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质灾害常考知识点(2018版)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 类型。

- 地震。

-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 成因:主要是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地震要素: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里氏震级是常用的衡量标准)、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有关)。

- 滑坡。

- 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 成因:- 岩土类型:松散堆积层、黄土、页岩等抗剪强度低的岩土体易发生滑坡。

-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发育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

- 地形地貌:坡度较陡(一般大于20°)、高差大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 气象条件:降雨特别是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抗剪强度。

- 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建筑等)、蓄水(水库蓄水改变地下水位等)等。

- 泥石流。

- 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 成因:- 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 松散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地区,岩石破碎,风化强烈,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 水源条件:暴雨、冰雪融化等为泥石流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 崩塌。

- 定义: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6-2 地质灾害(学生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学生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理解掌握地震的发生的原因和地震构造2.知道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影响因素3.能说出地震产生的影响,知道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4.理解掌握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在我国的分布知识点01 地震1,地壳中的岩层在 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或 。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 或 ,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 。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 。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 。

3,地震能量的大小用 表示。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 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但可以有多个 。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 、 等有直接关系。

受 、 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4,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 ,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会诱发 、 、 、 、 、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 。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6,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 和 地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等。

【即学即练1】2016年上半年,台湾接连发生地震。

下图显示了其中两次地震的基本信息。

台湾正在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波传播到某地区前,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伤亡。

读图,回答两次地震相比,高雄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是()①震级较高②震源较深③时值深夜④地处山区⑤人口稠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知识点02 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是山地上的岩体或土体,因、、及等原因,在作用下,沿一定的整体下滑的现象。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专题复习课件 (共23张PPT)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专题复习课件 (共23张PPT)

(2)指出伊洛瓦底江下游在6月-8月的主要气象灾害,并分析自然原因。(4分)
参考答案:洪涝(1分);
丙处是入海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上中游雨季降水量大 ;
流域面积大,集水多;
潮水顶托作用。(答处三点即可)
【命题参考】
请你在缅甸国内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命题。(4分)
(2)指处甲出公路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有
参考答案:海洋(1分); 丙处海域海底靠近亚欧板块和 印度洋板块(1分) 的消亡边界(1分), 多海底地震(1分) , 易引发海啸。

[课堂思路]
存在问题 1、概念混淆 2、分类不清
3、区域不了解
复习策略 辨析概念 朗读分类的概念
读故事,认知区域
自然灾害
4、答题思路不清 题目归类,构建模板
防治措施的作用
【复习策略:读故事,认知区域自然特征】
【活动一:读故事,认知区域自然特征】 中国远征军 第一篇 出征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1938年1 月,随着战争一步步由东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带延伸,国民政 府开始修筑险峻的滇缅公路,为出征和国际援助物资运输做好准备。
从图中看出地形主要特征 是: 地势险峻 ;
(2)据图c推测③地4月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高温(热浪)(1分); 纬度低,离太阳直射点近(1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大(1分); 晴天多,太阳辐射强(1分)气温高。
【命题参考】
图a为缅甸部分区域示意图,图b为伊洛瓦底江①地的年水位变化图, 图c为图a中②③两地的气温和降水量图。
【复习策略:朗读分类的概念】
从阅卷看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3: (2)指出乙河流域在11月-次年 4月的主要气象灾害,简述缅甸 减少天然柚木砍伐对该气象灾害 的缓解作用。(4分) 参考答案:干旱(1分); 蒸腾加强,(1分)空气湿度增加; 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1分); 河流等地表径对流该量区增域加的(自1然分地)理; 有利于缓解干旱环缺境水特。征不了解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小常识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小常识

高中地理|常考的地质灾害小常识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什么是崩塌?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崩塌示意图崩塌发生前兆?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

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

地下水质、水量异常。

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什么是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软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

(3)在滑坡前缘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

(4)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

(5)房屋倾斜、开裂,出现醉汉树、马刀树等。

岩质滑坡示意图土质滑坡示意图什么是泥石流?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发生有什么异常迹象?泥石流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山谷中传来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水流突然中断。

泥石流灾害什么是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有什么征兆?井、泉的异常变化。

地面变形。

建筑物出现变形、开裂现象。

地面积水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地面塌陷灾害当地质灾害发生时,该怎么办?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及时动员、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高考地理常考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常考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常考必背知识点高考地理常考必背知识点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科目,地理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

对于地理常识的掌握程度不仅涉及到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环境及地球现象等各个方面的认知和了解,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人生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下面介绍高考地理常考必背知识点:1. 自然地理知识(1) 地球自转、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旋转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自转的影响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的影响是四季的交替。

(2)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根据降水和温度的分布特点,可将全球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极地等五大气候类型。

(3)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如山、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貌变化等自然景观。

(4) 水资源、水循环: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循环是水在地球大气、水体和陆地间的循环运动。

2. 人文地理知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城市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城市规划、居民住房、城市交通、城市环保等。

(2)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对于城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一般分为道路、铁路、水路、航空四个方面。

道路交通是城市中最重要的交通方式,铁路和水路交通是跨越远距离的主要交通方式,航空交通则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重要交通方式。

(3)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环保措施也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4) 经济发展:经济是城市发展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

当前,我国经济往往由城市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城市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高考地理常考必背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知识,包含了地球自转、公转、气候类型、地形地貌、水资源、水循环等方面;另外一个是人文地理知识,包含了人口与城市、交通运输、城市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灾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灾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灾害知识点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地下或海洋中的某些地理现象,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泛,对我们人类来说既有威胁也有挑战。

作为高一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知识点,不仅能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还有助于应对灾害风险。

首先,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地壳板块发生断裂产生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震中一般位于地壳板块断裂带附近,常见于板块交界处。

地震的强度可以用里氏震级来衡量,一般分为轻微震动、中等震动和强震。

地震不仅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土地的裂缝,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地陷、火灾等。

其次,火山喷发也是地质灾害的一种。

火山是地球上特殊的地质地貌,喷发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大量的火山灰、岩浆和毒气。

火山喷发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岩浆和火山灰的喷出,会导致房屋倒塌、农田损毁和空气污染。

此外,火山喷发还可能引发火山爆炸、火山崩塌和火山洪泛等次生灾害。

另外,地质灾害中还包括滑坡、地陷和泥石流等。

滑坡是指山坡或河岸等地表土壤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失稳并滑下的现象。

滑坡常见于斜坡陡峭的地区,不仅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

地陷是指地下水位下降、地质构造变动或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地表或地下土层下陷的现象。

地陷会导致房屋沉降、地下管道断裂以及地表形态的改变。

泥石流是由山坡上的土壤和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流动性强的泥浆状物质,泥石流往往具有较大的速度和冲击力,对于沿途的建筑、农田和河道等构成巨大威胁。

最后,高一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理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灾害防范的意识。

例如,在选择居住地时,我们可以避开地震活跃带和滑坡易发区,减少灾害风险。

其次,学习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技巧,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找到避难所,采取正确的求生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地质灾害常考知识点(2018版)
知识点一:地质灾害-地震
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1、发生: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大部分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

断层中地震最容易发生。

2、分布: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3、地震要素: 震源、震中(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震中距和等震线;纵波(速度快、先到)和横波(速度慢、后到)。

4、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

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一次地震有1个震级,多个烈度。

5、地震分类:3级以下—微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6级以上—强烈地震;7级以上—大地震。

6、中国的地震:地震灾害严重,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
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带有:
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
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知识点二:地质灾害-火山
1、类型:
①活火山: 案例:富士山、维苏威火山、夏威夷的火山、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

②死火山: 大同死活山群,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③休眠火山: 白头山天池(吉林)、五大莲池(黑)。

2、分布规律: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
3、我国分布: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
知识点三:地质灾害-泥石流
1、泥石流形成条件: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

2、分布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
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3、我国分布地区: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同一地域地质灾害成因上有关联性。

案例:川、滇、黔接壤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案例:地震→地裂,引发火灾、海啸、滑坡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案例:植被的破坏,使径流水量和速度加大,使泥石流频发;人类大规模工程,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地质灾害练习题
1、关于地震带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我国的地震只与板块运动有关,与地质构造无关
B、日本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C、板块内部不会发生地震
D、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以下不能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是(A)
A、我国地质条件西部稳定
B、我国东部人口稠密
C、我国东部城市密集
D、我国西部人烟稀少
3、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A)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滑坡
D、泥石流
4、容易爆发泥石流的地区是(A)
A、陡峭的沟谷山区
B、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
5、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D)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6、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C)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D)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
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东部平原区
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这些高考地理地质灾害常考知识点身为备考生的你是不是都记下来了呢?只要认真记忆并且完成本文的测试小题这部分知识你将会掌握!随后,我们还会为各位高考生提供更多备考资料,有兴趣的考生请提前关注高考地理栏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