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简称形态学检查)作为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的测定,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观察与计数、涂片检查、细胞形态学分类等。
它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本文将从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评价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对造血功能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血液涂片的方式,可以了解骨髓内各种成熟度的细胞比例,以及有无幼稚细胞的存在,从而判断造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对于骨髓疾病以及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辅助疾病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作为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对于贫血类型的鉴别和分类,对于白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判断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指导临床治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检测方法1.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是形态学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取适量的血液,经离心后涂布在载玻片上,后用Wright染色或其他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的形态、胞质的颜色等来判断检测对象的健康状况。
2. 血象计数血象计数是通过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血细胞进行数量和形态的测定。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类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三、结果解读1.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无尖角、破损和出血。
形态学异常的红细胞可能是贫血、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疾病的特征。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ppt课件

三、血液和骨髓标本的制作
见幻灯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四、血液和骨髓标本的瑞氏染色
选取长短厚薄适宜的涂片 (骨髓2张、 血片2张)进行瑞氏染色。瑞氏染液:缓 冲液1:2时间1小时,小水流冲洗,自然 凉干后备检。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 种成分,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 质有亲和力(胞 浆),染成兰色;伊红 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 (胞核),染成红色。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3)
为100%,应 记录95%。 细胞成份分析: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为幼稚粒、红细胞;非造血细 胞为脂肪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急、亚急及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多为(++)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造血面积及细胞成分:慢性再障多在 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很少;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造 血细胞为主。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呈细沙状,均匀分 布,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以上,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油滴,不易 干燥。 (+++)油滴聚集成片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2)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1-1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
胞体:大—小 巨核 小—大 胞浆:细胞越幼稚,蓝色越深;细胞越成熟, 染色越浅淡,以胞浆染色判断有核红细胞、粒 细胞、巨核细胞成熟度。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 蓝(中幼)---粉色 颗 粒 变 化 : 由 无 颗 粒 ( 原 始 ) --- 噬 天 青 颗 粒 (早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粒、嗜 碱粒)。 胞浆量: 有少----多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 患者采血血液样本的采集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一只干燥、无菌的试管中。
2. 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只玻璃片将其涂开,形成一张薄薄的血涂片。
为了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通常会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处理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Giemsa染色、Leishman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核、细胞质等成分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处理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提示不同的疾病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解读:1.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红细胞计数和形态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是血液病诊断分型的基本实验室检查,现今,国内不同单位在血细胞分析的操作、形态学描述术语和报告等方面极不统一。
为了规范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血液学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系统复习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本共识。
一、名词与定义1.髓系原始细胞:髓系原始细胞包括原粒细胞、原单核细胞和原巨核细胞。
原粒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Ⅰ型),另一类是有嗜天青颗粒的原粒细胞(亦称原粒细胞Ⅱ型)。
原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的鉴别点是早幼粒细胞有清晰可辨的高尔基区(油镜下表现为核旁空晕区)。
幼单核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粗颗粒和细颗粒早幼粒细胞、M2b 的异常中幼粒细胞为原始细胞等同细胞(应归人原始细胞计数中)。
原红细胞只有在诊断纯红系白血病时视为原始细胞等同细胞归入原始细胞计数中。
不成熟单核细胞以及小的发育异常巨核细胞和微巨核细胞不是原始细胞等同细胞,不应计人原始细胞计数中。
2.不成熟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包括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
不成熟单核细胞胞体比单核细胞小,胞质嗜碱性比幼单核细胞弱但比单核细胞强,胞核转曲/有切迹,核染色质比幼单核细胞更浓集,极少可见核仁。
从形态上区分幼单核细胞、不成熟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有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5b 与慢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3.发育异常:发育异常(dysplasia)是指形态学上异常发育,并不是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同义。
这一名词只能用于3 个髓系系别,其他系别细胞表现相似而形态学上异常发育者,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应依惯例冠以“不典型(atypical)”,“不典型”也适用于肥大细胞。
造血发育异常可产生细胞学异常的红细胞[如异形红细胞或二形性(dimorphic)红细胞组群]或血小板(如巨型、少颗粒或有异常颗粒),然而,“发育异常”这一名词应限用于有核细胞。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裸核巨核细胞
胞核同产血小板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巨 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 仅剩一细胞核,故称为裸核巨细胞.
血小板
星形,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核,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 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紫红色颗粒.由于血小板具 有聚集性,故骨髓片中的血小板常成堆存在.
组织嗜碱细胞
各种原始细胞的鉴别
颗粒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的可达100um以上,常不规则.胞 核巨大.胞质丰富,胞质中充满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而呈淡红色.周边可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有时可达100um,胞核巨大且不规则. 核染色质呈团块状,胞浆极丰富,淡红色,颗粒可聚集呈 蔟.胞膜不清晰,其内外侧常有聚集的血小板.
可有伪足。胞核圆形,稍凹陷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扭 曲。核染色质疏松纤细,呈细丝网状,为淡紫红色。核 仁1-3个,大而清楚。胞质较其他原始细胞多,呈灰蓝色 不透明毛玻璃样,其中可有空泡,颗粒无或少见。
幼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5 μm ,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
伪足。胞核常不规则,呈扭曲、折叠状,或有 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呈丝网状,核仁 有或消失。胞质增多,呈灰蓝色不透明,可见 空泡和细小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
;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胞质较多,呈清 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 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 μm,圆形或类圆形。胞核类圆形
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极 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原浆细胞
胞体直径12-25 μm 。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占胞体
的1/2以上,偏位或居中;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呈 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深蓝色、不透明, 有核旁淡染区,无颗粒,可有空泡。
《血细胞形态学-课件-ppt》

欢迎大家来态和功 能,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血细胞形态学概述
血细胞形态学是研究血液中各类细胞形态结构和性状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
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淋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参与了身体的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内稳定环境的重要功能。
造血干细胞及其分化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能够分化生成 不同类型的血细胞,维持着我们的血液系统的平衡。
不同血细胞之间的关系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它们相互协作,共同维护 着人体的内部稳定环境。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它们携带着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起到将氧气 传输到身体各部位的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绍及分类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同 时也参与了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的形态和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家族的一员,它们在炎症和过敏反应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测项目,其主要评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类型的数量、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检测异型细胞的存在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报告中会列出白细胞的总数和不同种类
的比例,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2. 红细胞计数及指标:报告中会列出红细胞的总数、平均红细
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3. 血小板计数及形态:报告中会列出血小板的总数和平均体积
等指标,以及血小板的形态是否正常。
4. 异形细胞检测:报告中会对检测到的异型细胞进行描述和分析,包括异形红细胞、异形白细胞和异形血小板等。
5. 其他信息:报告中可能还会包括其他相关的信息,如血片制
备的质量、细胞形态学所见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
依据之一,因此需要仔细解读和分析。
同时,患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血细胞形态学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单核细胞
胞体稍小,直径12-20μm,核居中或偏 一侧,形状不规则,染色质凝聚如筛底 或粗线条状,不形成块状,胞浆量多, 灰兰色,散布细小粉红色颗粒。(在正 常骨髓中约占5-8%
5 浆细胞系统
来源于B细胞 原始浆细胞:胞体15-25μm,核 偏位于细胞一端,染色质粗颗粒网状, 紫红色,有核仁,胞浆灰兰色,近核处 有一半圆形透明区,无颗粒。(见于浆 白、MM)
胞浆量: 有少----多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2
胞核:体积:有大---小,成熟红细胞无 核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紧密快状 核膜:不显著---显著 核仁:清楚---不清---消失 胞浆与胞体体积之比: 大----小 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由原始---Biblioteka 幼---中 幼---晚幼---成熟细胞
以红细胞系统的成熟过程为例
1-2单个血细胞观察顺序
细胞大小、形状 胞浆量多少、颜色、颗粒、 细胞核形状、染色质结构(粗细、凝 聚)、核仁数目、大小。 核、浆比例。
(二):各系列各阶段细胞形态
1 红细胞系统:临床四阶段划分(有些 学者提出六阶段划分) 正常骨髓中约占15%-25%
原始红细胞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μm,胞 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染色质粗颗粒 网状,深紫红色,核仁2—3个,胞浆浓 (深)蓝色,着色不均,边缘着色深, 核 周 浅 染 , 无 颗 粒 , 有 钝 伪 足 。 0.030.05%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3μm,核圆形,偏位明显,染 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状,甚至固缩不 能看出任何结构(碳核),胞浆量增多, 淡灰或粉红色。10.75-2.36%
巨幼贫(Meg)
叶酸、VB12 缺乏,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 分早巨幼红细胞、中巨幼红细胞、晚巨 幼红细胞三个阶段,与相对应阶段的正 常幼红细胞比,其特点:1 胞体大 2 胞 浆丰富 3 核发育落后于浆,染色质疏松, ( 以浆作为分阶段的标准??)
三、血液和骨髓标本的制作
见幻灯
四、血液和骨髓标本的瑞氏染色
选取长短厚薄适宜的涂片 (骨髓2张、 血片2张)进行瑞氏染色。瑞氏染液:缓 冲液1:2时间1小时,小水流冲洗,自然 凉干后备检。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 种成分,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 质有亲和力(胞 浆),染成兰色;伊红 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 (胞核),染成红色。
成熟红细胞
呈双面凹圆盘形,直径7-8μm,中央为 1/3淡染区
病理情况下成熟红细胞形态
H----J小体
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胞浆内1个或多个 直径1μm暗紫红色小体 。 见于HA、 MDS、MEGA
异形性红细胞
红细胞呈不规则形,盔甲形、梨形、半 月形等,是红细胞破坏加速的证据之一。 见于HA。
(+++)油滴聚集成片
油滴分级(2)
临床意义:
慢性再障:最为多见,达++或+++,各 型急、慢性白血病多数为(-),少数为 (+) 正常骨髓一般(+-++)
增生程度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程度分级
RBC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病
1:1
各类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1
各类白血病 增贫
增生活跃
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血细胞形态学 讲义
血液和骨髓瑞氏染色形态学检查法
通过分析血液和骨髓中有核细胞数量、 相对构成比、形态改变,了解骨髓造血 功能状态和异常改变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形态学检查方法的价值
发现血细胞构成和形态异常 了解骨髓造血功状态 对血液病提供确诊依据或提供重要线索 是各种血液病形态学检查的基础
形态学检查方法的局限性
幼稚淋巴细胞
体积与原淋相似,胞核有小凹陷,染色 质粗糙,核仁消失,胞浆淡兰色,偶有 少许嗜天青颗粒(ALL,CLL)
成熟淋巴细胞
直径5-18μm,染色质致密块状,有假核 仁,胞浆量少,兰色,透亮,少许嗜天 青颗粒,大淋巴细胞,胞浆量多。存在 于正常骨髓中,约占15%-25%
4 单核细胞系统
约占9.44+-2.92%
3 淋巴细胞系统
原始淋巴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μm,核居中,略偏位,有切迹,染色 质深紫红色,粗糙,正副染色质不透亮, 排列成粗网状,核仁模糊1-2个,有凹陷, 胞浆天兰色,兰色窄带绕核,透亮,无 颗粒
(正常骨髓中见不到,多见于ALL,或淋 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二、血液和骨髓标本的来源
一般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穿刺,必要 时行胸骨穿刺,儿童还可以选择胫骨。 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抽吸骨髓时患者 感锐痛,骨髓液外观红色粘稠性、有骨 髓小粒、油滴。如稀薄白色油滴状见于 典型的再障,乳白色见于骨髓坏死。显 微镜下见有骨髓成分(如幼红细胞、幼 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 等)
泪滴形红细胞
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红细胞大小不均
同一患者涂片红细胞大小显著,直径相 差2-3倍 ,多见于HA,MDS、MEGA等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胞浆有许多大 小不一,形状不整嗜 碱性点状物
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周边、中央着 色深,间隔空白带, 见于地贫
(小细胞低色素)中心浅染
成熟红细胞中浅染区 扩大,
增生减低
50:1
慢性再障
增生极度减低
300:1
急性再障 、急停
第二部分
正常血细胞形态
(一) 骨髓血细胞分化
正常情况下,在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 成熟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 律性。造血干细胞逐级分化形成各系列、 各阶段的骨髓血细胞,造血干、祖细胞 在形态上无法鉴别,分化发育为各系列 原始、幼稚细胞后,其形态学特征才较 明显,才能辨认。
血液和骨髓标本的瑞氏染色
五 光学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低倍镜(10倍):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 否满意,小粒、油滴分级;骨髓增生程度; 估计小粒造血细胞面积;计数全片巨核细胞 数目;寻找瘤细胞团。 油镜下(100倍):观察单个血细胞形态。
小粒分级(1)
肉眼及低倍镜下观察:
(-) 无骨髓小粒 (+) 骨髓小粒稀疏,相隔较远 (++)骨髓小粒较密集,涂片后于血膜 尾部甚易发现
不能了解骨髓结构 不能了解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内容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第二部分 单个血细胞形态 第三部分 骨髓和外周血有核细胞构成比 第四部分 正常骨髓报告书写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一、骨髓血细胞检查适应症
患者多次检查外周血有异常 患者有原因未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查明感染的原因 查明恶性肿瘤有无转移 助诊类脂质沉积病 对血液病进行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核圆形,略偏位, 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失,胞浆量增 多,蓝色,无颗粒。0.92-0.41%
中幼红细胞
胞 体 圆 形 , 直 径 8—18μm , 核 圆 形 , 居 中,或偏位,染色质凝聚小块直至碎墨 块状,核、浆各占半,浆灰兰色,淡兰 色。7.41-1.91%
原始浆细胞
幼稚浆细胞
(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染色质开始凝 聚,呈车轮 状,无核仁,胞浆量多,灰 兰色,有时少许紫红色小颗粒(见于浆 白、MM)
幼稚浆细胞
成熟浆细胞
椭圆形,直径8-20μm,核圆形,明显偏 位,染色质粗凝块,车轮状,胞浆丰富, 灰兰色,无或少许嗜天青颗粒,近核处 明显半圆形空白区。在正常骨髓中约占 3%。
早幼粒
胞浆出现粗大嗜天青颗粒,胞核圆形, 偏于一侧,染色质粗网状,核仁1-4个或 消失,胞体较原始细胞大,胞浆稍多
约占1.57±0.6
中幼粒1
胞浆出现特异性颗粒 嗜中性中幼粒:粉黄底色,不透亮,约 占6.49+-2.04%。 嗜酸性中幼粒:大小一致,圆形颗粒, 灰黄色 嗜碱性中幼粒:大小不一,暗褐色,分 布散乱,覆盖核上
中幼粒2
胞体圆形或椭圆性,直径15-20μm,核 偏于一侧,肾型或半圆型,染色质粗网 状,凝聚,核仁消失。
晚幼粒(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直径10-16μm, 胞核肾型,有凹陷, 凹陷度在假设圆径1/2-3/4,小于1/2为中 幼粒,大于3/4为杆状核。约占7.9+1.97%
杆状核(嗜中性、嗜酸性、嗜 碱性)
1-1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
胞体:大—小 巨核 小—大
胞浆:细胞越幼稚,蓝色越深;细胞越成熟, 染色越浅淡,以胞浆染色判断有核红细胞、粒 细胞、巨核细胞成熟度。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 蓝(中幼)---粉色
颗 粒 变 化 : 由 无 颗 粒 ( 原 始 ) --- 噬 天 青 颗 粒 (早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粒、嗜 碱粒)。
骨髓小粒造血面积及细胞成分:慢性再障多在 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很少;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造 血细胞为主。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呈细沙状,均匀分 布,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以上,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油滴,不易 干燥。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
中幼粒
嗜中性中幼粒、嗜酸性中幼粒、嗜碱性 中幼粒
杆状核
杆状核
杆状核
分叶核
分叶核
分叶核
原始粒细胞
胞体圆形或椭圆行,直径12—20μm,胞 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稍偏,染色质 淡紫红色细颗粒,细颗粒网状,均匀平 坦,淡兰色小核仁3-5个,外凸,胞浆量 少,天兰色透亮,无颗粒(1型),细小 颗粒,绕核〈1/2,(2型)约占1-2%
小粒分级(3)
为100%,应 记录95%。
细胞成份分析: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为幼稚粒、红细胞;非造血细 胞为脂肪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