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之欧侯瑞魂创作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分歧)(1)则将焉用彼相矣(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尔是过与?()⑵何以伐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分歧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分歧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分歧.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之”字用法分歧的项()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①②③“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②偏远处所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事理,作出简要回答.①②③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9.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毛病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说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门生的批驳,语势跌荡放诞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条理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脸色、举措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年夜是年夜非面前的见义勇为,直面邪恶,充沛地显示了出来.【立异能力训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①为短文断句标点.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女”,都是通假字,同“汝”.“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望”是“看”的意思.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为带点的字注音①省②传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A.谋: C.交:B.忠: D.信:③翻译这则短文.按原文默写: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参考谜底【同步达纲练习】一、1.① 2.②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假造”之意4.①引进举措对象,不译②对,对,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 5.②二、1. ③ 2.③ 3.④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说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犯毛病严重7.解析:选 B.A.过:责备.C.相:扶持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8.解析:选D.都是连词,暗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暗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C项,连词,暗示假设,那么/连词,暗示承接关系,就. 9. 解析:选 B.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实质所在.10.解析:选 D.文中并没有“心态、脸色、举措”的刻画.【立异能力训练】1.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B2.①ǐngán②③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处所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处所呢?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 4.盖均无贫(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
)(

三、词类活用
既来之,则安之(
)(

四、一词多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⑵ 虎兕出于柙


(3)龟玉毁于椟中(


(1)危而不扶(
) (2) 正襟危坐(

(3)危乎高哉(
) (4) 危言危行(

相(注意读音的不同)
(1)则将焉用彼相矣 (
共 25 页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共 23 页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C.第 3 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 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 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
②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5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后习题 5   《论语》十二章

5 《论语》十二章课后巩固与提升一、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季氏.①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②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③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④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⑤。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①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

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

②冉有、季路: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名由,字子路。

此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季氏的家臣。

③周任:古代一位有名的史官。

④兕(sì):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

⑤费:季孙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D.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答案:D解析:“昔者”是“先王”句的状语,其前断开,排除A、B两项;“社稷”作“臣”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古时同姓贵族的分支。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个家族往往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4:第1单元季氏将伐颛臾含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本课话题——以德治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认为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方针,采用“修文德”的措施,才能实现国家的“无贫”“无寡”“无倾”。

这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汉文帝注重与民同乐,关心孤寡,力倡孝悌。

文帝对鳏寡孤独、残疾穷困者及老年人大加关照。

文帝即位当年,就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

诏书中说道:“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将赈济与培养孝道结合起来,并规定:“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已上,又赐帛二疋、絮三斤。

”文帝曾写信给匈奴单于,剖露自己的为政之道:“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恻怛不安,未尝一日忘忧于心。

”纵观中国数千年封建史,像汉文帝这样勤政爱民的帝王为数不多,他的德治精神不失为治国理政的一面镜子。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3.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5.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荀子》6.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荀子》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臾( ) 社稷.( )虎兕.( ) 干戈.( ) 萧.墙( )出于柙.( ) 毁于椟.( ) 安无倾.( )冉.有( ) 【答案 zhuān jì sì ɡē xiāo xiá dú qīnɡr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风吹草低见.牛羊( )(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君有疾.在腠理( )(3)过⎩⎪⎨⎪⎧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不过.三十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4)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一狼得骨止.(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5)相⎩⎪⎨⎪⎧则将焉用彼相.矣(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6)为⎩⎪⎨⎪⎧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7)而⎩⎪⎨⎪⎧危而.不持( )固而.近于费( )简能而.任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答案 (1)动词,拜见,谒见/动词,看见/动词,召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动词,通“现”,显现 (2)动词,痛恨、讨厌/形容词,快,迅速,引申为“洪亮”/名词,病 (3)名词,错误,过失/动词,责备/形容词,错,错误/动词,超过/副词,过分、过于/动词,经过 (4)动词,停止,这里指不就其位/动词,阻止/同“只”,副词,只是,仅仅/动词,停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5)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动词,辅佐/名词,辅助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副词,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即动作偏指一方 (6)语气助词,呢/动词,当作/动词,成为/介词,替 (7)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无乃尔是过.与 ( )__________ (2)固而近.于费 ( )__________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_____ (4)则修文德以来.之 ( )__________ (5)既来.之,则安.之 ( )__________ (6)后世必为子孙忧. ( )__________【答案 (1)名词作动词 责备 (2)形容词作动词 靠近 (3)名词作动词 找托辞,找借口(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 (5)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使……安定(6)动词作名词 祸患,忧患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今义:有事情。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③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且在邦域⑤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⑦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鲁国执政大夫。

②颛臾,附属于鲁的小国。

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名求,字子有。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孔子弟子,季康子的家臣。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

④先王以为东蒙主,周先王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⑤邦域,这里指鲁国境内。

邦,诸侯封地。

⑥夫子,指季康子。

⑦费,季氏的封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今A夫B颛臾C固D而近E于费F今不取G后世H必为子孙忧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也指国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是指后者。

B.从文言特殊句式上来看,“何以伐为?”和《侍坐》中的“不吾知也!”是相同的,都是宾语前置。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颛臾..(.)社稷.()虎兕.()柙.()椟.()干戈.()固而近于费.()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固.而近于费()3.不患.寡而患不均()4.盖.均无贫()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三、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四、一词多义于(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⑵虎兕出于柙()(3)龟玉毁于椟中()危(1)危而不扶()(2)正襟危坐()(3)危乎高哉()(4)危言危行()相(注意读音的不同)(1)则将焉用彼相矣 ( ) 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过(1)无乃尔是过与 ( ) ⑵且尔言过矣 ( )(3)谁之过与 ( ) ⑷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⑸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6)过故人庄()夫(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2)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1)是社稷之臣也( ) ⑵无乃尔是过与 ( )(3)唯利是图()五、特殊句式⑴何以伐为()⑵.无乃尔是过与()⑶是社稷之臣也()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六、固定句式⑴无乃..伐..尔是过与.?()⑵何以为.?()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

知识梳理案答案:一.给加点的词注音:冉(rǎn)有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焉用彼相(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固而近于费(bì)萧墙(xiāo)二、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名作动,找借口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3、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5、是谁之过与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典型问题案答案:一、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且:①而且例:且在邦域之中矣②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 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二:重点虚词突破虚词而的用法1.而(1) 连词,表转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一、课外阅读(2021·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白话文,完成1~4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从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满,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假定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实施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解析:C 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一)答案
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字音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fú wãi wâi
二、
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
过①责备,动词②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④判断句⑤宾
语前置句
三、
(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
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
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
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
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
①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
②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

一是列名言。

孔子先
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
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
一味苟同。

二是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学案(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

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四、归纳总结: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

2、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3、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
4、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
5、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
五、成语: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七、课堂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1.A 2.B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替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③从,介④在,介⑤引出对象⑥在,介
5.B
6.D
【能力提高】
1. A.xǐng B.chuán
2.A.谋划,出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
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关于朗读的提示: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学生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

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第三段义正词严地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