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
血细胞形态

鉴别点 胞体 大小
形态
胞质 量
成骨细胞 20~40µm
椭圆或不规则,边缘常呈 云雾状 胞浆更丰富,颜色更深
浆细胞 8~15µm 圆或椭圆,边缘整齐
淡染区 距核较远处 ,呈椭圆形
染色质 粗网状
胞核 核仁 常有,1~3个 ,蓝色
存在方式
常成堆存在 有时单个存在
核旁,呈半月形 块状 无,有时有假核仁 常单个存在 有时成堆存在
组织细胞就是过去的“网状细胞”,属于网状内 皮细胞系统(RES)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根据细胞吞噬功能,提 出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代替了RES
有关该细胞名称意见不一:
组织细胞完全可代替网状细胞 组织细胞不能完全可代替网状细胞
仍主张用“网状细胞”名称。
成骨细胞(osteblast)
单核细胞 (monocyte)
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 12~20um,边缘常见伪足 突出。 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 肾形、马蹄形、笔架形、 “S”形等,并有明显扭曲 折叠。 染色质疏松,呈条索状 或小块状。 胞质丰富,呈淡灰蓝色 或淡粉红色,可见多数细 小、分布均匀、细尘样淡 紫红色颗粒。 可有空泡。
胞质量少,透明天蓝 色,无颗粒
I型 II 型
早幼粒细胞 (promyபைடு நூலகம்locyte)
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原粒细胞大, 直径12~25um。
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 染色质呈粗网状,分布不均; 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色或蓝色,核 周的一侧可出现淡染区。 胞质有大小、形态和数目不一、分 布不均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 粒。
晚幼粒细胞
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圆形或椭圆形,直 径10~16um。
项目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1 / 1项目4 缺铁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4模块1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特点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项目4 缺铁性贫血总课时 4模块2 铁代谢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铁代谢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铁代谢检查工作任务1. 血清铁的测定2.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血清铁2.血清总铁结合力3.血清铁蛋白1. 血清铁的测定2. 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1. 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测定1.IDA时铁代谢的变化项目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再障骨髓象特点1.急性造血功能停滞2.纯红再障1.再障的鉴别诊断项目6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1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巨幼贫骨髓象特点1.巨幼贫的诊断治疗 1.巨幼贫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1 显示溶血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溶血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 血清结合珠蛋白3.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1. 溶血性性贫血的概念及分类1. 溶血性性贫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如何变化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教学内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工作任务1.确定溶血的存在2.确定使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3.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原因的确定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的原因1.溶贫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特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3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3.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4.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实验3.酸化甘油溶血试验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诊断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4 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骨髓象检查2. G6PD缺乏的检验方法3. G6PD缺乏的诊断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酶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变形珠蛋白小体试验3.G6PD荧光斑点试验4.硝基四氮唑蓝试验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型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5 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教学内容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常用检验方法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常用的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 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的组成和种类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 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类型1.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6 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工作任务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 骨髓象特点4.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1.异常血红蛋白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7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课时 4教学目标学会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教学内容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工作任务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抗人球蛋白试验3.冷凝集素试验4.冷热溶血试验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类型1. 三种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比较项目8其他贫血检查总课时 2模块1其他贫血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其他贫血检查方法教学内容其他贫血检查工作任务1.增生性贫血2.继发性贫血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增生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继发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骨髓象特点1. 增生性贫血的概念、类型2.继发性贫血的常见原因1.贫血的鉴别诊断。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诊断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其中血液检验是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之一。
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作为血液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人体健康状态、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对血液细胞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直接镜检观察,可以发现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分布,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全面分析。
这些信息直观地反映了人体内在疾病的某些不正常情况,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发现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往往通过影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表现。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的贫血、白细胞形态学检验可帮助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或白细胞功能异常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快速准确的疾病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液检查是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疾病情况的重要手段,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和监测。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作为评估疾病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连续对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还可以评估疾病的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细胞形态学

ppt课件
8
4.电镜检查: 有透射和扫描电镜两种,它的出现和应用对细胞学的进展
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透射电镜的分解力可达到2-3埃左右,把 细胞放大到几十万倍,能观察到一般电镜中无法观察到的细胞 内超微结构。
ppt课件
9
瑞氏染色法(Wrights Stain): 细胞染色机制:染色是将细胞经染色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ppt课件
13
(三)瑞氏染液配制:
1.瑞氏染液配制:
瑞氏染料
830mg或1g
甲醇(AR)
500ml或600ml
瑞氏染料放置乳钵内,用乳棒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加少许甘油或甲
醇溶解研磨,在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
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直至乳钵内染料及甲醇
(2)甲醇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及 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细胞对染料的吸收作用,同时由 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
ppt课件
12
3.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的,据观察PH的 改变,可使蛋白质与染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缓冲液须保 持一定的PH使染色稳定,PBS的PH一般在6.4-6.8,偏碱性染 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的 碱基起中和作用,使PH恒定。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血细胞形态学-课件-ppt》

欢迎大家来态和功 能,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血细胞形态学概述
血细胞形态学是研究血液中各类细胞形态结构和性状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
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淋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参与了身体的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内稳定环境的重要功能。
造血干细胞及其分化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能够分化生成 不同类型的血细胞,维持着我们的血液系统的平衡。
不同血细胞之间的关系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它们相互协作,共同维护 着人体的内部稳定环境。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它们携带着氧气和二氧化碳,并起到将氧气 传输到身体各部位的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绍及分类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同 时也参与了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的形态和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家族的一员,它们在炎症和过敏反应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血细胞形态学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 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 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 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 μm,圆形,胞核圆形, 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 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总结
(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 μm,圆或椭圆 形。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 疏松网状,核仁多数1个且大而清楚。胞质较丰富, 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 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 规则形。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 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 蓝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 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 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 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 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 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 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 嗜酸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 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 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呈 小块,并出现副染色质(即块状染色质之间的空隙), 核仁无。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 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 肾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 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 14μm。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 嗜碱性颗粒。
血液学细胞形态学复习(附图片)

实用文档
1. 颗粒型巨核细胞
1.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2. 嗜碱性粒细胞
实用文档
1. 中幼红细胞 2.中性晚幼粒细胞
实用文档
1 原粒细胞
实用文档
2退化细胞
早幼粒细胞
实用文档
中性中幼粒细胞
实用文档
2中性中幼粒 3成堆血小板
实用文档
1中性晚幼粒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2中性中幼粒
实用文档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实用文档
原红
实用文档
早幼红
实用文档
中幼红
实用文档
晚幼红实用文档ຫໍສະໝຸດ 原红 中幼红实用文档
早幼红 晚幼红
原巨
实用文档
原淋
幼淋
小淋巴细胞
实用文档
大淋巴细胞
原浆
幼浆
浆细胞
实用文档
浆细胞(火焰细胞)
原淋
原粒
原单
原红
原巨
实用文档
原浆
3晚幼红
5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2淋巴
1原粒 4中性晚幼粒
早幼粒
中幼红 中性中幼粒
1中性中幼粒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4小淋巴细胞
2中性晚幼粒
2嗜碱性粒细胞 实用文档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3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1.中性中幼粒细胞 2.中性晚幼粒细胞
3.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实用文档
1. 原浆细胞 2.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实用文档
1. 中幼红细胞 2.晚幼红细胞
实用文档
1.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2.晚幼红细胞
实用文档
1. 中幼红细胞 实2.用中文性档杆状核粒细胞
1. 早幼红细胞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形态学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鉴定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从而评估血液系统功能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指的是在健康人体中,各种血细胞在形态、大小、数量及比例上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成人正常血细胞形态学主要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的红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形状:正常红细胞呈酒庄形或淡菱形,两端较尖,出现轻微的凹陷(即贫血性贫形)-大小:正常红细胞直径约为7.5-8.5微米-颜色:正常的红细胞呈苹果核黄色,中心较深且半透明-中心凹陷:正常红细胞有一个中心凹陷,称为中央凹陷,且形状对称-胞质:正常红细胞胞质透明,无细胞器,呈酸性染色(胞质染成粉红色)-数量:男性红细胞计数在400-540亿/L之间,女性为350-480亿/L白细胞是一类具有核与细胞质的细胞,以免疫和炎症反应为主要任务。
正常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大小:白细胞的大小因种类而异,淋巴细胞大约直径为7-18微米,而中性粒细胞大约直径为12-15微米左右-形态:淋巴细胞呈不规则的形状,核质比例高,胞质先呈亮蓝色后逐渐变深,可见一到数个小胞体;中性粒细胞呈多边形或多角形,胞质呈牛奶白色,内可看到石塞体(荧光小体)-核: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核的形状和排列方式有所不同。
淋巴细胞具有完整的圆核,中性粒细胞具有多核叶,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叶和颗粒体-数量: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3.血小板形态学血小板是无色小片状细胞,其主要功能为止血和促进血管损伤处的血栓形成。
-形态:血小板呈椭圆形或圆形,中央较亮(开窗样)或较暗(闭窗样)-大小:正常血小板直径约为2-4微米-数量: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形态学鉴定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等综合信息进行评估,因为单纯的血细胞形态学结果不能完全确定一个病情的确诊,只是一个辅助诊断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微核
小核
中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3
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4
淋巴细胞系统
原始淋巴细胞
原始淋巴细胞
幼淋巴细胞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2
红细胞系统
原始红细胞
RBC 核为 例
血细胞识别要点
(3)血细胞的胞质成熟规律
●量:由少到多 ●颜色:由深蓝变浅、变为红色 (成熟红细胞) ●颗粒: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到特异性
(4)胞核与胞质之比规律 一般由大变小
RBC 浆为 例
第三部分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系统 浆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系统 其他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
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
噬血细胞Βιβλιοθήκη 巨噬细胞噬血细胞噬血细胞
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Thank You
循“胞体-胞质-胞核-核仁”的次序,“由外向里” 看
血细胞识别要点
3
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血细胞的胞体成熟规律 (以红细胞为例)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粒系早幼粒稍大)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血细胞识别要点
(2)血细胞的胞核成熟规律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形:由圆变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成熟红细胞无核) ●核位置:居中或偏位 ●核染色质:由细致疏松变粗糙密集, 着色由浅变深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核仁:从有到无
幼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
横向比较
各个系列细胞之间的比较
原始粒细胞 细砂样 淋巴细胞为 原始淋巴细胞 起伏的丘岭 粗颗粒 原始单核细胞 细网状
幼红细胞的核为 打碎墨砚感
原始粒细 胞 细砂样
原始淋巴细 胞 粗颗粒
原始单核细 胞 细网状
淋巴细胞为
起伏的丘岭
幼红细胞的核为 打碎墨砚感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5
浆细胞系统
原浆细胞
原浆细胞
幼浆细胞
幼浆细胞
浆细胞
浆细胞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6
巨核细胞系统
原始巨核细胞
各种形态的原始巨核细胞
幼巨核细胞
幼巨核细胞
颗粒型巨核细胞
颗粒型巨核细胞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裸核巨核细胞
血小板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6
其他细胞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1
粒细胞系统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I型
Ⅱ型
原始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I型
原始粒细胞Ⅱ型
早幼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中性中幼粒细胞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中性晚幼粒细胞
中性晚幼粒细胞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嗜酸性晚幼粒细胞
大多数血液病 细胞学 临床资料
正确诊断 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工作中诊断血液病最基 本、最常用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分
血细胞识别要点
血细胞发育总览图
血细胞识别要点
刘志杰
1
按“核、质兼顾,以核为主” 的原则。
核的基本结构是一个个组蛋 白颗粒,被链状DNA缠绕1 ¾ 圈,连接成粒、线状。
血细胞识别要点 2
血细胞形态学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 高占玺
内
概述
容
血细胞识别要点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第一部分
概
述
概
近 年
现代细胞学 细胞化学 分子生物学 细胞遗传学 免疫学 组织活检
述
血液学研究 临床诊断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量与质的形态学改变,仍 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准确、直观和可靠的指标, 是任何先进仪器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