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第三版纵断面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纵断面设计

r r V V
式中:——汽车牵引力(N); ——变速器的变速比; ——汽车发动机的转矩(N· m); ——传动系统的机械效率,载货汽车一般为0.8~0.85,小汽 车一般为0.85~0.95; ——计入轮胎变形后的车轮工作半径,一般为车轮几何半 径(m)的0.93~0.96倍。
T
Mk M T n N 0.377 MT 3600 T r r V V
二、汽车在坡道上的行驶要求
1.纵坡度力求平缓; 2.陡坡宜短,长坡道的纵坡度应加以严格限 制; 3.纵坡度的变化不宜太多,尤其应避免急剧 起伏变化,力求纵坡均匀。
T
M T r
三、汽车行驶的牵引力及运动方程
1.牵引力计算: 牵引力的大小可按下式计算: M M T n N T k 0.377 MT 3600 T ( N) (4-1)
5、汽车行驶条件分析
从汽车行驶的两个条件可以看出,要提高汽车的效 率,主要应从提高汽车牵引力和路面轮胎间的附 着力以及减小行驶阻力三方面着手。 (1)提高牵引力可以采取增加发功机扭矩、加大传 动比和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等措施。 (2)提高附着力主要是从增加路面表面粗糙度,加 强路面排水,使路面具有较大的附着系数,以及 改进汽车轮胎和粗糙度等几方面着手。 (3)减小行车阻力主要从提高路面质量,使路面平 整,减小滚动阻力,降低路线纵坡,减小坡度阻 力,改进车型,减小空气阻力等几方面着手。
T=R RW RR RI
如果节流阀部分开启,要对驱动力T进行修正。修正系数 用U表示,称为负荷率。即:
MT T U r
式中:U―――负荷率,取U=80~90%。 将有关公式代入式(2-12),则汽车的运动方程 为:
MT KAV G U G f i a r 21.15 g
式中:——汽车牵引力(N); ——变速器的变速比; ——汽车发动机的转矩(N· m); ——传动系统的机械效率,载货汽车一般为0.8~0.85,小汽 车一般为0.85~0.95; ——计入轮胎变形后的车轮工作半径,一般为车轮几何半 径(m)的0.93~0.96倍。
T
Mk M T n N 0.377 MT 3600 T r r V V
二、汽车在坡道上的行驶要求
1.纵坡度力求平缓; 2.陡坡宜短,长坡道的纵坡度应加以严格限 制; 3.纵坡度的变化不宜太多,尤其应避免急剧 起伏变化,力求纵坡均匀。
T
M T r
三、汽车行驶的牵引力及运动方程
1.牵引力计算: 牵引力的大小可按下式计算: M M T n N T k 0.377 MT 3600 T ( N) (4-1)
5、汽车行驶条件分析
从汽车行驶的两个条件可以看出,要提高汽车的效 率,主要应从提高汽车牵引力和路面轮胎间的附 着力以及减小行驶阻力三方面着手。 (1)提高牵引力可以采取增加发功机扭矩、加大传 动比和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等措施。 (2)提高附着力主要是从增加路面表面粗糙度,加 强路面排水,使路面具有较大的附着系数,以及 改进汽车轮胎和粗糙度等几方面着手。 (3)减小行车阻力主要从提高路面质量,使路面平 整,减小滚动阻力,降低路线纵坡,减小坡度阻 力,改进车型,减小空气阻力等几方面着手。
T=R RW RR RI
如果节流阀部分开启,要对驱动力T进行修正。修正系数 用U表示,称为负荷率。即:
MT T U r
式中:U―――负荷率,取U=80~90%。 将有关公式代入式(2-12),则汽车的运动方程 为:
MT KAV G U G f i a r 21.15 g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纵断面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作业
一、目的
本作业是在学生学完《道路勘测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一次作业实战训练,有助于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横断面设计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基本资料
本地形图位于武夷山地区,拟新建公路穿越该区域A点至B点,交通量资料见表;穿越区道路设计起点坐标:A点(X = 532851.5770,Y = 3044868.6750,Z = 177.6 );终点坐标B点(X = 535751.2414,Y = 3044543.1403,Z =170.2);路线衔接处起点设计高程为:176.6m,路线衔接处起点设计高程为:172.5m。
本设计的起点A的里程桩号为K25+000.
三、设计步骤和方法
1、基于上次平面设计作业及地形图,按照10~20米间距在地形图上定出各个中桩位置,读出地面高程,依此点汇出纵断面(如果地形变化较大,需要进行加密);
2、进行纵断面设计;
3、编制路基设计表;
四、要求
1、所有设计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图纸规范,按A3进行打印。
五.成果提交
(一)计算说明部分
1、纵断面计算(设计标高、竖曲线各要素等)
(二)图纸部分
1、纵断面设计图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道路勘测设计》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4、其它相关书籍。
道路勘测设计 第2章 平面设计 (第三版)

采用长的直线应注意的问题:
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 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 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易导致高速度。 ( 2 )长直线尽头的平曲线,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性能。 (3)直线应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视觉缓和。
不宜采用长直线
二. 最大直线长度问题:
《标准》规定: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德国:20V(m)。 前苏联:8km 美国:3mile(4.38km) 我国:暂无强制规定 景观有变化 ≧20V; <3KM 景观单调 ≦ 20V
公路线形设计不是在平面线形上尽量多采用直线,或者是必须 由连续的曲线所构成, 而是必须采用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线形。
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km/h); μ——横向力系数;
ih——超高横坡度;
i1——路面横坡度。 不设超高时 :
V2 R 127( -i1 )
1.横向力系数μ 对行车的影响及其值的确定:
(1)危及行车安全
汽车轮胎不在路面上滑移,要求:
h
与车速、路面种类及状态、轮胎状态等有关;
式中: ihmax——允许的超高值
h w ——一年四季中路面最小的横向摩阻系数
《标准》规定: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应大于10%, 其它各级公路: 不应大于8%。 在积雪冰冻地区: 不宜大于6%。
(二)最小半径的计算
最小半径的实质:
①横向力u≦摩阻力φ h, ②乘车人感觉良好。
道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构成的 三维实体。
道路勘测设计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4.4 爬坡车道与避险车道
4.4.1 爬坡车道
图4-8 爬坡车道
(1)定义
爬坡车道是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增设的供载重 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2)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
1)沿上坡方向载重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允许最低速度以下 时,可设爬坡车道。
表4-9 上坡方向容许最低速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1)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 经济论证合理,可增加1%。
2) 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 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3)桥上及桥头的最大纵坡:小桥与涵洞处纵坡应按路线 纵坡设计;大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 大于5%,引道紧接桥头部分的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设置的竖向曲线称为竖曲线。 坡度差: wi2 i1
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 纵断面上只计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斜线用坡度计。
图4-2 路线纵断面图
(2)竖曲线几何要素计算
LRw
T
L 2
E T2 2R
(3)竖曲线上任意点纵 距y 的计算
y x2 2R
H 1H 0(Tx)i.
2)计算设计高程
4.2.7 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坡度不宜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所规定的最 小坡长要求。
4.2.8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或《城市 道路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
(2)路线应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 排水等因素综合考虑。
(1)应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当坡度差较小时,应采用较大半径;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半径; 特殊困难不得已才允许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道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新)课件

纵断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行车安全与舒适性要求
合理设置坡度、坡长和竖曲线半径,确保车 辆安全、顺畅行驶。
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量 ,降低工程造价。
考虑排水要求
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合理设置坡度,确保 排水顺畅。
协调性原则
纵断面设计与道路线形其他要素相协调,如 平面线形、横断面设计等。
在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中,要特别注 意避免陡坡、急弯等不利因素,保证 行车安全和舒适度。
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实例
高速公路纵断面设计要满足高速 行车的要求,合理设置纵坡、竖 曲线半径等参数,提高道路的线
形指标。
高速公路的纵断面设计还需要考 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
量,降低工程造价。
基于景观要求的纵断面设计优化
总结词:注意事项
详细描述:在基于景观要求的纵断面设计时,应注意避免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同时,应充分考 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产,尊重和保护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建筑。此外,应加强景观规划和设 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控制高程的校核
在确定控制高程后,应进行校核, 检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和实际情况 ,如有需要可进行适当调整。
纵断面图的绘制与调整
纵断面图绘制
根据设计标高、控制点和控制高 程等数据,绘制道路的纵断面图 ,清晰地表示出道路的起伏变化
。
纵断面图调整
在绘制纵断面图的过程中,应结 合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对图进 行必要的调整,以使设计更加合
隧道进出口
隧道进出口是道路勘测设计的难点之一,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气象等因素, 同时要满足行车视距、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要求。在进出口处应设置缓冲段, 以减少车辆进出隧道时的明暗适应时间。
道路勘测设计 第3章 纵断面设计

B
1 2 y x ix 2k
A
任一点斜率
B
dy x = +i dx k
当x=0时, 当x=L时,
i1 = i
L i 2 = + i1 k
A
= i2 i1
L = k
x R = k [1 +( + i ) 2 ]3 / 2 k
k=
L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R,
dy 2 R = [1 +( ) dx d2y ]3 / 2 / 2 dx
2
2
五、坡长限制
• • • •
坡长:纵断面相邻变坡点的桩号之差 最大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 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
六.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坡度及坡长最小及最大值要求,各级公路的 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使用,应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 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山岭重丘地形的沿河线,应尽量采 用平缓的纵坡,坡度不宜大于6%;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 应尽量不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 度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形,越岭线不应设置反坡。 3.纵坡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 4.纵坡设计应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 5.应尽量减少深路堑和高填方,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6.纵坡设计应结合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 适当照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四、纵 坡
高原纵坡折减
• 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 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汽车的驱 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另外,汽车水 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1 2 y x ix 2k
A
任一点斜率
B
dy x = +i dx k
当x=0时, 当x=L时,
i1 = i
L i 2 = + i1 k
A
= i2 i1
L = k
x R = k [1 +( + i ) 2 ]3 / 2 k
k=
L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R,
dy 2 R = [1 +( ) dx d2y ]3 / 2 / 2 dx
2
2
五、坡长限制
• • • •
坡长:纵断面相邻变坡点的桩号之差 最大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 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
六.纵坡设计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坡度及坡长最小及最大值要求,各级公路的 最大纵坡值及陡坡限制坡长,一般不轻易使用,应留有余地。 2.平原、微丘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 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山岭重丘地形的沿河线,应尽量采 用平缓的纵坡,坡度不宜大于6%;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 应尽量不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 度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形,越岭线不应设置反坡。 3.纵坡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 4.纵坡设计应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 5.应尽量减少深路堑和高填方,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6.纵坡设计应结合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 适当照顾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四、纵 坡
高原纵坡折减
• 1.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 在高海拔地区,困空气密度下降而使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汽车的驱 动力以及空气阻力降低,导致汽车的爬坡能力下降。另外,汽车水 箱中的水易于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公路勘测设计 3纵断面

自我检测
1.道路纵断面线性要素有哪些? 2.高速、一级公路路基设计标高与二、三、四级公路路基 设计标高在横断面上位置是否相同? 3.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的限制因素 有哪些?作为最终控制竖曲线长度因素两者是否相同? 4.在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当坡角很小时所采用的竖曲线半 径满足了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要求设计是否合理的?为什 么? 5.竖曲线在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图3-5 竖曲线图示
三、竖曲线及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总长: L = T 竖曲线切线长: T= TA2 R ≈ L/2 = l 2 =TB h 竖曲线外距: E = 2R 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对应切线的距离:
R 2 R*ω=R· 〡i1-i2〡 2
式中: l —为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 (终点)的距离, m; R —为竖曲线的半径,m。
团队合作□ 工作效率□ 实地测设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 写作能力□ 表达能力□
(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填写A:优秀B:良好;C:合格;
四、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1、视觉分析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公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 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保持视觉的连 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 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四、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2、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1)组合原则 1)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 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配合
1)判别竖曲线的凹凸性,计算竖曲线的要素; 2)计算竖曲线起终点的桩号; 3)计算 K2+200.00 、K2+240.00 、K2+380.00 、 K2+500.00各点的设计标高。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三章 道路纵断面设计

四级 20 10.0
2、《规范》规定的最小合成坡度: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0.5 %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3.2 纵断面坡度和坡长设计的技术标准
五、平均纵坡标准: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纵向所克服的
高差H与路线长度L之比
I均
H L
H2 H1 L2 L1
折减值(%)
1
2
3
3.2 纵断面坡度和坡长设计的技术标准
四、合成坡度标准:
➢ 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 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方向
➢ 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I i横2 i纵2
式中:I ——合成坡度(%) i横——超高横坡度或路拱横坡度(%) i纵——路线设计纵坡坡度(%)
一、竖曲线的设置原因、形状及设计原理:
1、设置竖曲线的作用: ➢ 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作用 ➢ 确保公路纵向行车视距 ➢ 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改善行车的视线
诱导作用及行车舒适感 2、竖曲线的形状:圆曲线或抛物线
《规范》规定宜用圆曲线
3.3 纵断面竖曲线设计的技术标准
BPDn-1 Hn-1
HT = Hn - in( BPDn - LP)
5、竖曲线上加桩点设计高程的计算:
设计高程:
HS = HT ± y
(凸竖曲线取“-”,凹竖曲线取“+”)
其中: y ——竖曲线上任一点纵距;y x2
直坡段上,y=0
2R
x ——竖曲线上任一点离开起(终)点距离
LP—BPDn-1
Hn
x
H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效率为:ηT<1.0;
传到驱动轮上的扭矩Mk为:
Mk=MγηT
驱动轮上的转速nk为:
nn nk i0ik
车速V与发动机转速关系:
V 2 r n 60 0.377 nr
1000
(km / h)
3.汽车的驱动力
大 驱 动 力 与 高 速 不 可 兼 得
(1)滚动阻力 产生功率消耗原因: ①轮胎变形时,材料内部摩擦; ②柔性路面变形,产生摩擦; ③路面不平整造成震动和撞击。
滚动阻力与汽车的总重力成正比,若坡道倾角为α时,其 值可用下式计算。
Rf=Gfcosα
α一般较小,认为cosα≈1,则 Rf=Gf (N)
式中:Rf——滚动阻力(N); G——车辆总重力(N); f——滚动阻力系数, 与路面类型、轮胎结构和行驶速度等有关,如水泥沥青
v——汽车与空气的相对速度(m/s),可近似地取汽车的行驶速度。
将车速v(m/s)化为V(km/h)并化简,得
Rw
KAV2 21.15
(N)
对汽车列车的空气阻力,一般可按每节挂车的空 气阻力为其牵引车的20%折算。
V=100km/h时,一半的功率用来克服空气阻力
2.道路阻力
道路阻力:由弹性轮胎变形和道路的不同路面类型及纵坡度 而产生的阻力,主要包括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路面f=0.01-0.02,土路f=0.07-0.15。
(2)坡度阻力
汽车在倾角为α的道路上行驶:车重G产生水平分力Gsinα,上坡时阻 碍汽车行驶;下坡时助推汽车行驶。计算式:
Ri=Gsinα
因α较小,认为sinα≈tgα=i,则
Ri=Gi (N)
式中:Ri——坡度阻力 (N);
G——车辆总重力(N);
本章主要内容:
纵断面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 坡长限制和缓和坡段 平均纵坡和合成坡度 竖曲线要素与竖曲线最小半径
视觉分析与平、纵配合
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成果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沿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坡长变化情 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r 21.15
g
U-负荷率(节流阀部分开启),一般U=80-90%
2.汽车的行驶条件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
驱动力=行驶阻力时,汽车就等速行驶; 驱动力 >行驶阻力时,汽车就加速行驶; 驱动力 <行驶阻力时,汽车就减速行驶,直至停车。
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即驱动条件) :
T≥R
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 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
竖曲线
路堤
路堑
第二节 汽车的动力特性
(一).行驶力学 1.汽车的驱动力 2.汽车的行驶阻力 3.汽车的行驶条件
一、汽车的驱动力
汽车的动力来源: 汽车行驶的驱动力来自它的内燃发动机。 汽油燃烧-热能-机械能P-曲轴扭矩M-驱动轮Mk-驱动车轮
汽车传动系统:
1.发动机功率N\曲轴扭矩M 及发动机转速n的关系
功率N与产生的扭矩M的关系:
N M n 2r M n (kW )
r 60 1000 9549
M 9549 N n
T r
(N • m)
N-有效功率
M
发动机转速特性曲线:
N-n曲线(功率曲线)、M-n曲线(扭矩曲线)
2.驱动轮扭矩Mk
发动机曲轴上的扭矩M经过变速箱(速比ik)和主传动器 (速比i0)两次变速
ik——变速箱的速比。
汽车的总行驶阻力R为:
R=Rw十RR十RI
三、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与行驶条件
1.汽车的运动方程式
驱动力=各阻力之和,称为驱动平衡。其驱动平衡方程 式(也称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为
T=R=Rw+RR+RI
代入表达式,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为:
U MT KAV2 G(f i) G a
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即
T≤Gk
式中:——附着系数,
取决于:路面的粗糙和潮湿泥泞程度,
轧胎的花纹和气压,
车速和荷载等;
Gk——驱动轮荷载, 小汽车=(0.5~0.65)G;
载重车=(0.65~0.80)G.
路面类型
干燥
路面状况
潮湿
泥泞
冰滑
水泥混凝土路面
0.7
0.5
平移质量的惯性力
G R I1 ma g a
旋转质量的惯性力矩
RI2
I d dt
惯性阻力计算:
G RI g a
(N)
式中:δ——惯性力系数(或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δ=l+δ1+δ2ik2 式中:δ1——表示汽车车轮惯性力的影响系数,δ1=0.03~0.05;
δ2——表示发动机飞轮惯性力的影响系数, 小客车δ2=0.05~0.07,载重汽车δ2=0.04~0.05;
T
Mk r
MT r
0.377 n V
MT
N 3600
V
T
(N)
N Mn 9549
(kW)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1.空气阻力
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车后的真空吸力+空气质点与车身摩擦力= 空气阻力。
Rw
1 2
KAv 2
式中:K——空气阻力系数,它与汽车的流线型有关; ρ——空气密度,一般ρ=1.2258(N·s2/m4); A——汽车迎风面积(或称正投影面积)(m2);
i ——道路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均与道路状况有关,且都与 汽车的总重力成正比,将它们统称为道路阻力,以 RR表示
RR=G(f+i)
式中:f+i——统称道路阻力系数。
3.惯性阻力
汽车的质量:平移质量
旋转质量
克服质量变速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称为惯性阻
力,用RI表示。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两种规定 公路: 城市道路:
路基
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计标高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设计标高
城市道路:行车道中线 中央分隔带中线
设计标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传到驱动轮上的扭矩Mk为:
Mk=MγηT
驱动轮上的转速nk为:
nn nk i0ik
车速V与发动机转速关系:
V 2 r n 60 0.377 nr
1000
(km / h)
3.汽车的驱动力
大 驱 动 力 与 高 速 不 可 兼 得
(1)滚动阻力 产生功率消耗原因: ①轮胎变形时,材料内部摩擦; ②柔性路面变形,产生摩擦; ③路面不平整造成震动和撞击。
滚动阻力与汽车的总重力成正比,若坡道倾角为α时,其 值可用下式计算。
Rf=Gfcosα
α一般较小,认为cosα≈1,则 Rf=Gf (N)
式中:Rf——滚动阻力(N); G——车辆总重力(N); f——滚动阻力系数, 与路面类型、轮胎结构和行驶速度等有关,如水泥沥青
v——汽车与空气的相对速度(m/s),可近似地取汽车的行驶速度。
将车速v(m/s)化为V(km/h)并化简,得
Rw
KAV2 21.15
(N)
对汽车列车的空气阻力,一般可按每节挂车的空 气阻力为其牵引车的20%折算。
V=100km/h时,一半的功率用来克服空气阻力
2.道路阻力
道路阻力:由弹性轮胎变形和道路的不同路面类型及纵坡度 而产生的阻力,主要包括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路面f=0.01-0.02,土路f=0.07-0.15。
(2)坡度阻力
汽车在倾角为α的道路上行驶:车重G产生水平分力Gsinα,上坡时阻 碍汽车行驶;下坡时助推汽车行驶。计算式:
Ri=Gsinα
因α较小,认为sinα≈tgα=i,则
Ri=Gi (N)
式中:Ri——坡度阻力 (N);
G——车辆总重力(N);
本章主要内容:
纵断面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 坡长限制和缓和坡段 平均纵坡和合成坡度 竖曲线要素与竖曲线最小半径
视觉分析与平、纵配合
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成果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沿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坡长变化情 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r 21.15
g
U-负荷率(节流阀部分开启),一般U=80-90%
2.汽车的行驶条件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
驱动力=行驶阻力时,汽车就等速行驶; 驱动力 >行驶阻力时,汽车就加速行驶; 驱动力 <行驶阻力时,汽车就减速行驶,直至停车。
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即驱动条件) :
T≥R
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 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
竖曲线
路堤
路堑
第二节 汽车的动力特性
(一).行驶力学 1.汽车的驱动力 2.汽车的行驶阻力 3.汽车的行驶条件
一、汽车的驱动力
汽车的动力来源: 汽车行驶的驱动力来自它的内燃发动机。 汽油燃烧-热能-机械能P-曲轴扭矩M-驱动轮Mk-驱动车轮
汽车传动系统:
1.发动机功率N\曲轴扭矩M 及发动机转速n的关系
功率N与产生的扭矩M的关系:
N M n 2r M n (kW )
r 60 1000 9549
M 9549 N n
T r
(N • m)
N-有效功率
M
发动机转速特性曲线:
N-n曲线(功率曲线)、M-n曲线(扭矩曲线)
2.驱动轮扭矩Mk
发动机曲轴上的扭矩M经过变速箱(速比ik)和主传动器 (速比i0)两次变速
ik——变速箱的速比。
汽车的总行驶阻力R为:
R=Rw十RR十RI
三、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与行驶条件
1.汽车的运动方程式
驱动力=各阻力之和,称为驱动平衡。其驱动平衡方程 式(也称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为
T=R=Rw+RR+RI
代入表达式,汽车的运动方程式为:
U MT KAV2 G(f i) G a
驱动力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即
T≤Gk
式中:——附着系数,
取决于:路面的粗糙和潮湿泥泞程度,
轧胎的花纹和气压,
车速和荷载等;
Gk——驱动轮荷载, 小汽车=(0.5~0.65)G;
载重车=(0.65~0.80)G.
路面类型
干燥
路面状况
潮湿
泥泞
冰滑
水泥混凝土路面
0.7
0.5
平移质量的惯性力
G R I1 ma g a
旋转质量的惯性力矩
RI2
I d dt
惯性阻力计算:
G RI g a
(N)
式中:δ——惯性力系数(或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δ=l+δ1+δ2ik2 式中:δ1——表示汽车车轮惯性力的影响系数,δ1=0.03~0.05;
δ2——表示发动机飞轮惯性力的影响系数, 小客车δ2=0.05~0.07,载重汽车δ2=0.04~0.05;
T
Mk r
MT r
0.377 n V
MT
N 3600
V
T
(N)
N Mn 9549
(kW)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1.空气阻力
迎面空气质点的压力+车后的真空吸力+空气质点与车身摩擦力= 空气阻力。
Rw
1 2
KAv 2
式中:K——空气阻力系数,它与汽车的流线型有关; ρ——空气密度,一般ρ=1.2258(N·s2/m4); A——汽车迎风面积(或称正投影面积)(m2);
i ——道路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均与道路状况有关,且都与 汽车的总重力成正比,将它们统称为道路阻力,以 RR表示
RR=G(f+i)
式中:f+i——统称道路阻力系数。
3.惯性阻力
汽车的质量:平移质量
旋转质量
克服质量变速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称为惯性阻
力,用RI表示。
地面高程: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高程:两种规定 公路: 城市道路:
路基
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计标高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设计标高
城市道路:行车道中线 中央分隔带中线
设计标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