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师旷论学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师旷论学的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的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的文言文翻译师旷论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如下为师旷论学的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划线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晚②怎么③听说④好2、B3、(1)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

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炳,光明,显明。

④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⑤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1. 师旷论学文言文的阅读答案【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2. 师旷论学古文阅读答案师旷论学》原文为: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可译成白话文如下: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师旷说:“像我这么个瞎了眼的臣子,怎敢跟君王开玩笑?我曾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中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晋平公说:“你讲得好啊!”3.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师旷论学》的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道:“我到了七十岁的年纪,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亮烛灯呢?”晋平公说:“哪有身为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国君呢?”《师旷论学》翻译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下行走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

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师旷论学》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为什么6.炳烛:把烛灯点燃。

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点燃。

7.安:怎么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好:爱好13.阳:阳光。

14.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15.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16.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

《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师旷简介师旷(约公元前 572 年 -- 公元前 532 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琴家。

《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师旷问学》选自《说苑·建本》,讲述了乐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师旷论学阅读答案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炳,光明,显明。

④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⑤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学,恐已暮矣。

暮:②何不炳烛乎。

何:⒙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译文:⒚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17.暮:晚何:为什么18.译文: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19.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关于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关于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关于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关于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咱们好好学习《师旷论学》,此是出自于《说苑》,告诉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师旷论学》翻译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师旷论学》文章点评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

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

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

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

本篇的特点,在于采用形象的比喻。

师旷的说辞,不是陈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识来阐发自己的主张。

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师旷有意利用汉语一音多义的特点,用双关的手法故意曲解晋平公的语意。

晋平公所说“欲学,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龄老大,已入暮年。

师旷却将“暮”字解释为太阳已落,天色将晚,所以说:“暮,何不炳烛乎?”这样的曲解,形同戏弄,正因为如此,师旷的话才引起晋平公的高度注意。

以下师旷由“炳烛”自然导引出关于学习的比喻,留给对方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26.欲:想,想要。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篇一: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篇二:文言文阅读(师旷论学等)(一)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师旷论学翻译赏析
文言文《师旷论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向。

3 吾:我。

4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5恐:恐怕,担心。

6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7何:为什么。

8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9安:怎么,哪。

10戏:作弄,戏弄。

11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2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3闻:听说,听闻。

14而:表并列,并且。

15阳:阳光。

16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7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8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19善哉:说得好啊!20善:好。

21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22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23好:爱好。

24为:作为。

25少:年少。

【翻译】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
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b/20025,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人生哪有不拿着烛火照明的时候呢?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