴位。推三关可以补虚扶弱,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 节,有利小儿消化功能的恢复。进行推拿是将掌心向 内用左将小儿前臂固定后,再将右手的食指、中指并 拢,沿着小儿的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新生 儿30次,婴儿50~100次。
• 十一、补肝经:肝木穴,在食指指端(掌 面),旋推为补,直推为清。视情况决定清 与补,用拇指指尖端旋推100次。
• 十二、提高消化系统功能锻炼:肝主筋,锻 炼以抻拉推按肝经上的筋为主
• 1、提起宝宝双腿,尽量绷直,向两外侧分压, 宝宝腿部成V字形。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2、一手提宝宝的一侧腿,一手由大腿内侧腿 根部揉向腘窝。新生儿20次,婴儿50次
• 第一步:让宝宝把小拳头松松的握住,注意先找到 中指握住的点,这个就是内劳宫穴,这个穴位在手 背位置相对的就是外劳宫。
• 第二步:定八卦中的离位,在内劳宫和中指根画一 条直线,在这条直线的2/3处,注意,是靠近指根处 就是离位,找到离位后我们要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宝 宝的离位,因为在运内八卦的时候,一般都不会让 离位受到按摩,主要是避免扰动心火,往往是另外 一只手的大拇指从这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运过 去。
• 3、吐奶黏而黄:宝宝吐奶往往在吃完奶一段时间后,甚至睡着超过半个小时, 一阵身体扭动之后大口吐奶,奶水黏而黄,有很重的酸腐味道,是消化能力弱的 表现。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肚脐按摩法: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肚脐周围的穴位,顺时针方向按摩5-10分钟,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提高。

2. 三阴交按摩法:位于内踝骨尖与距内踝骨尖3横指宽的骨间凹陷部位,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15-20分钟,可以增加脾胃生化能力。

3. 肚腹推拿法:用手掌自胸部开始,顺时针方向沿着脐周围进行推拿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和促进消化。

4. 咀嚼按摩法:在咀嚼食物时,可以用舌尖轻轻按摩牙齿和口腔内部,刺激唾液分泌,帮助饭后消化。

5. 推腹按摩法:平躺在床上,用手掌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推拿,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刺激脾胃气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时要轻柔而有节奏地按摩,不要用力过大,以免受伤。

此外,如果出现严重的脾胃问题或疾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老中医教你按摩五个穴位助消化

老中医教你按摩五个穴位助消化

张璐说胃肠按摩五穴位缓解肠胃不适秋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腹痛的现象,还有人会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常见的肠胃病。

肠胃问题除了通过饮食来改善,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缓解不适。

足三里穴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

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就能治好。

四缝穴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

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如果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穴下脘在腹部,离脾胃很近。

中医里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这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

这种选穴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下脘和内庭穴(位于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相配,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章门穴章门穴在人的侧腹部,取穴时可以把手贴在脸上,肘尖这时候对的位置就是章门穴的位置。

按摩的时候,可以用双手的手掌.去按揉这个部位一直到发热为止。

这种方法具有舒肝健脾的功效。

外关穴在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大约2寸的位置处是外关穴所在的位置,此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

对于一些胃部不好的患者在吃饭之前的半小时便可以对外关穴进行顺时针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胃液中消化酶的分泌,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胃部食物的消化。

另外,在吃完饭之后,我们对其进行按摩还能更好地促进胃排空,大大减少胃部的负担。

在对手部外关穴进行按摩的时候,手部的力度需要稍微重一点,以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能很好地对穴位处产生良好的刺激,起到预期的养胃功效。

腹泻小儿推拿处方1-4

腹泻小儿推拿处方1-4

腹泻⼩⼉推拿处⽅1-4腹泻⼩⼉推拿处⽅1寒湿腹泻处⽅1:寒湿泻:温中散寒化湿⽌泻取⽳:补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补⼤肠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100次按揉⾜三⾥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腹痛加按揉⼀窝蜂100次拿肚⾓50次体虚加捏脊5遍烦躁不安加清肝经100次掐五指⾻10次揉五指⾻100次(⽅义: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三⾥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腹泻⼩⼉推拿处⽅2湿热腹泻处⽅2:湿热泻:清热利湿调中⽌泻取⽳:清脾胃300次清⼤肠300次清⼩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清⼩肠清热利尿除湿;揉龟尾100次理肠⽌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腹泻⼩⼉推拿处⽅3伤⾷腹泻处⽅3:伤⾷泻:消⾷导滞和中助运取⽳:补脾经300次清⼤肠100次揉板门100次运内⼋卦100次揉中脘100次顺时针摩腹3分钟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卦揉中脘摩腹健胃和脾⾏滞消⾷;清⼤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揉龟尾理肠⽌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腹泻⼩⼉推拿处⽅4脾虚腹泻处⽅4:脾虚泻:健脾益⽓温阳⽌泻取⽳:补脾经300次补⼤肠100次推三关100次逆时针摩腹3分钟揉脐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遍(⽅义:补脾经补⼤肠健脾益⽓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推上七节⾻揉龟尾温阳⽌泻)肾阳虚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加运内⼋卦;久泻不⽌加揉百会升阳⽌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腹泻总结腹泻⼩⼉推拿处⽅共4张处⽅1:寒湿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处⽅2:湿热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处⽅3:伤⾷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处⽅4:脾虚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

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的胸腹部调理与消化改善

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的胸腹部调理与消化改善
推拿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合谷穴100-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之功效。推拿此穴可改善小儿腹痛、便 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对于感冒、头痛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04
推拿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推拿力度与时间掌握
01
力度适中
02
时间控制
小儿推拿手法要求力度柔和、平稳、有渗透性,避免使用暴力或过重 的手法,以免造成伤害。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 气虚病证,以及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 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
推拿手法简介
按法
用指或掌在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称为 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称为 按揉法。
摩法
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 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 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为摩 法。
推法
用指或掌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 向的直线或弧线移动,称为推法。
揉法
用指端或大鱼际或掌根着力,吸定于一 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 向旋转揉动,称为揉法。
02
胸腹部调理推拿手法
中脘穴推拿法
位置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 线上,当脐中上4寸。
推拿方法
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按,称揉 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称 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 ,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
情绪因素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或久坐不动,导致胃肠 蠕动减缓,影响消化功能。
小儿情绪不稳定、紧张或焦虑等,可 能影响胃肠功能,引发消化不良。
06
小儿推拿在胸腹部调理与 消化改善中的应用价值
提高小儿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老八针”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老八针”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老八针”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

例如胃胀、口苦、反酸、胃疼、腹泻、便秘等问题。

老八针的穴位为: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手法以点按为主。

“老八针”为消化系统的共同治疗方法,针对个别的问题还有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

1、胃胀
生气导致胃胀时,持续擦两胁2-3分钟可以缓解症状。

因为两胁中暗含着两个穴位,分别为期门穴和日月穴。

2、口苦
口苦时,可以点按太冲穴。

3、反酸
胃酸分泌过多时,可以点按期门和日月穴,持续点按30s,反复3-5次。

4、腹泻、便秘
出现腹泻和便秘的问题时,可以重点点按“老八针”中的天枢穴。

天枢穴可以双向调节肠胃功能。

另外,还可以按摩七节骨,从七节骨向上捋可以治疗腹泻,向下捋可以治疗便秘。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按摩保健法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按摩保健法

脾胃虚的中医经络按摩保健法在中医学中,脾胃被视为人体消化与吸收的重要器官。

脾胃虚弱的人常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为了改善脾胃虚的状况,中医推崇经络按摩保健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络按摩的方法,帮助调理脾胃,提升身体健康。

一、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脚胫骨外侧凹陷处,距膝盖下方三寸。

按摩足三里穴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按摩时可用力适度,手法可以选择揉、抓、捏等。

二、按摩足内关穴足内关穴位于脚冲阳经的起始处,当足心平伸,里踝骨突起处,与第一跖骨之间的凹陷点位。

按摩足内关穴可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按摩时,可以用拇指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5秒,重复数次。

三、按摩手三阴交穴手三阴交穴位于手腕横纹上方的中点,当掌心向上,与尺骨之间的凹陷点位。

按摩手三阴交穴可调理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腹泻等症状。

按摩时,可以使用拇指或中指,用力适度地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5秒,重复数次。

四、按摩足厥阴经穴位足厥阴经穴位分布于脚内侧,包括太冲、阴陵泉、然谷、太白等穴位。

按摩足厥阴经穴位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并提升体内的阳气。

按摩时,可以用力适度,用拇指或中指按压每个穴位,每穴按压约15秒,重复数次。

五、按摩胸腹部经络除了按摩经络穴位,按摩胸腹部对于调理脾胃也十分重要。

可以用手掌或者手指轻轻按摩胸腹部,顺着脾胃经络的走向进行。

按摩胸腹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脾胃的功能,缓解胃脘痛、腹泻等症状。

总结: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经络按摩是中医学上调理脾胃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足内关穴、手三阴交穴、足厥阴经穴位以及胸腹部经络,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中医保健是一门渊博的学问,经络按摩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还有许多其他的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草药治疗等。

如果您有脾胃虚的问题,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以便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的推拿手法与穴位
小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泻水为特点的一种疾病。

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

腹泻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受寒、伤食、食物变质等都可以直发腹泻。

治疗本病以健脾消食、和胃清肠为主。

常用推拿手法与穴位:运八卦、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脐、揉龟尾。

1、左手固定住小儿左手,并以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中指下离卦,右手拇指指腹着力,顺时针运内八卦500次。

2、右手拇指侧峰着力,推补脾经500次。

3、右手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食指桡侧的大肠经,自指根推向指尖,共400次。

4、右掌掌心向下,贴于小儿腹壁上,顺时针摩腹100次。

5、右手食、中、无名指着力于小儿脐部,顺时针揉脐100次。

6、右手中指着力于小儿龟尾穴,顺时针揉龟尾100次。

一、如果大便味酸腐难闻,有明显的饮食过量病史,可加清胃经、揉中脘、搓揉腹部。

1、右手指指侧峰着力于小儿左手胃经,沿赤白肉际自腕横纹推向指根400次。

2、右手食、中、无名指着力于小儿中腕穴,顺是针操作100次。

3、双手置于小儿腹部两侧,向反方向相对用力搓揉腹部100次。

二、如果大便味臭秽,颜色深黄,肛门周围发深红色,可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

1、右手食、中指并拢着力于小儿六腑穴,自肘向下直推至腕部300次。

2、右手拇、食指着力于小儿两侧天枢穴,顺时针揉100次
3、右手食、中指并拢着力于小儿七节骨穴,自上而下推之,共100次。

三、如果大便黄绿色,味不大,夹有泡沫或奶瓣,可加揉脾俞、揉胃俞、揉外劳宫,揉足三里,捏脊。

1、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脾俞穴,顺时针揉1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脾俞穴。

2、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背部一侧胃俞穴,顺时针揉100次。

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穴。

3、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手背外营宫穴,揉500次。

4、右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小儿腿部一侧足三里穴,顺时针揉100次,完毕后再以相同方式揉另一侧足三里穴。

5、双手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将小儿背部皮肤提起,自下而上捏脊3遍,后2遍注意每捏3下向上提1下,共操作5遍。

专家提示:
腹泻患儿应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脱水。

同时要选择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胃肠的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